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中國百家姓|曾氏

中國百家姓|曾氏

一、起源於姒姓。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曆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二、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受姓始祖 太子巫

中國百家姓|曾氏

夏朝在少康中興以後,奴隸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據說,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善於製做和改進工具。他製作了木工用來求直角的矩尺;製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魚網——罾 (zeng,曾);製作了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增(zeng,曾);燒製了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贈);教族人紡織出各種各樣圖案的絲織品——聞名於世的繒(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國所滅,鄫國子孫遂以曾為氏。 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鄫國滅亡之後,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為了生存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離開故土而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為“邑”,古代稱國為邑),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便有了曾姓。

中國百家姓|曾氏

郡望

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州市、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省永豐縣,也就是吉水東北地區),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縣。

中國百家姓|曾氏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複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滅國後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號還有:“魯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曾氏名人

曾點

中國百家姓|曾氏

曾點,字晳,故又稱曾皙。中國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人,儒家一代傳人“宗聖”曾參之父,比孔子小6歲,是孔子30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收的弟子。與其子曾參同師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頗歎賞。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皙被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封“萊蕪侯”,明世宗時尊稱為“先賢曾子”。

曾子

中國百家姓|曾氏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曾公亮

中國百家姓|曾氏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刑部郎中曾會次子。天聖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進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魯國公。卒年八十,獲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曾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曾布

中國百家姓|曾氏

曾布(1036年11月3日—1107年8月21日),字子宣,太常博士曾易佔之子,中書舍人曾鞏之弟,北宋中期宰相,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安石變法期間曾同時擔任集賢校理、判司農寺、檢正中書五房、起居注、知制誥、翰林學士、三司使等職。作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時任參知政事主張調和新舊兩派,贈觀文殿大學士,諡“文肅”。

曾國藩

中國百家姓|曾氏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又名曾傳豫(傳字輩),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圖騰

中國百家姓|曾氏

曾氏的圖騰由牙璋、刻度和靈臺三部分組成。頂端的兩點即是牙璋,也叫丫璋,相當於今天的圓規,是一種用來規天量地的天文儀器;中間的“口中米”形結構即為刻度,代表測量的八個方位,它和刻度與牙璋所立的中點,一併被稱為“八方九宮”;底部是設置在水中的靈臺(也叫瑤臺或壇臺),是古時觀測天象的地方,暗喻日出湯谷之意。

中國百家姓|曾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