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向市場要養老金待遇

向市場要養老金待遇

從2005年~2018年,我國養老金待遇實現“十四連漲”。然而從全球養老金待遇對比,以及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來看,我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仍然需要不斷提高。但是,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4-2-1家庭人口結構的挑戰,完全依賴財政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基金來提高養老金待遇的模式不可持續。

可行的辦法是,向市場要養老金待遇。

依賴財政轉移支付提高養老金待遇、依賴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基金提高養老金支付水平,這類辦法客觀上存在極大的缺陷。一是提高水平有限,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規模有限,客觀上制約了養老金待遇提高的空間;二是財政的負擔能力有限,目前已經有很多省區養老金收不抵支、出現“穿底”,完全依賴財政辦法提高養老金待遇,財政不堪重負;三是提高速度有限,養老金待遇連漲,前幾年漲幅為10%,目前年漲幅跌落到5%左右,漲幅不及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四是可持續性有限,我國養老金客觀上存在鉅額的養老金體制轉軌成本,加之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現收現付制,在老齡化背景下,未來養老金面臨的不是越來越大的養老金結餘,而是越來越多的缺口和空賬;五是可能帶來養老金待遇的代際不公平,現收現付養老金體制下,上一代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的上漲意味著當代年輕勞動人口養老金繳費負擔的加重。

而向市場要養老金待遇的模式,有成熟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鑑。自2001年以來,全國社保基金採取市場化的投資管理體制,允許基金分散投資於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實行市場化組合投資。全國社保基金公告顯示,2001~2016年,全國社保基金歷年平均投資收益率達到了8.37%。

我國自1991年開始探索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2004年建立市場化的企業年金制度,2007年開始實行市場化的組合投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公告顯示,2007年~2017年,企業年金歷年平均收益率達到了7.34%。全國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實行市場化的投資體制,市場化投資收益率簡單平均達到年化收益接近8%的水平。按照複利原理,保持這種收益率水平,不考慮基金增量,未來全國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連續9年投資即可使基金在現有規模上再次翻倍。長期的實踐證明,通過市場化的投資,可以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大幅提高養老基金的積累水平。

國外如美國的401K和個人退休金賬戶IRA、英國的職業年金、澳大利亞的超級年金等,長期實行市場化投資,取得了長期的保值增值效果。

向市場要養老金待遇的模式,也有成熟的政策法規制度支持。在養老金投資環境方面,我國商業銀行法、信託法、證券法、基金法、保險法已經頒佈多年並長期良好實施。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全國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已經建立了市場化的投資管理制度並取得了較長時期的實際運作經驗,職業年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相繼推出了市場化的投資管理制度,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與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金體系加快實行市場化投資,已經基本具備系統的政策法規制度條件。各類養老基金投資管理制度的設計,基本採取了市場化、分散化、專業化的原則。

向市場要養老金待遇的模式,還有成熟的金融資本市場環境。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現代金融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已經發展成熟並具有足夠大的市場容量空間。金融資本市場機制基本完善,市場運行和市場監管穩健有序。投資工具豐富,可以支持養老金通過組合投資實現保值增值。金融創新不斷深化,正在不斷推出適應養老金髮展需要的金融工具,如養老儲蓄、養老理財、養老金產品、養老保障產品、養老信託等。龐大的金融從業人員隊伍和金融機構體系,為養老金投資提供了豐富的專業人才資源。而且,各大金融機構紛紛成立專業的養老金事業部甚至成立專業的養老保險公司和養老金管理公司,養老金市場化發展的專業機構資源和人力資源正在快速成長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