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邦为什么后悔杀了韩信?

用户65750998632


这个问题,我必须先指出两个错误,第一,韩信不是刘邦杀的,而是由吕后与萧何联手设计,将韩信杀死于长乐宫的钟室。第二,刘邦回来之后,看到韩信被诛杀,他的态度,按史记的记载,是喜且怜,并没有后悔。

那么刘邦喜的是什么呢?因为韩信一直是他心中的大患,他是很乐意看到韩信被杀的,也可以说如果韩信此次不死,也很有可能也会被杀死的。

那么刘邦怜的是什么呢?韩信毕竟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大汉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劳,刘邦在云梦泽之后,把韩信抓来之后,并没有杀掉,而是贬成了淮阴侯,如果韩信能够低调点的话,那么有可能不会被杀死的。

如果有后悔,那后悔的是韩信,韩信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造反。

刘邦问吕后,刘韩信死之前说了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话,刘邦就派人把蒯通抓了过来,质问蒯通是不是他劝韩信造反的。

蒯通说,是的。刘邦想要将他杀掉,蒯通说,我那个时候是齐王韩信的手下,并不知道陛下您,我那个时候,也只是为我的主公办事而已,而且那个时候想要夺天下的人也很多呀。刘邦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就将蒯通给释放了。

我觉得韩信该杀,理由主要有如下几条。

1.韩信自称假齐王,刘邦被形势所迫,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

2.刘邦当时召彭越与韩信过来围项羽的时候,两人都没来,刘邦吃了败仗,最后是许诺封地给他们才来,可以看出韩信不听令于刘邦。

3.刘邦军事才能比不上韩信,汉军比不上楚军,一旦韩信造反,那么朝廷是无力抵抗的,另外事实上,各诸侯国除了长沙王吴芮都反了,刘邦不能把大汉王朝寄希望于韩信的忠诚之上。

4.韩信收留了朝廷重犯钟离昧,预谋造反,即使被降为淮阴侯之后,与陈豨内外勾结,陈豨最终造反,韩信也阴谋造反,最后事情败露。


历史简单说


刘邦不后悔杀韩信,毕竟韩信当了楚王以后对自己威胁也挺大的。想借天子巡守地方之时扣押韩信,结果韩信卖友求荣杀了朋友,结果给了刘备抓他的借口。到了京城后连降两级封淮阴侯。本来都是眼中钉但是他还看不起樊哙。说自己现在已经沦落到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和教唆巨鹿郡守造反。加速了他的死亡。最后刘邦征讨巨鹿郡守时,被吕雉以谋反罪杀害。刘邦当然黄鼠狼给鸡拜年似得说后悔杀韩信。都是做给其他人看的。




小胖爱解说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问‘信死亦何言’?”

看得出,韩信之死带给刘邦的感受是“喜和怜”,何来后悔之意?


若要揣测,后悔感的油然而生应是在平叛黥布前后!

《史记.黥布列传》:“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wu)之。” [上,即“皇上”,指“刘邦”]

“恶”,意为“厌烦,憎恨”,这儿就值得玩味了。

1.项羽是刘邦的宿敌,是刘邦的噩梦。

“恶”的是“黥布”,更是“项羽”。

2.想到项羽,必然会想到韩信,会想起韩信的功劳,会念其好。可是,韩信已被杀害,他也是间接凶手。在矛盾的心理活动下,自然有后悔之意。

“恶”的是“他自己”,更有“后悔”。

平叛大功告成后,返程路过故乡“沛县”,与众乡邻日夜宴饮,怀旧叙往。

酒酣耳热之际,心血来潮,起身击筑,自为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百二十孩童,合唱高歌,刘邦拔剑起舞。慷慨伤怀,情不自禁,流下数行泪水。

“现如今‘韩信’这批异姓王,已被赶尽杀绝,个别有危险的功臣也被剪除掉了。虽然已无安全隐患,但偌大的天下,又有谁帮助把守!一旦再有战事,何人可用呢!”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帝王的眼泪。

眼泪中,有孤独悲凉,有无奈伤心,也有真心后悔……


内求安己


朋友们,过年好。

两千多年以前的的秘密,广大的朋友们也要给他揭开吗?佩服!那么咱们就揭秘一下吧。刘邦非但没有后悔杀了韩信,然而,他更希望韩信早一点死。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慢慢的探讨一下。

首先,韩信在挂帅以后,有几次三番的没有听从刘邦的调遣。而且,他眼中根本就看不起刘邦。在战争中刘邦还得用他打天下,刘邦心中很明白,如果韩信投靠任意一方诸侯,那么,也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所以,刘邦在战争年代没有去惹祸韩信,并且,为了笼络韩信,便赐给他五不死之金牌。见天地不死,见日月不死,见金属不是。便把韩信捧的更不知道姓什么了!

其次,韩信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辉,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用用处了。留着他只能对大汉江山构成威胁。对自己的后人也不利。

到最后,刘邦和吕后设了一个计,在一栋小屋里,把门窗封闭,地面铺上地毯,把韩信灌醉,用竹子剑以妄图弑君之罪给杀害了…。


可惜,一代神话传奇般的人物,就这么不分青红皂白的被两个小人给结果了。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


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刘邦)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这句话太传神了——刘邦得知韩信被杀之后,既感到高兴,又觉得对他的死感到哀怜。所以,刘邦对韩信之死是说不上后悔或者内疚的,要不然就不会“喜”了。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非常复杂,封坛拜将前后,刘邦对韩信可谓是非常欣赏的,但是随着韩信的能力越来越突出,立的功劳越来越大,手下的精兵越来越多,甚至到了逼迫刘邦承认他为齐王的地步。楚汉相争的决胜阶段,刘邦又不得不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韩信列土封疆,拉拢他的势力,虽没有史料让我们断定刘邦此时已对韩信起了杀机,但君臣嫌隙已经构成。



在韩信做大之后,他虽然并没有完全掌握刘邦给他的队伍,但项羽拉拢过他,蒯通劝谏过他,他也对自己是否要背叛刘邦而进行过慎重的考虑,虽然他最终选择忠诚,到君臣嫌隙已经构成。



想陈豨、卢绾等人的叛乱,刘邦还有能力镇压,但是韩信在巅峰时期造反,刘氏江山可能就要重新洗牌了!也许是刘邦对韩信还是有感情的,所以他抓住机会把韩信从王贬为侯,而出手利落而狠毒的吕雉则直接将一代战神杀害。

韩信的死,刘邦是心里有愧的,到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欣然接收这种兔死狗烹的结局。但是,国史君(国史通论)相信,在刘邦暮年躺在病榻上,回顾当年提三尺剑打天下的日子,一定会想起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为自己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淮阴少年韩信!


国史通论


首先,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其次,刘邦在韩信时候,对他有一些同情和怜悯,但并没有后悔。

韩信这个人,才能是很大的,但也有些脾气。早在打天下阶段,他和刘邦就已经产生了矛盾。例如,齐国当时本来已经被刘邦派郦食其劝降了,但韩信却听了谋士蒯通的话,认为这样岂不显得你韩信还不如郦生的三寸不烂之舌?于是韩信继续突袭齐国,导致郦生被齐王活活煮死。郦食其是刘邦当初起兵西征时候的重要谋士,刘邦对他非常尊敬,这事儿下来,刘邦肯定对韩信是有看法的。

韩信打下齐地后,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韩信却派人找刘邦,要求封为假齐王,引得刘邦大怒。幸亏张良陈平提醒,才改口封刘邦为真齐王,使得韩信出兵,攻灭了项羽。

这些事情,等到灭项羽后,就该慢慢算账了。刘邦先把韩信改封为楚王。后来,因为韩信收藏了楚将钟离眜,刘邦就在云梦游的时候逮捕了韩信。韩信还骂什么“我这是鸟尽弓藏”。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降他为淮阴侯。

降级后的韩信依然和刘邦不对路,经常j称病不上朝,满心怨气。有一次经过樊哙的家门,樊哙跪拜送迎,说:“大王光临臣这里,不甚荣耀!”结果韩信出门居然笑说:“我居然沦落到和樊哙为伍了!”还有对刘邦说出那“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的话。

后来陈曦去守北边,韩信公然和他说准备谋反的话。刘邦亲自去镇压,韩信在首都悄然准备造反,结果被吕后得知,用了萧何的计策,将韩信逮捕后诛灭三族。

所以,杀韩信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刘邦本人其实相对算仁厚的。韩信干的事情,被杀了并不冤枉。

而刘邦回来后见韩信被死,史书记载是“且喜且怜之”,就是既为此高兴(毕竟除掉了心腹之患),但同时也有些可怜韩信,毕竟一代名将死得这么窝囊。后来,当初曾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的蒯通,也被刘邦赦免了。


巴山夜雨涮锅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刘邦后悔过杀韩信,《史记》对刘邦得知韩信的死讯后的心情有细致的描写,叫做“既喜且怜之”。什么意思?就是又高兴,又同情韩信。

刘邦在建立汉朝以后一以贯之的政策就是消除异姓诸侯王。在这种背景下,韩信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在刘邦的军队中,韩信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一方面,他与彭越、英布等人不同,这几位与刘邦更像是同盟而非主臣,刘邦称帝后自然不能容他们。韩信也不像樊哙那样是一个单纯的臣子,他事实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对刘邦客观上存在着威胁。并且,他在刘邦称帝前就已经有了多次矛盾,刘邦不可能不记恨他。

但刘邦开始的时候总归还是挺厚道的。他夺走了韩信的兵权,也没有让韩信继续当齐王,而是让他衣锦还乡去当楚王。后来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也只是将他贬为淮阴侯。

之后,刘邦韩信君臣本来应该相安无事的,刘邦甚至还经常找他聊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就出自这一时期他们俩的对话。

可是没想到,韩信到底还是死了,刘邦没杀他,吕后替刘邦动了手,帮凶则是当年举荐韩信的萧何。韩信的罪过,官方说法是谋反,事实如何已经无法弄清。韩信临死前后悔当年没有听蒯通的话背叛刘邦,刘邦听说韩信的死讯则是又高兴又同情他。

刘邦的同情似乎说明韩信可能真的是被冤杀的,刘邦的高兴则说明刘邦想杀韩信不是一天两天了。而韩信的遗言则说明,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刘邦既然早就有心杀韩信,当然是不会后悔的。


攸扬拾羽


你好!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应该说,刘邦不杀韩信,他才会后悔,而且肠子都会悔青了!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当时刘邦正在平定叛将陈豨的叛乱,吕雉在都城长安将韩信处死,理由是有人告发他谋反。具体过程则是由丞相萧何把韩信骗进宫中,吕雉就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了结,刘邦剿灭陈豨,班师回朝后,对吕雉杀韩信这事是四个字概括:且喜且怜。首先说明了刘邦心里还是很赞同杀掉韩信的,但韩信毕竟有才又立下过很多功劳,看在这些上面,给个怜字也算至为恰当。



当然,司马迁就是汉代的人,他写自己朝代的史,那就不能称之为史,只能称之为故事,我们不过看了他写的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已。但就这个故事本身论,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刘邦对待韩信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心理变化。


要说刘邦一开始就打着除掉韩信,确实是冤枉了他。虽说韩信讨封齐王和垓下决战时趁机要价这两件事都触怒了刘邦,但看在他帮助刘邦铲除了大敌项羽,让他顺利做了皇帝这个人情分上,刘邦感激韩信的面要大于痛恨他。

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态度并非像后来白马之盟时那么坚决,但吕雉就不一样了,她想的是自己的儿子刘盈以后继位的问题,刘邦日见衰老,一旦驾崩,谁能驾驭得住那些异姓诸侯王啊,就连彻侯们都难说。所以她更渴望韩信这些人死,另外,夺嫡之争已经在进行中,戚夫人和他的儿子赵如意更是吕雉睡不着,她需要为刘邦立功,巩固自己和儿子刘盈的地位,所以我们相信韩信确实吕雉所杀。



陈豨原本是韩信手下的将领,他都敢反,还是在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就别说韩信了,这种后怕在刘邦平定陈豨的过程中一定爆发了出来,所以刘邦得知韩信死讯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喜。也许就是他暗示吕雉,也许就是他秘密派遣萧何,只是正史只能有一个版本,我们就无需更多的想象了。


刘邦在最初设立了八个异姓诸侯王,燕王臧荼逃亡后,他不仅没有收回燕地,还封了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说明刘邦还没有下定决心不在用异姓为王,而陈豨这件事和韩信的死让事情逐渐失去了控制,刘邦遂开始对异姓诸侯王展开屠戮。这不但是他个人私心的体现,也为了一个王朝能长治久安下去,虽说同姓照样会反,但这是他所不能预见也无法处理的了。

综上,韩信的死会令刘邦因怜惜而伤心,但绝不会后悔杀了他,无论真相是谁杀了韩信,对刘邦都是大的利好,所以只有喜没有悔。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说不上后悔吧。

这里有两个点不太准确,第一是,韩信是吕后杀的,不是刘邦杀的。第二,韩信死后,刘邦不是后悔。

首先,韩信被杀时,刘邦正在外面征战,是吕后让萧何将韩信骗来杀掉了。刘邦得知以后,是又高兴,又怜悯。高兴是,韩信能力超强,但又一直不是很听话,多次关键时刻抗命,忠心有限,一直为刘邦所担忧。怜悯,则是韩信毕竟能力很强,且也是刘邦多年部下,战功赫赫,刘邦也一直有点不忍心杀他。所以当年韩信任楚王时,被刘邦抓了,也只是废了他的王位,改封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但没有杀他。

吕后剧照


或许有人会说,吕后如果没有刘邦授意,是不可能杀韩信的。这个还真不是。吕后一向心狠手辣,比刘邦狠多了。比如说,彭越,原来是梁王,被举报谋反,审讯之后,被判定有罪,当斩,报给刘邦的时候,刘邦最终放过了他,免除死罪,将他流放四川。彭越从洛阳(最初京城在洛阳,长安在孝惠帝期间才建造完毕)去往四川时,碰到了从长安来的吕后,就被吕后抓回去,要求刘邦杀了他,最终倒霉的彭越被杀了。韩信也是吕后动手的。另外,吕后在刘邦死后,将戚姬砍手砍脚,割耳朵、挖眼睛,泡在粪坑里面,真是惨绝人寰,不光如此,刘邦的几个儿子都被她杀的差不多了。她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当时燕王卢绾,跟谋反的陈郗有往来,被告发后,逃到匈奴边境观望,后来又打算去向刘邦请罪,结果,还没等到他请罪,刘邦就驾崩了,卢绾赶紧逃往匈奴——怕被吕后诛杀。

所以说,韩信肯定是吕后诛杀的,而且,估计肯定没有得到刘邦的旨意,但说回来,吕后是刘邦的老婆,这个锅他是背定了。

韩信剧照


第二个问题是,刘邦在韩信死后,有没有后悔。

这个肯定是没有的。刘邦的情绪是又喜又怜,有可怜他,但不是后悔。因为韩信能力超强,又曾经多次抗命,刘邦是无法对他放心的。

刘邦剧照


当初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就派人送信,要求立他为假齐王,把刘邦气的不轻,还是陈平踩他的脚(不是张良),让他稳住韩信,他才立即醒悟,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封什么假齐王。而后来,刘邦约韩信、彭越一起进攻项羽,结果他们都不来,刘邦大败。

刘邦没办法,找谋士商量,张良献计,让他将沿海大片地区分封给韩信,其他选了一片地方封彭越为梁王,他们才肯过来打项羽。有这些抗命的先例在,刘邦是无法对韩信放心的。

所以,刘邦是一直想除掉韩信的。

但是,刘邦没杀他,为什么?不忍心。

这个不是瞎掰,或者美化刘邦。韩信为楚王时,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召集众将,结果众将说打他是送死,最后采用陈平计谋,才抓了韩信。抓了韩信以后,按说刘邦该立刻杀了他,但刘邦没有,而是将他封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这样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其实刘邦是不想杀他的,因为他内心多少有点不忍心。这从彭越身上也能看出来。

彭越也是被告谋反,各方审讯都说他该杀,刘邦还是决定将他流放,也是因为不忍心。包括刘邦最恨的雍齿,张良问他时,他也说,最恨雍齿,但因为他功劳大,不忍心杀他。

彭越画像


当初楚怀王派将领出征时,有讨论该派谁去进攻关中,当时各位讨论的结果是,项羽太残暴,动则屠城,刘邦比较仁厚一点,派他去进攻关中,接收秦国的首都会比较好。这也能看出刘邦相对仁厚的特点。

总的来说,吕后比刘邦心狠手辣的多,所以刘邦不忍心干的事,吕后都干了,杀韩信,杀彭越。刘邦不忍心干,但并不代表他认为这是错的,其实他还是认同的,只是自己下不去手。因此,吕后代劳之后,他也有喜意,所以,最终这个锅,他还是要背一点,没法完全甩掉。


枫飞如雪


刘邦是第一位平民天子,有浓重的流氓气息,虽然有善于用人,所谓“将将”的能力,但是对嫡系以外的功臣将领,也就谈不到服气与忠诚。

刘邦所封诸侯王,很多人都是之前项羽分封过的。刘邦登基前,他的身份也不过是汉中王,其地位与4年前的项羽一样,是诸侯之长,其他异姓诸侯王对刘邦没有上下之分,更谈不上君臣之礼。刘邦的分封动作,是承认既成事实。所以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一些人,被封了王,而刘邦军中的樊哙、曹参、萧何等人,只是封侯而已。

(刘邦只是汉中王)

在刘邦的嫡系中,有一个人例外——韩信。他被刘邦封了齐王,而且封齐王的时机,是楚汉之争最为关键的垓下之战,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应该是感到了深深的背叛与胁迫的意味。项羽被击杀之后,刘邦立刻闯进韩信兵营,褫夺了他的兵权,并且改封他当楚王。

刘邦虽然被后人认为能够共富贵,不吝惜封赏的帝王,但那都是慷他人之慨。当刘邦封了很多异姓王在关东后,他甚至都不敢在洛阳定都,因为他不清楚这些人会不会背叛他——刘邦心里实际上没有贵族式的领导,如项羽、李世民那样的自信,他只有通过这种形式上的上下尊卑,以及兵权的统一来维持自己在团队中超然的地位。他的嫡系人马一般也服他,可韩信封王事件,还是深深刺激到他了。

韩信政治低能,在刘邦对他不信任的时候,他又收留了原楚国将领钟离昧,被人告发。刘邦投鼠忌器,害怕逼反韩信。后来,用陈平的计策,借口去云梦泽游玩,让诸侯们前来会面,把韩信捉回长安去了。

(刘邦的嫡系团队)

韩信是做过齐王、楚王的人,在当时,汉朝还有很多其他异姓诸侯王,像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都是与韩信同级的,使得这些诸侯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邦对韩信的处置,一时间颇为棘手,显得投鼠忌器。如果刘邦贸然以谋反罪杀死韩信,相信不用等到汉景帝时,刘邦时期就会发生动乱了。实际上,在韩信的遭遇前后,各个异姓诸侯王都陆续反叛,连刘邦的发小卢绾最后也反了。

刘邦在长安时,改封韩信为淮阴侯。韩信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在家中闷闷不乐。

对于自己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的封爵,韩信肯定不会舒服,加上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这些人之前都是他的手下大将)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樊哙是个粗人,居然也会行礼?而且韩信已经被褫夺了王爵,只是淮阴侯,樊哙只呼“大王”,其中戏谑揶揄的意思太明显了。

可想而知,韩信当时的处境有多么尴尬,等于被刘邦的嫡系们给围堵、监视起来了。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国士无双:韩信)

后来刘邦出征去平叛,韩信托辞不去,想作为内应举行反叛,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抓住杀死,先斩后奏,杀了韩信三族。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刘邦收服不了韩信,也没有办法做到与异姓王共享天下,一代“兵仙”,不能效力于疆场,落得个身死妇人之手。

刘邦60多岁了还在外面平叛,临老了回到家乡念旧,做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尽了平民皇帝心中的凄凉,没有人可以倚重,值得信赖吗?刘邦平叛的事,真真假假,可能借着平叛的事试探异姓王的吧。可是几个异姓王都没来,韩信也不来。刘邦纵然惜才,然而自己都镇不住的一代兵仙,文弱的刘盈又怎么能镇住呢?

刘邦年长韩信将近30岁,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个年轻的后生的,然而,即使自己被围白登,也不愿让韩信带兵出征,可能是要告诉韩信,即使大汉朝打烂了,依然姓刘吧。

所谓刘邦听闻韩信被杀心中暗喜欢,且悯的原因在此吧。刘邦受伤躺在床上,看着初创的大汉朝,想起韩信的十面埋伏,可能心生怜意:吾敬汝之才,吾悲汝之遇,吾惜汝之殇。

历来做王的,都需要对臣下保留生杀予夺之权,韩信在讨封才发兵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不能善终。《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一句台词:孤不给,你不能抢。

后来,刘邦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