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石達開出走後為何無法開闢新根椐地,另開新局面?

於無聲處34


天京事變之後,石達開率領隊伍出走。

石達開離開天京後多次轉戰江西、湖南、安徽,準備尋找入蜀的通道。但屢次失敗,未曾得手。

1859年7月,石達開再次率領隊伍回到太平天國起義的根據地廣西。石達開從離開天京一路走來,到底有多少人馬跟隨呢?

石達開

據史料記載:石達開離開天京走到安徽六安時,手下“官員、兄弟約有六、七萬人”。石達開一路南下轉戰,在寶慶之戰失敗後,沿途招納士兵十餘萬人圍攻廣西首府桂林。

石達開回到廣西故地,按理來說憑藉手下十餘萬之眾,在廣西立足打開一個新局面是不成問題的。然而,石達開轉戰廣西,卻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在廣西發生了三次致命的部隊離散事件,三次事件直接導致了石達開隊伍元氣大傷,為日後戰敗被殺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是1860年3月,石達開猛將石鎮吉部攻打百色失敗。

石達開離開天京所帶的隊伍中,尤其以賴裕新、石鎮吉、陶金湯三人能征慣戰、驍勇非常。先鋒陶金湯在攻打修仁(荔浦)時,被當地農民起義軍張高友出賣殺害,其部下上萬人也被殺。先鋒軍慘敗,後隊的石鎮吉部只得下賓州圍攻百色。

石鎮吉部三萬多人圍攻百色一個月未能攻克,軍心開始渙散。清軍開始施放反間計,使得石鎮吉部內部開始分裂、內訌,相互廝殺,各自逃散。

太平天國運動

石鎮吉率殘部輾轉到安定縣時,被當地土司埋伏截擊,殘部全部被殺,石鎮吉被押送思恩府處斬。石鎮吉部的失敗,損失了數萬人,石達開手下猛將損失了兩名。

第二次是 1860年5月石達開放棄慶遠導致隊伍離散。

在慶遠當地,石達開的手下大肆追殺當地的少數民族,拆毀百姓的房屋燒火做飯,見百姓剃髮者盡皆殺之。這一連串的舉措使得太平軍民心大失,得不到當地人們的支持和擁戴。加之“團練厚結圍堵,堅壁清野,隨在截殺”,石達開部“所擄糧米不足供應”,使得大軍入楚不敢,入黔不能。

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下,石達開決定放棄慶遠南下廣西。1860年6月8日,石達開部在平陽、河裡、裡蘭一代籌措糧餉失敗,被當地團練重創。石達開手下彭大順、朱依點等率數萬人投降清軍。到石達開進入賓州(賓陽)時,手下已經只有一萬多人。

石達開塑像

第三次是1861年初,曾廣依部由黔入桂之戰的失敗。

石鎮吉部失敗後,有一支隊伍突圍而出,轉戰到了貴州。在貴州興義、貞豐一代轉戰數月,後又與當地的農民起義聯合放棄貴州獨山,轉入廣西三江。但是這一萬餘人到了融水後,又發生了餘成義、張順等的叛變,隊伍再次潰散,最後全部歸順清軍。

由此是,石達開的十餘萬大軍損失慘重,各路戰鬥都幾乎以失敗而告終。石達開不得不重新整頓力量,率領剩下的幾萬人向貴州進發,借道貴州入四川。

石達開進入貴州後,依然沒能集中力量依次擊破的方針,將隊伍分成三支從不同方向進軍。

三支隊伍不能協同作戰,各自為陣,犯了流寇主義的錯誤。最終石達開部孤軍挺入四川,最終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而石達開部覆滅時,尚有一支太平軍還在貴州征戰。

石達開被俘

石達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離開天京後,石達開心緒一直低落,沒能立刻重振旗鼓,制定好戰略方針,以至於在湖南、江西吃了虧導致了部下離心。

二是進入廣西之後,沒能利用好大成國的力量,反而損失了精銳大將,部隊三次失敗、三次渙散。

三是太平軍後期軍紀已然渙散,流寇主義作風出現,民心大失,失去了群眾基礎。

四是石達開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兵力過於分散和入蜀作戰的失誤。

這就是石達開離開天京後無法立足,再開根據地的原因所在。


稗史候說


對比一下石達開與後來開闢新根據地的成功者,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原因。

很多朋友說,石達開出走未帶走精兵強將,因此失敗。我認為,這個事實是對的,石達開確實沒帶走多少精兵良將,但是,即使當時石達開帶走的人依然是西征時期的親密戰友:羅大綱(已死)、林啟容、陳玉成、韋俊等,他依然難以避免失敗。


石達開身邊缺少良將,確實算是一個原因。但是,即使帶了李秀成、陳玉成,恐怕也難成功。

最高領導拆臺,導致被迫遠征

石達開出走之初,曾希望在閩浙建立根據地。當時,這樣的計劃是與天王做過彙報的。可見,石達開初期創建根據地的難度看起來難度相對較低,不算是純粹的無後方作戰。

在石達開久攻衢州不克,而石鎮吉已經在浙江順風順水發展,楊輔清在福建也獲得了一定勝利的情況下,石達開已經開始入福建,繼續經營閩浙。

此時,洪秀全不斷“挖”楊輔清,不斷做出承諾,“勾引”楊輔清回到洪秀全陣營。

最終,楊輔清未等石達開到達,就放棄苦戰得來的據點,開始撤退。石達開進退失據,被迫放棄經略閩浙的想法,退回江西,並被迫開始進行“入川”計劃。

要知道,石達開出走後,仍與洪秀全保持著聯繫。他的作戰計劃也都向天王呈報,而攻略閩浙的計劃是獲得洪秀全同意的。

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仍然一意“勾引”楊輔清,對石達開經營閩浙的策略釜底抽薪!

反觀解放戰爭,當時,為了支持劉鄧開闢大別山根據地,毛澤東通盤考慮,華東野戰軍等部隊,甚至犧牲了一些局部利益,也全力配合。

兩相比較,石達開的難以成功,也就不難理解了。而石達開最終不惜徹底遠離主戰場,孤軍遠征,也不願意再與洪秀全部配合,其中的苦衷,也堪稱悲劇!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洪秀全寧可讓給清軍,也不放心留給石達開,其心胸格局,令人遺憾。

頓兵寶慶,放棄機動靈活的優勢,導致取道湖南入川計劃失敗

在開始遠征之初,因為進入的是廣大無堡壘區域,敵軍防禦十分薄弱,石達開的進展十分順利。

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試圖攻取寶慶。坦率地說,這種想法不算錯誤。無後方遠征的部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打下一座有一定規模的城市進行休整、補給,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石達開在寶慶之戰中,卻沒有抓緊時間立即部署攻城,而是慢吞吞地部署圍城、外圍戰,使得清軍各路援軍迅速趕來,戰場形勢逆轉。

在這種情況下,石達開仍然執意與清軍進行戰鬥,最終大敗而歸,元氣大傷。

這與機動靈活的我共產黨部隊形成鮮明對比。

在我黨長期的作戰中,都秉承著務實的態度。在土城之戰中,當我軍得知川軍兵力實際情況後,果斷放棄直接直接入川計劃,繼續實施機動。

同樣,在紅軍長征中,也曾經多次根據實情修改作戰計劃,甚至修改建立根據地的打算,始終保持機動靈活,避免陷入被動局面。

在東北野戰軍三戰四平時,儘管我軍已經攻下四平大部分區域,但在得知敵軍援軍靠近時,依然主動放棄攻城。

我軍始終堅持機動靈活戰術風格。竭力避免陷入“攻城受挫,打援不利”的被動局面。

石達開作為一位帥才,在寶慶之戰中,在軍事指揮上犯有失誤。致使精銳損失慘重,早期的有利局面迅速轉為不利。

遭遇挫折後石達開本人心灰意冷,是最致命的錯誤

石達開在出走之初,雄心壯志 ,但進入廣西后,又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有歸隱山林的打算。

事實上,長時間無後方作戰總是非常困難的。

不管是紅軍時期湘江之戰的慘敗,還是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的嚴重減員。在敵人嚴密防禦,拼力圍剿的情況下進行無後方作戰需要克服的困難始終是巨大的。

領導人是軍隊的魂,領導人意志堅強,對前景充滿信心,即使軍隊損失慘重了,也依然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實上,石達開時期最嚴重的分裂,也並非發生在嚴重的軍事失敗之後。寶慶之戰後,主要將領並未大面積離開。這些追隨他的將領,是在廣西期間,石達開本人意志消沉期間,感覺到對前景的失望,才決意離開。

我所說的中國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經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在革命最為苦難的時刻,領導人以這樣充滿詩意的樂觀情懷,鼓舞著所有指戰員的信心!

石達開指揮作戰能力不錯,但在軍事系統建設上卻存在嚴重問題

在湖南作戰期間,何名標和賴裕新不合,這種將領之間的合作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可是,石達開在協調彼此關係上出了問題,導致何明標認為石達開偏袒賴,決定出走。而賴裕新居然直接追擊何部,一直追到廣西境內才返回。

可見,此時,石達開對各部隊的管控存在嚴重的問題。

同時,石達開軍似乎在部隊訓練上也出現了下滑。後來,甚至在對付戰鬥力較弱的黔軍時,他的部隊也屢戰屢敗。

而軍紀問題則尤其嚴重。尤其在擴軍以後,擾民、掠奪,層出不窮。石鎮吉甚至就因為處理了一個搶取清軍老婆的士兵,引起了軍中譁變,可見,此時驕兵們的紀律觀點淡泊到何種地步了!

事實上,在石達開出走前的軍事鬥爭中,他主要以指揮為能。太平軍嚴格的紀律制度和維持,多是由楊秀清主持。而西征作戰時,楊秀清也負責了軍隊訓練,通過這種系統化的訓練體系,太平軍新兵迅速掌握了較強的戰鬥能力,使得石達開在進行作戰時,擁有良好的兵源素質作為基礎。

因此,他出走後戰績嚴重下降,關鍵點在於,他本就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但卻不是一個卓越的組織建設者。脫離了楊秀清這種優秀的組織建設和軍事訓練,他的戰績自然就嚴重下降了。


始終不放鬆軍隊紀律和訓練,是我軍得以克服困難,不斷取勝的重要因素。

石達開本人的軍政能力不需質疑,因為他要做的事情,非一將之才所能為

很多朋友以太平天國早期從金田到南京的轉戰來和石達開出走作比較,得出石達開不行的結論,我認為這是不妥的。

太平天國起事之初,大清承平日久,戰備鬆弛,內部極其空虛,即使是長沙、武昌、安慶(當時安徽省會),甚至六朝古都的南京,防守者在盡力動員組織後,兵力都從未過萬。

而在石達開遠征時期,起義已經進行了8年以上,8年,抗戰都打完了!大清的動員能力與當初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石達開入湖南,駱秉章、左宗棠迅速動員,就招募4、5萬軍隊。石達開攻寶慶時,不就就遭遇各地動員、調來的清軍合計6、7萬人的反擊。

因此,用這種對比來否定石達開的軍政才能並不客觀。

事實上,即使石達開後期表現不佳,無論是陳玉成、李秀成,還是清朝方面的曾國藩、胡林翼,都對石達開的評價非常高。

比如曾國藩,他一方面提到石達開軍出走後部隊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另外一方面也承認石逆賊中最彪悍。

再如李秀成,儘管他認為石達開出走“此誤至大”,但同時也表達了對石達開軍政才能的欽佩。

這是因為:類似的遠征和根據地建設,難度都是極大的。南昌起義後 ,起義軍遠征潮汕。當時軍隊中可說是名將雲集,後來的表現卓越的元帥、將軍很多都在這裡。可結果依然遭遇了嚴重的挫折!除此之外,當時各地的起義,也都遭遇嚴重失敗!

並非這些起義領導人的能力不足!他們在後來的革命事業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只是,在敵人尚十分強大時,要想取得勝利,必須要有對中國歷史、形勢深度洞察的思想來領導,才能取勝。毛澤東根據當時的中國經濟、政治環境,提出的“黨指揮槍”、“農村包圍城市”等一系列正確指導思想。

在這正確的總體思想領導下,革命形勢才逐漸得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此,一個事業的成敗,並非靠一個將領,甚至一群將領傑出的軍政才能就可以。他們要有所發揮,需要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和一個實事求是的、目光遠大的領導人!


即使比起對面的大清,太平天國的領導班子素質、指導思想科學性,都差距明顯。

石達開,他是一個傑出的將領,但是:他自己不是,也不曾擁有一個實事求是、目光遠大的領導人,拜上帝教也不是科學、正確的指導思想。

這是他的不幸。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石達開學識和眼界達不到開壃拓土的應有水平。原因如下:

1: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已死,石達開是實力最強的王,手握軍隊,身居王位。洪秀全因忌憚他,而有意不重用他,他就負氣出走。離開天平天國拜上地教有信眾基礎的地區去闖一片陌生、經濟基礎差的貴州、四川,相當於從頭再創業。這是丟西瓜撿芝麻的傻事。以翼王當時的實力,守住自己在天國的領地江西,發展自己的實為,盯著天京的動向,坐著天國老二的位置瞄著老大的位置,這樣與天王熬著,多愜意。離開根據地當流寇不必要。

2:選的路線有問題,貴州、四川經濟落後,人煙稀少,當地人也不知道什麼拜上帝拜,難以籌餉和補充兵員,自己帶帶出的隊伍越走越窮,人越來越少。

3:太平天國的人才少,不重用知識分子,註定石達開的隊伍格調低。石達開被駱秉章追到安順場,被大渡河擋住去路就來手無策,說明當時石達開隊伍中沒有熟悉當地地形,地理的人,找不到其他突圍路線。80年後的紅軍就不一樣,人才多,能一天一夜奔襲160裡飛奪瀘定橋。紅軍年代突破瀘定橋的難度比石達開年代難不知多少倍,首先紅軍時代已有無線電,國民黨調動軍隊圍追堵截命令下達快捷,其次瀘定橋守軍有機槍大炮,強火力武器守橋,難以突破。如果石達開部隊能想到且實施飛奪瀘定橋(瀘定橋是康熙時建的,當時已存在),守軍只有冷兵器,最多有部分士兵有火藥槍,那石達開奪橋是不是容易很多。可是石達開就是呆在河邊等死。

以上幾點均是因學識、見識不足造成的,所以石達開的學識侷限註定他失敗。


平淡44816


當時的清政府雖然已經病入膏肓但是對於全國的掌控力還是有的,翼王想建立根據地只能在各省交界處,在山區等易守難攻的地方,建立根據地然後再農村包圍城市,這些想法都是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來做出的結論。當年的翼王,既沒有發動群眾的想法,也沒有長遠的政治規劃,再加上小農階級的侷限性,導致了沒有根據地。從這方面也看出了主席的偉大,農村包圍城市,用共產主義思想武裝軍dui,放手發動群眾,同時靈活的運用統一戰線策略,打擊首要敵人等等偉大的思想,還有主席也讀了很多的書,比如翼王就沒有認真讀或者根本就沒有讀過《讀史方輿紀要》,不然也不會功敗垂成!


Ferrari律師


成了流寇了。


於無聲處34


沒那麼容易的!


布穀鳥305


主要是石達開離開之後,沒了太平天國作為依靠,加上他本身運氣不夠好。


用戶97823049744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太平天國都有部分平天下的能力,但治國就差遠了!石達開的眼界和胸懷都不具備開闢根據地的能力。正確的信仰-實力判斷-運氣+不斷做正確的大事,這個是做大事成功的基礎,太平天國和石達開都部分缺失!註定要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