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老南京”:南京公交六七十年發展再回顧

老南京把乘公交習慣說成坐公共汽車,阿是啊?可以這麼說,公交是所處城市發展變遷的“晴雨表”。它的生存狀況,折射城市現代化文明程度,局外人很難體會,只有親歷者感受最深。我坐過老式公交,也搭乘過老款地鐵——“小火車”,無軌電車通車時曾經趕赴嚐鮮……南京公交細微變化都深深銘記在腦海中。

“老南京”:南京公交六七十年發展再回顧

南京城20年前的老公交

  “振翅高飛”的南京公交

  記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那會兒,南京公交車真的老掉牙,多為美、德式卡車,什麼雪佛蘭啦、奔馳啦等底盤所改裝,笨拙木質車殼,車頭均是“大鼻子”,有些還像“豬八戒”,顏值極差。車尾處的外面還掛了個爐子,以燒木炭或白煤勉強輸送動力。座椅安置多呈“U”字形,乘客背靠車窗順序落座。現在的80後、90後肯定想不到,那時的汽車轉彎標誌實在有意思,在原本就侷促的前車窗上,裝一個箭頭形方向燈,上綠、下紅,尾部還拖根電線,由司機手動操控,雖顯土氣卻很實用。車門則是整體手動推拉門。我尤其關注車門的開和關,瞅著售票員用專門小扳手來操作,趣味盎然。到後來逐步削平“鼻子”,換成“扁鼻子”車,率先換型的好像是1路車,稜角分明,方頭方腦。

“老南京”:南京公交六七十年發展再回顧

  進入上世紀60年代車況有了改善,車座也改為面向前方。這期間,進口一批捷克車,最先配置的也是1路。有點流線型頗為洋氣,但依舊小車窗,雖如此還是令人側目。有軌電車的加盟,使南京公交增添了生力軍。街頭豎起根根水泥杆拉起電車線,但免不了會掉“辮子”,這時售票員往往義不容辭,跳下車幫著搭“辮子”,辮子頂端與電線接觸的一剎那,閃出一團火花,那樣的場景令我記憶猶新。

  到後來,尤其改革開放以後,南京公交猶如長上騰飛的翅膀,車況越來越好,乘坐愈加舒適,正點率也大幅提升,投入了雙層大巴,還實現無人售票。線路也不斷增加、延伸,四通八達,通暢且快捷,又相繼開通人們翹首以待的有軌電車。

  心生愧疚的“逃票”經歷

  伴隨城市的騰飛,南京公交得以迅猛發展,您知道嗎,截至2016年底,運營線路總計達705條,運營車數共8395輛。說來寒磣,改革開放以前,市區公交線路僅汽車線路15條,電車3條,始終維持低水平運營。我清楚記得,家門口的公交14路,長樂路拓寬後開通,僅一輛車自市立醫院至節制閘之間,往返運行,一度還換成那種東歐產的車型呢。以後線路改為市立醫院至打(養)虎巷,車輛才有所增加。

“老南京”:南京公交六七十年發展再回顧

  如若提起上世紀50年代老10路公共汽車,恐怕不少人早已淡忘,與現今10路車大相徑庭,它曾經是南京城東部,南北方向一條重要線路。

  公交老10路也只有幾輛老舊車,座椅呈“馬蹄形”設置,起點是三山街建康路,今悅華大酒店附近馬路邊,運營路線是:往東駛上太平南路,至大行宮西拐,折進碑亭巷,進成賢街,沿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圍牆,向北行駛至雞鳴寺止。返程:沿原線向南,行至白下路時,西拐至內橋,向南至三山街,再回到起點。

  其時這一帶的人南北往返,除可選擇貫穿市區的“小火車”外,就只能依託老10路了。那時隨母親去城北姑母家,我時常乘坐10路車。當車子經過南京工學院蜿蜒的圍牆時,由於車速較慢,通行時間較長,我不由得感嘆,乖乖!這所高等學府多麼大啊!

“老南京”:南京公交六七十年發展再回顧

大辮子

  隨著1958年小火車撤除,太平北路和北京東路相繼開通,功勳卓著的公交老10路,便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回想起來,我與老10路還有個未了情結。那是兒時夏天一個晚上,門口幾個小夥伴相約去雞鳴寺看香火,巧遇鄰居、一箇中年男子同行。人多車擠,鄰居便教唆我們逃票,我們都照著做了,僥倖逃過那位在車廂人群中擠得滿頭是汗的售票員。直到今天,哥兒幾個聚一塊的時候,仍然心存愧疚之感,覺得很對不起那位售票員。我始終不解,那個口口聲聲唸叨“人是一口氣,佛是一爐香”、要“積德行善”的唸佛之人,何故慫恿不諳世事的孩童投機取巧呢?

  “乘車族”尷尬總也難忘

  說到坐公共汽車,我不由得想起這件事。那天,我送姨媽回家,公交車十分擁擠,上車後,老人家緊緊抓住車門口扶手站著。此時又上來一位抱著病孩的婦女。因為擁擠不堪,售票員也懶得招呼讓座了。此刻心直口快的姨媽終於開了腔:“唉,這昝子聽說雷鋒去了新加坡嘮,80歲老人沒得人讓沒關係,人家抱小孩的你不能讓讓嗎?”緊靠姨媽的兩位中年婦女向她投來驚異目光。“大媽您有80歲啦?”“是的。”我插嘴道,“她84歲了”。“哦,好福氣,我們不曉得阿能活到你這麼大年紀喲?”“能,能!”姨媽斬釘截鐵地說:“現在生活好了,人的壽命不斷增長,多行善事,你們活100歲沒得問題!”風趣的答語引得周圍的人都笑了。這下坐在車窗旁的一位中年男子坐不住了,他對姨媽說:“大媽,來,我讓你坐。”“不,我能站,站著比坐著舒服,還是哥哥你坐。”此時那人更坐不住了,很快往車門口擠去。姨媽便接口說:“謝謝,謝謝!”姨媽並沒有坐,轉身對抱小孩婦女說,“來,你坐,抱小孩擠車真難啊!”那位婦女推辭再三,勉強坐下並連聲道謝。姨媽對她說:“嫑謝,以後看到別人有難處的時候,主動相幫就是了。”

  參加工作以後,我也躋身“乘車族”,乘車難的問題始終伴隨著我們,上下班時間更是難上加難。那時候扒車現象司空見慣,人吊車門外跟著車子滑行的也不鮮見。車子要麼久等不來,一旦來了人們都拼了命往上擠,下車時乘客也要用力往下衝,乘車猶如打戰呢。常常下輛車子不來,這輛車就走不了。售票員可了得,還多是女同志,有時她竟也跳下車幫助乘客擠,自己最後才扒上車,真不愧巾幗英雄。有時,就連司機也坐不住了,跳下車來幫著往車上推乘客,眼下,這樣的擠公交畫面再看不到啦。

  今日南京公交領潮全國,車型愈加先進、現代,發車頻率也很高,說句老實話,高峰時段還是有點兒擠。平峰時乘車倒是一種享受,不是嗎?那天與小孫女外出遊玩,上車時就沒有幾個人,偌大車廂,沒過多久就只剩孤零零的爺孫倆,有點空落落的感覺,就這樣一直坐到目的地。孫女不由得跟我打趣道,“爺爺,今天我倆坐的可是專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