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和順古代名人王虎谷

“聖人”王虎谷

李波

我們和我們之前的一代代和順人都是聽著王虎谷的故事長大的,王虎谷是和順人心中的文化圖騰和神話圖騰。

最近一兩年間,我寫了近20篇關於和順歷史和文化的散文,但是一直沒有寫王虎谷。不是不想寫,而是不知道如何寫。他是圖騰和偶像,我卻要把他請下神壇。這樣做是公開與大多數和順人為敵,我一直下不了決心。

王虎谷的父親王佐是明朝成化年間的進士,王虎谷二十歲中進士。父子兩代進士的顯赫家世在和順絕無僅有,在整個山西地區也不多見。況且王虎谷二十歲就中進士,他的稟賦和勤奮絕對是出類拔萃的。我這樣一個平庸的人說他的不是,有點底氣不足。但我不得不說,因為我愛的家鄉。正因為愛,我才非要說實話。

王虎谷的父親王佐曾在明朝陪都南京任戶部尚書,是正二品大員。按照歷代慣例,王佐的祖父、父親被追封為戶部尚書。不獨王家是這樣,當時每一個做官做到一定品級的人都會受到這樣的封賞。這就是王家“一門三尚書”神話的現實版表述。

和順古代名人王虎谷

王虎谷的名字叫雲鳳,字應韶,號虎谷先生。王虎谷名聲大,官卻做得不大,最大的官是北京國子監祭酒、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都是正四品。但王虎谷在口口相傳中被一代代的和順人所神化,神化成包公、海瑞一樣的清正人物,成為帝王都畏懼三分的硬骨頭,演化成能騎虎、會變老虎的神人。所以,我小時候乃至我沒有接觸和順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覺得王虎谷就是太行風骨的代稱。

可王虎谷在正史中的記載卻只有寥寥幾筆,不僅少,而且有一大部分是負面信息。《明史·閹黨傳》把他列入太監劉瑾集團的爪牙行列,雖然只是一筆帶過,但畢竟白紙黑字,百口莫辯!我能為我們這位老鄉黨說什麼呢?

明朝萬曆年間沈德符寫了一本《萬曆野獲編》,這本書是研究明代歷史、民俗、文學藝術的重要筆記資料,深受古今學者的重視。沈德符出身官宦世家,同當時的許多士大夫、故家遺老、朝廷顯貴、功勳之臣及皇親國戚都很熟識,所以聽來很多朝廷事務及宮廷內幕。《萬曆野獲編》很大一部分就是記載這些親身經歷者口傳的朝廷事務、宮廷內幕。《萬曆野獲編》提到王虎谷,有褒有貶,一褒一貶間,明代士大夫階層的愛憎躍然紙上:“弘治初,王虎谷為祠祭郎中,以太監李廣交結壽寧侯,表裡為奸,特疏請斬(李)廣以謝宗廟。廣恨之,用他事出為陝州知州,直聲振天下,用此馴至通顯,兩為提學,以張彩薦,召入為國子祭酒。時正德初年,劉瑾用事,虎谷上疏,請以瑾所行新法,刻板頒行,永著為令。又請瑾臨太學,如唐魚朝恩(唐代大太監,有廢立皇帝的權威)故事。”

同一個王虎谷,在孝宗以禮部郎中,劾太監李廣,直聲震天下。官大了,成了國家太學國子監的校長,居然唯正德朝大太監劉瑾馬首是瞻,上書正德皇帝批准把“劉瑾變法文稿”刻成書,頒行天下,成為國家律法通行全國。還邀請劉瑾蒞臨最高學府國子監指導教學工作。文盲劉瑾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拒絕了他的請求。這些事情在《(明)武宗實錄》中也有記載,看來並非空穴來風。

王虎谷得罪李廣後被貶為陝州知州,到任後問民疾苦,興利除弊,斷案如神,各項政府事務辦理的又快要好。尚書許進的侄兒犯法,他按照律法治罪,毫不因許進的腿粗而輕饒他。大冰雹敲壞了莊稼,王虎谷獨自騎馬遍勘受災村莊,夜宿民舍,自帶乾糧為食。每到催徵錢糧的時候,嚴令衙役禁酒,嚴禁衙役向百姓索要賄賂。遇到豪家謀利害民,痛治之以戒眾。表揚賢者之閭,講程朱理學。毀僧尼寺,以正風俗。拆泰山廟,以給學田,士民懷服,政聲卓著。後兩任陝西提學,教人先德行,後文藝,鋤刁惡,拔信善,崇正學,毀淫詞。“學政肅清,三秦風動。豪傑之士,莫不興起。”

王虎谷在地方為官多年,卻得不到重用,很是不高興。這時,與他同時上書殺李廣的張彩被提撥做了京官。張彩向皇帝推薦王虎谷,王虎谷重返京城,當了國子監祭酒。

正德初年,劉瑾因是武宗(正德)皇帝的玩伴兼鐵哥們兒而被重用。武宗皇帝是個奇葩,不愛當皇帝,就愛和老虎、獅子、豹子打架,而且是一人一獸真打。他全權委託鐵哥們兒劉瑾處理全國政務。當時有民謠:“紫禁城有兩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坐皇帝”。劉瑾就是站著的皇帝。劉瑾沒文化,卻有哥們兒義氣。大老粗又最迷信知識分子的能力,他重用知識分子味很濃的張彩為內閣輔臣。張彩深感遇到知己,為劉公公之命是從,不顧清流輿論壓力為劉瑾效死力。王虎谷是張彩推薦才當上校長的,自然要給張彩出力,給張彩出力就是給劉瑾出力。

明朝的太監地位很高,這是有傳統的。因為朱棣以藩王起兵,在造反過程中,特別是很多絕處逢生時,他身邊的親兵多是太監。所以從鄭和開始明朝的太監都是掌大權的,這是朱棣以及後輩對太監為朱棣打江山忠心賣命的獎賞。于謙、張居正等人能成就功業都與當朝司禮監大太監支持分不開。明朝太監中也不乏鄭和等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但太監再有能力也是太監,明朝的很多知識分子都有海瑞的犟脾氣,所以朝堂上、草莽間有很多“臭老九”看不起權傾天下的太監。

劉瑾不屬於人才,他是個黑社會大哥,對整個明王朝朝堂內外收保護費,是抽乾王朝動脈血管的“抽水機”。“臭老九”們更是打心眼裡看不上劉瑾。王虎谷是國家第一高等學府的校長、大知識分子,對劉瑾很忠心,而且從心底裡死心塌地效忠劉瑾。劉太監怎能不把王虎谷引為心腹?

和順古代名人王虎谷

如果我是王虎谷,有劉瑾這麼個賞識我的當權者,我也會效死力的。中國讀書人從來都信奉“士為知己者死”,卻不問知己的是非對錯。豫讓為智伯報仇,為不被趙國君臣認出,就用熱漆刷臉毀容、吞火紅的炭塊變聲,在三次暗殺趙襄子未果,自殺而死,憑得就是這個不問是非的血性。

所以,很多中國人都沒有資格指責王虎谷。從來不問是非對錯一味愚忠的知識分子都是老實人,不會是見異思遷、唯利是圖的政治掮客。就是這個不問是非,為知己賣死力的血性害得張彩、王虎谷聲名掃地。

王虎谷還把對劉瑾的忠一直堅持到死。正德五年, 劉公公被凌遲處死了。因為與劉瑾有牽連,劉瑾一倒臺,王虎谷馬上就要求退休。吏部卻把他從北京國子監祭酒任上調任南京通政司,王虎谷可能害怕在北京被逮捕,所以飛快地赴任南京。因為一般來說,明代官員赴任都很拖拉。王虎谷九月到南京,十月朝廷就同意他退休。

在南京,王守仁來向他求教。說王守仁也許很多人不知他是誰,但是說王陽明恐怕就沒人不知道了。

中國四個聖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王虎谷學的是程朱理學,他對孔子、孟子、朱熹敬為神明。他當時遠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居然會成為與孔子、孟子、朱熹並列的四聖。王陽明得罪過劉瑾,王虎谷從心底就牴觸他。況且王陽明太像年輕時候的自己,血氣方剛,讓王虎谷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多麼正義,現在卻……王陽明的不怕死讓他想到自己的“閹黨”罵名,他心裡憋屈,於是對王陽明的成見更深了。

王陽明是正德元年上書武宗要殺劉瑾,當時皇帝還正和豹子打架哩,看奏摺是劉瑾的事。劉瑾是看不懂文縐縐的奏疏的。聽完身邊的人翻譯成的大白話,劉瑾大叫:“打!”王陽明的屁股開了好多花,被錦衣衛戴上重枷貶往貴州龍場。劉瑾一路追殺,王陽明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象才騙過劉瑾派來的殺手,揀了一條命。正德三年,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出世了!正德五年,劉瑾死後不久,王陽明被起用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去北京吏部述職途徑南京,順路來拜訪當時在南京的學術權威王虎谷。

從王陽明寫給王虎谷的兩封信看,兩人談得不僅不投機,而且吵起了架。王陽明所學與王虎谷本就不同,王虎谷學得是理學,王陽明學得是心學。心學和理學差別就相當於佛教禪宗(頓悟成佛)和南山律宗(苦修成佛)的區別。心學主張的是人天生就是聖人,只不過神性被慾望矇蔽,通過悟道修煉,突然頓悟,一下就擁有了治平天下的本領;理學主張常年累月的學習,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一整套艱苦完整的修煉,才能擁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王虎谷認為王陽明龍場悟通的是異端邪說,甚至武斷地不等陽明先生開口就說知道王陽明一說就錯。

王陽明當時官職只是個七品知縣,但他的學問已經獨步天下了。王虎谷居然自比“國醫聖手”,貶斥王陽明為“鄉醫”。哎!王陽明可是曾國藩、蔣介石都佩服的人,武能定天下,文能治天下,他是中國除按毛澤東主席之外唯一的在德行上為天下楷模,在文治上創立了影響亞洲的陽明心學,在武功上平定寧王叛亂、剿滅貴州匪患,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建立了不朽功業的絕世偉人。

文人相輕,王虎谷被個人的情感矇蔽了眼睛。

我現在正忙,顧不上,過一段時間我就會循著這個思路寫王虎谷。我知道我這麼寫很多和順人會罵我,但我必須這樣寫。

王虎谷的名聲在民間。正如在正史上關羽是個不太重要的人物,民間卻把他塑造成關帝老爺。民間群眾崇拜的不是關羽本身,而是自己達不到的理想追求。賦予一個逝去的歷史人物以神奇,讓自己的心裡滿足的初心,這樣輕省的滿足何樂而不為呢?於是,王虎谷被一代代和順人神話,神話到拋開《明史》的記載把他樹成聖人。

王虎谷是和順人心中的偶像,但是這個偶像不完美。正視不完美,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和順的歷史文化中有一些東西需要提升,需要改進。

作為和順人,我所能做得僅僅就這些,寫就更輝煌的文化篇章以我的微薄心智才能是做不到的,待後來人努力吧!

兒子讓我帶他遊覽雲龍山

和風細雨

和順古代名人王虎谷

學校組織去海南旅遊,我沒有去成。心裡總是有些遺憾,就像這幾天的天氣一樣,時不時有一兩片陰雲飄過,下午雨過天晴,心裡也感到清爽了很多,兒子讓我帶他遊覽雲龍山,也許是為了成全一份感觸,也許是為了補償一份感觸。頓時來了興致。於是相伴而行,來到山腳,遠遠望去,蒼山如龍,吞雲吐霧,傲立蒼穹,向你講述著古老的神話。走在柏油路上,秋風拂面傳送著花香草味,和著泥土氣息,一股股湧入鼻孔,沁入臟腑,撩人心扉。路旁的柳枝搖曳著陽光,閃閃發亮;天上的流雲嬉戲著秋色,熠熠生輝。亭臺樓閣,遙相呼應;一步一景,層出不窮。真是鍾靈毓秀,神奇俊逸。

我倆每到一處,總要駐足觀望,品頭論足。我們踏著青苔,走到山頂,放眼望去,重巒疊玉,蒼苔聳翠,天渾地闊,秋高氣爽,頓覺心曠神怡。猛然感到:真正愛山的人,腳下的山就有靈氣;真正愛水的人,身邊的水亦有光華。何必遠走他鄉,嚐鮮獵奇,浮光掠影?為啥面對家鄉的山水景物總覺得黯然失色、不屑一顧?只要把活潑的心靈定格在尋常的景觀上,這景觀便有了奇趣;只要把靈動的思想緊貼在平常的事物上,這事物便有了生機。也許以新鮮的眼光時時審視尋常之物,需要一種智慧和情趣••••••

這時兒子嚷著要吃醋溜溜,我也想回味一下野果的滋味,兩雙眼在林中搜尋,拽開樹枝,撥開葉子,幾顆酸棗憩息在裡面,實在招人喜愛。好不容易摘了一顆放在嘴裡,兒子急不可耐地扯我的衣袖,我趕忙低頭送在他的嘴裡,“爸爸,好甜,好酸,好好吃!”他那架勢絕不亞於吃了一顆仙丹,過了一會,他又興奮地喊:“爸爸看,珍珠果、人生果、仙人果”隨著小指頭的晃動,我終於辨清了他說的是重皮、油瓶把和狗鍋。

我不知道孩子們為啥不管是什麼野果,也不管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要給他們一個好聽的名字,都能想出一個美麗的故事。他說,太陽是大山媽媽的鏡子,讓她打扮;廟宇是松樹的日記本,肯定寫著秘密;又說,路上的攔車石球是恐龍蛋,非要爬下聽聽小恐龍孵化的聲音,又說路旁的圍牆是小象,欄杆是象鼻子,非要喊著,讓他們一起來做操;見到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就叫太陽花、星星草和小紅帽,扇動著小巧鼻翼,聞了又聞,見到不知名的鳥兒雀兒在樹枝上跳躍就說那是夥伴們在跳繩,還給我做動作。

我不知道他怎麼有那麼豐富的表情,又有那麼生動的想象。他趴在大地上,摸大樹裸露的根,抱著石雕龍頭摸了又摸,親了又親,仰著腦袋,眨著眼,砸吧著嘴在喝那山泉水,甚至坐在土地上要進一頓晚餐,非得讓我把野果擺在跟前的石頭上,正兒八經地品嚐了一番。我看兒子就像個大人而我卻像個孩子一般,我倆領略著山間情趣,享受著山間野味。

我猛然感悟:時時以新鮮的眼光欣賞尋常的景物是多麼需要一顆童心啊!只要時時處處保持一顆沒有被世俗所摧毀的童心,才有這般情致。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著,很快只剩下兩顆了,兒子怎麼也不讓我吃,他說,要給媽媽和老師留著,我說再折幾枝摘一些不就行了嗎?他卻嚷嚷著說:爸爸,我明年還要來吃!原來兒子想把更多的野果留在明年。是啊,這些野果是應該一年年留著的!我感觸著、尋思著。

天漸漸黑了,我倆唱著歌兒向山下走去,手裡都攥著一疊樹葉,各式各樣,五彩斑斕。我知道我是想把自然的氣息帶回家裡,兒子卻是早已把她藏在了心裡,一半藏在了記憶,一半藏在將來!

和順老同學的書

謝 泳

趙世芳《跟著古志遊和順》是本非常有創意的散文集,把歷史知識和人文情懷結合起來,表達對鄉土的情感和記憶,這個為文的視角,我過去還沒有特別注意過。這個視角,最適宜傳達鄉土情感,也最容易引起思鄉之戀。我在廈門讀這本書,不但親切,而且溫馨,更有一種踏上回故鄉之路的感覺,我要謝謝世芳兄寫了這麼好的書。

我南來教書後,用力比較多的是一門《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概述》,我想努力梳理史料線索並告訴學生如何做好的研究,其中有一節就是專門講如何從方誌中獲取現代文學史料的,我也把世芳兄這本書推薦給學生閱讀。我們從方誌中獲取材料,一個是便於瞭解作家的家世,另外一個就是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響作家的創作,如何塑造作家的性格。世芳兄這本《跟著古志遊和順》,恰好在後一點上與我的思路相合,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本書,有豐富的地方史知識,有濃烈的鄉村熱情,極容易引起人的閱讀興趣。

這不是一本教人遊山玩水的書,而是一本讓人熱愛鄉土,懷念故鄉的書。世芳兄對故鄉的情感流溢筆端,文字清新簡潔,篇篇都是優美的散文。世芳兄久在官場,為人代筆捉刀是他的本行,但本書卻盡現個性才華和文人情懷,反而看不出秘書職業的痕跡了。

我1980年秋天從晉中師專業英語專業畢業後,陰差陽錯,留校當了校刊編輯,這個位置本來應該是留給世芳兄這樣中文專業學生的。只因我上學期間,偶遇山西大學來晉中師專教書的王志華先生,他想編校刊,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偶然看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幾百字一則短文,便找我來擔任這個工作,近三十年前年的舊事,現在想來還感覺溫暖。王先生已去世多年,平常的教員,現在很少有人再想起他來。

世芳兄比我低一兩級,我編校刊時,有兩三個中文專業的學生最能寫稿,給我印象極深。一個是劉紅慶,現在北京,是有名的傳記文學作家,他有一本寫音樂史家田青的傳記,曾送給我,是一本非常好的傳記。紅慶兄文筆清麗,長於敘述,是很會寫文章的。還有一個是易仲林,現在《晉中報》社當主編,當時他喜歡寫詩。還有就是世芳兄,喜歡寫散文。紅慶、仲林二兄,我在校時即熟悉,而世芳兄卻疏於往來,一度還以為是位女生。

去年世芳兄來廈門參加財務培訓,專門找我,令我非常感動,我和他喝了點小酒,回憶從前,殊深感慨,看他依然喜歡讀書,熱愛寫作,我更有相見恨晚之感。一本《跟著古志遊和順》,讓我重逢舊時同學,再憶師專光景,看世芳兄在寫作上的成績,我更相信,青年時代熱愛寫作的人,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愛好,有這樣的訓練,相信世芳兄以後會寫出更多、更好的書來。

2011年12月5日於廈門

和順海眼寺與古志

太行山雄偉壯麗,絕對是天下眾山中的“偉丈夫”。但在太行和順段,也不乏美麗迷人的桃園美景。海眼寺景區就是其中的代表。

海眼寺,位於東鄉圈馬坪村西,寺院宏大,香火旺盛,歷代僧人不斷,聲名遠播晉冀。 院內立於明弘治六年(1492年)的《重修石佛寺》碑文載:於成化十一年(1475年) 十月二十日重修此寺。…我太祖四帝一家之行即此寺。當時盛況:晨鐘暮鼓,經聲不絕,闡揚教典祀聖萬壽於年,有生諸物,感享太平之福。可見,該寺與帝王的淵源。經歷代修葺,現在的海眼寺規格嚴謹,氣勢恢弘,雕樑畫棟,碑匾古樹石窟水亭極具宗教和藝術價值。寺西建有聖母、藥王廟。除寺廟外,海眼寺景區還有三大魅力:北魏石刻、海眼寺泉、流域景色。

和順古代名人王虎谷

海眼寺有價值很高的北魏石刻,分佈於寺旁巖壁上的人工開鑿的洞窟內。石刻內容為佛教人物,明尚書喬宇題字:石佛洞。窟內人物為石塑造像,總體特點是雙肩齊挺,雙腿正面平穩端坐或直立,頭向上揚,頭後有背光,面相圓潤,高鼻深目,細眉長眼,身披貼身輕薄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衣下半露體型,衣紋大都為稠密的陰線刻,表情莊穆嚴肅,較之雲岡早期造像更具古樸、敦厚之風。特別是洞窟外壁上左右站立的侍者,體型寬大,身體內傾,表情微笑,勇猛威武,十分生動。和順有許多北魏石刻,保存較好的如榮華寺的三尊石雕像,通高5.22米,立於蓮臺之上,唇厚、目長、鼻高,體豐,與海眼寺坐佛一樣一掌朝上,一掌朝下,氣勢雄健。香山寺也有三尊石雕佛像,風格與榮華寺佛像類似。這些寺廟大體創修於唐、宋或明朝,但造像風格仍不脫於北魏,可見北魏石刻的深遠影響。和順北魏石刻不侷限於寺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山體崖壁上還有大量摩崖石刻。現存較完整的如沙峪套岩石刻,在高3米,長30米的沙積巖巖壁上,刻有大小佛像600餘尊,銘文30多條,佛塔一座。銘文載,佛像的造作始於北魏永安年間,完成於隋開皇3年至10年之間。最大的兩尊菩薩立像,高1.4米,身段秀美、勻稱,面龐豐腴圓潤,衣飾紋理清楚,瓔珞佩環歷歷可見。此外,散見於其它巖面上的還有大小不等的坐佛像、飛天像,飛天衣帶飄飄,飛舞天空,很是美麗。另一處是儀村的臥佛石刻,風格也類似。

從雲岡石窟到龍門石窟,北魏石刻由北到南,由粗獷到精細。和順在兩者中間,其石刻既有線條簡練,古樸典雅的特點,也有表情生動,動作誇張的表現。北魏石刻南下的路徑可見一斑。

由海眼寺的北魏石刻,又聯想到和順的方言。初聽和順方言的人,都認為有與大同話相似的感覺:鼻音重,入聲多,詞句也有不少相同的(當然在地域的格局和歷史的演進中,和順方言畢竟打上了深深的晉中、邢臺的印記)。語言學工作者根據有無入聲以及古四聲在今方言裡的演變情況,把山西話劃分為六個方言區,把晉中分在中區,以太原方言為代表;把大同分在北區,以忻州、大同方言為代表。

有趣的是,研究山西文化的學者也曾經做過以下關於山西文化類型的分區:商賈文化區——即晉中一帶;道教文化區——即山西西部一帶;神話文化區——即晉東南一帶;佛教文化區——即以五臺山為中心的地區;邊塞文化區——即雁北一帶;耕讀文化區——即山西南部臨汾、運城一帶。和順屬中區,方言卻類北區的大同,和大同一樣,眾多的北魏石刻證明,和順文化也屬佛教文化區,而和晉商文化沒有多大的關係。太行山從西北到東南,和順在中間部分,北魏政權沿此線南下,所到之處打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記。

海眼寺泉,由斷層切割上升泉群組成,從尺餘大口噴湧而出,故名海眼。泉群湧水量豐水年每小時1000立方米,平水年每小時828立方米。

古志載:(海眼)寺西有水,從地罅出,初不過漂杵,繼足以撼山。性清冽,又名清河。雖嚴冬經數里不凍,業水磨著實利賴之。

罅,即縫隙,從縫隙出來的泉水,開始只能漂起一根棒槌,過一段竟然有撼山之勢,可見水量之大,所以,有不少人從事水磨之業。可以想見當時是多麼美好的一幅畫面。雖然我們現在已無緣再見其撼山之壯觀了,不過“雖嚴冬經數里不凍”的景象至今猶在。寒冬臘月,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太行山之巔的海眼寺泉源處霧氣繚繞,沿河幾里綠草如茵,村婦洗衣,兒童嬉戲,白雪綠草清水,恍若江南水鄉。我們那位昔陽鄰居,明代尚書喬宇,對海眼寺有生動的描寫,讀來讓人眼饞:

萬斛明珠地湧泉,茶經應載品通仙。

松蘿上映峰頭月,蘭芷中涵沼內天。

興到臨流嗟逝者,歌成呼酒愛陶然。

茲遊記取名鑄處,嘉靖時維亥紀年。

此水,如萬鬥明珠從地下噴出,《茶經》應該記載,此水質可煮茶奉於仙人。水中的松蘿映著山峰與明月,飄香的蘭草在水沼中搖曳。在這樣的河邊,興致到處感嘆逝者如斯,高歌一曲淡酒一杯獨享這閒適快樂。

海眼寺泉水從出口到松煙村與洪河匯合為東清漳河,南出和順,該流域有不少秀山麗景,灌溉、養魚、工業、旅遊無不受其滋潤。河南人蘇宏祖,清順治年間來和順任知縣,在任七年,卒於任上。他對和順山水多有吟詠,在《海眼寺贊》中寫道:

四園蒼然抱招堤,突兀靈泉路專迷。

乳色斜翻龍藏林,濤聲直下海門西。

孤松謖謖天風湧,石洞陰陰古佛棲。

鷂黍相將堪卜緣,桃園何必武陵溪。

詩中給我們描繪了海眼寺流域多姿多彩的美麗景色:兩岸青山,河堤層層,路隨泉轉,田園蒼然。在密密的樹林中,泉水翻起乳白色的浪花,像龍藏林中;滾滾濤聲,滔滔河水直下海門。青松挺拔,天風浩蕩,松濤陣陣;崖壁河邊石洞陰陰,寺裡窟中佛像安坐。鷂子和黍子有緣相伴,這樣美好的地方堪比武陵溪畔的桃花源。

如今,經多方努力,海眼寺已恢復原貌,即將接上歷史的佛緣,讓人們再次聽到晨鐘暮鼓的聲音。沿線正在建設牛郎織女和陽曲山兩大景區,建成了許村影視基地和農家樂服務區。今天的海眼寺景色在當代詩人作家楊治國筆下同樣令人神往:

悠哉海眼寺,石窟佛燦然。

清泉冬不結,松濤四時喧。(《和順行》)

秋風入葉黃,乘興回故莊。

沿岸五穀熟,酣夢一夜香。(《回捲馬坪村》)

(趙世芳)

和順虎谷墓與古志

舊《和順縣誌》卷之十為“藝文”篇,收錄詩文、序、跋共146篇(首),其中有王雲鳳的詩文17篇(首),別人寫王雲鳳的8篇,足見其在和順歷史上的地位。

王雲鳳何許人也?

王雲鳳是封建社會和順離皇帝最近的人。王雲鳳(1465—1518),字應韶,號虎谷,和順前虎峪村人。王雲鳳19歲中舉人,20歲登進士(明成化20年,即公元1484年)。先授禮部主事,轉員外郎、郎中,弘治10年被李廣、劉瑾誣陷下獄,次年3月被謫河南陝洲,弘治12年任陝西按察司僉事,奉敕提督陝西學校,後為山東按察使,正德4年為國子監祭酒,終至宣府巡撫。正德13年7月病逝,終年54歲。

王雲鳳是名垂史冊的一代廉吏能臣。他從政30餘年,歷經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完美地實現了自己奉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明朝這三代是一個宦官橫行的時期,在與宦官鬥爭的隊伍中,王雲鳳也算一面旗幟。明史載,王雲鳳做京官時,“耿介獨往,足不躡公卿門。嘗上疏卻土魯番貢獅、禁度僧、傳奉諸事。又乞斬權閹李廣,為其傾陷下獄”。經朝臣申救,謫知陝洲,卓有政聲”。《和順縣誌》詩集部分開篇即為王雲鳳去陝州前夕,他的朋友同僚在靈濟宮為他送行的聯古句,送行的人中就有時任吏部尚書的昔陽人喬宇、禮部尚書毛紀、工部吏部侍郎何孟春、戶部侍郎邵寶等一幫反宦官大臣。邵寶說“壯哉烈士志,難與俗子謀”,毛紀說“一笑送君去,天未生清秋”,當時場面歷歷在目。王雲鳳提督陝西學校,“教人先德行、後文藝”,“學政肅清,三秦風動”,離別陝洲時,“父老擁輿號泣,如別慈母”。巡撫宣府時“嚴明有紀律,邊政振舉,羌人畏不敢入”。“平生言動有度,處私室如在公庭,視民生利害若切於身,臨生死禍福不苟趨避。太原名臣坊,公居第五。三立書院豎神位。河東三鳳,公居一焉”。他的門生、狀元呂楠在《虎谷王公行實錄》中評曰:虎谷先生,有做人化俗之文,有攘夷戡亂之武,有因時明禮之才,有援古修樂之具。給事中趙思誠在《吊王虎谷》中評曰:學政昭明秦日月,文章吞吐晉山河。

王雲鳳是學傳古今、道期聖賢的學者賢哲。呂楠在《虎谷王公行實錄》中記載,先生“少年趨向之正,即異流俗。長益刻苦自厲,穎悟出群。六經百家言,一誦輒不忘,文章頃刻立就。二十登進士。先生負經濟之學,以堯舜君民為心。天資豪邁,狀貌魁異;智識卓越,器度宏遠。有父在,一衣不私制,一錢不私蓄”。王雲鳳“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性理之學,書法真、草、隸、篆,自成一家。端勁如其為人,四方人多求之。詩賦也清奇古雅。所著書有《小學章句》、《博趣齋稿》、《讀四書札記》若干卷”,有《虎谷集》行世。總之,王雲鳳“為學守敬義,事君秉忠誠,功業樹中外,聲名滿朝野。道德、文章、政事,皆可擬古人云”。

王雲鳳是一個眷戀家鄉和順不忘父老鄉親的至孝之人。他曾在《虎谷》一詩中回憶自己家鄉虎峪村的風情:深山草木稠,結廬向西敞;盡日無人至,禽鳥互來往;讀書心力倦,手曳青藤仗;出門何所之,獨坐磐石上;山頭白雲生,我心自蕭爽;田夫驅犢來,喜道桑麻長。王雲鳳在他的詩文中無數次提到和順,在《送和順縣劉大尹序》中對家鄉和順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吾邑和順者,其境僻,無監司可否異同之奪;其俗淳,無豪猾爭論詞訟之憂;其地近而事簡,無車馬將迎案牘叢脞之苦;其民貧而用嗇,無衣食糜麗僭擬世祿之患。故往 時之君子,惟以賦貢不時集為念,餘則皆優遊宴笑之日也”。他認為和順雖然地遠偏僻,但山高皇帝遠上級干擾少;和順雖然百姓老實,但風俗醇厚社會穩定官司少;和順雖然地方小事情少,但迎來送往的麻煩也少;和順雖然貧困,但人們不會有奢侈之風;和順除了財政收入不好完成令人愁煩外,其餘的時間完全可以優遊宴笑。他認為在縣一級做官最好:事易專,令易行,力易為。對故鄉的複雜心情從此可見一斑,對治縣的獨到見解更為精闢。王雲鳳與喬宇同朝為官又是老鄉,喬宇多次來和順遊歷,舊時的“和邑十景”他都看過。兩人的深情厚誼在《和順縣誌》的詩文中隨處可見。喬宇在《祭王虎谷都憲文》這樣說“訃音一至,我心堪傷”,“餘與君誼切兄弟之分,情深桑梓之鄉”。兩人可為知音,喬宇對王雲鳳的脾氣性格為人處事鞭辟入裡:“君有高亢撥俗之操,而不知者或以為矯;君有焯厲驚人之才,而見嫉者謬以為狂。忠摧權奸,弗避雷霆之怒,教敷善類,化均時雨之祥”。

說不完道不盡的王雲鳳啊!

王雲鳳的父親王佐,是明成化14年的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明帝給予很高評價:海深山高,月白風清,秋水寒潭,快刀利劍。王佐的胞弟王侃,以禮致仕,終秦府典儀,在京講明儀禮,居官清潔有聲。王佐逝後,明正德帝“敕修王尚書墳”,之後,王佐父王義,子王雲鳳同墓。和順鄉賢祠堂祭祀共10個人,王佐、王侃、王雲鳳就有3人。

王佐祖孫三人的墳墓,位於前虎峪村西三里處的石門峽山北麓,坐北朝南。立墳四顧,氣象不凡:左為排牙山,右為掛榜山,前為扯旗山,後為帽盒山。墳頭建三門石坊一座,正門橫樑刻“敕修王尚書墳”,側門刻“正德十年四月一日”。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豬、石羊等石像生。整個墓地佔地17480平方米。王氏父子墓地極具開發價值:一是他們的名氣大,傳說頗多;二是墓地基本完好;三是《虎谷集》尚存在國家博物館;四是歷代文人官吏吟誦王雲鳳的詩文不少等等。正如清和順縣令魯燮光詩《謁王尚書總憲二公墓》中所感:松風謖謖墓門清,前後村傳虎谷名。掉楔褒題賢父子,衣冠捱接古公卿。事賢轉眼居邦晚,論世彌深尚有情。泉壤有靈應匡我,要爭節氣到先生。

趙世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