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民國軍閥馬家軍的崛起之路:一仗奠定了基礎,左宗棠相幫

馬家軍,民國時期實際控制中國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名稱;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合稱為“西北三馬”;馬家軍分為青海馬家軍和寧夏馬家軍。

民國軍閥馬家軍的崛起之路:一仗奠定了基礎,左宗棠相幫

甘肅臨夏,古稱河州,位於黃河上游,是甘肅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漢藏貿易樞紐,馬家軍集團就是從這裡崛起的。1862年,清朝同治二年,由於封建腐朽統治再加之民族矛盾,陝甘地區回民大規模起事(史稱同治回亂)。第二年(1863年,同治三年),受其影響,甘肅河州莫尼溝大阿訇馬佔鰲起兵反清,是當時甘肅回變得核心地區。當清廷派兵圍剿時,河州各穆斯林派別為了大局,推舉馬佔鰲為首領。由於馬佔鰲軍事才能過人,整合各派別後實力迅速擴大,於1864年攻陷河州,隨後向周邊攻城略地,並曾在1866年圍困省會蘭州,“有回眾十餘萬人,並駐紮陝回二萬餘”。陝甘總督楊嶽斌面對時局,雖然盡力修補,但由於個人能力所限,形勢還是一天天惡化起來。這是,東南的太平天國及北方的捻軍已被鎮壓,清廷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專心應對西北戰局,調派湘軍名將、重臣左宗棠前往平亂。1871年夏,經過認真準備的左宗棠親率大軍殺向河州。

1871年7月底,一切準備就緒,左宗棠令四十餘營清軍分三路進軍河州:中路傅先宗率鄂軍從狄道渡洮河,左路楊世俊率楚軍取道狄道南面的南關坪進峽城(狄道南九十里),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監經紅土窯進康家崖(狄道北五十五里)。為防止回軍襲擊,規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駐東岸,一半渡過洮河修築堡壘,左右兩路則待中路在河西扎穩腳跟以後再行渡河。另外,還安排了各處要塞守衛和接應部隊,部署周密,幾乎無懈可擊。

清軍渡河後,從幾個方向會攻河州第一重門戶三甲集。但為了誘使清軍深入,回民軍有意放棄三甲集,採取節節阻擊的辦法,逐漸退至太子寺(今廣河)。太子寺在三甲集西南三十餘里,為河州總要關隘,河州州判即設於此。馬佔鰲領導回民軍環繞太子寺挖掘長壕一道,深約二丈餘,寬四丈餘,並在險要處設置了許多壘卡,與廣通河北岸的許多回民村堡互為犄角。

民國軍閥馬家軍的崛起之路:一仗奠定了基礎,左宗棠相幫

1872年1月,清軍直逼太子寺。回軍依託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打退清軍數次進攻,並不時襲擾清軍糧道,清軍損失慘重,給養困難,只好轉而從南面進攻。清軍四十餘營密佈於太子寺南面二十餘里的新路坡。馬佔鰲親自偵察,發現坡上有個稍低的山頭沒有清軍駐守,便於2月12日晚派馬海晏率回民軍優秀射手數百人乘夜暗潛入新路坡,佔領山頭。同時密派千人挑運水和土坯上山,連夜澆水砌牆。當時正是隆冬季節,滴水成冰,一夜之間就築成光滑堅硬的堡壘三座。第二天,清軍發現回軍堡壘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陣地中間,大為震驚。傅先宗立即調派部隊,親自督攻,企圖拔掉這個釘子。但由於回軍頑強防守,進攻失敗,戰至14日,傅先宗遭冷槍襲擊犧牲於戰場。清軍喪失統領,軍心動搖,防守濫泥溝的回民軍乘機出擊從後面包抄。清軍兩面受敵,紛紛放棄堡壘逃跑。徐文秀企圖挽回頹勢,但也無力迴天,戰死沙場。

太子寺一戰,清軍損兵折將,全線潰退三十餘里,而且糧運梗阻,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馬佔鰲卻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洞察雙方實力,力主投降。在重要將領馬海晏、馬千齡的支持下,最終被朝廷收編,重要頭目被清廷封官進爵,奠定了河州諸馬崛起的基礎。

民國軍閥馬家軍的崛起之路:一仗奠定了基礎,左宗棠相幫

隨著同治回亂的徹底平定,陝甘各大回族武裝幾乎都被摧毀,只有河州馬家集團在左宗棠的賞識下得以保全並藉機壯大,從此在西北再也沒有同族競爭者。在民國以前,河州諸馬軍事力量仍延續馬佔鰲降清時的格局,即以馬佔鰲子系(子馬安良)為首,轄制馬海宴子系(子馬麒,馬麟)和馬千齡子系(子馬福祿,馬福祥)。諸馬先隸屬於董福祥的甘軍系統,後獨立一系,為清廷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馬安良也被提升為喀什總督。

清朝滅亡後,馬安良建立了以回民為主的“精銳軍”(也叫西軍),在甘肅擁兵自重,成為北洋政府的甘肅提督、陸軍上將,後來他被袁世凱親信、甘肅都督張廣建排擠走,馬麒等部下也趁機自立門戶,不得志馬安良1918年於河州抑鬱而亡,馬佔鰲子系隨之在政爭中逐漸淡出歷史

馬家軍老一代雖然主系逐漸消亡,但兩個主要旁系卻逐漸坐大。隨著民國軍閥混戰,逐漸過渡到新生代併成為割據一方的新軍閥

民國軍閥馬家軍的崛起之路:一仗奠定了基礎,左宗棠相幫

民國初期,在馬安良的支持下,馬海晏兒子馬麒率兵向青海拓展,他組建了一支名為“寧海軍”的武裝,大量任用親屬和親信,逐步脫離馬安良的控制,奠定了青馬集團的基礎。北伐成功後,馬麒名義上歸附馮玉祥,中原大戰時倒戈依附蔣介石並在1930年當上青海省政府主席,一年後去世。馬麒死後,馬海晏次子馬麟繼位成為青馬新首腦,但由於馬麟能力平平,經過一番內部爭鬥,權利有逐漸回到了馬麒兩個兒子馬步清、馬步芳手裡並最終為馬步芳獨攬大權。

馬家軍的另一重要支系馬千齡系,大兒子馬福祿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進京勤王,不幸戰死,隨後弟弟馬福祥接任。辛亥革命後,馬福祥被馬安良排擠,不得不離開甘肅出任寧夏護軍使,藉此機會,創建了昭武軍,收編甘肅新軍,不斷擴充,就勢奠定了寧馬集團基礎並逐步崛起控制寧夏。馬福祥對兒子馬鴻逵和侄子馬鴻賓一視同仁,自己起家的兩支基本部隊11軍和81軍,分由兒子和侄子統領,駐在銀川和中衛,也算和平共處,沒有發生內部爭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