05.14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帝王陵墓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帝陵,一般規格較高,裡面還有金銀珠寶等大量隨葬品。正因為這些隨葬品,人們時常惦記,甚至一些不安分的人鋌而走險幹起了盜墓掘墳的行當。縱觀歷史,帝陵被盜的例子數不勝數。在這些例子中,不僅寶物被盜走,而且帝王的遺骸被大肆破壞,甚至暴骨荒野,十分悽慘。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根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陵被項羽鑿毀,30萬人花了一個月還沒有把東西搬完;同樣是史書記載,武帝劉徹茂陵被赤眉軍掘開,士卒搬取陵中寶物,幾十天“仍不能減半”;東漢末年,董卓派呂布遍掘東漢帝陵,用其中金銀充作軍餉,自此以後兩漢帝陵,多被盜掘;北宋滅亡之際,北宋帝陵被投降金國的劉豫覬覦,不僅陵中寶物被盜,而且帝陵本身破壞嚴重,眾多皇帝屍骸散亂荒野……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很多皇帝有感於此,往往絞盡腦汁,機關算盡,設置了一些精巧絕倫的防盜措施,但還是沒有避免被盜取的厄運。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這裡,他卻有了不同的做法。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唐太宗死後葬在禮泉九嵕山上,因山為陵,山腰鑿有玄宮,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緣山鑿石架有棧道,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昭陵。根據記載,唐太宗在建陵之初,本想效仿劉邦,進行厚葬,但遭到了虞世南等人的反對,仿漢制不僅勞民傷財,而且還容易引起盜墓賊的光顧。唐太宗想想也是,便決議效仿堯帝,因山為陵,“懸絕白仞”之處建設墓室,內部不藏金玉。墓室修好後,拆除棧道,從而斷絕後人的一切念想。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唐太宗覺得這樣防盜還遠遠不夠,於是他陵墓上豎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他的一段話“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段話意在說明陵墓不藏金玉,意圖斷絕盜墓人的非分之想。據說,有些盜墓賊歷盡千辛萬苦爬上去之後,看到石碑上的這段話,扭頭便走。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與昭陵類似的還有清代的孝陵。孝陵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墓,裡面葬有順治皇帝的遺體骨灰。順治皇帝平素崇尚節儉,反對厚葬,所以地宮沒有什麼特別的寶藏的。同時,康熙還讓人在神功聖德碑上刻上這樣一句話:“皇考遵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意在提示後人,陵寢裡沒有隨葬珍寶,從而讓人望而卻步。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孝陵躲過一次又一次劫難,不能不說與這些規勸有關。

古代皇帝死後,害怕陵墓被盜,立一特殊石碑,盜墓賊看了扭頭就走

當然,規勸也不是絕對的,五代時昭陵還是被求財心切的盜墓賊光臨,許多比金銀更為珍貴的名家書法和繪畫作品流於世間。這也說明,唐太宗昭陵薄葬之說不過是一種“掩人耳目”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