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經過半年之久,終於在五一前夕,資管新規終於靴子落地,銀行理財就此迎來合規新時代。4月27日,經國務院同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發佈。

在長達萬字的新規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消息一出,投資圈紛紛炸開了鍋。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打破剛兌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

在新規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就是,投資者以後都買不到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了。而且如果非保本產品發生了風險,也要由自己來承擔損失。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我們都知道理財產品分為銀行理財和互聯網理財,區別大概是以下三點:

1.投資門檻:P2P網貸低、銀行理財偏高。銀行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高,大多數都需要五萬十萬的起步金額,而P2P則很低,大多數都是100元起。

2.年化收益率:P2P收益高、銀行理財低。

3.手續費:P2P平臺少、銀行理財項目繁多。銀行理財需要收取手續費、託管費、管理費等多種項目,無形中減少了理財投資者的不少收益。而P2P網貸平臺中一般僅需收取少量的充值提現手續費和服務費。排隊貸目前對投資人不收取任何費用。此外,P2P網貸平臺的收費內容更加透明。

對比下來,我們發現。互聯網金融具有三個特點: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互聯網金融操作便捷。

從當前的市場行情來看,雖然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收益情況整體略有下降,但是相對於其他的理財途徑來說,互聯網金融的投資回報仍具有較大的優勢。投資項目的出借期限從一個月到一年都有,無論是偏好短期投資,還是想要長期穩妥地獲得收益的用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

既然互聯網金融有如此多的優點,那為何不少投資者還是會選擇銀行理財?

在取消剛兌之前,銀行理財一直是保守型投資者的“寵兒”。

那麼,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還值得購買嗎?

確實,對投資者來說,打破剛兌意味著以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再旱澇保收,固定收益將變成浮動收益,有可能拿到比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拿到比較低的收益,甚至有可能會虧損。想到這裡,很多人開始選擇退卻,畢竟人人都希望坐享漁翁之利。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小編身邊就有一位愛投資的“普通老百姓”,他說他的閒錢也不多,平時也就求個保本就行。他認為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是天經地義的事,如今伴隨著新規的出現,她可能要認真考慮和商榷了。這位朋友也正是大多數投資人的縮影,對於新規落地之後的理財行業,大家紛紛選擇望而卻步。

其實小編認為,這件事情是個雙刃劍。所謂剛性兌付,很多時候變成了“借貸”,本來投資是有風險的,剛性兌付了就成“無風險”的高息借貸了。新規落地之後,打破剛兌,其實算是件好事,畢竟市場乾淨了。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理財預期向淨值型轉化

事實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也早已是不少銀行的願景。銀行為投資買單這件事本來就讓不少銀行苦惱。打破剛性兌付也將會是未來出臺的統一資管新規的最大亮點。不少銀行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將由預期收益型轉向淨值型產品,銀行只收取管理費或者有固定的分成,客戶逐漸適應自擔風險,剛性兌付的問題會慢慢隨之解決。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這幾天,我們在銀行可以發現兩個現象。

聽說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了,有人扭頭就走!

看到收益率提高了,又盲目跟風!

銀行理財告別剛兌時代 投資風險誰來買單?

到底這項規定對我們的有多大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小編有一下幾點建議,或許你可以來看一看。

1、由於央行給了銀行一年多的過渡期,銀行需要時間調整,短期內封閉式預期類理財產品、90天內封閉式理財產品仍然會繼續發售,投資者不必驚慌,可以繼續按部就班購買理財。

2、投資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財水平及風險防範意識。產品賺了就是賺了,虧了就是虧了。

3、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淨值化產品相對較多,投資者可以先嚐試一下這類產品。

4、嚴格進行風險測評,不買超出自己風險能力的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