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2000年後的世界電影,國家之間的界限愈加模糊,作品的核心思想也越來越同質化。

這不是一種否定,而是電影作為"第七藝術"將"藝術無國界"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件好事。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幾乎很難再看到一部純粹的"國家電影"——美國電影中會捎帶其他國家的文化、歐洲電影中會有明顯的美國符號、亞洲電影也開始主動將世界元素放置在作品之中。在差異化中尋找共鳴,成了世界電影的創作基礎。


始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在短短數月內迅速向全世界各國蔓延開來。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引爆點並升級為"海嘯",全球股市幾乎在一瞬間蒸發了20萬億美元的市值。在歐洲受到重創時,法國的股市和銀行都遭到了致命程度的打擊。除了各個行業的經濟指數斷崖式下滑,最明顯的莫過於失業人數的與日俱增。2008年10月,法國新增失業者接近5萬人,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上升了6倍之多。截至2008年的9月底,法國登記在冊的失業人數為195萬餘人,10月的徒增意味著失業人數突破了"200萬"這一重要的心理關口。

關於這一點,在《觸不可及》電影裡有很明顯的交代。主人公Driss一出場就插隊面試,見面第一句就是讓對方拒絕錄用自己,理由是憑藉三次失敗的求職經歷可以領到政府發放的失業補助。也就是說,Driss已經對找到工作不抱有任何希望——

憑自己的本事吃飯,可能還不如依靠政府來得穩妥踏實。這樣的情節設定是有據可循的,當時的法國暗潮湧動,丟工作簡單找工作難。電影作為撫慰人心、提高士氣的有效工具自然擔負起"扭轉乾坤"這一重任。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個個“身懷絕技”的護工應聘者


而"一黑一白"的設定已經成了某種不言而喻的敘事母本,這樣的膚色設定天生就帶有一定的階級意味和文化差異。比如我前段時間評論的《遺願清單》,還有前年大火的《綠皮書》,均採用這樣的敘事主體。那麼除了不可跨越的階級和文化差異,《觸不可及》中"觸不可及"的存在還有其他哪些層面?


"觸不可及"的尊重和理解


在電影一開始,富人Philippe對前來面試的人就表現出不加掩飾的冷漠甚至不耐煩,故而觀眾開始猜測,這位高位截癱的有錢人究竟想找一個什麼樣的護工?但當貧民窟出來的黑人Driss奪門而進後直接表明來意,富人的臉上居然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從一來一往的談話中觀眾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Driss和其他面試者的不同(除了膚色)——真實、樂觀,而且對別人的缺陷毫不避諱、從不刻意掩飾。

關於這一點,在電影后邊的情節中有一句臺詞交代了原因。富人的親戚前來規勸他放棄身邊這位來路不明的工作者,還用"他不尊重你,不拿你當回事"來危言聳聽。富人的答覆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要別人可憐我。"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由此可以看出,Driss的漫不經心恰恰滿足了富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被平等看待。因為不被當做殘疾人,所以不會被對待得小心翼翼;因為經常被忘記身患重疾,所以連來電話的時候Driss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手機給富人遞過去,全然忘記對面是個脖子以下完全不會動的廢人。

正是這樣的"粗心大意",讓富人和Driss相處起來很輕鬆。在一起時經常哈哈大笑、抿嘴忍笑和後面Driss離開後面對"專業"護工的一籌莫展和喜怒無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和Driss難能可貴的"一視同仁"遙相呼應的,則是富人的"不聞不問"。一紙錄用書來得何其草率,甚至都沒有做過任何的身世背景調查。如果不是Driss的家人根據通訊地址擅自找上門來,也許關於他的一切,富人永遠不會知道、也不會去問。

這也是關係中的一種尊重和平等。就像Driss從來沒問過"你是做什麼的?這麼有錢!"之類的話一樣,富人對他是否出身於貧民窟、為什麼那麼執著於得到失業補助、家裡還有其他什麼人一概不加以追問。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他們都是有缺陷的人:一個是生理上不可逆轉的缺陷,只能用金錢去維持生命;一個是社會規則下的生存缺陷,只能努力賺取有形的資本。他們都需要尊重,也都不想被觸碰最後一絲不堪。

尊重是雙方的,理解的互相的。這段友誼的基礎除了"情投意合"——一個喜歡開玩笑,一個樂得被開玩笑以外,對關係之外的存在不置一詞,也是不可忽視的前提。


"觸不可及"的人心和真情


看完這部電影時,我問了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換做是我,會信任Driss這樣的人嗎?

試想一下,膚色、教育、貧窮等顯而易見的客觀條件,會勸退多少人去真正瞭解另外一個人?更不要說帶著他去餐廳,分不清熔岩巧克力;帶著他去看劇,對著"一棵會唱歌的樹"全然不顧公共場合的禮儀。這樣一個人,是否真地有機會走進你的生命裡?

我們習慣了用各種各樣的外在條件去衡量一個人——學歷、出身、經濟條件、外貌......但Driss這個人物卻通過電影向全世界闡述一個事實:貧民窟裡,也有發光的靈魂。

他簡單直接、善良單純、富有正義感,而且對喜惡從不加以掩飾。儘管他蹲過監獄,但在他的心中仍舊有一把高於法律的道德標尺。

而且結合故事年代設定和當時的法國大環境來看,Driss代表著一個群體——世界經濟的受害者、社會體制下被壓迫的人。這樣的人,生來就註定承受貧民窟以外所有人的審視和有色眼鏡,所以可想而知,Philippe的接納和認可相比之下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反觀富人的生活就好到哪裡去了嗎?富麗堂皇的家中在Driss到來之前、女主人去世以後,已經度過多少個壓抑難當的日日夜夜?那一幅幅動輒幾萬歐元的所謂名畫又有幾筆能真正畫進他的心裡?他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龜,華貴無比卻生來註定。

Driss之前的護工沒有一個能勝任超過一星期,之後的仍舊是將富人看作是不折不扣的病人——甚至精神都捎帶著有點問題。那些人都是衝著一份工資去的,這件事在他們眼裡只是一份工作,完全不同於Driss一開始的較勁和好奇。所以你看,純粹的東西往往不具備"乾淨"的開局,就像第一眼印象並不能定義一個人一樣。


故事的最後,Driss抽身離開之前將富人生命中第二位知己帶到了他的面前。有些角色是無法被替代的,哪怕再惺惺相惜、再彼此懂得。他們二人心知肚明,這對於彼此來說才是最好的結局。畢竟兩個大男人不能在一起一輩子,Driss要有一份迴歸社會的工作,富人也要重組屬於自己的家庭。而

這樣的轉變,更是有效地將二人的主僕關係昇華為"平等的友誼"——皆大歡喜。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觸不可及"的階級和反差


除了溫情以外,這部電影也將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含蓄地平鋪在觀眾面前。一個窮苦的健康人和一個很富有的殘疾人,哪一個更幸福?

窮和富、健康和疾病,這些都是外在的、客觀的存在,電影通過一段關係的起承轉合向我們展示出"AB"之外的其它選項:積極的心態,是一個人生生不息的最大前提。就像《綠皮書》所呈現的那樣,黑人即便富可敵國依舊要面對種族歧視的問題,白人即使身無分文也有永遠不需要擔心的東西。然而這些也是外界強制附加的文化習慣和價值取向,能衝破這一切的無非是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觀念。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嚴肅端莊的“生日聚會”,閃閃發光的笑話


在一個所有人都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年代,外界賦予的本就千差萬別,膚色、身高、樣貌等DNA決定的東西也註定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那麼真正的平等究竟是什麼?在對待別人的方式上,在看待別人的眼光上,在思考別人的方式上......可以是平等的,而這些也是主觀可以控制和改變的。

對於富人而言,不追究Driss的過往;對於Driss來說,富人的殘疾不需要小心翼翼。這樣的前提設定不是導演編劇的憑空設想,而是刨除一切"看似合理"後更符合真實的選擇——自然一點,別太刻意。他們的關係十分對等,對等到給予對方一個全新的世界後又從不居功自傲,"各取所需""力所能及"被兩個無處不顯示出巨大差異的兩個人執行得非常徹底。


豆瓣9.2《觸不可及》:這段“童話般的關係”,展現出真正的平等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現實中二人的友誼仍在繼續


結合我之前評論的《狗鎮》,再看《觸不可及》,"真正的平等"除了不歧視以外,不自知的傲慢和自卑也是值得注意的"雷區"。在《觸不可及》這部電影裡,給絕對反差的兩個人的關係理想化到比《遺願清單》中因為死亡將近才願意敞開心扉、拉近關係以更純粹的處理。但這種理想化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體會、去擁有,至少去理解的存在。

一句話:當每個人都簡單了,整個世界也複雜不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