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爸爸妈妈,划清界线,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关注家庭建设 关注书香生活

霍金坐在弦上(ID:HKingBOOK)

爸爸妈妈,划清界线,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1.

看似“仗义”的替父声张

有天中午饭时,姥爷要给蛋蛋爸爸加饭,蛋爸觉得有些多,女儿在一旁冲姥爷大叫:“他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不要逼他吃!”

一家人哄笑,姥爷连说蛋蛋正直、仗义,蛋爸更是感动地抱起女儿,开心地说,“爸爸谢谢你,有人替爸爸说话了!”

我突然像看到一幅画面,女儿跨过围着自己的栏杆,背起了爸爸,为了一碗爸爸的饭,冲姥爷发脾气。

心酸,汹涌而至。

我却没有感动。

人是这样,当一个人维护另一个人,特别是保护者是一个小孩时,更加容易感动。

小小的人儿,自己还力量薄弱呢,还知道替爸爸说话,怎能不感人。

她保护的,是一个本应该比她自己力量强大很多得大人。

她说出的,是爸爸不能轻松说出的拒绝。

她面对的,是对外部世界无所顾忌的表达。

这是令人感动的点,然而也是令人心酸的点。

是“替代”。

她要替代爸爸的难处。

然而,一碗饭,上纲上线,有必要吗?

当然有啊。

爸爸妈妈,划清界线,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每一件事的行为动机,背后的思维方式,不断重复,甚至得到鼓励,进而继续重复思维行动,就是一个人的一辈子啊!

我对女儿说:很感谢你帮助爸爸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但是,这是爸爸和姥爷之间的事,跟你没关系,况且,爸爸有能力维护和表达自己。

女儿点点头又去玩别的了。

替代父母受苦,是很多成年人不开心的源头。

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混为一谈,毫无界限。

父母的苦难无遮无拦地传承给孩子,甚至是父母左右亲邻的事,孩子也义无反顾地承担,如《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养着一家子“寄生虫”。

这种替代是自孩童时起的强迫、习惯或无奈。

所以我不想鼓励这种看似感动的行为。

女儿只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她作为小孩应该做的事、应该说的话。

长大以后,成为她自己。

这样才好。

这是我作为妈妈,能够细腻敏锐维护女儿的最好方式。

话说重一点,对于刚才爸爸和姥爷之间的对话,女儿可以参与吗?

她没资格。

她只有资格做孩子。

爸爸妈妈,划清界线,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2.

不要跟小孩随便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有时候翻看“李雪爱与自由”的微博,一个不断反躬自省成长自己的博主。

很多人给她留言,探讨如何教育一个完整灵性的生命。

看到一则关于小孩的故事。

奶奶把腿摔伤,跟孩子碎碎念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

小孩凌厉地对奶奶说,我只是个小孩,听不懂你的事,不要跟我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顿时佩服。

多棒的界限感!

我有权拒绝自己不想听的。

那些苦难病痛,请自己解决,那是你的事,不关我的事。

那些垃圾情绪,请自行消化,那是你的心情,跟我没关系。

我只是一个小孩,那些乱糟糟闹哄哄的人情世故,不要让我过早体验,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那些强迫性的承担,如果被不断地重复,甚至被夸赞懂事,被鼓励勇敢,被欣赏能替大人分担忧愁,那么压力从小背负到成年,该多沉重。

一个成年人,需要向小孩倾诉苦水,是无能无力,也是无责任感。

对小孩公平吗?

一定会有很多“感人”的事情被人反驳。

爸爸妈妈,划清界线,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因为贫穷困苦早当家的小孩,不断反哺父母的小孩,小小年纪撑死一片天的小孩……

的确,我们应当尊重生命的轨迹和生活本来的面目。

但不是不心酸,不是理所应当。

让现实的归现实,让心理的归心理。

作为小孩,我愿意在乌云袭来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承担生活的负担,给生命一份期待。

那些坚强和奋勇,是上天的旨意,我接旨谢恩,那是我无力改变的承受,是珍贵的勇气,是无畏的付出,是坦然的接纳。

而更多的时候,是家中风调雨顺天平地安。

我一个懵懂小孩要成为你们家庭矛盾婆媳不和个人情绪的垃圾桶化粪池。

是谁允许的?

所以,不要跟小孩随便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他们是上天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礼物就要按礼物的待遇对待。

3.

将不可改变的行为模式停留在自己的界限内

我家两边老人有一些特别优良的共通的优良美德,这得分几方面说。

当老人作为“孩子”的身份时,他们鞠躬尽瘁无所不受。

一定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长辈,他们历经时间和人事的磨砺,将别人的请求和感激作为生命的动力。

无论自己多么艰难多么不容易,然而却能以一己之力拉把着整个村整个身边的人。

这是美德,毫无疑问。

他们是很多好吃懒做或没有能力的人供奉的“神”。

有求必应,无所不能。

然而,当“神”老了不中用了,他们随即产生强烈的“负疚感”甚至“罪恶感”,生命力也因无力付出而忐忑不安,被鄙视被忽略的感觉如影随形。

爸爸妈妈,划清界线,我不要那些不应由一个小孩承受的伤害

有意思的是,他们不会将这些“负担”向下传递,他们好像有种本能,知道负累的沉重。

他们将自己作为“小孩”时那种停不下来向外给予的行为模式,停留在了自己的界限内。

这更是美德,真心诚意。

从不要求自己的孩子。

大事小情,老神在在。

那些村邻乡舍的难事,被他们一身挡下,已于我们无关。

没有要求,更没有责备。

实在挡不住的,主动提出以我们的名义付些车马费,他们承担。

他们依然坚挺着年轻力壮的精神,双肩挑起所有重担,负重前行已是习惯,操劳费心。只是有时候也会感慨自己已无大用。

怕自己的孩子重复受他们的苦,于是界限分明小心翼翼。

父母传承给我们最重要的,不见得只是财富,更多的是精神。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我们慢慢懂得如何爱孩子,如何保护孩子。

让生命更有力量更平安健壮地传递,将自己无可奈何的行为模式留在自己的生命里,这是我向长辈最臣服之处。

我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作为“小孩”的自在与爱护。

何其有幸。

4

只做“小孩”又拥有温情

只做小孩,是不是自私?

当然不是。

只做小孩,是不是冷漠?

当然不是。

能够管理自己的事务和情绪,已属能干。

不去参与别人的烦恼和纠纷,这是礼貌。

你不能干涉其他家人之间的相处,你必须独立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这很难吗?

当然。

不信去随访咯。

能把自己管理的井井有条,规律地上学吃饭处理同伴关系应对学校老师,怡情娱乐,身心康健,不需要父母劳心费神,做好本分,真的不容易呢。

若生命间流淌着爱,孩子自然能感受既有界限又有温情的美好。

就允许孩子安然自得地只做“孩子”吧。

扫描二维码关注 霍金坐在弦上

添加我们:HKingBOO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