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没有西线的诺曼底登陆,东线苏军能够单独战胜德军吗?

大东北的小豆包


没有西线的诺曼底登陆,并不是说美、英退出二战,对吧,仅仅是没有登陆法国,这一点也不影响东线的苏联击败德国,当然时间会拖更长,苏联击败德国后继续西进,可能会在1946年5月打进西班牙,结束二战。

诺曼底登陆的时间,1944年6月6日,此时德国在东线已成必败之势,回天乏术。

其实但凡翻一下历史书,就可以知道,美、英发动诺曼底登陆的动机,并不完全是配合苏联、尽快击败德国,客观上讲,也有一些“争夺胜利果实,防止苏联控制全欧”的考虑。

双方虽然是盟友,也有自己的算盘,无需避讳;至于最后没能打进柏林、让苏联占了先,是美、英自己畏惧巨大的伤亡,怪不得别人。

即便没有诺曼底登陆,二战还是要打,法西斯还是要消灭,不论从道义上、舆论上还是利益上考虑,美、英都会继续维持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和战略牵制,那么对东线来讲,德国和苏联的处境也一如既往,不会有什么变化。

在诺曼底登陆前,德国的确在法国海岸屯驻重兵、时刻提防,然而这一举措是被动的、防御性的,不论盟军是否登陆,德国的防御部署都不会变、也不敢变。

盟军1942年登陆北非、展开“火炬行动”,1943年登陆意大利、发动“雪崩行动”,1944年会不会登陆法国,谁也不敢保证,即便盟军按兵不动,希特勒也绝不敢让法国海岸门户大开,除非开挂、未卜先知,那就是题主泄密了,笔者这里并不考虑这一荒诞不经的情形。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再也无法抽调兵力增援东线。

倘若没有这一场登陆,双方隔英吉利海峡对峙,那么在苏联钢铁洪流迫近德国本土时,德国肯定会陆续抽调兵力顶上去,这会增加苏联的伤亡、并拖延战局。

然而西线的部队并非无穷无尽,战备水平和作战能力也一点都不理想,垂死挣扎后,德国仍难免溃败,希特勒也许会临时迁都到巴黎,甚至可能流亡西班牙(西班牙也是轴心国一方)负隅顽抗。

然一旦柏林陷落,就宣告了第三帝国的彻底破产,德军残余兵力的士气很值得怀疑,接下来的战斗,只不过是一场西欧大清扫而已。

综合二战双方的实力,盟国一方的优势是压倒性的,仅仅是去掉诺曼底登陆,美、英的压力仍在,德国仍然没有翻盘的希望。

如果美、英完全退出战争,那还有一些变数,但就不是本题的范畴了。

——


炎黄军武


当然可以,只是柏林战役的时间可能要往后推一推,但不会拖的非常久,可能要再多打几个月。毕竟没有西线战场,德军就可以将那部署在西线的100万部队全部调往东线与苏军作战。

首先要明白一点,虽然英美两国跟苏联结了盟,但那只是迫于形势,在无奈之下才确立的短暂的军事同盟;英美两国在整个二战中其实并没有放弃敌视苏联的立场,也没有真的想去帮助苏联。美国把主要力量都拿去打日本人了,而英国这个百年搅屎棍则趁着美国收拾日本这个大好时机,将主要力量都拿去收复自己在亚洲被占领的殖民地去了。但英美两国在对德战争中却一直采取消极态度,不愿意开辟第二战场,两国希望能把对德作战的重担尽可能的摊给苏联人,要让苏德在战场上拼个两败俱伤,这样既消灭了欧洲的法西斯威胁,又大大打击了处于意识形态对立面的红色势力。而英美要做的,就是等到两边都打不动了,再坐收渔利即可。

所以在整个二战中,除了英国在前期跟德国进行大规模作战以外,整个西线除了诺曼底,几乎就没怎么打过像样的战役。唯一说的过去的北非战场,也只是为了满足英国的一己私欲而进行的作战,并且主要交战方还特喵的是意大利(德国不过是客串了个北非军团而已,而这个北非军团中还有着大量的意大利军队);德国在北非战场上下的功夫并不大,连东线战场上的零头都没有,因此对德国的总体军事战略部署并没有影响,效果甚微,根本就没有起到牵制西线德军的作用。(并且北非战场还有英美两国滥竽充数的嫌疑)而西西里登陆就更不用说了,德国只在那里部署了大约4万人的兵力而已,这点兵力对德国来说不痛不痒,也根本不妨碍德国对苏作战。

而希特勒也摸清了英美两国的意图,这也就是为何希特勒在1942年,将所有的军队都调往东线去打苏联,而意大利战场(就是盟军在登陆西西里后开辟的战场)和北非战场无论从规模还是意义对德国来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这也根本称不上是什么两线作战。并且在诺曼底登陆前,部署在西线的德军都是在东线战场打残了,被调往西线做暂时休整的军队,所以诺曼底登陆事实上并没能达成吸引东线部分兵力的作用。而在苏联对德国及其仆从国的“十次打击”之后,德国已经是穷途末路,在东线根本没有还击的余地;所有在军队中服役的所有适龄人士也都在东线战场上拼光了。因此在战争后期,英美联军和苏军碰到的德军俘虏大多都是老头兵和娃娃兵!因为德国在这时候已经连合适的兵源都没有了,德军也已经基本失去了还击和坚持防御的能力。


英美在此时搞诺曼底登陆,只不过是去抢现成的胜利果实而已;而对面的苏军在这时候已经收复了全部的国土,并且已经踏上了德国本土进行作战。虽然苏军损失惨重,但勉强也算是节节胜利,而英美那边却吃了阿登反击战的败仗;要不是英美向苏联求救,加大了东线战场的进攻事态,致使德军完全放弃了西线战场,否则英美两国就得再次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了。苏军光在柏林战役中就投入了三个方面军,将近300多万人的部队,而部署在西线的英美联军所有的兵力加起来也就400万出头,在柏林战役爆发后也没什么反应,光知道接收前来投降的西线德军,整个西线战场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所以事实上,德国自始至终都在和苏联打单线作战,完全是苏联凭一己之力(当然这其中还有英美的援助)彻底击败了德国。


并且最重要的是,英美两国在二战中的总死亡人数不过区区50万(这其中大部分还他喵的是对日作战中死亡的军队),而苏军却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将近2000万人!并且,与苏联对打的不仅仅是德国,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意大利、维希法国、南斯拉夫、斯洛伐克和被德国占领的挪威、丹麦、波兰、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或者统称为“德占区”);除此以外还包括在前期暗中给德国送好处的瑞典、瑞士、西班牙、葡萄牙。这根本就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德国凭一己之力单挑全世界,而是苏联仅凭一己之力单挑除英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所以,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两线作战,那只不过是英美两国自欺欺人罢了。而他们在欧洲战场中后期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没了他们,苏联一样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战吐槽君


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被誉为“二战转折点”。转折点3字,意味着反法西斯要赢,而法西斯要走向失败。

其实,这场战役的胜利让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都明白,希特勒德国注定要灭亡。之前,斯大林急切盼望西方盟军开辟在西欧的“第二战场”,而西方阵营总是用各种理由拖延。

斯大林那时候被德国人的攻势搞得不行,丘吉尔知道苏联人苦闷,但情报分析显示他们拖得住德军。所以,被斯大林逼得不行的时候,丘吉尔就采取开辟北非战场来拖延开辟“第二战场”。

丘吉尔比较鸡贼,或者说以英国利益为重,一旦证实德国人深陷苏联战场,双方的纠缠就不会让德军回到西线攻击英国。

而北非对英国来说太重要,苏伊士运河无论如何要控制,因此丘吉尔坦然面对国内外指责,为什么不趁着德军在东线的机会去开辟第二战场?

当德军打败于斯大林格勒后,盟军看出战争转折点的形势之后,就赶紧开辟第二战场。如果开辟迟了,苏联人可能就要占据欧洲大部,拿走所有胜利的果实。

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后,其实战斗的压力还是在东线苏联,德国集结残余重兵抵抗苏军。无论如何,英美军队在西线的出现,减轻苏军的压力,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

假设没有西线诺曼底登陆的话,那么苏联人最终还会取得胜利,只是要付出更多的人员伤亡、更多资源消耗而已。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苏联人是做出最为巨大的贡献,其付出的牺牲也最为惊人,死伤国民数千万人。这样的贡献,应该要被历史铭记,而第二战场则是“锦上添花”的效果。


子屠龙


如果没有西线的诺曼底登陆,苏军取胜依旧没有问题,只不过,损失更大,时间更长。

1944年的霸王行动,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一年时间,第三帝国土崩瓦解。那么,没有诺曼底登陆,苏军和德军solo,德军有胜算么?

我们先看下1944年的战场形势

1944年前,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德军纷纷战败,这两次战败,对德国影响是很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了东线1/4的力量,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彻底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两场战役,德军损失部队达到了130万人。而整个1944年,苏联发动了10次突击战役,又歼敌一百多万,而苏联的领土也基本上都收复了,战场已经不在苏联国内了。而这十次突击,有三次是在诺曼底登陆前进行的,都取得了巨大战果。而到了1944年,没有人会认为德军还会获胜了。

英美为什么要诺曼底登陆

苏军的节节胜利,已经让英美看到了危险。英美如果再不参展,苏军可以占领意大利法国,自己拿下德国。到时候的局面是英美谁也不想看到的,到时候整个欧洲都是红色的了。这样的话,美国就不是世界老大了,英国也不是,那就是苏联了。这样不如英美登陆作战,英美登陆,早日把西线能拿的地盘都拿到自己手中,免得被染红了。染红了,很难洗掉了。

德国国力难以为继

苏德战争中,德军数百万部队被歼灭,而苏军伤亡显然更大。但是这对苏联没怎么样,据说苏联二战总共动员了3400万军队,损失个一两百万,对苏军来说,还不算大事。毕竟一个斯大林格勒,打残的是德国,库尔斯克,打残的德国。苏联整个二战期间,总共生产13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这些德国人比不了的。

英美的第二战场

英美所谓的第二战场,其实并没有为苏联牵制太多德军。德军重心此时依旧在东线,而苏军却以巨大优势轰击德军。诺曼底之后,西线的战事基本上是小打小闹,没有东线那么大动作。为欧洲战事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苏联。

昨天我看有个宝宝和我说,说德国的国力是远高于苏联的,其实这个做个对比就知道了,苏军总共生产十几万坦克,而德军二战总共生产了3万。你跟我说苏联国力不行?


军武文斋


说苏军不行的,那是不了解欧洲历史。俄罗斯号称”欧洲宪兵”,大一点的事件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没有哪个国家比俄罗斯更热心欧洲的势力变化,没有它的参与基本达不成协议。

再说军事力量变化,即使鲁尔工业区没受到大的轰炸,也会被军备生产拖垮。因为苏联已移动和转产了军工,丝毫不受干扰。能全力生产各种重型装备,比如有人说IS-2坦克的22发炮弹太少,实事上一场战斗能活着打完都不错了。

苏联人牺牲精神甚是伟大,战时动员得力,物质调配到位,一切都在计划里有条不紊的执行。这些在紧急状况下尤为有效,如我们地震救灾。苏联人有很高的数学天赋和工程天赋,能把不是那么精密的零件组合成高效率的装备。这点上连汉斯都佩服,豹式受T34影响很大,前期设计思路是有问题的。真正有用的东西没有有效生产,stg44、豹式等就没优先制造。

资深职业军人又对纳粹反人类作法日渐厌恶,对前途迷茫无知,开始惜身怯战。

最终被苏军所击破是时间问题,43年以后战场主动权基本在苏军一方。什么时候打什么方式打都是苏军的选择项,德国人考虑的是如何体面的转进柏林,不至于种族毁灭。


maxskill


可以,毫无疑问,但是时间可能要久一点!

首先要明白,诺曼底登陆的时间是在1944年6月6日,此时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已经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德国已经被迫转入了战略防御。

1944年初,苏联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开始逐步收复苏联国土,德国的战线被迫后撤。

到1944年6月,苏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德国失败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美英等国进行了“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

为什么说没有“第二战场”苏联也能取胜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苏德战场始终是二战欧洲主战场

尽管德军在地中海和北非也和同盟国开战,但是德军的主力始终放在苏德战场上。

在苏德战场上,德国投入了大部分的武装力量,希特勒曾放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苏联。因为此时西欧战事已经基本技术,北非战事还未大规模开始,所以德国得以将大部分兵力投放到苏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中、南三个方向闪击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缺乏准备,且受到大清洗运动影响战斗力下降严重,因此开战前4个月,苏联一溃千里,损失军队将近300万人、2000多辆坦克、3000多架飞机和数以万计的火炮,丧失国土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物资装备损失不计其数。

但是,在1941年11月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中,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众志成城,击退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损失超过50万人,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随后,苏德战争进入惨烈的相持阶段。

从莫斯科战役后开始,西方看到苏联的顽强实力,开始了对苏联的经济援助,苏联得以获得更强大的实力,这为苏联彻底打垮德国奠定了基础。

尽管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了西欧战场,但是希特勒仍然将主要精力用来对抗苏联,即使出现颓势,德国依然顽强阻击,将大部分兵力放在东线。

这就让美英盟军有点尴尬了,事实上除了诺曼底登陆战以及后来的阿登反击战,德国和美英盟军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交战,作战规模和东线比起来简直就是过家家。

所以,作为抗击德国的主力,苏联是有能力彻底消灭德国。

2、美英作用在前期,不在诺曼底

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对德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英国说非常非常大!

要知道当时的德国已经开足了战争马力,海陆空军已经蓄势待发,如果没有外来干涉,一口气吃掉苏联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德国却没有消灭苏联,反而最后被苏联反杀,因为西方国家干预了苏德战争,干预的方式有二:

一是通过《租借方案》加大对苏联援助;

二是以英国为基地,牵制德国的空军和海军;

要知道,希特勒并没有彻底扫平西欧,英国还在顽强抵抗,不仅如此,英国作为传统海洋大国,海军实力和空军实力不容小觑,这些都给希特勒带来很大的麻烦。

“海狮计划”中,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开始轰炸伦敦市区,而愤怒的丘吉尔反手就轰炸了柏林,对德国造成巨大震慑。

英国轰炸柏林后,美国也开始对英国进行援助,英国的实力大增,成为西欧牵制德国的重要力量。

在苏德战争最胶着的时期,英美对德国的空袭摧毁了德国60%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两国的参战成功拖住了德国100%的海军,70%的空军和40%的陆军。可以说,正是由于美英等国的牵制,苏联才熬过了苏德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最终击败德国法西斯。

可以说,美英等国和苏联的配合主要在诺曼底登陆登陆之前。而在苏德战争形势逐渐明朗的情况下,英美等国终于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美英两国开辟第二战场,更多的是不愿看到苏联单独打败德国法西斯。如果苏联单独击败德国,那么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洲都会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那么战后美国在欧洲的势力将不复存在。

诺曼底登陆更多的是美英两国对战后势力范围划分而进行的一次谋篇布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在军事专家界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联已经可以单独击败德国了,这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全世界都非常清楚的事情,从那个时候开始,西方就开始积极的筹划反攻回欧洲大陆了,倒不是为了非要加速击败德国,更重要的是为战后的欧洲秩序做准备,毕竟西方不愿意看见苏联控制整个欧洲。

欧洲的胜利实际上是由苏联带来的。


二战之后没多久,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就在50年代开启了冷战,60年代进入冷战核军备竞赛,70年代进入美国军事扩张阶段,80年代进入美苏竞争的激烈高点,这一切其实都从苏联在二战时进入战略反攻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实,苏联在二战之前也是有雄心的,如果德国不去进攻苏联,可以说苏联是迟早要进攻德国的,苏联在战前发展的深远战役学就是为德国准备的。

苏联军民伟大的卫国战争造就了战略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联已经可以单独战胜德国。


西方发动诺曼底登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东线呢?实际上影响不大,德国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已经输掉了东线的几次大会战,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以及莫斯科会战三场东线决战都已经以德国的失败告终了,德国已经完全无力挽回局势,苏联的攻势已经势如破竹,每一天莫斯科都会响起庆祝新的城市解放的礼炮声,世界都能听到。

图为进攻中的苏联T34坦克。


西方为了不在战后完全失去欧洲大陆,选择了加速向德国推进,然而最终还是由苏联率先完成了柏林战役,可以说这是苏联赢得的胜利,也是苏联应得的奖励,击败德国的最大功劳本就属于苏联,如果没有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英国能不能扛过德国还真不好说呢。另外,苏联在进入反攻阶段的时候,每一个集团军都有几百辆坦克,4000多辆汽车,数千门火炮,一个方面军就有好几个集团军,这样的力量德国已经完全无力抗衡了。

胜利的纪念,如今依然进行着。


实际上和美国击败日本一样,苏联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工业生产力的胜利,苏联为前线提供的T34坦克总数达到了2万多辆,放在现在都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前线损失一辆,后方能补充3辆,这仗对德国人而言,确实是不能打下去了。


海事先锋


在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战场已经进入全面反攻的状态,换句话说,没有西线诺曼底的登陆,东线苏军依然能战胜德军,而且几乎没有影响。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4天后希特勒才意识到盟军登陆的地点是诺曼底,但为时已晚。到7月初,盟军已有100万兵力在诺曼底登陆。本次登陆的胜利,宣告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牵制住了德军的50个师的兵力,避免投入苏联战场,加快了二战的进程。

(诺曼底登陆)

那么1944年的苏联战场的形势是怎样的,诺曼底登陆对苏联战场形势有无影响?

1943年-1944年苏联战场情况

1、斯大林格勒会战——苏联战场转折点、二战东部战场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于1942年6月,结束于1943年2月,本次战役中围歼德军22个师33万人,俘虏了德军元帅保卢斯及其他将军、官兵共9.1万人。意义:直接使苏军与德军的总体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战争主动权还在德军手中。

(斯大林格勒战役)

2、库尔斯克战役——苏德战场主动权的分水岭

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也是一场对攻战、坦克战。苏联损失80万人、坦克6000辆;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意义:这场战役使德国交出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苏联红军从此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库尔斯克战役)

3、1944年十大战役——苏军将战线推向德国本土

1944年的10个月里,苏军先后在苏德战线的十个方向上实施了一系列反攻战役,收复几乎全部的领土。这十次战役,共歼灭德军136个师,将苏德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苏军部分军队已入德国境内。意义:苏军将战线推向德国本土,这十次战役后,德军盟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先后退出同盟,并对德国宣战。德国逐渐失去左膀右臂,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失去了抵抗。

(诺曼底登陆)

得出结论

从1943年到1944年,苏联战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苏军进入全面大反攻状态,德军节节败退,已退所致本土抵抗,德军的有生精锐力量已基本消耗殆尽。即使没有诺曼底登陆,对于此时的苏军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就算希特勒把50个师调到东部战场,也是无济于事,因为此时的苏军已成摧枯拉朽之势,吞下50个德军师易如反掌,不会有任何难度。所以说诺曼底登陆只能称得上是盟军的锦上添花,也仅仅就是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没有其它意义了,在我看来。


野史也是史


即使英美盟军没有在诺曼底登陆,苏联照样能够战胜德国,只是时间问题。


判断苏联能不能战胜德国,主要看两点就足够了,一个是战场形势,一个是国力强弱。

首先看一眼战场形势,诺曼底登陆发生在1944年6月6日,而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苏德战争的重要战役,比如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已经宣告结束。

其中最为关键的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都以德军的惨败宣告终结。其中众所周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军共损失了80多万精锐部队,此时的时间是1942年初,而莫斯科战役已经结束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德军已经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失去了全面进攻的能力,并逐渐转入防御。虽然凭借德军的战术素养和高明的军事指挥,德军偶尔能够扳回一局,但是整体局势不可逆转。

其次看国力,二战之前,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三,而苏联排在第二位,以1943年为例,德国生产了13084辆坦克,而苏联生产了24227,远远超过德国。如果算上其他武器装备,差距更加明显。


资源方面,德国长期依赖进口,开战之前就从苏联进口,而石油方面的缺口更是巨大。

所以无论哪个方面,德国都必败无疑,诺曼底登陆只是加速了进程。


视野新观


如果盟军不在诺曼底登陆,苏军在东线会打的非常艰难,特别是进入德国境内之后遭受的抵抗强度会成倍增加。但是,苏军最后极大概率还是会单独打赢德军的。

在1943年8月的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军在东线已经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盟军是在1944年6月6日登陆诺曼底的,此时,苏军在东线早已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完全处于节节防守的被动态势。诺曼底登陆前夕,苏军著名的“十次打击”刚刚结束了第三次,苏军已收复了英雄城塞瓦斯托波尔和整个克里米亚半岛,14万德军被歼灭。可以说,苏军进一步扩大战果,乃至收复全境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此时德军的抵抗还是激烈和有序的,等到德军大规模从东线抽调兵力去堵西线的枪眼后,东线德军才逐步有了些“溃败”的苗头。所以可以说,诺曼底登陆绝对大大加快了德军在东线的溃败。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即使没有诺曼底登陆,东线苏军当然可以单独战胜德军,这是无疑的。但是,如果盟军和德国人突然媾和了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只是做一个纯军事推演。

1944年5月,德军在东线共有180个师左右,占德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在西线,德军至少留下了80万人防守所谓的大西洋防线;在北欧,希特勒还留了30-40万人,防备其实根本没有发生的盟军登陆;在南线的意大利战场,希特勒也部署了一个集团军群,人数可能70万人以上。

如果盟军突然和德军媾和,德军至少可以从以上三处战场调集100-150万兵力增援到东线和苏军作战。设想一下,1944年时,苏军虽占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压倒性优势是到诺曼底战役之后德军从东线撤兵才开始。此消彼长,与真实历史相反的是,如果德军不仅不减少东线兵力,反而增加了100-150万人,如此一来,苏德战场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我个人猜想是,如果一对一,此时被严重削弱的德军基本可以和苏军打个平手,乐观状态下,甚至可可以取得局部的战略主动权。当然,即使有了这一百多万人,德军想要彻底击败苏联,重演闪击苏联之处的奇迹是不可能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