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假如唐玄宗沒有楊玉環,大唐會怎樣?

網名不要太長像我剛剛好


大唐煌煌盛世,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戛然而止。古典封建社會的中國走到了巔峰狀態後盛極而衰,在宋朝,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近世”,依據即是宋代的中國開啟了“皇權-平民”的二元政治。

我們在千載之後掩卷細思,安史之亂的爆發,究竟有沒有可能避免?在多大程度上與楊玉環有關係?

中國男權社會有一個規矩,為尊者諱,傳統上說的刑不上大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這樣的敘事角度裡,皇帝除非是特別昏庸無道,即使是春秋筆法,也難以掩飾,史家都會把責任歸到權臣、內臣、內廷等,皇帝不過是受了矇蔽的聖天子。

楊玉環是一介女流,在唐朝宮廷的名利場中,連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她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朝政?

至於她的親族,因為唐玄宗的愛屋及烏,都具有了很大的權勢,但這些權勢的基礎,仍然是皇權,因為楊玉環家族並非是唐王朝的勳貴,皇帝隨時可以收回賜予的權勢和財物。

再者,在歷史上,皇帝重用外戚牽制朝臣以確保皇權不致旁落,是很常見的情形。至於楊氏姐妹的脂粉錢,對於一個國家的財力而言,並非不能接受。尤其在天寶年間整個唐廷都已奢靡無度,楊氏女眷的花銷不能被視為帝國衰落的罪魁禍首。

所以,楊玉環的存在,並沒有對安史之亂的爆發起到決定作用。

唐玄宗在武惠妃去世後,在天寶年間專寵楊玉環,此時的玄宗皇帝雖不能說昏聵,但也沒有了開元年間的勵精圖治,開始縱情聲色。本來唐玄宗就熟諳音律,至今梨園子弟仍然尊玄宗為祖師爺。

唐朝經過了前期130多年的治理,步入了盛唐。可是在盛世天下的表面下,暗流湧動。其中,最具威脅的是盛唐時,府兵制度的崩潰以及募兵制的盛行。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唐時的稅收制度,也以均田制為基礎的租庸調製。但是唐朝建立時,實際上就存在很多貴族政治的因素,因此均田制實際上並不徹底。在進入盛唐時,封建王朝王朝發展過程中的土地兼併現象也達到了頂點,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失地農民,或者成為流民,或者成為貴族世家的部曲家奴。

在唐睿宗時,因為戰與周邊少數民族開戰越來越頻繁,府兵們由於缺少經濟條件,而且國土面積大,徵調府兵有諸多不利因素,就開始設置了節度使,用於統管協調一道的軍事。後來權力越來越大,開始掌管一地的軍事、民政 、稅收等,儼然地方封建。天寶年間,逐漸形成九大節度區。分別是:河西、隴右、范陽、平盧、劍南、朔方、北庭、安西、河東,全國共有兵馬49萬人。其中,安祿山一人兼任的三節度地區(河東、范陽、平盧)有多少人呢?18萬人。

因為節度地區基本都是邊境地區,胡漢雜處,因此,唐朝軍隊裡有很多番兵。安祿山和史思明都不是漢人,他們治下的兵將也有很多番人。這是安史發動叛亂的核心盤之一,而安祿山一人能掌管天下精兵1/3強,而唐廷中央軍有多少呢?僅僅13萬人,在此,唐廷中央政府的處置失當。

唐朝是天可汗國家,按理說,少數民族也是唐朝的子民,但是唐朝一直視少數民族為窮困地區,加上少數民族時叛時降,唐廷中央投放的注意力和開發力度都有限。這樣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發展程度相差很大。那些番兵番將看到中原的富麗堂皇后,立生殺伐搶掠之心。

開元末年,唐玄宗即開始怠政。他生活奢靡,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為人陰險,有“口蜜腹劍”之稱,杜絕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諂媚當道、忠貞去國、民不堪命。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很多漢族仕途失意之人,北上加入了安祿山陣營。

均田制被破壞造成的社會不穩定的情況,在盛唐的表象下被隱藏起來,經濟基礎的改變,又導致了軍制的改變,而唐朝卻因為先前的勝利奠定的強大的自信心而在政治敏感度降低,並且失去了初唐時禮賢下士的作風,使得忠貞去國,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在盛唐時的唐玄宗,需要一個盛顏天下來傳達大唐的氣象萬千,雍容華貴,並藉以表達皇帝內心的虛榮無度。楊玉環只是在恰當的時候,出現了恰當的地方。

她當不起紅顏禍水的指責,沒有楊玉環,也會有其他美人,在青史留名,說到底,並非是皇帝一人需要她,而是一個唐帝國都需要她。但當帝國衰敗時,她無力拒絕為皇帝背鍋,自縊於馬巍坡下。

所以,即使沒有楊玉環,唐朝的歷史走向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根源不在於女人,而在於經濟基礎。唐王朝如果想避免安史之亂,首要解決的的問題是土地兼併和軍制的問題。一場是經濟改革,一場是政治改革。

本來武則天已經大力打壓軍頭,睿宗朝、玄宗朝卻又扶植了一批起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假如沒有楊貴妃,大唐也好不到哪裡去!就憑唐玄宗李隆基如此昏庸,如此好色,沒有楊貴妃,不是還有李貴妃、王貴妃嗎?

有人可能質疑我這種說法,楊貴妃可是集“萬千寵愛為一身”的女人,還是和李隆基發過誓言的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女人,李隆基對她痴迷:“回眸一笑百媚生,萬千粉黛無顏色。”的女人。是他禍害了大唐江山,和妲己一樣的女人。

我覺得這是把大唐衰敗的原因,推給女人不負責任的說法。我覺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愛,都是她自己的一廂情願。

楊貴妃在宮裡至少有兩次因為小事“杵逆”了龍鱗,被李隆基趕回了孃家,每次都是楊貴妃低頭認錯,李隆基才做罷,可以說,楊貴妃和李隆基所謂的愛情不是對等的。楊玉環也不過是皇帝的玩物和開心果罷了。

說到大唐的衰敗,是楊貴妃造成的,我覺得是天大的笑話,歷朝歷代因為衰敗,都要找一個替罪羊,“女人是禍水”是最好的藉口,這些大老爺們把失敗或者衰敗的原因,推給女人是最容易的辦法。

說實話,這個理由連李隆基都覺得牽強。他對造反將軍陳玄禮說,貴妃整日呆在宮裡,國家大事不干涉,“安史之亂”和她何干?

說實話,將士不是針對楊貴妃,實在是對皇帝不滿,但又不敢針對皇帝,有氣沒處發洩,楊貴妃是最好的出氣筒了。就連宦官高力士也十分同情楊貴妃。有沒有偷偷放走楊貴妃,歷史沒有定論。

兩個不太完美的男人,尚且如此看待楊貴妃,由此可知推斷,楊貴妃對大唐的國運影響不大,大唐的衰敗也不是楊貴妃造成的。





秉燭讀春秋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平心而論,他前期雄才偉略,從混亂的宮廷爭鬥中崛起,創下了唐朝歷史上最繁榮的“開元盛世”,而晚年的他卻沉迷酒色,又遭遇了唐朝歷史上最嚴重的“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因此由盛轉衰,逐漸走上末路。

李隆基自幼生活在宮廷的風雲變幻之中,此時李唐宗室衰微,可他卻心存大志,立志要成為曹操那樣的大英雄,為此他不常常在宮中以“阿瞞”自詡。當時的武氏一族榮耀至極,根本沒把這個小屁孩皇孫當回事。據說7歲那年,李隆基依例參加朝廷的祭祀儀式,當他帶著自己的侍衛走向朝堂時,時任金吾將軍(負責京城守衛的高級將領)的武懿宗看他不順眼,想刁難他一下,就來了個打狗欺主,大聲呵斥他的隨從,小小年紀的李隆基毫無懼色地反呵對方:“這是我家的朝堂,與你有什麼相干?竟敢訓斥我的侍衛!”,武則天事後得知此事,立馬對他另眼相看。長壽元年(692年),8歲的李隆基被封為臨淄郡王。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經過多年的權衡,決定還政於李氏一族,立三兒子李顯為太子,而原先的皇嗣,也就是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則降為相王。不過十幾歲的李隆基因才華出眾,擔任了右衛郎將、尚輦奉御等職。

神龍元年(705年),趁武則天年邁臥病在床之機,宰相張柬之等五位大臣發動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李隆基被擢升為衛尉少卿。由於唐中宗之前一直生活在武則天的威儀之下,養成了膽小懦弱的性格,他的皇后韋氏趁專權,甚至想效仿婆婆武則天當皇帝。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一丘之貉,想做皇太女,母女二人與武氏舊黨相互勾結,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景龍元年(710年)六月,利慾薰心的韋皇后夥同安樂公主用“愛心餅乾”毒死了唐中宗,韋氏臨朝執政,準備下一步效法武則天稱帝。此時李旦還有很大的勢力,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已經培植了不少黨翼。父子二人聯合太平公主合謀發動政變,將韋氏集團一網打盡,徹底挫敗了他們的反革命陰謀。然後擁立唐睿宗李旦再度登基。26歲的李隆基則因功立為太子。

唐睿宗也是從小生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之下,性格懦弱。太平公主自恃擁有功,就想獨手攬朝政,這也是個有野心的女人,也想效仿母親過一把當皇帝的癮。好在太子李隆基年輕有為,英明果斷,他就成了太平公主稱帝之路上的最大障礙。為了權勢相互爭鬥不休。

唐睿宗俠在兩人中間,自己又能力欠缺,不得已,乾脆於延和元年(712年)讓位給李隆基,自己躲到一邊落個清閒。李隆基繼位後,在朝堂上與姑媽太平公主的對峙依然,雙方都在積蓄力量,希望扳倒對方。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密謀準備發動政變,時間定在七月四日。宰相魏知古向唐玄宗告密。於唐玄宗在七月三日搶先動手,將太平公主一夥徹底剷除,至此,動盪多年的大唐政局終於得以穩下來。這年,唐玄宗改元開元,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之後,唐玄宗在文治武功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綜合國力迅速達到了頂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繁榮的“開元盛世”。

正如黃火培先生在其“歷史週期律” 中說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執政了三十載的唐玄宗卻完全喪失了銳意進取的精神,開始陶醉在歌舞昇平的聲色犬馬之中,逐漸怠於朝政,將精力轉移到了酒色享樂方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病逝,這令他深受打擊,變得鬱鬱寡歡,雖然後宮佳麗三千,卻沒能讓他重展歡顏。

這時,那些善於阿諛奉迎、溜鬚拍馬的小人出現了。有人向唐玄宗出餿主意,說壽王妃楊玉環體態豐腴,美豔無雙。唐玄宗當即來了精神,派人將楊玉環接進宮中陪酒,這一陪就陪出了一段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曠古絕唱。

楊玉環生性聰慧,善於奉迎,又通曉韻律,舞姿迷人,令本來就精通韻律的唐玄宗如獲至寶,自此就與這個兒媳婦日日尋歡作樂,再也無心於國事了。等到壽王妃變成皇貴妃後,楊家人自然就雞犬升天了。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她的族兄楊國忠官運亨通,在權臣李林甫死後,直接頂替了宰相之位。楊氏家族至此煊赫至極,許多人為了迎合唐玄宗的喜好,拼命巴結楊氏,討好楊貴妃。楊國忠大權獨攬,唐玄宗不理朝政,唐王朝的政治危機愈來愈嚴重。從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起,均田制逐漸瓦解,承擔租賦的民戶大減,而朝遷的費用卻不斷激增,財政危機加劇,為了滿足上層統治者們的享樂,朝廷就橫徵暴斂,從面導致民眾貧困化加劇。再加上府兵制破壞後,募兵制又日益腐敗,朝廷招募的兵士多是無賴地痞、市井小販,毫無戰鬥力可言。與之相對應的是,擁兵自重的邊境勢力日益強大。

按唐初的制度,守邊大將實行輪換制,以防止他們戍邊太久,擁兵過重。可唐玄宗一頭扎進溫柔鄉後,不再過問軍國大事,致使邊境十幾年不換帥,有些邊帥甚至還兼任好幾個鎮的節度使,勢力越來越大。因此就有了後來的“安史之亂”。胡人安祿山由於極力討好乾媽楊貴妃被封平盧節度使,進而封王。就是這個看似憨厚忠誠的傢伙,卻出其不意地給了大唐王朝最沉重的一擊。

不過做為爺們就應該有擔當,不能把男人的失敗歸咎到一個女人的身上,以唐玄宗後期的作派,就算沒有楊貴妃,興許還有諸如牛貴妃、馬貴妃之類的女人出現,大唐王朝因為他的怠懈、不思進取,走向衰敗是必然的,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高山流水品歷史


(看了很多答案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

不久前,看了《妖貓傳》,裡面有句經典的臺詞:強盛時,她是帝國的象徵;衰敗時,帝國將不再需要她。



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楊貴妃的尷尬地位,她也只是向世人展示帝國的盛美。

那麼,楊貴妃楊玉環也可以是張貴妃張玉,魏貴妃魏環……

沒了楊貴妃,唐朝依舊會衰。

在《易經》中記載: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也就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同樣,大唐在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基礎下,在武則天的治理下,不斷超“極”方向發展,到唐玄宗時,達到了“極點”,那麼自然轉衰。

同時,也符合人的劣根性:外物刺激,人憂患;沒了刺激,人安樂。古代帝王也是這樣,在自己的治理下,天下太平,沒有什麼隱患,還安樂。縱觀唐玄宗的一生也是這樣,前面是奮鬥史,後面是安樂史。

殊不知,山外有山,眼前的都是幻術。

既然如此,楊貴妃重要嗎?不重要,她只是安樂的對象。

最後,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一吐為快!


三叔小記


假如唐玄宗沒有楊玉環,大唐同樣會走下坡路。

因為大唐在那時候各種積弊叢生,到了集中爆發的時候了,楊玉環只是恰逢其會罷了,即使沒有楊玉環,也會有“趙玉環、陳玉環”,主要原因不在她,而在於制度!

唐玄宗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鞏固發展政權統一,撥亂反正,使大唐出現了久違的盛世--“開元盛世”,但是他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把責任歸咎於楊玉環是不對的,我認為有這樣一句話很對,那就是“美麗並不是罪過,它只是一個起因”。即便沒有楊玉環,也會有其他的“玉環們”出現,楊玉環只是一個代號,後世很多人認為是楊玉環來到唐玄宗身邊導致大唐衰弱是不負責任的觀點,大唐的衰弱在位看來有更深的原因:

大唐立國,以均田制為基礎,土地授予農民耕作,這樣的政策可以說及促進農業發展,又不傷害貴族地主階級利益實現了雙贏,可以說是便民利民良政。但是唐初人口少,可以實行,但是人口日益增長,耕地卻是不變的,隨著貴族地主階級的日益奢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實行均田制已經不可能了。

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均田制嚴重破壞,嚴重土地兼併讓大批均田農紛紛破產,有的成為貴族大地主們的佃戶莊客,有的則成為了流民,唐玄宗任用了姚崇、宋景等人,清查農田,打擊豪強,裁剪官員,節約開支。使社會經濟得到緩解,但是治標不治本,社會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還有就是唐玄宗改革軍制,設立十大節度使,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威儀極盛。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太重,地方節度使日益做大,和中央矛盾越來越深,節度使控制地方財政,巧奪瞑目徵收各種庫絹雜稅讓老百姓苦不堪言。成為了安史之亂導火索。


公子皇鋣


只要藩鎮在,危險隨時在,楊玉環在那場變亂中是愛害者之一。玄宗不思國是,國忠禍亂朝中,祿山、思明擁兵伺機於外。機緣到時,賊兵四起,百姓遭殃,大唐衰落。史家歸罪於玉環,是迴護皇家權威,也是不言之言,其苦衷明眼人一看便知。即使沒有楊玉環,在上位者無駕馭天下之能力,大唐的衰敗也迫在眉睫。


五味子123456


唐玄宗作為大唐中興之主,開闢了開元盛世的盛況,早期的唐玄宗是一個有抱負的帝王,親閒人遠小小人,事事親力親為,誰想自從遇見玉環之後一切都變了,醉生忘死,日日醉酒當歌,不思百姓疾苦,親小人,慌亂朝政,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掘起了大唐覆滅的墳墓,如果沒有玉環,唐玄宗仍是一個開明的君主,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就不會發生安史之亂的悲劇,就不會有十幾年的戰亂,數百萬的百姓死於非命,背井離鄉,家園破壞,大唐仍是那個時代最強的帝國,那就不會發生以後的影響中國數十年的五代十國


毛毛蟲的渴望


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唐玄宗的問題在於自己,不在於楊玉環,楊玉環背鍋的.

個人感覺唐玄宗其實就是活的時間太長了,前半生努力奮鬥,看發展盛世,等到老了就志得意滿,自滿自傲貪圖享受了,古代明君很多其實都有這個毛病,只是老了沒禍害幾年就死了或被廢了(例如唐太宗和武則天),或者遭受了某種重大打擊進行了反省(漢武帝),而唐玄宗確是出了名的長壽,而盛世大唐在安史之亂前也沒什麼大的打擊。

而安史之亂由於唐政府把太多民眾賣了,戰爭又死了很多人,人口銳減,空城太多,盛世也就不在了,唐肅宗又在靈武繼位,也就沒玄宗什麼世了


依與夢


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這個鍋楊玉環說:“我不背”

講真的,楊玉環其實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去改變一個國君的心態,這個關係被後人給倒置了,其實是唐玄宗在老年的心態變化,而這個時候出現的楊玉環就是一個很好的替罪羔羊,她只是玄宗心態變化的一個體現而已,主要原因還處在唐玄宗身上。

我們可以看看唐玄宗是個什麼樣的人,真的跟楊玉環是因為愛情而讓國家衰弱?非也!

看看王皇后的下場就知道了。

講真,王皇后嫁給玄宗的時候,李隆基啥都不是,但是王皇后一樣任勞任怨,而王皇后的父親,也就是玄宗的老丈人,在初期的時候,為了讓唐玄宗過生日吃碗麵,把身上的衣服都賣了。王皇后在他兩次政變中參與謀劃、盡心竭力,無愧將門虎女。

可是,結果是什麼?

王皇后遭受冷漠,王皇后的孃家人也是家破人亡,而到老年的時候,跟我說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是個多情多義的好男人,我也只能呵呵呵了。

楊貴妃在唐玄宗眼裡更多是政治產物跟貪戀新歡的玩物,如果真到了生死關頭,我相信玄宗也會毫不猶豫的,祭出貴妃的頭顱。

所以大唐的衰敗除了歷史的必然,更多的是玄宗自己心態的變化。

舉個很淺顯的例子,一家公司正直鼎盛,名利雙收之後,找了個自己喜歡的女人,但是不久公司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下屬們逼宮說公司原來這麼好,現在變得這麼糟糕,是誰的問題?我們不服!於是乎董事長就說,誒呀這個女人當初把我迷的三迷五道的,讓大家受苦了,我明天就甩了她。。。。。。


笑嘗歷史百態


唐玄宗如果沒有楊玉環,大唐便會怎樣?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已墮入了古人的陳見,即將安史之亂的發生,或者更宏大的說,是大唐由盛轉衰怪罪在楊玉環身上。

無論是西周的褒姒,戰國的西施,漢代的趙飛燕,三國的貂蟬,大唐的楊貴妃,清代的陳圓圓,固然是天姿國色,但都不足以傾城傾國。將國之興亡繫於區區女子一身,不過是君王和男人們的推諉責任的一種做法。每逢亂世,兩種說法必然盛行於世,一是紅顏禍水,二是歌頌婦女的殺敵抗暴,不讓鬚眉。兩者反應的都是男人的懦弱心理。就象一首詩中寫到的,“當男人們沉溺於床笫之歡,骨頭從裡到外的酥軟,當大火燃燒了城市,他們樂於宣揚女人的罪狀。”

唐玄宗沒有楊玉環,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安祿山還是會造反,大唐的軍隊還是會一敗塗地,人民還是會流離失所,唐玄宗還是會倉皇逃竄,然後在馬嵬坡,不一定是這個地方,但一定在某個地方,被兒子逼迫退位,理由當然不是寵幸楊玉環,但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找藉口,沒有楊玉環,還有李玉環趙玉環,沒有寵妃還有奸臣。當亂定還朝,唐玄宗還是會被幽禁之死。大唐無可避免的由如日中天奔向漸薄西山的那一抹殘陽。因為真正導致大唐逆轉的不是女人,而是帝王懈怠,是藩鎮擁兵自重。這兩點無法得到有效解決,衰亡就不可避免。

楊玉環無法改變歷史大勢,沒有她,唐玄宗也不會持續早年的勤勉,還是會怠惰,會荒淫無度。就根本而言,她只是唐玄宗生活當中的一味佐料,一味美妙無比但並非不可或缺的佐料。


她能改變的只不過是大唐的一角。

沒有她,外臣進獻的《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可能聽聽就罷,不會費心費力的改編成傳世經典。

沒有她,不過是長安宮廷少了幾件穢聞和軼事。

不過是文人們少了一點口舌和感喟。

不過是白居易的詩集裡面少了一篇膾炙人口之作。

不過是清代的洪昇不會因為自己的《長恨歌》而橫遭貶職。

不過是大唐少了一點美麗的憂傷,但男人的懦弱和推諉卻宛然而在,並不減少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