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抗战时,伪军将领为何大都是西北军出身?

芳绯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的确如题主所说,西北军出身的伪军将领,的确占据了国民党出身的汉奸伪军将领的一半。当然,虽然西北军出身的汉奸较多,但大多数的西北军将领依然是爱国的,也始终在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为什么伪军将领中西北军出身的较多呢?



第一,军阀出身的西北军,部分军阀的民族意识淡薄。原西北军首领冯玉祥,素有“倒戈将军”之称。虽然冯玉祥从未做过背叛民族之事,但他多次到倒戈的行径也给他的部下带了极坏的头。事实上,中原大战冯玉祥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麾下的将领纷纷背叛了他。在这些汉奸军阀将领看来,“有奶便是娘”,在他们眼中,也许蒋介石和日本也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杂牌军的极端歧视的行为和消除异己的行径。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包括各个军阀在内的势力,团结一致,共御外辱。包括西北军在内的各个地方势力纷纷进入抗日前线,与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

但是令人遗憾和痛恨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蒋介石依然没有放弃他消除异己、打压杂牌军的心思。蒋介石以民族大义之名,靠着中央政府正统的权威,对包括西北军在内的杂牌军进行了各种打压,杂牌军与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兵员供给,将领待遇,乃至于犯错后的惩戒,都有天壤之别。


例如西北军孙良诚部:

“近闻孙部给养困难万分 ,伤病者无药医治 ,死亡者无棺殓埋 ,官兵相见大哭” (唐纵著: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 ,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这些在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为国家民族立功的功臣们下了战场,面对的却是蒋介石的肆意打压。在抗日战场上受重伤的伤员们,活着的没有医药可用,只能等死,牺牲的将士连棺材都没有。蒋介石的行径令杂牌军上下无不心寒。

杂牌军将领们与日寇作战后,往往伤亡惨重部队急需新兵补充。蒋介石不但没有奖励这些抗战功臣,反而趁机将杂牌军缩编。例如曾参加徐州会战的庞炳勋部屡立战功。但蒋介石不但未给予补充,反而令其裁撤部队。杂牌军的部队越打越少。

抗战爆发时,杂牌军的数量多于国民党的中央军,但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杂牌军已不足国民党军队的1/4了。大部分杂牌军都被蒋介石通过分化、拉拢、裁撤、甚至于借日寇之手消灭,逐渐消亡。蒋介石不顾民族大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杂牌军打压异己、毫无公平可言的行径,令无数国民党非嫡系将领寒心。


第三,蒋介石“曲线救国”卖国政策的驱使。尤其到抗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忌惮甚至高于了日寇。蒋介石要求国民党杂牌军消极抗战,保存实力,甚至投伪图存。蒋介石曾让陈布雷转告西北军庞炳勋部:“宁肯失地于日寇,不可失地于共党。”这种不顾民族大义的政策,使很多当了汉奸的杂牌军将领有了理论依据和借口。

第四,日寇及汪精卫,伪政府对杂牌军的拉拢引诱。投敌的杂牌军大多位于敌后。也就是说,这些杂牌军既没有地盘儿,也没有政府支持,本身又缺乏自给能力,所处条件十分艰苦,也因此对于蒋介石抱有敌意。

而日寇及汪伪趁机打出了“只打共产党,不打国民党”、“只打中央军,不打杂牌军”等口号,分化拉拢这些对蒋介石抱有敌意的杂牌军。再加上承诺给予地盘、部队、军饷、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诱惑,本就十分困难的杂牌军将领们很多都开始动摇,最终当了汉奸。


鸢飞九天2018


有网友问,为什么伪军将领大部分都是西北军出身?西北军部队其实并不多,但是投敌将领占到了整个战争投敌将领的一半。抗战投敌将领99人,西北军46人,东北军11人,就占了57人。这还不算1931-1936年投降的东北军将领。

首先西北军这个部队从创建初期,就非常善于钻营,比如,在清末,在保定倒戈,参加反清。又投靠袁世凯,随后又投靠段祺瑞,打护法军。然后又背叛段祺瑞,投靠直系军阀。

随后又在直奉战争的关键时刻,背叛直系军阀,投靠奉系军阀。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又果断背叛奉系军阀,投靠北伐军。随后,又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等。后来又全军信奉了天主教。

到了最后就变成西北军内部内斗,互相倒戈,分裂,背叛。直到被全部收编。另外一点就是,西北军大部分将领都是长期在穷苦的北方边地和西北地区驻防,对金钱等物质吸引抵抗力很小,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原大战前后,对手可以通过几百万大洋,就分裂西北军的原因。

除了这2点以外,在抗战的时候,西北军很多部队都属于游击部队,困守在最前线的一些孤岛阵地。

但是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抗战时期与西北军类似的晋绥军生活条件更差,也都是被日军合围在贫困地带,但是晋绥军投降的将领微乎其微。主要原因还是看高级将领的,其实西北军大部分也一直在坚持抗战。

真正投敌多的主要是,孙良诚,孙殿英部队,其中,孙良诚部队投敌,就包括了18名将军和3万部队。孙良诚从1912年就参加了西北军的前身,经历和主导了西北军所有反复事件,所以他本人在42年投敌一点也不奇怪,到了淮海战役,孙良诚还会再缴械投诚一次呢!


深度军事


这个事情是真的,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国民政府1939—1945年有99位高级将领投敌,其中西北军有46位,占各军第一(东北军有11位,排第二,当然,如果算上伪满的,东北军可能还要多一些),而老蒋的中央军投敌的反而不多。

当然,这也不能说西北军都是孬种,西北军出身的抗日名将也不少,杨虎城、吉鸿昌、宋哲元、赵登禹、佟麟阁、孙连仲等人也是出身西北军,这里重点要提一下张自忠,这是整个盟军在二战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他也是西北军出身。

为什么这些地方军投敌的将领更多呢,其实这也正常,中央军是蒋介石的嫡系,亲儿子;而各杂牌军是后娘养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那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待遇上,中央军比地方军高的多;而执行任务的时候,这些杂牌军又容易被当成炮灰布置在最危险的地方,而且日本人也知道老蒋和这些地方派系的矛盾,对这些“心有不平”的地方军将领各种威逼利诱,自然很多心志不坚的人就投敌了。

为什么西北军中投敌的最多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冯玉祥的锅,冯玉祥的领导力很差,导致西北军群龙无首,而且他本人在私德上也有些反复无常,这导致西北军系统整体缺乏信仰。

这方面就不得不提川军了,川军虽然也是地方军,但由于刘湘坚定的抗日意志,川军在抗战时表现很好,极少有投敌现象。


国史拾遗


西北军是冯玉祥一手创办并发展起来的。
1914年,袁世凯任命自己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兼北京总统府警卫军参谋官后,陆建章便将自己的部队扩编为第七师,并任命自己的内侄女婿冯玉祥为第一营营长。
第一营后来扩编为第14、第16混成旅,冯玉祥先任第14旅旅长,后任第16旅旅长。这第16混成旅便是西北军起家的班底。
1921年,第16旅扩编为师。1924年时,冯玉祥联合驻守北京的孙岳、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后,组建国民军,冯玉祥任总司令。此时的军力约十五万人。在后来的十余年里,全国军阀混战此消彼长,今天你打败我,明天我吞并你,大小军阀不断改换门庭,全不顾亲戚名分,也不想朋友交情,更没有原则信仰,只要对己有好处,有奶便是娘。西北军就是在这样的纷争剧变中,在1927年达到鼎盛时期,人员达四十万。其麾下的著名将领有:宋哲元、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刘汝明、张自忠、杨虎城、吴化文、张岚峰、庞炳勋、吉鸿昌等。
西北军后在军阀混战中失败,冯玉祥下野。西北军被缩编、改编、分解,并接受国民党的领导,成为国民革命军。
日寇侵略中国,特别是汪精卫伪政府成立后,一些被诱惑、被俘、被劝降的将领聚集在汪伪政府下,其伪军人数约达百万之众。而这些主要的汉奸将领中,来自西北军的占有多数。汪伪政府下共有六个方面军,其中第二方面军司令孙良诚、第三方面军司令吴化文、第四方面军司令张岚峰、第五方面军司令庞炳勋均来自西北军。
作为汉奸的伪军将领为何大都是西北军出身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西北军大都是扩编、收编其它军阀的武装,他们都是为了保存实力,或利益所使聚集到一起的,没有政治信仰。
2. 西北军被蒋介石收编后,不是嫡系,而是杂牌军。不论装备给养、还是人格名誉上,都极受歧视。特别是蒋介石试图利用他人之手消灭异己,因此他们对蒋介石很是不满。在日、汪的利诱下,便去当了汉奸。
这些汉奸将领到汪伪政府后,基本上都得到了比原先更高的职位和权力。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西北军本是冯玉祥统辖的军队,原属北洋军阀直系系统。民国时期在政局和军事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抗战爆发不久,就有大批的西北军将领投降日本。重要的有庞炳勋、孙殿英、吴化文、郝鹏举等等。

(冯玉祥像)

面对大敌入侵,这些将领早先亦曾积极抗战,只是后来感到前途无望,才甘愿投降成了汉奸伪军,等大日军大势已去,有的将领其实又纷纷投诚,重新站到南京国民政府一边。可见,他们心中并无“大义”,只懂得有奶便是娘,完全是一群投机分子。而这种投机心理自西北军创立之初就奠定了。

西北军的前身是前身是北洋军,在护国战争和军阀混战中,为了生存,反复多变。自1924年起,冯玉祥率领西北军先后与自己的同系盟友——曹锟、张作霖、北洋政府、蒋介石等反目成仇,作战不断。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完败于蒋介石,其部被国民政府改编。冯玉祥下野后,西北军核心人物也各自为政,各部为了生存,有奶便是娘,有的投蒋介石,有的投张学良,有的投阎锡山。


老照片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英雄人物们光芒四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然而尴尬的是,二战中,中国伪军200多万,世界第一,日本侵略者都没有伪军多。

中国的伪军又以东北军和西北军居多,其中冯玉祥西北军有五虎上将,有十三太保,这些将领基本上都是北方人,吃苦耐劳,英勇善战。

抗战时期西北军却是乱象纷呈,汉奸辈出。据统计,国民政府1939—1945年有99位高级将领投敌,西北军将领就有46位,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第二的东北军也不少,11位。

西北军抗日名将很多,有杨虎城、吉鸿昌、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孙连仲等。国家的大英雄不少。反之西北军伪军也是名将众多,刘郁芬、孙良诚、孙殿英、庞炳勋、石友三都是赫赫有名的虎将。仔细比较西北军,英雄的光芒还是超过汉奸的。

汉奸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屈服于侵略者淫威,对国家前途丧失信心。于是希望通过当汉奸减少国家损失,同时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代表人物汪精卫。这种汉奸让人痛恨,虽然无法原谅,其目的还是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第二种就是不想当汉奸,但谁给好处我就跟谁走,代表人物西北军吴化文。投降日寇,投降国民政府,投降解放军,反正那里都是做官发财。这种汉奸西北军里面最多。

第三种迫于无奈,要保全自己和手下性命。代表人物庞炳勋,屡次对日作战立下大功,然而在中条山战役被日军包围,不得已做了汉奸。进则为民族英雄,退则为民族罪人。那种死心塌地跟着日本人的还是很少。


西北军和东北军有一个共同特点:群龙无首,没有固定地盘。没有头和地盘,就没有钱,三军等着吃饭,武器装备要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钱的重要,足以使西北军、东北军这些穷鬼信念动摇。

作为国家元首的蒋介石,对待地方派系的军队,惯用瓦解分化,借刀杀人的政策。非嫡系部队给养缺斤少两,更顾不上武器装备了。像东北军甚至出现过共产党发补给的情况。这些西北军、东北军将士,送死先上,好处在后,极易心理失衡,投敌就成为一个简单的选择。

西北军的传统文化就有倒戈相向。冯玉祥一生8次背叛盟友,手下将领目睹耳染,视倒戈为平常,有样学样。


除非坚定的爱国者如张自忠者,遇到这些前途选择和实际困难,心生异念实在太平常不过了。而其他中央系、桂系、滇系等军队,汉奸几乎很少,原因就是他们有坚定抗日的首领和稳定的经济来源。西北军和东北军将领就出现极端,爱国的拼死一搏,爱自己的就朝秦暮楚。大英雄多,汉奸也多。


铁马冰河戍轮台


西北军是冯玉祥一手创立的军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将领。西北军是一支神奇的军队,既出现了很多抗日名将,也出现了很多汉奸。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一直以来,西北军内部没能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冯玉祥治军,喜欢采用家长作风。他一手提拔的那些将领,在他眼里就像儿子一样,他可以随时打骂、教训。同时,冯玉祥喜欢用热血来激励将士们。所以,西北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根源是骨子里被注入了热血的基因。

但是,冯玉祥又是一个倒戈将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西北军注入了另外一个基因:实用主义,不忠诚。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有奶便是娘”。

这两种基因,在西北军将士的骨血里共存。

正是受到体内热血的激荡,所以宋哲元手下的大刀队能够在长城抗中取得喜峰口大捷,所以张自忠能够慷慨赴国……

但也因为受到“实用主义”的感召,所以会出现石友三这样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也会出现孙良诚、吴化文等汉奸伪军将领。

相比而言,西北军中的汉奸伪军将领要远远多于抗日将领。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投靠的99名伪军高级将领中,西北军有46名,占了近一半。


趣谈国史


我以前想做个“汉奸研究”之类的选题,翻阅了不少文献,也有过思考,但终究不成系统。抗战期间,西北军诸多将领投降日伪,真是让人费解,要知道,中国最早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喜峰口抗战,就是西北军部属打的;卢沟桥抗战第一枪,宋哲元将军也是西北军旧部;壮烈殉国的张志忠将军亦是西北军出身;就连最后降日的庞炳勋,当年在台儿庄战役中死守临沂,是何等好汉啊?由此而论,只能说战争是最反人性的,最能考验和撕裂人性,也可以证实人性是最复杂、最多面的。

在我看来,西北军将领中投降日伪者比较多,可能跟以下原因有关:

一是即便在冯玉祥最鼎盛时,其也未能完全控制西北军。中原大战后,老冯一局输光了所有的赌注,西北军实力派各自为战,各打各的小算盘。加上人多,出几个汉奸也算正常。

二是西北军将领多是苦出身,苦孩子多。苦孩子一旦得了势,有时就爱干些不合常理不符正统的事儿。

三是旧军阀,真的是只有利益、只有个人权势,而不顾国家大局民族大义。

四是,看西北军文献,可发现老冯带兵经常靠奴化教育。韩复渠都当一方大员了,他还是一不高兴就非打即骂。想在老冯这里受重用,既要有本事还要有奴性。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其能奴颜卑膝乞怜于权贵者,必能悬“顺民”之旗箪食壶浆以迎他国之师。这一提醒我们,教育孩子、管理团队,万不可强求听话、驯服等等。孩子或部下一旦有了奴性,看似处处顺着你,某些特别时刻真不知道他能做出让人满地找眼镜的事儿。

五是,老蒋也有自己摆不到桌面上的小伎俩,总是想把抗战救国与打压政敌、摆平杂牌军有机融合起来。西北军属于老蒋眼中杂牌的杂牌,各种打压各种不待见。国不爱民,民不爱国,这些头上长着风向标、身上长着弹簧腰的老军头,哪会真心忠于老蒋,死心塌地与其同甘苦?

暂时说这么多。


小道干货


西北军诸将凝聚力弱,势力分散,且没有很强的国仇家恨,自然会选择多元。

1.凝聚力强的地方军阀

抗战后各地军阀纷纷拥护蒋介石,纷纷加入抗战序列。晋绥军在阎锡山带领下积极抗战,死守山西,之后更是坚持在晋西死守。

(太原抗战)

桂系出桂,参加淞沪,武汉等多次大会战,坚守大别山,在五战区坚持抗战。

滇军,川军,粤军纷纷出声参与抗战。

2.国仇家恨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被拆散,势力变得分散。抗战后东北军投入各个战场,在津浦路,淞沪,上高,滇缅作战尽了自己的力量,做出了较大贡献。

(东北军与徐州会战 )

3.多元的西北军

西北军系统本身凝聚力有限,在中原大战后更是分散。

有29军的宋哲元在察哈尔河北,有韩复矩在山东,孙连仲进入中央军系统。

抗战后河北,山东的西北军作战不力,大片国土沦陷。

(六战区抗战)

孙连仲在台儿庄,六战区多次与日军作战。张自忠更是血染沙场。

而西北军的庞炳勋、石友三却投降了日本。

相对于各地军阀,西北军本身凝聚力差,而且没有强烈的国仇家恨,其各级将领就在寻找自己出路。相对而言,西北军投降日军的将领较多,但总体还是坚决抗战。


一枚明粉


这个问题问得好。

抗日战争期间,绝大多数中国军人浴血疆场,以身许国,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但也有一小撮垃圾败类,不惜卖身于贼,投靠日寇,做了可耻的汉奸走狗。这类人里,尤其以出身西北军的最多,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说西北军都是汉奸,西北军中也有铁骨铮铮的好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自忠将军。他身为西北男儿,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以身殉国,为我中华军人之楷模,西北军人之典范。但是,西北军中,既有张将军这样的英雄好汉,也有一大批汉奸败类,而且后者更多。

西北军是从北洋军阀部队中分化出来的以冯玉祥为领袖的一支军队。为什么叫“西北军”呢?因为当年被张作霖压迫,不得不离开京畿大地,去西北一带发展。因此,得了西北军这个名号,其实当时其官方名称是国民军。

西北军的核心是冯玉祥麾下所谓“十三太保”和“五虎上将”,恰恰在冯玉祥这些最嫡系的将领中,出了不少汉奸。比较知名的有:刘郁芬、孙良诚、张维玺、石友三、程希贤。另外,出身西北军高层的汉奸还有:郑大章、雷中田、门致中、张岚峰、郝鹏举、吴化文等。还有不是冯玉祥嫡系,也算是西北军一脉的庞炳勋等。据统计,西北军中当汉奸的高级将领竟达22人之多,几乎占据伪军的半壁江山,特别需要指名道姓的还有一位:一枪不放就放弃山东的原西北军高级将领韩复榘。

(上面诸位,认得全不?)

西北军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俗语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

西北军大家长冯玉祥本身就是一个以“倒戈”闻名的人。他一生中倒戈的次数足足有8次之多,堪称奇迹。

(这位想必大伙儿都认识)

哪8次呢?

滦州起义,倒戈反清;

护国运动,倒戈反袁;

武穴停兵,倒戈反段;

北京政变,倒戈反吴;

反奉大战,倒戈反张;

五原誓师,倒戈北洋;

清党分共,倒戈清共;

中原大战,倒戈反蒋。

在这之后,冯玉祥似乎就没有倒戈了,是洗心革命了吗?

非也。

真正的原因,是冯玉祥彻底失去了部队,没有机会再倒戈了。

由此可见,从1911年的滦州起义到1930的中原大战,19年时间里,冯将军倒戈8次。这样的频率,被称为“倒戈将军”倒也实至名归。

有了这样的大家长,就不难理解西北军高级将领为什么会变成“有奶便是娘”了。他们把抗日战场依然当成内战战场,左右逢源,在中日之间来回徘徊,丝毫没有一点民族大义。这样的军人不仅是中国军人中的败类,更是西北军人中的败类。此时,即便是真心想抗日的冯玉祥,也已经拿手下这群小鬼们没了办法。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1. 简又文 :《冯玉祥传》

2. 王晓华:《西北军传奇》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