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

芳绯文学


看到很多人回答叶剑英元帅,本人首先在这里纠正下,叶帅不仅领兵打过仗,而且是独自指挥的。这就是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著名的“叶剑英反蒋事件”。

1927年四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情革命且对蒋介石的杀戮政策极度不满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叶剑英在江西吉安通电讨蒋,随即遭到蒋介石镇压,战败后叶帅投入老同事张发奎部,担任了铁四军参谋长,并秘密入党,随后叶帅通过“九骗张发奎”,成功率军军官教育团发动广州起义,彻底投入我党的怀抱,叶帅在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下入党,可谓高风亮节了。

以上可证,说叶帅没打过仗的言论是不成立的,那么我军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没有没指挥过战斗的特殊贡献者呢?大约有一下几位:

开国上将杨至诚,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原型之一,四野后勤将军,因为身体原因长期从事后勤工作,是我军后勤战线的标兵。

开国上将李克农,我军秘密战线的杰出代表,与钱壮飞、胡底并称龙潭三杰。

开国中将王诤,原为湘军张辉瓒部通讯兵,与我军作战被俘虏后自愿参加红军,是我军无线通讯方面的奠基者。

开国少将龙开富,龙开富自秋收起义就参加革命,为毛主席警卫员,由于身体不好他后期主要担任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成绩出色,劳苦功高被授予少将。他亦是红色经典电视剧《井冈山》中龙达的原型之一(另一位原型为黄达)。


林屋公子


在我们的认知中,唯有战功赫赫的人才可以当上大将军,因为“将军”指的就是那些上阵杀敌的英雄,可是在在中国,却有这么几位将军,一生中从未领兵打战、上阵杀敌,却被封上将,下面羽评就列举几位将军,看看有没有你知道的呢?

一:赵尔陆1905.6.4~1967.2.2

赵尔陆,山西人,高中毕业后就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之后就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因为上级领导认为赵尔陆在后勤更适合,他有经营天赋。

(赵尔陆上将)

但是赵尔陆年纪轻轻,他认为以他的年纪正是上阵杀敌的时候,还找主席反映,但是被主席一顿话,醍醐灌顶,说后勤才是打战的重中之重,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想而知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在后勤部长这一职担任了好多年,也跟随部队打了无数次战,一直负责前线士兵的后勤补给,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尔陆被派去苏联访问,也就是这次去苏联让赵尔陆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苏联嘴里老说援助中国武器,但是每次给的都是用的不用的,可以说连说明书都有残缺。

在自己回国后就开始找专家一起研究科技方面,尤其是武器的发展,还整顿兵工厂,提高整体质量,即使生病了也不忘投身到卫星和核武器研究工作中。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而正是这废寝忘食的精神,在一天夜里,工作人员找他的时候发现他躺在床上,手里的烟都烧到手指上都没任何反应。

后来总理强制要求他休息,确实休息了,只是长眠于地下。

赵尔陆发起指挥雁北战役、参与指挥解放华北战役和广西战役,直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虽然从来没有上阵杀敌,但是功劳却丝毫不比一些开国将领低。

二:杨志成1903-1967

杨志成将军就是开国上将,一个单亲家庭,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父亲就被人害死了,后来杨志成长大后特别勤奋孝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黄埔军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杨志成打过战,但是还是很小的时候。

因为受伤所以不能参加战斗,而是调到后勤开始工作,杨志成一到后勤就发现的军队竟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军装,这怎么行?于是他请后勤的人和同乡朋友们帮忙,很快就制作了一批统一的服装。

(杨志成上将)

据说当年毛主席总是自己挨饿将食物发给士兵,杨志成知道后就一直帮毛主席找吃的,没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请了杨志成夫妇一起吃饭。

杨志成认为自己一生中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后勤工作,也是最让毛主席满意的,他从来没出过纰漏,直到1955年被封为开国上将。

三:李克农1899.9.15~1962.2.9

李克农上将,安徽巢湖市烔炀镇中李村人,他同样没有带兵打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克农上将是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一直在默默为革命做贡献,周总理将钱壮飞、胡底以及李克农称为情报部门的"龙潭三杰"。李克农凭借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多次深入龙潭虎穴,为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连毛主席都说他是中国的大特务,为祖国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李克农上将)


羽评郡主


二十世纪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也是将星璀璨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终于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对于在革命过程中有着巨大贡献的军人们,在1955年进行授衔表彰,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共一千多位将领。在这众多将星之中,就有两位特殊将军。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俩贵为将军,却从未带领一兵一卒与敌正面作战,但他们确实是为共和国立下了奇功。

李克农,1899年生,安徽人,1926年入党。

1928年李克农与钱壮飞、胡底一起,打入特务头子徐恩曾的中统机关内并担任要职。顾顺章叛变时,钱壮飞第一时间得到情报并传给李克农后,李克农立即通知党中央马上转移,使党中央机关免遭灭顶之灾。
顾顺章叛变后,李克农转移到苏区工作,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一职,后又任第一方面军保卫局长及工作部部长等职。延安时期,作为周恩来的助手,担任中央联络局局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等职。
解放后,李克农任外交部副部长、情报部部长、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李克农1962年病逝于北京。李克农将军从参加革命起,一直从事情报工作,被世人称为“龙潭三杰”之一、“情报王”等。他逝世后,美国情报局对这位强劲对手的离世顿感压力倍减,为此放假三天,以示庆祝。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生,浙江人。

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科毕业,曾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部电台报务员。在第十八师围剿井冈山红军时,王诤与师长张辉瓒一起被俘,后自愿参加红军,改名王诤。参加红军后,先后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台大队大队长、红一方面军无线电台总队队长、军委通讯联络局局长等职。解放后任军委三局局长、通讯部部长、电信总局局长等职。战争年代,王诤领导的军委通讯联络局为军委总部接送请示、报告及命令等数以万计的电报,并破译了大量的敌方电文,被毛主席誉为“千里眼、顺风耳”,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王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病逝。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解放军最神秘上将! 从未领兵打仗, 毛主席却说“没他周恩来早不在了! ”

特工,这是一个神秘且让人浮想联翩的职业,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什么样的特工都有,而特工的工作可以说是最危险的,一不小心将会丢掉性命。今天要为大家讲的是中国特工之王,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人,他就是李克农。

李克农是我党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长期潜伏在徐恩曾身边,可以说在当时掌握了整个上海滩的秘密,而他最出名的事迹,就是处理顾顺章叛变之事。根据史料的记载,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他周恩来可能已经不在了,这并不是瞎说,那是在1931年的4月25日,李克农帮助周恩来逃出了敌人的虎口。

1931年4月25日晚上,李克农在一个秘密据点里受到了一封密信,此信的内容就是说顾顺章叛变,而且要将中央领导人一网打尽,作为叛变蒋介石的见面礼。李克农知道这件事情刻不容缓,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终于想到了办法。他想一切办法,找了很多地方,问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了接头之人,见到了周恩来。

他将信中的内容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马上将顾顺章知道的所以关系全部断掉,而且将所有联络暗号和接头方法也作废,工作人员、地下交通全部都撤退了。而另外一边,南京蒋介石接见了顾顺章,顾顺章带着陈立夫、徐恩曾向饿虎一样向目标扑去,但是全部人去楼空,他们的希望全部落空。

其实在五分钟之前,周恩来才离开,他扮成了一个女人,就这样在敌人眼皮子下面消失了,陈立夫哀叹道:活捉周恩来,只差5分钟。在南京坐等好消息的蒋介石,知道消息后非常气愤,陈立夫并不知道其实5分钟只是表现,他从建立特务组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1937年冬天,叛变的顾顺章在镇江被国民党枪毙,终自食其果。

没有李克农,周恩来或许早就被蒋介石给抓住了,他是中国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以对党无限忠诚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在关键时刻向党中央提供了决策性情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毛主席在接见外宾是说道: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

1955年9月,李克农内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2月9日因病去世,美国中央情报局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大大松了一口气,欣喜不已,还宣布放假三天,以庆贺一个强有力对手的消失,这个举动是美国前所未有的。

历史上这样说,如果没有他中国的历史或许从30年代以后就要重写,李克农的功绩将永远铭刻于史册,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


问历史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这是领袖对叶剑英元帅的中肯评价。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北伐铁军“第四军”参谋长,曾经被广州革命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在国共两党军中资历非常深厚。1927年入党,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1年回到江西中央苏区。



尽管领导过广州起义,实际上自红军时代起,叶帅从未领兵打仗,而是一直担任参谋长的职务,党内称为“叶参座”。历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江西时期)、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陕北时期)、长征时期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第八路军参谋长、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抗日时期),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建国初期)。

叶帅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老一辈军事家。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前,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和“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发觉叶挺和贺龙所部有起义倾向,阴谋以开会为名,试图骗两位将军上庐山扣押以解除兵权,秘密党员叶剑英及时向叶、贺两位将军通报险情,贺龙第20军和叶挺的第11军24师等部队迅速开往南昌,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举行;南昌起义爆发后,叶剑英又劝阻了张发奎部队对起义军的追击。

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阴谋分裂红军,又是叶帅及时通报,从而使中革军委脱离险境,单独率领红1和红3军团北上,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

解放以后就不赘述了,居功阙伟。


度度狼gg


李贞,与大名鼎鼎的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参加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她却成为唯一的开国女将军,绝非偶然!



李贞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从事军旅生活,青春岁月在战火纷飞中度过。这在当时的中国非常罕见。

李贞从参加秋收起义开始,先后担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务。

除了杰出军事组织才能,李贞还是中国妇女追求自我解放的杰出典范。她鼓舞了千百万中国妇女勇于投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战争,这特殊功绩男人无可比。

李贞出身贫苦,幼年被送出家做童养媳收养,不甘心婆家封建压迫,走上革命造反道路,嫁给志同道合的战友后,又因丈夫在党内斗争中受挫被迫分手,但这并没有磨灭她的革命意志,而是更加坚定以部队为家,在战火洗礼中迎接了中国妇女的共同解放。

1955年李贞被毛主席亲自授予少将军衔时,周总理与她亲切握手,并深情说道;“祝贺你!中国的第一个女将军!”这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李贞戎马生涯的褒奖和认可。


谌人


战国时期赵国的马服君赵奢就是这么一个将领,他在和秦国打阙与之战之前,仅仅是为国家收粮食的一个小官吏而已。

当秦国率兵来打赵国时候,赵王很担心,就叫来了名将廉颇商议对策。

赵王问廉颇,秦国来犯,我们是否可以打败他们呢?

廉颇的回答有点让赵王失望,廉颇是这样说的,阙与这个地方多山谷,路狭窄,且距离我们有几百里之遥,若是我们劳师远征,贸然出兵的话,打胜的概率不会很大,但是,若是让我去防守,这个地方固然也丢不掉。

但是,赵王想要的可不是防守,而是去教训教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秦国,毕竟那时候赵国刚经过胡服骑射不久,国力达到了顶峰时期,赵王也很想证明自己其实是有实力和秦国抗衡的。正好秦国这时候来挑衅,这是赵国扬名立万的一个机会。

很显然,赵王对廉颇的回答不满意,他又叫来从燕国投奔而来的名将乐毅,乐毅告诉他的,和廉颇说的如出一辙。

赵王很不服气,难道就这样任由秦国横行霸道吗?

赵王闷闷不乐,这时候恰好赵奢来给赵王汇报事情。赵王就把自己的苦闷诉说了一番。

赵奢听后,甚是激动。

他告诉赵王,秦国来侵犯阙与,这个仗其实若是想打胜,也没有那么难,虽说阙与这个地方多山谷,道路狭小。在这个地方打仗,就好比两只在洞里打架的老鼠,勇敢的一方肯定是能胜利的。

若是想打胜这一仗,考验的是全体将士的勇气。在下虽不才,但是,愿意带领赵国的将士为赵王打退秦军。

赵王一听赵奢这么说,当场就给了回复,就定你了,本王给你人马,多少都行,只要你能打胜。

赵奢带着大军出发了。

赵奢当然知道秦军比较难打了,若是想战胜秦国,他们必须要出奇计。

所以,赵奢在带着军队走了三十里地的时候,就安营扎寨了。而且他还特意下了一道命令,若是有敢言进军者,格杀勿论。赵奢在这个地方,一住就是二十八天的时间。

赵奢用的这一计策,就是麻痹敌人,因为赵奢明白他的军队中,有敌军的奸细,赵军的一举一动,肯定会很快传到秦国那边去的。

当秦国的将领,得到赵奢只离开邯郸城三十里地,就安营扎寨的时候,他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赵奢就是一个胆小鬼,刚走了三十里地,就不敢前进了。

可以说这时候秦国的全体将士,已经对赵军放松了警惕。

也就是在赵奢驻军邯郸城外,第二十八天的时候。赵奢下令,全军火速赶往阙与。

就这样,赵军仅仅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就来到了阙与。

这个进军的速度,是令秦军想不到的,秦军本以为,赵军还在几百里地之外,谁成想他们这么快就赶来了。而且赵军赶来之后,就先占尽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把北山的高地给占领了。

秦赵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两军约定好了开战时间。战争的过程是,赵军勇不可当,秦军且战且退。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大胜,几乎把此次前来的秦军全部给歼灭掉。

赵奢也因为这一场战争,被赵王封为了马服君,从此,赵奢了也迈入了名将之列。


史学达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给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家授衔,授予10人元帅军衔,10人大将军衔,55人上将军衔,175人中将军衔,802人少将军衔,其中有两位特殊的将军,他们贵为将军,但是从未带领一兵一卒打仗,但是分别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他们就是

李克农上将与王诤中将。

李克农

李克农1899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市,1917年在北京《通俗周刊》工作,后因为张勋复辟,被迫回芜湖,第二年娶赵瑛为妻,1919年6月因写文反对安徽督军提出的新税,被控告入狱,7天后因群众团体请愿和抗议被释放。

1926年经钱杏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奉命打入芜湖青帮,4月18日李克农事先获知芜湖国民党策划反革命事变,使中共芜湖骨干得以隐蔽。11月在芜湖民生中学成立济难会,1928年被当地公安局搜捕,李克农逃往上海,省长陈调元下令通缉,李克农随后逃往南京,在下关火车站北发现,辛亏王振武营救才得以逃脱。

1929年12月打入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1930年被调入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顾顺章叛变,敌人企图把我党在上海的机关一网打尽,李克农在千钧一发之际将情报送出,减少了党的损失。

1931年8月奉命撤出上海,奔赴江西苏区工作,在江西苏区他负责审查反革命嫌疑犯问题,纠正了一大批所谓AB团、改组派等案件,让一大批受冤枉的同志得以反正。随后被任命为国家政治局局长,长征途中负责对沿途地面侦查。

1937年2月前往上海,进行国共合作的工作,8月29日在南京成立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在南京的4个月时间完成了很多繁重的任务,协助周恩来等人救出了许多被国民党关押的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随后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

1941年回延安担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情报部副部长。全国解放后主管情报部门,1951年曾参加朝鲜谈判,1954年出席日内瓦会议,1955年7月任中央调查部部长,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

王诤

王诤1909年5月16日出生江苏武进县,1928年考入黄埔六期通信科,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任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队队长,之后任一方面军司令部主任,193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长征。

1937年至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同时在1940年1月至1945年8月兼任第三局政治委员。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兼通信学校政治委员,1947年担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委员。

1949年5月起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委员,兼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局长,1950年任通信部部长,10月兼任国家电信工业局局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8月13日在北京逝世。

如有错误,望斧正。


史里有料


从未领兵打仗,却立有大功的特殊将军有很多,大家都说了一些比较出名的,我说一位大家不太了解的吧!

我今天讲的这一位就是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王诤将军。

王诤,原名为吴人鉴,1928年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毕业之后被调至第十八师张辉瓒部任中尉报务员,第一次反围剿之后,王诤被红军俘虏,经过教育之后加入了红军。王诤这个名字就是毛主席给改的,1934年王诤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除了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军,还需要情报的来源和处理。

1931年红一方面军组建了无线电队,王诤任大队长。王诤加入红军后,他的无线电队成为了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在几次反围剿的斗争中,王诤的无线电总是能截获和破译国民党军的重要情报。除此之外,王诤还获取了张果涛另立中央的消息。王诤立刻将此此消息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对王诤说:“王诤同志,这就好!非常之好哟!你为党中央、为工农红军又立下大功,历史将永远铭记你的功绩!”

1955年王诤同志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得了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八一勋章。王诤将军从未上前线作战,但是王诤将军的贡献和上将李克农一样并不低于在前线拼杀的将军。“王诤同志是有功的,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历史军魂


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李克农大将(经好友指正,李克农是上将,特致歉!)外,我介绍一位红色御医,红军华佗傅连璋中将。


傅连璋是福建长汀人,1925年任汀州教会开办的福音医院院长。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撤路经长汀,陈庚、徐特立等数百伤病员在此救治。1929年,红四军进入闽西,傅连璋为毛泽东,朱德等红军将士治疗。

中华苏维埃成立后,傅连璋任中央红军医院院长,开办医疗护理培训班,培养红军自己的医护人员,毛泽东更是和傅连璋结下深厚友情。在毛泽东遭受排斥生病期间,多次住在福音医院疗养并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红军长征前,傅连璋将医院珍贵药品仪器全部打包随队出征,在极其艰难的长征途中,尽最大可能抢救伤病员,被誉为红色华佗。到达陕北后,傅连璋任红军医疗处和中央医院负责人,主要为党和军队领导人提供医疗保健,又被誉为红色御医。新中国成立后,傅连璋任卫生部副部长,军委卫生部部长等要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傅连璋是人民军队医学的创立者,从未带兵打战,但是为新中国立下奇功。可惜他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文革后得到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