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孔子的謙恭好學,值得我們每個青少年學習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僅好為人師,而且虛心向他人學習。今天就為大家講述一篇關於孔子謙恭好學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7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活動家;祖籍宋國,後因逃避一次變亂而到魯國定居。孔子幼年時父親病逝,生活困苦;中年初期曾擔任三個月的魯國司冠。 中年以後,孔子專心致力於教育工作,有弟子三千餘人,其中道德高尚、才幹出眾的搭七十多人。孔子在教育、教學中的不少經驗都是可取的,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在熱心於教育、講學的同時,孔子還將很多精力花在整理古代典籍上,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立下了功勞。

總的來看,孔子一生的思想、言行及其實際貢獻,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也因此被推舉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由於孔子學識淵博、德智超群、貢獻卓著,他同時期的許多人都非常崇拜他,甚至把它看成天生的偉人,可孔子自己卻說:“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說自己的學識和做人之道都是後天學來的。 這話聽來像在“客氣”,實際卻是實事求是的。因為孔子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謙遜不傲,虛心好學。他主張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努力學習,認為人若不學習就沒有出息,更不足以敬畏。而要學習,就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向古代《聖經》、《尚書》、《禮記》、《樂經》等經典文獻學習;一是向現實生活學習,向一切有學問或有生產實踐經驗的人求教。他曾謙恭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說“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孔子本著“學而不厭”的精神,不僅精通諸多古代文獻、名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只要不懂,就立刻當場問個明白。他的許多“謙恭好學”“不恥下問”的故事,直到今天還在廣為流傳。

有一次,他到魯國祭祀的太廟。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不少事,都不太明白。於是。他逐一打聽、詢問。人們見他這樣,便說他是“每事問”。他笑了笑說:“我就是要每事問嘛。” 還有一回,他和弟子駕車到晉國,一個小孩蹲在路上玩耍,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叫小孩讓開。可小孩站起來,指著地上用磚頭、瓦片堆成的城說:“老人家,您說說,是應該說車給城讓路,還是城給車讓路呢?”孔子覺得小孩的話很有道理,又不失禮貌,便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多大了?”小孩回答:“我叫項橐,今年七歲。”孔子聽了很有感觸,他對弟子說:“項橐七歲就很懂得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孔子就是這樣,處處虛心學習,無論對方地位比自己高,還是比自己低,也無論對方的年齡大,還是小。

孔子的謙恭,也表現在對勞動大眾的態度上。他認為“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不知道。”有人向他請教怎樣種莊稼,他謙遜地說:“這方面我不如老農”。問他育苗苗、治理園圃的事時。他又謙遜地說:“這方面我不如老園丁啊。”

他尊重書本上的知識,更尊重從生產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和學問。在這方面他的的確確是很多人的榜樣呀。
孔子的謙恭好學,值得我們每個青少年學習

孔子的謙恭好學,值得我們每個青少年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