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尔朱少帅


辛弃疾的词,历来以典故多多著称,这首著名的《永遇乐》主要提了就是南北朝时宋朝,宋武帝刘裕和他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史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刘裕。这刘裕本领非常了得,简单是武神级别,据历史记载,不是小说啊,当年有千余敌人和刘裕遭遇,但刘裕奋起神勇,见谁杀谁,砍瓜切菜一般,吓得千余名敌人疯狂逃跑,刘裕自己却在后面追赶,当然,这千余名敌人只是散兵游勇般的匪类,并非训练精良的正规军,但刘裕的勇猛,也是罕见的了。

所以,刘裕靠战力值当上了军队的首领,然后他击溃鲜卑族人的南燕、灭掉羌族人的后秦,收复了长安。这样的功业,很多力图恢复中原的人生梦想。刘裕战功赫赫,功高盖主,这样的情况下,不是他把皇帝干掉,就是皇帝把他干掉,参照岳飞的下场,刘裕没有当岳飞,而是夺了东晋的皇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他的儿子宋文帝了。宋文帝其实也算不上昏君,他崇尚节约,不浪费。御车中本来是黑皮包裹,下人觉得不像帝王气派,要换新的紫貂皮,刘义隆否决这个意见,说能用就行,何必浪费财力。

然而,恢复中原,一统华夏,始终是元嘉二十七年时,刘义隆听大臣们纷纷鼓动要进军北方,他说:“听王玄谟说的话,让我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是指当年霍去病征服匈奴,在现蒙古境内的狼居胥山勒石祭天的事情。

然而,当时北魏的国力正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堪称一代豪杰,他可不是吃素的,所以刘义隆北伐遭到惨败。不但没有收得北方失地,长江以北的本来为刘宋所有的地盘也给魏兵占了。魏兵野蛮地实行三光政策:“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甚至把婴儿抛在空中,用长矛来接,以此为乐。

当然,我觉得后人一味嘲笑刘义隆也是不对的,“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如果刘义隆像陈后主一样,整天玉树后庭花,在宫中玩乐,何必自寻烦恼,主持北伐这样的事呢。他也是个悲情人物。

当然最为悲情的是,宋文帝刘义隆竟然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刘劭杀死的。刘劭这厮为了想早早当上皇帝,勾结巫婆做了一个假人,施以巫术,咒其父早死,阴谋暴露后,他狗急跳墙,带兵杀死了亲爹刘义隆。刘义隆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江湖夜雨


喜欢用典,是宋词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南宋,到了辛弃疾这里,堪称用典狂魔,无事不可入典。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辛弃疾作为“归正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和信任,又不能太直白地法牢骚,所以就多用典故来隐晦地表达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辛弃疾最疯狂的用典是在《贺新郎》词中,句句用典,让人叹为观止。

辛弃疾词读起来比较难懂,就是因为典故太多,如果你不能明白每个典故的出处和故事,就很难读懂辛弃疾要表达什么,“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短短14个字,竟然也用上了2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草草

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轻率的意思,元嘉草草这个典故是用古人之事影射现实,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历史教训,话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十分有壮志,想要恢复河南疆土,于是连连北伐,却都失败了,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苍茫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刘义隆遭到重创。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使用了大量典故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如“人道寄奴曾住”一句中,寄奴就是指刘义隆的父亲宋武帝刘裕,后面这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是说刘裕的事迹。再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bì)狸,指的是击败刘义隆的拓跋焘,小名佛狸。

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的典故相对来说就比较熟悉了。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名叫霍去病,年仅17岁时初次征战,就率领军队深入敌军两千多里,与匈奴刚正面,歼敌无算,俘获匈奴高层干部数十人,一直杀到狼居胥山,并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此战之后,匈奴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进犯中原,史书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在这里用此典,显然不是为了夸奖谁,而是讽刺刘义隆。当年刘义隆北伐,听了王玄谟的策略后赞叹道:“牛X!让人有封狼居胥的壮志!”,意思是老子这回赢定了!

然后……刘义隆被打得“仓皇北顾”,北魏趁机南下直接打到了扬州,吓得刘义隆登山北望观察形势,“赢得”一词非常微妙,明明战败了怎么能是赢得呢,其实是“落得这么个下场”。

这首词把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连用,表面看是为了讽刺刘义隆瞎比乱搞,其实是影射南宋“隆兴北伐”之事。

南宋朝廷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存在,在抵御外敌这一件事的表现上,通常是怎么错误怎么做,该打的时候要求和、称臣,不能打的时候又要显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乱打一通,后来越打国力越衰微,直至亡国。

辛弃疾虽然一心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山河,但当时他却觉得不到时机,如果贸然开战一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朝廷不这样认为,于是大举北伐,不宣而战,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胜利,但总体上来说是打败,最后签订了“隆兴和议”。



也可自话


问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辛弃疾这句诗用了两个典故。

封狼居胥,中国历代军人人生的最高追求

封狼居胥,就是指在“狼居胥山”上举行的祭天封礼的仪式。狼居胥山就是现在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肯特山。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霍去病。公元前119年,在汉武帝发起的旨在消灭匈奴的“漠北大战”中,霍去病用自己损失一万人马的数量,斩杀俘虏匈奴七万多人马,其中俘虏匈奴王爷三人,还有其他高级将领八十三人。可以说取得了一个令人骄傲的胜利。

霍去病对匈奴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让部队暂时休息了一下,自己亲自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霍去病举行这么一个仪式,其实也是为了表达一定要把匈奴消灭掉的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领大军深入追击匈奴,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才回兵。从此,在中国历史上,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就成了所有军人人生的最高理想。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

元嘉草草,军事史上好大喜功,仓促作战的反面教材

元嘉,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元嘉帝。这个元嘉帝名字叫刘义隆,此人好大喜功,不明白自己的实力,继承王位不久,就打算攻打北朝时期的北魏,结果自己主动打别人时,反而被人家打败仗,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指挥骑兵集团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刘义隆的北伐军遭到重创。北魏主趁机大举南侵,一直打到扬州,吓得宋文帝刘义隆亲自登上南京但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这就是仓皇北望的意思)。

这个战例,是好大喜功,仓促作战的最好的反面教材。

使用典故,借古讽今,反对军事上的冒进主义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经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为宰相,积极筹划北伐。在这之前一年,闲置的辛弃疾被起用,后来,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辛弃疾到任后,支持北伐抗金,但对当时的领导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这一句借古讽今,意思大致是:明面上说南朝宋刘义隆仓促北伐失利,教训惨痛,实际影射四十年前南宋的隆兴北伐的失利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表明了自己在军事上反对冒进主义的观点。


烟花三月09


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中套着一个典故。

“元嘉草草”这一句,“元嘉”是南朝宋的第二个皇帝刘义隆的年号,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的儿子。这里用年号代指皇帝刘义隆。这一句整个说刘义隆北伐失败了。


这个典故中套着一个“封狼居胥”的典故。狼居胥是一座山,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指建功立业。这里是说刘义隆想建立霍去病那样的功绩失败了。

辛弃疾一直主张北伐,但不主张冒进。写这首词时,南宋朝廷任用韩侂胄北伐,军事准备不足,最终也失败而归。

其实辛弃疾进献给皇帝的军事理论著作《美芹十论》,详细地论述了北上的路线,可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缺乏智慧,统治者并没有采用他的军事策略。所以整首词读着很悲怆。


好风读书


问题:“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这句诗里提到了什么典故?


前言

这句诗里有两个典故,首先要明白封狼居胥的故事,然后才能理解元嘉草草的典故,以及辛弃疾为什么要悲观地说:元嘉草草。

一、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来自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时期猛将如云。其中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一个传奇人物,17岁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取得奇功。

虽然霍去病只活到了23岁,但其短短一生却战功赫赫。据说霍去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山“ ,以至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封狼居胥”用的就是霍去病的典故。

二、元嘉草草

辛词中“元嘉草草”讽刺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刘义隆好大喜功,因为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决定仓促北伐,结果被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南下,刘宋遭受重创, 国力削弱。 辛词中“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说的就是当年拓跋焘(佛狸)的祠庙留在了其南侵的土地,竟然被百姓供奉香火。

这首词的上下阙用父子对比,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一个是儿子的无能,一个霍去病一般勇猛的老爹老爹。

三、借古讽今

无论是 “元嘉草草“还是” 封狼居胥“,辛弃疾其实是在借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南宋又一次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在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 因此有“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之语。

虽然辛弃疾是主战派,但是他对于当时的形式并不乐观,认为北伐的条件并不充分,有可能会出现“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的结果。

结束语

在这首词写完后,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发动北伐。当年即北伐失利,开禧三年(1207年),在金国示意下,韩侂胄被杨皇后和史弥远设计杀死,函首于金。

也就在开禧三年(1207年)秋,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典故,即南朝宋文帝北伐和西汉霍去病封狼居胥!
(辛弃疾)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分别出定襄和代郡,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匹数万以保障作战。两路大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这就是著名的漠北之战!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


(霍去病封狼居胥)

经此一战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漠北之战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而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的行为就被后世称为“封狼居胥”。至此以后,封狼居胥就成为了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一方面是象征着功绩,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这个自不量力者的典型就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画像)

元嘉其实就是宋文帝的年号。公元423年,北魏趁宋武帝刘裕去世,趁机大举南侵,夺取了刘宋的虎牢、洛阳及滑台等刘宋地处河南的洛阳盆地,因此从宋文帝即位以来就有收复河南失地的志向和打算。宋文帝分别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北伐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其中由以第二次北伐失败最为惨痛。

宋文帝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一时无力再次北伐,因此决定整顿政治,以图再举。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北魏入侵刘宋边境。为了报复北魏,宋文帝于是将北伐又一次提上了日程,向群臣征求北伐之策。

(北魏与刘宋对峙)

彭城太守王玄谟这个人喜欢空谈兵事,而宋文帝又喜欢听,宋文帝听的入神的时候还对左右说“广听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而御史中丞袁淑会拍马屁,便说陛下席卷赵魏之后,定要封禅泰山,臣逢千秋难得的机会,愿意写上一篇《封禅书》。宋文帝听了以后大为高兴,仿佛中原已经回到了刘宋的版图。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10万大军南下,在围攻悬瓤(今河南汝南)时40天未能攻下,在刘宋援兵赶到前撤围北去。北魏撤军以后,宋文帝立即决定北伐。


宋文帝第二次北伐示意图)

七月,刘宋三路大军向北魏发动进攻,前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但是以王玄谟为前锋的东路军被拓跋焘击败,宋文帝于是召还正在攻魏的各路军队。北魏军一路深入刘宋腹地,遇刘宋坚城就绕过去继续南下。最终,拓跋焘率军南至瓜步,一度威胁要渡过长江。但其实当时江对面有刘宋大军,后背还有几处坚城未破,随时可能陷入刘宋的前后夹击之中,因此撤军是必然的!此役之后,刘宋江北六州“邑里萧条”。

其实当时以刘宋的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北伐,而宋文帝唯恐军权旁落,总是遥控指挥,像王玄谟这样的人本无大将之才,却因迎合宋文帝而受到了重用,这都是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原因。而在辛弃疾那个时代,南宋朝廷正准备北伐,他利用这个典故正是表明了自己坚决主张抗金却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小祁说历史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元嘉草草”来源于南北朝刘宋时期,封狼居胥是指霍去病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的故事。


刘宋背景:刘宋为南北朝时代南朝第一个朝代,是南朝四朝中存国最久、国力最强、疆域最大的朝代,开国皇帝为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后因为刘裕心腹坐镇后方的刘穆之突然去世,为防止后院起火刘裕班师回朝,最接近成功的北伐不了了之,但是经过一番开疆拓土,收复了黄河以南,山东全境,关东及其淮北之地,之后刘宋王朝“七分天下,而有其四”,刘裕代晋建宋后在位三年,意图再次北伐却不久病逝,颇为可惜。


刘宋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在其父宋武帝刘裕基础下继续励精图治,创下了“元嘉之治”,并继续了三次北伐,可惜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失败甚至导致北魏长驱直入一度威胁到刘宋都城建康,之后刘宋就是一笔糊涂账了,宋文帝在位三十年,被太子刘劭所弑自立为帝,之后诸王起兵,又被其弟孝武帝刘骏所杀,之后刘宋王朝几帝传承内乱不止,宗室被杀的七零八落,至宋顺帝时期,刘宋国灭。


元嘉草草:元嘉是南北朝刘宋的开创者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大白说历史ii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这次战争的过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北魏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起义,有十万之众。盖吴起义之初,希望得到宋文帝的支持,他亲自给宋文帝上表道:“伏愿陛下给一旅之众,北临河陕,赐臣威仪,兼给戎械。”后来,他又第二次给宋文帝上表道:“伏愿特遣偏师,赐垂拯接。遗民小大,咸蒙生造。”希望宋文帝派遣大军北上,内外配合,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宋文帝只是给盖吴以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的空头官号。同时命令雍、梁二州屯兵境上,为盖吴声援。实际上并无一兵一卒去支持盖吴,坐失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很快,盖吴起义被北魏镇压,北魏同时解除了柔然的威胁,于是,北魏主拓跋焘在元嘉二十七年,发兵十万,号称百万,进攻刘宋。

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刘宋的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宋军拼死抵抗。七月,刘宋主动出动大军北伐,主力在王玄谟的率领下,进攻滑台,被北魏击败。刘宋另一支偏师在建威将军柳元景率领下,以极少的兵力,连克弘农、陕县、进军潼关,斩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堤,魏军战死万余人。关中人民群起响应宋军,但因为王玄谟主力溃败,宋文帝命令柳元景退兵。

刘宋退兵后,北魏乘势南下。拓跋焘亲率大军攻彭城不下后,渡过淮河直趋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拆毁民房,建造战船,扬言要进攻建康。刘宋立即组织起了六七百里的坚固防线。拓跋焘见刘宋准备充分,不敢向建康发兵,就回攻盱眙,遭到盱眙军民的拼死抵抗。北魏围攻三十日,久攻不下,又担心后路被切断,只好撤退。北魏在撤军时,进行大肆杀戮,“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州县,“赤地无余”,给刘宋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刘宋经此浩劫,国力也大大的被削弱下来。

自此以后,刘宋便把防线步步南撤,由洛阳、滑台撤到了淮河以北。到了宋明帝时,淮水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水以西九郡,又先后被北魏夺去,防线进一步由淮北撤向了淮南。恰在此时,刘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为争夺帝位而导致了相互残杀的丑剧,国力更加不济。

宋文帝虽然在军事上遭到了辛弃疾的嘲笑,不过,在治国安民上面,他称得上一位明君。他不仅数次免除百姓积欠的赋税,而且很重视农业生产。他在位期间,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很多地大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被开垦为良田。有的地方缺乏种子,他就下令借给百姓。有的地方发生灾荒,他就拔出粮米赈济百姓。所以,在元嘉二十七年之前的这段时间,刘宋王朝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小康时期。

只可惜宋文帝治国有方,领兵无策,最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元嘉北伐之后,宋文帝又在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优柔寡断,最后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中。在巨大的内讧中,刘宋王朝最终走向覆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