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假如唐玄宗没有杨玉环,大唐会怎样?

网名不要太长像我刚刚好


大唐煌煌盛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戛然而止。古典封建社会的中国走到了巅峰状态后盛极而衰,在宋朝,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近世”,依据即是宋代的中国开启了“皇权-平民”的二元政治。

我们在千载之后掩卷细思,安史之乱的爆发,究竟有没有可能避免?在多大程度上与杨玉环有关系?

中国男权社会有一个规矩,为尊者讳,传统上说的刑不上大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这样的叙事角度里,皇帝除非是特别昏庸无道,即使是春秋笔法,也难以掩饰,史家都会把责任归到权臣、内臣、内廷等,皇帝不过是受了蒙蔽的圣天子。

杨玉环是一介女流,在唐朝宫廷的名利场中,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她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朝政?

至于她的亲族,因为唐玄宗的爱屋及乌,都具有了很大的权势,但这些权势的基础,仍然是皇权,因为杨玉环家族并非是唐王朝的勋贵,皇帝随时可以收回赐予的权势和财物。

再者,在历史上,皇帝重用外戚牵制朝臣以确保皇权不致旁落,是很常见的情形。至于杨氏姐妹的脂粉钱,对于一个国家的财力而言,并非不能接受。尤其在天宝年间整个唐廷都已奢靡无度,杨氏女眷的花销不能被视为帝国衰落的罪魁祸首。

所以,杨玉环的存在,并没有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起到决定作用。

唐玄宗在武惠妃去世后,在天宝年间专宠杨玉环,此时的玄宗皇帝虽不能说昏聩,但也没有了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开始纵情声色。本来唐玄宗就熟谙音律,至今梨园子弟仍然尊玄宗为祖师爷。

唐朝经过了前期130多年的治理,步入了盛唐。可是在盛世天下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其中,最具威胁的是盛唐时,府兵制度的崩溃以及募兵制的盛行。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唐时的税收制度,也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但是唐朝建立时,实际上就存在很多贵族政治的因素,因此均田制实际上并不彻底。在进入盛唐时,封建王朝王朝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兼并现象也达到了顶点,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失地农民,或者成为流民,或者成为贵族世家的部曲家奴。

在唐睿宗时,因为战与周边少数民族开战越来越频繁,府兵们由于缺少经济条件,而且国土面积大,征调府兵有诸多不利因素,就开始设置了节度使,用于统管协调一道的军事。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开始掌管一地的军事、民政 、税收等,俨然地方封建。天宝年间,逐渐形成九大节度区。分别是:河西、陇右、范阳、平卢、剑南、朔方、北庭、安西、河东,全国共有兵马49万人。其中,安禄山一人兼任的三节度地区(河东、范阳、平卢)有多少人呢?18万人。

因为节度地区基本都是边境地区,胡汉杂处,因此,唐朝军队里有很多番兵。安禄山和史思明都不是汉人,他们治下的兵将也有很多番人。这是安史发动叛乱的核心盘之一,而安禄山一人能掌管天下精兵1/3强,而唐廷中央军有多少呢?仅仅13万人,在此,唐廷中央政府的处置失当。

唐朝是天可汗国家,按理说,少数民族也是唐朝的子民,但是唐朝一直视少数民族为穷困地区,加上少数民族时叛时降,唐廷中央投放的注意力和开发力度都有限。这样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那些番兵番将看到中原的富丽堂皇后,立生杀伐抢掠之心。

开元末年,唐玄宗即开始怠政。他生活奢靡,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为人阴险,有“口蜜腹剑”之称,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谄媚当道、忠贞去国、民不堪命。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很多汉族仕途失意之人,北上加入了安禄山阵营。

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在盛唐的表象下被隐藏起来,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导致了军制的改变,而唐朝却因为先前的胜利奠定的强大的自信心而在政治敏感度降低,并且失去了初唐时礼贤下士的作风,使得忠贞去国,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在盛唐时的唐玄宗,需要一个盛颜天下来传达大唐的气象万千,雍容华贵,并借以表达皇帝内心的虚荣无度。杨玉环只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了恰当的地方。

她当不起红颜祸水的指责,没有杨玉环,也会有其他美人,在青史留名,说到底,并非是皇帝一人需要她,而是一个唐帝国都需要她。但当帝国衰败时,她无力拒绝为皇帝背锅,自缢于马巍坡下。

所以,即使没有杨玉环,唐朝的历史走向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根源不在于女人,而在于经济基础。唐王朝如果想避免安史之乱,首要解决的的问题是土地兼并和军制的问题。一场是经济改革,一场是政治改革。

本来武则天已经大力打压军头,睿宗朝、玄宗朝却又扶植了一批起来。


而知而行的历史


假如没有杨贵妃,大唐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凭唐玄宗李隆基如此昏庸,如此好色,没有杨贵妃,不是还有李贵妃、王贵妃吗?

有人可能质疑我这种说法,杨贵妃可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的女人,还是和李隆基发过誓言的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女人,李隆基对她痴迷:“回眸一笑百媚生,万千粉黛无颜色。”的女人。是他祸害了大唐江山,和妲己一样的女人。

我觉得这是把大唐衰败的原因,推给女人不负责任的说法。我觉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爱,都是她自己的一厢情愿。

杨贵妃在宫里至少有两次因为小事“杵逆”了龙鳞,被李隆基赶回了娘家,每次都是杨贵妃低头认错,李隆基才做罢,可以说,杨贵妃和李隆基所谓的爱情不是对等的。杨玉环也不过是皇帝的玩物和开心果罢了。

说到大唐的衰败,是杨贵妃造成的,我觉得是天大的笑话,历朝历代因为衰败,都要找一个替罪羊,“女人是祸水”是最好的借口,这些大老爷们把失败或者衰败的原因,推给女人是最容易的办法。

说实话,这个理由连李隆基都觉得牵强。他对造反将军陈玄礼说,贵妃整日呆在宫里,国家大事不干涉,“安史之乱”和她何干?

说实话,将士不是针对杨贵妃,实在是对皇帝不满,但又不敢针对皇帝,有气没处发泄,杨贵妃是最好的出气筒了。就连宦官高力士也十分同情杨贵妃。有没有偷偷放走杨贵妃,历史没有定论。

两个不太完美的男人,尚且如此看待杨贵妃,由此可知推断,杨贵妃对大唐的国运影响不大,大唐的衰败也不是杨贵妃造成的。





秉烛读春秋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平心而论,他前期雄才伟略,从混乱的宫廷争斗中崛起,创下了唐朝历史上最繁荣的“开元盛世”,而晚年的他却沉迷酒色,又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因此由盛转衰,逐渐走上末路。

李隆基自幼生活在宫廷的风云变幻之中,此时李唐宗室衰微,可他却心存大志,立志要成为曹操那样的大英雄,为此他不常常在宫中以“阿瞒”自诩。当时的武氏一族荣耀至极,根本没把这个小屁孩皇孙当回事。据说7岁那年,李隆基依例参加朝廷的祭祀仪式,当他带着自己的侍卫走向朝堂时,时任金吾将军(负责京城守卫的高级将领)的武懿宗看他不顺眼,想刁难他一下,就来了个打狗欺主,大声呵斥他的随从,小小年纪的李隆基毫无惧色地反呵对方:“这是我家的朝堂,与你有什么相干?竟敢训斥我的侍卫!”,武则天事后得知此事,立马对他另眼相看。长寿元年(692年),8岁的李隆基被封为临淄郡王。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经过多年的权衡,决定还政于李氏一族,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而原先的皇嗣,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则降为相王。不过十几岁的李隆基因才华出众,担任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等职。

神龙元年(705年),趁武则天年迈卧病在床之机,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李隆基被擢升为卫尉少卿。由于唐中宗之前一直生活在武则天的威仪之下,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他的皇后韦氏趁专权,甚至想效仿婆婆武则天当皇帝。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一丘之貉,想做皇太女,母女二人与武氏旧党相互勾结,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景龙元年(710年)六月,利欲熏心的韦皇后伙同安乐公主用“爱心饼干”毒死了唐中宗,韦氏临朝执政,准备下一步效法武则天称帝。此时李旦还有很大的势力,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已经培植了不少党翼。父子二人联合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将韦氏集团一网打尽,彻底挫败了他们的反革命阴谋。然后拥立唐睿宗李旦再度登基。26岁的李隆基则因功立为太子。

唐睿宗也是从小生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性格懦弱。太平公主自恃拥有功,就想独手揽朝政,这也是个有野心的女人,也想效仿母亲过一把当皇帝的瘾。好在太子李隆基年轻有为,英明果断,他就成了太平公主称帝之路上的最大障碍。为了权势相互争斗不休。

唐睿宗侠在两人中间,自己又能力欠缺,不得已,干脆于延和元年(712年)让位给李隆基,自己躲到一边落个清闲。李隆基继位后,在朝堂上与姑妈太平公主的对峙依然,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希望扳倒对方。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密谋准备发动政变,时间定在七月四日。宰相魏知古向唐玄宗告密。于唐玄宗在七月三日抢先动手,将太平公主一伙彻底铲除,至此,动荡多年的大唐政局终于得以稳下来。这年,唐玄宗改元开元,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之后,唐玄宗在文治武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达到了顶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繁荣的“开元盛世”。

正如黄火培先生在其“历史周期律” 中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执政了三十载的唐玄宗却完全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开始陶醉在歌舞升平的声色犬马之中,逐渐怠于朝政,将精力转移到了酒色享乐方面。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病逝,这令他深受打击,变得郁郁寡欢,虽然后宫佳丽三千,却没能让他重展欢颜。

这时,那些善于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的小人出现了。有人向唐玄宗出馊主意,说寿王妃杨玉环体态丰腴,美艳无双。唐玄宗当即来了精神,派人将杨玉环接进宫中陪酒,这一陪就陪出了一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旷古绝唱。

杨玉环生性聪慧,善于奉迎,又通晓韵律,舞姿迷人,令本来就精通韵律的唐玄宗如获至宝,自此就与这个儿媳妇日日寻欢作乐,再也无心于国事了。等到寿王妃变成皇贵妃后,杨家人自然就鸡犬升天了。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她的族兄杨国忠官运亨通,在权臣李林甫死后,直接顶替了宰相之位。杨氏家族至此煊赫至极,许多人为了迎合唐玄宗的喜好,拼命巴结杨氏,讨好杨贵妃。杨国忠大权独揽,唐玄宗不理朝政,唐王朝的政治危机愈来愈严重。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起,均田制逐渐瓦解,承担租赋的民户大减,而朝迁的费用却不断激增,财政危机加剧,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们的享乐,朝廷就横征暴敛,从面导致民众贫困化加剧。再加上府兵制破坏后,募兵制又日益腐败,朝廷招募的兵士多是无赖地痞、市井小贩,毫无战斗力可言。与之相对应的是,拥兵自重的边境势力日益强大。

按唐初的制度,守边大将实行轮换制,以防止他们戍边太久,拥兵过重。可唐玄宗一头扎进温柔乡后,不再过问军国大事,致使边境十几年不换帅,有些边帅甚至还兼任好几个镇的节度使,势力越来越大。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胡人安禄山由于极力讨好干妈杨贵妃被封平卢节度使,进而封王。就是这个看似憨厚忠诚的家伙,却出其不意地给了大唐王朝最沉重的一击。

不过做为爷们就应该有担当,不能把男人的失败归咎到一个女人的身上,以唐玄宗后期的作派,就算没有杨贵妃,兴许还有诸如牛贵妃、马贵妃之类的女人出现,大唐王朝因为他的怠懈、不思进取,走向衰败是必然的,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高山流水品历史


(看了很多答案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

不久前,看了《妖猫传》,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强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衰败时,帝国将不再需要她。



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杨贵妃的尴尬地位,她也只是向世人展示帝国的盛美。

那么,杨贵妃杨玉环也可以是张贵妃张玉,魏贵妃魏环……

没了杨贵妃,唐朝依旧会衰。

在《易经》中记载: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

也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同样,大唐在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基础下,在武则天的治理下,不断超“极”方向发展,到唐玄宗时,达到了“极点”,那么自然转衰。

同时,也符合人的劣根性:外物刺激,人忧患;没了刺激,人安乐。古代帝王也是这样,在自己的治理下,天下太平,没有什么隐患,还安乐。纵观唐玄宗的一生也是这样,前面是奋斗史,后面是安乐史。

殊不知,山外有山,眼前的都是幻术。

既然如此,杨贵妃重要吗?不重要,她只是安乐的对象。

最后,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一吐为快!


三叔小记


假如唐玄宗没有杨玉环,大唐同样会走下坡路。

因为大唐在那时候各种积弊丛生,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了,杨玉环只是恰逢其会罢了,即使没有杨玉环,也会有“赵玉环、陈玉环”,主要原因不在她,而在于制度!

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巩固发展政权统一,拨乱反正,使大唐出现了久违的盛世--“开元盛世”,但是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把责任归咎于杨玉环是不对的,我认为有这样一句话很对,那就是“美丽并不是罪过,它只是一个起因”。即便没有杨玉环,也会有其他的“玉环们”出现,杨玉环只是一个代号,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杨玉环来到唐玄宗身边导致大唐衰弱是不负责任的观点,大唐的衰弱在位看来有更深的原因:

大唐立国,以均田制为基础,土地授予农民耕作,这样的政策可以说及促进农业发展,又不伤害贵族地主阶级利益实现了双赢,可以说是便民利民良政。但是唐初人口少,可以实行,但是人口日益增长,耕地却是不变的,随着贵族地主阶级的日益奢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实行均田制已经不可能了。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均田制严重破坏,严重土地兼并让大批均田农纷纷破产,有的成为贵族大地主们的佃户庄客,有的则成为了流民,唐玄宗任用了姚崇、宋景等人,清查农田,打击豪强,裁剪官员,节约开支。使社会经济得到缓解,但是治标不治本,社会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还有就是唐玄宗改革军制,设立十大节度使,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威仪极盛。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太重,地方节度使日益做大,和中央矛盾越来越深,节度使控制地方财政,巧夺瞑目征收各种库绢杂税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成为了安史之乱导火索。


公子皇铘


只要藩镇在,危险随时在,杨玉环在那场变乱中是爱害者之一。玄宗不思国是,国忠祸乱朝中,禄山、思明拥兵伺机于外。机缘到时,贼兵四起,百姓遭殃,大唐衰落。史家归罪于玉环,是回护皇家权威,也是不言之言,其苦衷明眼人一看便知。即使没有杨玉环,在上位者无驾驭天下之能力,大唐的衰败也迫在眉睫。


五味子123456


唐玄宗作为大唐中兴之主,开辟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早期的唐玄宗是一个有抱负的帝王,亲闲人远小小人,事事亲力亲为,谁想自从遇见玉环之后一切都变了,醉生忘死,日日醉酒当歌,不思百姓疾苦,亲小人,慌乱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掘起了大唐覆灭的坟墓,如果没有玉环,唐玄宗仍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就不会发生安史之乱的悲剧,就不会有十几年的战乱,数百万的百姓死于非命,背井离乡,家园破坏,大唐仍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帝国,那就不会发生以后的影响中国数十年的五代十国


毛毛虫的渴望


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唐玄宗的问题在于自己,不在于杨玉环,杨玉环背锅的.

个人感觉唐玄宗其实就是活的时间太长了,前半生努力奋斗,看发展盛世,等到老了就志得意满,自满自傲贪图享受了,古代明君很多其实都有这个毛病,只是老了没祸害几年就死了或被废了(例如唐太宗和武则天),或者遭受了某种重大打击进行了反省(汉武帝),而唐玄宗确是出了名的长寿,而盛世大唐在安史之乱前也没什么大的打击。

而安史之乱由于唐政府把太多民众卖了,战争又死了很多人,人口锐减,空城太多,盛世也就不在了,唐肃宗又在灵武继位,也就没玄宗什么世了


依与梦


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个锅杨玉环说:“我不背”

讲真的,杨玉环其实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去改变一个国君的心态,这个关系被后人给倒置了,其实是唐玄宗在老年的心态变化,而这个时候出现的杨玉环就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羔羊,她只是玄宗心态变化的一个体现而已,主要原因还处在唐玄宗身上。

我们可以看看唐玄宗是个什么样的人,真的跟杨玉环是因为爱情而让国家衰弱?非也!

看看王皇后的下场就知道了。

讲真,王皇后嫁给玄宗的时候,李隆基啥都不是,但是王皇后一样任劳任怨,而王皇后的父亲,也就是玄宗的老丈人,在初期的时候,为了让唐玄宗过生日吃碗面,把身上的衣服都卖了。王皇后在他两次政变中参与谋划、尽心竭力,无愧将门虎女。

可是,结果是什么?

王皇后遭受冷漠,王皇后的娘家人也是家破人亡,而到老年的时候,跟我说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个多情多义的好男人,我也只能呵呵呵了。

杨贵妃在唐玄宗眼里更多是政治产物跟贪恋新欢的玩物,如果真到了生死关头,我相信玄宗也会毫不犹豫的,祭出贵妃的头颅。

所以大唐的衰败除了历史的必然,更多的是玄宗自己心态的变化。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一家公司正直鼎盛,名利双收之后,找了个自己喜欢的女人,但是不久公司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下属们逼宫说公司原来这么好,现在变得这么糟糕,是谁的问题?我们不服!于是乎董事长就说,诶呀这个女人当初把我迷的三迷五道的,让大家受苦了,我明天就甩了她。。。。。。


笑尝历史百态


唐玄宗如果没有杨玉环,大唐便会怎样?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堕入了古人的陈见,即将安史之乱的发生,或者更宏大的说,是大唐由盛转衰怪罪在杨玉环身上。

无论是西周的褒姒,战国的西施,汉代的赵飞燕,三国的貂蝉,大唐的杨贵妃,清代的陈圆圆,固然是天姿国色,但都不足以倾城倾国。将国之兴亡系于区区女子一身,不过是君王和男人们的推诿责任的一种做法。每逢乱世,两种说法必然盛行于世,一是红颜祸水,二是歌颂妇女的杀敌抗暴,不让须眉。两者反应的都是男人的懦弱心理。就象一首诗中写到的,“当男人们沉溺于床笫之欢,骨头从里到外的酥软,当大火燃烧了城市,他们乐于宣扬女人的罪状。”

唐玄宗没有杨玉环,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安禄山还是会造反,大唐的军队还是会一败涂地,人民还是会流离失所,唐玄宗还是会仓皇逃窜,然后在马嵬坡,不一定是这个地方,但一定在某个地方,被儿子逼迫退位,理由当然不是宠幸杨玉环,但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找借口,没有杨玉环,还有李玉环赵玉环,没有宠妃还有奸臣。当乱定还朝,唐玄宗还是会被幽禁之死。大唐无可避免的由如日中天奔向渐薄西山的那一抹残阳。因为真正导致大唐逆转的不是女人,而是帝王懈怠,是藩镇拥兵自重。这两点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衰亡就不可避免。

杨玉环无法改变历史大势,没有她,唐玄宗也不会持续早年的勤勉,还是会怠惰,会荒淫无度。就根本而言,她只是唐玄宗生活当中的一味佐料,一味美妙无比但并非不可或缺的佐料。


她能改变的只不过是大唐的一角。

没有她,外臣进献的《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可能听听就罢,不会费心费力的改编成传世经典。

没有她,不过是长安宫廷少了几件秽闻和轶事。

不过是文人们少了一点口舌和感喟。

不过是白居易的诗集里面少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不过是清代的洪升不会因为自己的《长恨歌》而横遭贬职。

不过是大唐少了一点美丽的忧伤,但男人的懦弱和推诿却宛然而在,并不减少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