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呂布被人醜化,到底冤不冤

呂布是東漢末年有名的猛將,長於騎射,膂力過人,被譽為“飛將”。在群雄割據的時代,以勇武聞名於諸侯,一度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但因為自身的弱點,一再被人利用,終成曇花一現,白門殞命。

呂布被人醜化,到底冤不冤

呂布在後世的形象一直是勇而無謀,反覆無義的小人,在《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若說勇而無謀,此話屬實,呂布攻城野戰,斬將搴旗,人所不及。他所解決問題的方式,大多是依靠手中的方天畫戟,而非智謀。如在誅殺董卓之後,郭汜作亂,呂布想到的不是用政治手腕,而是自負勇力,出城與敵單獨決戰。最為人稱道的“轅門射戟”,還是憑其蓋世的武藝使人心服。

但若說他是三姓家奴,便有些冤枉。漢室衰微,豪傑蜂起而並爭天下,各人但憑手中的資本割據一方,今日誅董,明日伐袁,各逞其智勇,相互攻擊,視之如仇。他們所做的一切,與呂布並無區別,只是做事所用的手段更為圓滑,使之出師有名。而呂布一介武夫,又不聽人言,徒以勇力決勝負,未免簡單粗暴,這些是文人最瞧不起的。

呂布被人醜化,到底冤不冤

呂布初隨丁原,後依董卓,二人均待之甚厚,但最終都背叛了他們,將其殺害,這也是他後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不過,史書中並無記載他們之間有父子約定,只是追隨董卓之時,《三國志》裡有一句“甚愛惜之,誓為父子”,這也只能說明關係親近而已,並無父子之名。

對於封建時代,做為一個臣子,忠君是頭一等事,董卓欲篡漢自立,呂布聯手王允殺之,並無不妥。因為他是大漢朝的臣子,並非是董家或丁家的奴才,食的是漢獻帝的俸祿,理應效忠,這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初入京師,橫行無忌,對曹操也甚是看重,但孟德為表忠心於漢,才欲以七星刀刺賊,只是最後沒有成功,否則又是一大佳話。所殺同是董卓,一成一敗,待遇卻大為不同。這令人懷疑那時讀書人的評價標準。

呂布被人醜化,到底冤不冤

再者呂布不屑亂殺無辜,所殺者均是主將而已,比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卻幹著大肆屠城勾當的曹操,相差何止一星半點。又如大耳公劉備,換過的上司一大把,三國之中,好像沒有人比他更多(不知道張飛罵人的時候可曾想過這一點),他的左將軍之職,還是曹操幫忙討封的。

而呂布誅董,任職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這是立功之後,天子正兒八經封的官職,難怪他看不起車騎將軍袁紹之眾,因為官銜都是自己封的。英雄記曰:“布自以有功於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可見在呂布的心中,朝廷的封賜是很重要的,觀其言行,自始至終,他的志向無非是做一個有權勢的臣子,而非自立為天子。

呂布被人醜化,到底冤不冤

人言呂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自古帝王有多少是心善的?漢高祖劉邦對韓信解衣推食,最終將其梟首,而彭越更被剁成肉醬,傳食諸侯,這其中可有多少恩情?謾罵將士,羞辱儒生,一派流氓作風,也沒見有什麼禮數,但這並不妨礙他被後人歌功頌德。

又如禮賢下士的曹孟德,他的刀下之鬼可不在少數,卻被人奉為英雄。何獨呂布讓人如此輕賤?想來捲入歷史漩渦的人物,沒有一些政治權謀,欲以力征經營天,是不會成功的。成功者即便有過錯,也早被他的功勳掩蓋了,而失敗者從來都是不幸的,即便有些缺點,也可能被人無限放大,功勞更可以忽略不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