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用户71019052931


向敬之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进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这就是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

然而,只有徐达世系的魏国公爵位一直传至明亡,此中有原因。

一、徐达军功卓著,地位崇隆,但不争权夺利。虽然徐达之死,传闻为朱元璋毒害,但在开国六公爵中,唯有徐达哀荣鼎盛,子女荫受父功。

李善长虽为大明首相,但坐大相权,威逼皇权,不得朱元璋信任。即便他是朱皇帝的长女公公、首席元勋,终被牵连至胡惟庸谋逆案,连同妻女子侄七十余人被诛杀,因此爵除。邓愈之子邓镇,袭爵卫国公,陷身妻外公李善长案,被处死爵除。

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传至儿子李景隆。李景隆是一个草包,受任大将军损兵数十万,但以开城迎降之功耀武扬威,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最后被永乐帝褫夺爵位、有事家中。

常茂冒功,被朱元璋流放而死。袭爵的兄弟常升虽然死因有多种,但还是死于朱皇帝手中。

二、徐达死于非命,但他有一个好女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为永乐帝,因此在岳父家有原有魏国公世袭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定国公世袭。

首袭魏公的徐辉祖,为徐达长子,他不支持姐夫朱棣发动靖难一役,被成功后的永乐帝幽死。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徐辉祖长子袭爵,传至第十一代,于明亡后降清而不得善终。

另外,朱棣以另一个小舅子徐增寿支持自己,而被建文帝以通敌罪诛杀,追封定国公,世袭罔替,传至第九代死于李自成攻陷京城时。


以礼观书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

李善长被定为谋逆,全家处死,爵位撤销。

李文忠死后,长子景隆袭爵。在朱棣搞兵变中,最终打开南京城投降。先被礼遇,再被打倒,撤销爵位,但一直活到了永乐末期。

冯胜,牵扯蓝玉案件,被赐死,爵位撤销。无子。

邓愈算是善终,洪武十年去世,追封为宁河王。长子邓镇袭爵,改封申国公。但因为他的老婆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受到株连被处死,爵位撤销。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而受封郑国公。死后无子,弟弟常升袭爵、改封开国公。因牵连蓝玉案件而死,爵位撤销。

到了弘治年间,集中搞了一次平反、落实政策,这李文忠、邓愈、常遇春的后代被授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到了嘉靖年间,又都给封了候。李景隆后代为临淮侯,邓愈后代为定远侯、常遇春后代为怀远侯。

徐达家族是个特例,他死后长子徐辉祖袭爵,坚决支持建文帝,反对朱棣。但女儿又是朱棣的原配皇后。搞的朱棣对大舅哥也没办法,只好除爵幽禁。而另一个儿子徐增寿却坚决拥护姐夫,并通风报信,被建文帝给处死了。在永乐继位后,先封候,再晋封定国公。而大舅哥徐辉祖死后,朱棣念及老丈人的功劳太大,还是恢复了魏国公爵位世袭。于是魏国公一系长期在南京镇守,定国公一系在北京,一门二国公。


几苇渡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魏国公徐达 、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公爵爵位自然是世袭制,但是在这六个公爵当中,就有五个公爵传不过五代,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一谈这六个公爵爵位。



魏国公

首任魏国公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勇将,也是朱元璋从小到大的玩伴,一生刚毅武勇,被朱元璋称为是“万里长城”。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让四子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这就让魏国公的爵位更加的有了保障,因为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徐达死后爵位由其长子徐辉祖继承,虽说徐辉祖比较反对妹夫的,但是最终朱棣还是没有为难徐辉祖,不仅如此,因为徐达六子徐增寿支持朱棣有功,被封为定国公,而徐家也成了一门双公爵。



韩国公

韩国公是李善长,李善长是朱元璋倚重的谋臣,在建国后还委以重任为太子的老师,担任上柱国可谓是倍受器重。不过,李善长还是被卷入了胡惟庸案与蓝玉案,最终全家都被处死,爵位也被朱元璋给剥夺了。



曹国公

李文忠是朱元璋手下的勇将,战功彪炳,因此而被授予曹国公的爵位,而且因为李文忠的人品也好,气量深沉,为人忠直,颇受朱元璋的器重。但是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非常痛惜,追封他为岐阳王,曹国公的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继承,但是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却没有继承到父亲的军事智慧,在同朱棣的战争中一塌涂地,最终被追究责任,削去了爵位。



宋国公

冯胜因为战功的积累而被封为宋国公,但是和李善长一样,也是被卷入了蓝玉案而被诛杀。冯胜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却缺乏政治智慧,总是惹的朱元璋所不满。《明史》中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在蓝玉案爆发后,冯胜被检举揭发私藏兵器,欲图不轨,最终全家被杀,爵位被剥夺。



卫国公

第一任卫国公是邓愈,邓愈在建国之后为明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在班师回朝之后,邓愈被授予卫国公的爵位。但是天不假年,邓愈在洪武十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时年四十一岁,爵位由邓镇继承。但是邓镇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这个爵位,被牵涉进了蓝玉案,“其妻,韩国公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爵位也因此被剥夺。



郑国公

第一任郑国公并不是常遇春,而是他的儿子常茂,因为常遇春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就在洪武二年因病去世了,所以只能由其子常茂来任郑国公。当然,常茂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比常遇春差,但是还是被朱元璋所猜忌。最终战败获罪,改封其弟常升为开国公,但是就这一个爵位也同样因蓝玉案被夺,所以还是就这样丢了爵位。


妙龄老翁谈历史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的六个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之子,这个时候常遇春已死)。

那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其他五个公爵没有传到最后(明朝灭亡时)呢?我们一一来说。

李善长,他与胡惟庸有关系,因为他是胡惟庸的推荐人,还是胡惟庸的亲戚,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处死,同时也将丞相给取消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告发他知道胡惟庸要造反,但没有告发。

李善长家里,基本被杀,除了儿子李祺因为娶的是公主,所以仅被流放,后来死去,而李祺之子李芳、李茂也因为公主的原因免罪,但取消了韩国公的继承。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朱元璋的二姐对朱元璋很好,经常帮助朱元璋,李文忠自己也是战功赫赫,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李景隆所统率的明军被朱棣的燕军所打败,虽然后来给朱棣开了城门,让燕军入城,但还是被取消了爵位。

冯胜,朱元璋册封冯胜的女儿为周王朱橚王妃,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处死,朱元璋听说周王与冯胜有来往,他担心冯胜会支持周王,对朱允文不利,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将冯胜处死,冯胜的儿子都不允许袭爵。

邓愈,死于洪武十一年,他的长子邓镇袭爵,后改封为申国公,但是他的妻子是李善长的外孙女,被胡惟庸案所牵连,也被处死了,自然也断了爵位。

常茂(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洪武二十年被判有罪,流放至龙州,常茂的弟弟常升被封为开国公,常升之死有两种说法,第一,坐连蓝玉案被杀,第二,朱棣的靖难之役中被杀。

而徐达,死于洪武十一年,他的女儿是朱棣的妻子,后来明朝皇帝都是他的后代,自然他的爵位能一直被继承下去。


历史简单说


总的来说,徐达的后代承袭了公爵、邓愈的后代承袭了侯爵,算是结局最好的两个。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那么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六人的结局和子孙后代的情况。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牵扯到“胡惟庸案”中,结果全家70多口人都被朱元璋处死。

长子李祺,娶明太祖长女临安公主,后因李善长被诛而流放。少子李芳、李茂,显然也是不能继承爵位的。

最后分别官至中卫指挥、旗手卫镇抚。

那么,李善长的韩国公爵位就此断绝。

1384年,李文忠因病去世,是洪武朝难得的善终功臣,曹国公的爵位传给长子李景隆。

要说李景隆也真是个人才,在靖难之役中屡次领兵跟朱棣打架,结果朱棣进入南京后,还封他为太子太师。

因为李景隆在南京城破前,主动当了二五仔。

但有句话说得好:“叛徒而已,神气什么。”1404年,朱棣主动剥夺李景隆的爵位,全家数十口人被软禁在家中,家产也被没收。

就这样,李景隆还活了20年,于1424年去世。弟弟李增枝后来被提拔为前军左都督,显然与承袭爵位无缘。

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也断绝了事。

在明朝开国后,冯胜算是战功最多的。

但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面临的是威望不足、地位不稳的局面,导致朱元璋对功臣疑心重重。

冯胜跟女婿周王朱橚私下会面,被朱元璋猜忌他们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联盟。所以在蓝玉被杀的时候,冯胜也在两年后被赐死。

朱元璋特别命令:诸子都不许继嗣。

宋国公冯胜,绝嗣。

1377年,邓愈因病去世,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

可见朱元璋对邓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按说可以好好过日子了吧。别急,还有胡惟庸在等着你呢。

邓镇的妻子是李善长的外孙女,但是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被杀,邓镇也被牵连,一并杀掉了事。

长子的公爵被废了,次子邓铭的后代还不错。

虽然邓铭后来战死沙场,但他的玄孙邓继坤在嘉靖11年被封为定远侯,从此又在朱家食堂吃上了饭。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定远侯邓文明被杀。

卫国公的爵位被废了,但好歹还有定远侯的爵位,知足吧。

1369年,常遇春在回师途中病逝。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长子常茂继承郑国公的爵位,位列六大公爵之位。

1387年,常茂在跟随冯胜出征东北。当时纳哈出思量着打不过,就投降吧。结果在欢迎酒宴上出事了:因为一些言语争执,纳哈出反悔投降了,要跑。

结果常茂上去就是一刀,把人家砍伤。

这下好了,好端端的“投降大会”成了“反水大会”,一场大胜仗也就没了。朱元璋大怒,把冯胜的兵权收了,并剥夺常茂的官职爵位,安置到龙州。

但朱元璋还是念着常遇春的功劳,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

朱元璋能给你,也能收回来。在蓝玉案中,常升被牵连处死。

常遇春的郑国公爵位,绝嗣。

徐达的后代能把爵位传下来,是因为人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兵分两路。

在靖难之役时,继承魏国公爵位的长子徐辉祖实名反对朱棣。结果被朱棣剥夺爵位,并软禁家中。1407年,在家中落寞去世。

长子徐辉祖押宝朱允文,而幼子徐增寿则买了朱棣的股票。

徐增寿在南京城里,暗搓搓的给朱棣传递情报、发布消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结果被朱允文发现,一刀杀了了事。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搬家到南京住。

大封功臣的时候,当然没有忘记徐增寿,人家为了帮助自己连命都丢了,不表扬表扬怎么说得过去。

朱棣封徐增寿的儿子为定国公,从此世袭罔替。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定国公徐允祯被杀。


温乎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

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

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

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

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

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

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

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

宋国公冯胜

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

卫国公邓愈

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

郑国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

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天涯看点历史号


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国公就是徐达家族,大儿子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魏国公爵位,四儿子徐增寿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定国公,他们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

大明王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只有六人被封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光李文忠、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遇春(常遇春已死,长子常茂世袭)。

朱元璋对待这六个公爵几乎都是先封后杀,只有魏国公徐达逃过一劫,自然死亡,儿子能够顺利继承爵位。

韩国公李善长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但也是朱元璋最为忌惮的功勋之臣,李善长不但功劳大,而且还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首领,朱元璋对他是既依赖又防范,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李善长成了朱元璋必除的功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诛灭全族,唯一因为长子李琪是驸马,逃过一劫,但是韩国公爵位不再世袭。自此韩国公爵在洪武年间就断了。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大明朝少有骁将,而且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与常遇春齐名的著名将领,连后来受封的颍国公傅友德都是他的副手。李文忠在洪武十三年病死了,曹国公的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继承。

李景隆远不如自己的父亲那么强悍,在靖难之役,率领大明60万大军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朱棣绕过济南长途奔袭南京,李景隆又当了可耻的内应,据说南京城门就是他给朱棣开的。

朱棣登基后,对待李景隆还是不错,让他继续保持了曹国公的爵位。内奸和草包在哪个阵营都不受待见,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弹劾,贪污受贿,除了不说谋反,什么罪名都有,明成祖朱棣架不住那一番弹劾,就把李景隆给办了,剥夺了曹国公的爵位。

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

这三个公爵基本在洪武年间都受到朱元璋的打压,冯胜直接被朱元璋给杀了,爵位肯定是剥夺了;邓愈是在出征期间病死了,其子邓镇虽然继承了卫国公爵位(后改封为申国公),但是老婆没有找好,娶了李善长的孙女为妻,受李善长案牵连,被朱元璋杀了,爵位被剥。

郑国公常茂完全受他老爹的遗荫,在洪武年间还是当了平稳王爷,他却和他爹一样的短命,病死的时候居然连个儿子都没有,就没人继承郑国公爵位了。

朱元璋实在是太喜爱常遇春了,不但给他画了身穿龙袍的画像,就算是无人继承公爵爵位了,就让常遇春的弟弟常昇继承公爵爵位,并改封为开国公。

开国公常昇在朱棣时期死亡,至于怎么死的,历史上没有个定论,有自然死亡一说,也有阴谋被杀一说。自此郑国公这一脉就此断绝。

魏国公徐达

重点来了,魏国公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又在起兵反元中立下不世功勋,为人有非常的低调,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后几乎都在家闲住,不参与政治,最后得以善终,洪武十八年病逝(野史说的朱元璋烧鹅杀徐达之说纯粹胡扯),死后追封中山王葬于南京钟山,陪葬明孝陵。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爵位,并在建文帝时期为抵抗朱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棣登基后,碍于徐达天大的功劳,也敬佩徐辉祖的人品,并没有对他进行清算,让他继续继承魏国公的爵位,只是不再参与朝政。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有其父之风,但是他的四子徐增寿就不一样了,他进行了政治投机,朱棣还在北京举旗的时候,徐增寿就暗地里和朱棣勾结上了,充当朱棣在南京的内应,没想到被建文帝朱允炆发现,直接就把徐增寿给杀了。

朱棣登基后,鉴于徐增寿的功劳,就封了他儿子徐景昌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于是徐家就有了两个公爵,并一致延续下去。

其实,在明成祖后期,徐家的两个公爵都曾经被朱棣剥夺过的,因为徐辉祖和徐景昌的儿子都犯有不法之事,后来明仁宗登基后,鉴于徐达的功劳,就给他们恢复了爵位,而且是世袭爵位。

自此徐达挣下的两个爵位一致延续到了大明灭亡为止。


沉墨I方之城


毫无疑问,徐达是朱元璋亲口承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足见徐达在朱元璋心目当中的分量是最重的,那么,让徐达的后世子孙承袭王爵之位,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但其实徐达的爵位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传承,徐家在明朝时期一直都是显贵之族,是与徐家两代人为两代皇帝立下了不世功勋有关。


徐达是朱元璋最原始的起义班底,朱元璋亲封“开国第一功臣”

元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权臣干政,导致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在全国范围之内爆发了农民起义。

而在这场农民起义的大潮之中,徐达投身到了朱元璋所领导的起义军阵营当中,而且也是朱元璋麾下最早的一批重要将领之一,连同汤和、华云龙等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

此后,朱元璋率领着这二十四位将领攻下了滁州,而到了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二月,由于滁州地区粮草不继,朱元璋便和徐达一起前去攻取和州。

而没想到的是,此时朱元璋阵营内部产生了问题,而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一个名叫“孙德崖”的将领身上。

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的源头了,在元朝末年,爆发最早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便是“红巾军”,所以,朱元璋最早便是投靠到了当时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麾下,直到后来才自立门户,跟郭子兴分道扬镳。

而这位“孙德崖”原本也是郭子兴的部将,但是,后来由于驻地粮草不济便投靠了朱元璋,郭子兴见到朱元璋的势力不断长大,再加上孙德崖的叛逃,于是,便怀恨在心进而要报仇雪耻。

所以,当朱元璋和徐达去攻打和州的时候,郭子兴便趁机率军抓了叛将孙德崖,而后,孙德崖又派人抓了朱元璋。

所说郭子兴心中恨意十足,但是,朱元璋并不算是叛逃,因为原本在加入郭子兴之后,朱元璋便一直是在自己招兵买马,所以,当徐达提出要由他来交换朱元璋的方案之后,这件事情才得以圆满解决,不得不说,是徐达救了朱元璋一命。

此后,在同一年之内,朱元璋在率领大军攻打“采石矶”和“太平府”,此战当中徐达与常遇春二人不断地向敌阵冲陷,勇冠三军,生擒了元军的将领陈也先,并且还成功地收服蕲人“康茂才”的义军,使得朱元璋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可谓是大功两件。

随着实力的壮大,朱元璋又率军接连拿下了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江南地区几座重要的城池,地盘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当然这其中仍然有着徐达的功劳。

到了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56年的三月,朱元璋在攻下集庆和京口二城之后,论功行赏,授徐达为“淮兴翼统军元帅”。

到了同年的七月,朱元璋又授徐达以“吴国公”之尊,并且在江南设置了“行枢密院”之后,又以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徐达已经是仅次于朱元璋的二号人物了。

朱元璋在占领集庆,并将之更名为“应天府”之后,更是将这里定为了自己地盘的大本营,而纵观此时全国之内的局势,北方还有元军的残部,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可以说朱元璋的地盘正处在被其他割据势力的包围之中。

而在诸多的割据势力当中,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实力最强,于是,朱元璋便制定了“先取强,后取弱”的策略。

于是,在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徐达会同枢密院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并且大破其栅江营,最终徐达攻克池州,并且生擒其守将洪钧等人,缴获了全部战船,此役之后,徐达又因功被拜为“奉国上将军”。

而要说功绩的话,徐达最大的功绩之一便应该是与陈友谅之间所开展的“鄱阳湖之战”,这也是最终奠定朱元璋建立大明基业最为重要的一次大胜。

那是在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徐达跟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去增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和刘福通,然而,陈友谅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战机,于是立即派军对朱元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最终朱元璋和陈友谅二人率军在“鄱阳湖”进行了一场大决战。

在此战之中,徐达身先士卒,多次冲锋陷阵,而且在援军没有到达之前始终坚持战斗,没有让陈友谅的军队占到任何的便宜,而等到朱元璋所派的援军赶到之后,在徐达的率领之下,整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全歼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当然,徐达也在此战当中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而在此后的第二年里,徐达又会同其他的将领一起清楚陈友谅的残余势力,直到至正二十四年,即公元1364年正月,彻底地肃清了陈友谅的残部,清除了朱元璋先前所制定的“战略”当中的第一个劲敌。

在灭掉陈友谅之后的至正二十五年,即公元1365年的十月,徐达被朱元璋授以“总兵官”之职,会同常遇春一起攻打“张士诚”割据势力的根据地“淮东地区”,同样在徐达的指挥和鼓舞之下,整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又吞并了张士诚的地盘,逼得张士诚自缢而亡。

在消灭掉张士诚之后,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整个元朝版图的三分之二,也已经完成了他先前所制定的战略目标,而像北方的北元以及其他地区的割据势力,想要拿下已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不过,如果想要登基称帝,统一是势在必行的,于是在东征张士诚之后,在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的11月,徐达又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同时以常遇春为副将,率领52万大军进行针对北元残余势力的“北伐”。

而且就在徐达北伐期间,徐达率军已经占据了北方大部分的地盘之后,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在应天登基称帝,正式建立明朝,设年号为“洪武”。

而直到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的七月二十七日,徐达才攻克了通州,此后又在八月二日时包围了元朝的都城“大都”,然而,当时整个“大都”城内竟然已无一兵一卒守卫,元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

攻占大都之后,元朝虽说已经被明朝彻底推翻,但是,北元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而且还不小,只要盘踞于更北方的山西地区。

于是,徐达又在此时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授命之下,继续向北征讨“北元”,一直到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徐达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远征边疆并且取得胜利之后才回到了北平,继续戍守边防。

此后,又过了三年,才回到了当时的帝都应天,终于可以卸下戎装好好地享受一下自己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的太平盛世。

此后的徐达,曾经遭受过官职的升降,也遇到了一些坎坷,同样也再次率军平定了一些叛乱,清除了一些边患,总的来看,朱元璋对这位从他元末起兵之时就跟随他左右的“老兄弟”自始至终都十分地倚重。

所以,当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的时候,朱元璋亲自参加了徐达的葬礼,并且当众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并且还破例赠“徐家三世皆为王爵”。

所以要说明朝开国六公爵当中,仅有徐达的爵禄得以被后代承袭,这便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毕竟是朱元璋亲封。

徐达四子徐增寿“靖难之役”中暗助朱棣而被杀,朱棣登基授之后裔世袭爵禄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虽然亲授徐家三代世袭爵禄,但是,却架不住新皇登基之后对朝中格局的调整。

再加上,在明朝初期便因争夺皇权而爆发了“靖难之役”,众所周知,燕王朱棣最终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台,在入主皇宫之后,登基称帝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明成祖朱棣是否还会继续重用建文帝时所倚重的臣子们呢?那就是一件很不确定的事情了。

然而,就在这场宫廷政变当中,徐达的四个儿子尤其是长子和四子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似乎也应该会使得他们徐家的命运产生许多变数。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承袭了徐达的“魏国公”的爵位,而且极力地反对明成祖朱棣,因此而遭削爵并且被禁锢家中。

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则不然,他曾在“靖难之役”当中暗中帮助过朱棣,这似乎在当时看来是不折不扣的“反叛之举”,但是,不得不说他做了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只不过,由于他暗中帮助了“朱棣”,所以,便被建文帝给杀了,但是,朱棣在登基之后并没有忘记他的功绩,追封他为“定国公”,并且授其子孙可以世袭“定国公”之爵禄。

虽说,原本从徐达传下来的“魏国公”的爵位不在了,但是,在“靖难之役”过后,徐家人却仍然能够享受“国公”之尊,不得不说,这也是与徐达曾为大明王朝立下过不世之功勋有着密切关系的。

而且,据史料记载,此后徐家的“定国公”一脉跟随明成祖一同迁到了明朝的新都城北平,一直到明朝末期,明朝江山呈现出即将崩裂之势,“定国公”一脉才彻底地失去了富贵和爵禄。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明朝开国六公爵,指的是明朝建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在建国后被朱元璋封为公爵的六个人,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

李善长,此人年少聪慧,善于调护将才,因才用人,让所用之人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所以朱元璋让他做参谋,军机进退,赏罚章程都有他来决定,但是吧,李善长聪明反被聪明误,与推荐人关系甚密,导致在胡惟庸案发后,自己也扑街了。

李文忠和邓愈,为什么放一起说他俩哪,因为两个人基本命运差不多,正值中年然后凉凉了,李文忠是从小被朱元璋抚养长大,两人均为人正直,喜爱读书,作战肖勇,治军严明,一生效忠于朱元璋,可谓是战功赫赫,但是,因为不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导致自己抵抗力低下,最终病逝,扑街。

冯盛,个人觉得死的最奇葩的一个,爱好收藏,喜欢将一些瓶瓶罐罐埋于地下,后背举报私藏兵器,同时此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跟朱元璋拌嘴,所以不讨朱元璋喜欢,后来因为蓝玉谋反牵连,导致自己扑街。

常茂,最怨的一个,常茂是常遇春之子,可谓是足智多谋,大将风范,战功赫赫,但是功高震主,被朱元璋猜忌,导致投奔燕王,总算善终。

最后我们来说说徐达,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又恰好是朱元璋从小的好朋友,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又彰显了自己才能,同时懂得如何讨好朱元璋,在明洪武年间,与朱元璋对弈,徐达获胜,同时用棋子走出“万岁”二字,使龙颜大悦,同时懂得审时度势,在恰逢中秋佳节,已月饼计成功攻下大度,让朱元璋人气爆棚,民心所向。

所以一个懂得如何做事,知道什么时候该送人头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情商高于智商的货,怎能让人不喜爱哪。


酒骑风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对帮自己打江山的功臣封爵,包括了六位公爵和二十八位侯爵,被后人称为“明朝开国三十四功臣”。

开国六公爵则是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李善长和冯胜系被治罪处死,徐达、常茂、李文忠和邓愈四人则是病死。

可是,这六位公爵的爵位,为什么却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的那一刻呢?

这和朱元璋坐江山之后所采取的政策有所联系,因为朱元璋是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皇帝,所以他对身边的人缺乏一定的信任感,或者说他内心深处还保存着他因为出身所导致的那一股自卑感,所以他才会一直防备着陪自己一路打江山的人。

为了维护好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江山千代万代地传下去,朱元璋确实运用了铁腕政策,也颇为狠辣。

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觊觎自己的江山,更不允许有人对明朝产生威胁,从而动摇朱家的统治地位。

所以,有的人才会被治罪,才会被处死,才会被剥夺爵位。

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朱元璋也曾好不吝啬地将他比作汉之萧何,为何他却落了个身死爵除的下场呢?

朱元璋在封李善长为韩国公的时候,还“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可到头来铁券也没能救他的命。

说到底李善长没有刘伯温聪明,朱元璋将刘比作张良的时候,刘便看穿了朱的心思,但朱将李比作萧何的时候,李却没看懂朱的用意。萧何晚年先是恣意骄纵,后来受人点拨之后,为了保命又赶紧自污,李善长不仅没学萧何的自污,反倒在罢相之后继续左右朝政。

胡惟庸后来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可少不了李善长在背后出力。

朱元璋早便想摆脱相权对皇权的掣肘了,李、胡二人之举可以说坚定了他废除丞相制度的决心。

说起来李善长之所以会在几年后因“胡惟庸案”而被处死,还多亏了他弟弟李存义的供词,李存义供出李善长对胡惟庸谋反之事知情不报,如此一来,朱元璋焉能放过他?

所以,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因“胡惟庸案”而人头落地,只有朱元璋的女儿、女婿和两个外孙幸免,原本能够世袭的韩国公爵位自然也因此被取消。

冯胜受封宋国公,但结局也不好。

朱元璋晚年一直有意从开国功臣的手中收回兵权,但是没几个人领会他的意思,或者说懂了他的意思也不舍得放弃,唯有汤和一人乖乖主动配合朱元璋。

冯胜当时不仅没有学汤和,却还一直领兵在外,还在不断立功,这让朱元璋怎么放心?所以,朱元璋晚年一直在猜忌冯胜,冯胜哪怕不小心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朱元璋也能骂他个狗血淋头。

蓝玉被诛之时,冯胜也牵扯进去了,被召回南京问罪,两年之后被赐死,并且不允许冯家男丁继承冯胜的爵位,所以他的爵位也终结了。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英年早逝,所以他因为继承了常遇春的功劳而受封郑国公。

常茂还是冯胜的女婿,行事颇为骄纵,冯胜也说过他几次,但他一次也没听进去,后来冯胜遭了殃,常茂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元璋一开始只是将常茂发配去了龙州,并没有剥夺爵位,后来常茂死后之后,又由常茂的弟弟常升继承了开国公的爵位。

可是,常升也没开国公的命,有人说他是因为被划为蓝玉案而被处死除爵,也有人说他是在朱棣当皇帝厚被处死除爵。

总之,常遇春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开国公也没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因功受封曹国公,他的爵位为什么也没能保住呢?

实际上,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外甥挺好的,也一直很器重这个外甥,哪怕是一度猜忌过他,哪怕是他几次三番“劝帝少诛戮”,朱元璋也没对他下死手,只是恨恨地骂他几句,并且疏远了他而已。

可在他病重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亲自去看望他。

李文忠的爵位没保住的原因在于他的儿子李景隆,朱允炆之所以丢了江山,原因之一便在于错用了李景隆,也错信了李景隆,这厮打了败仗,朱允炆没动他,他见朱棣打过来了,反倒开门迎接朱棣。

朱棣也不喜欢李景隆,忍了他几年之后找了个罪名,将他圈禁,还剥夺了开国公的爵位。

邓愈获封卫国公,他在班师回朝途中病逝的时候,朱元璋还伤心了挺久,后来让他的儿子邓镇继承了爵位,只是改为申国公。

可是好巧不巧的是,邓镇的夫人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所以邓镇也牵扯进了胡惟庸案,以至于被处死被夺爵。

徐达则成了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个幸运儿,他本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被诛之后,也顺利进位为第一,那么他的爵位为何能够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呢?

徐达实际上也受到过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为了试探他,还专门灌醉他,让他睡到潜邸的御床上,观察他的反应,确定了他没有异心之后才放过他。

徐达虽然屡屡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和试探,但他一生谨慎,没有一点僭越之举,所以朱元璋挑不出他的毛病,自然也没有理由治他的罪、夺他的爵。

徐达死后,徐辉祖继承了爵位,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反对朱棣,哪怕朱棣攻入南京了也没给朱棣一点好脸色,气得朱棣将他圈禁夺爵。

后来徐辉祖一死,朱棣想到徐达这个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功劳,说“中山王不可无后”,所以又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继承了爵位,后来徐钦因为骄纵又被夺爵,明仁宗即位后才又恢复了他的爵位。

所以呀,徐达的爵位能够一直传到明亡,也颇为曲折坎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