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石达开出走后为何无法开辟新根椐地,另开新局面?

于无声处34


天京事变之后,石达开率领队伍出走。

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多次转战江西、湖南、安徽,准备寻找入蜀的通道。但屡次失败,未曾得手。

1859年7月,石达开再次率领队伍回到太平天国起义的根据地广西。石达开从离开天京一路走来,到底有多少人马跟随呢?

石达开

据史料记载:石达开离开天京走到安徽六安时,手下“官员、兄弟约有六、七万人”。石达开一路南下转战,在宝庆之战失败后,沿途招纳士兵十余万人围攻广西首府桂林。

石达开回到广西故地,按理来说凭借手下十余万之众,在广西立足打开一个新局面是不成问题的。然而,石达开转战广西,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在广西发生了三次致命的部队离散事件,三次事件直接导致了石达开队伍元气大伤,为日后战败被杀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是1860年3月,石达开猛将石镇吉部攻打百色失败。

石达开离开天京所带的队伍中,尤其以赖裕新、石镇吉、陶金汤三人能征惯战、骁勇非常。先锋陶金汤在攻打修仁(荔浦)时,被当地农民起义军张高友出卖杀害,其部下上万人也被杀。先锋军惨败,后队的石镇吉部只得下宾州围攻百色。

石镇吉部三万多人围攻百色一个月未能攻克,军心开始涣散。清军开始施放反间计,使得石镇吉部内部开始分裂、内讧,相互厮杀,各自逃散。

太平天国运动

石镇吉率残部辗转到安定县时,被当地土司埋伏截击,残部全部被杀,石镇吉被押送思恩府处斩。石镇吉部的失败,损失了数万人,石达开手下猛将损失了两名。

第二次是 1860年5月石达开放弃庆远导致队伍离散。

在庆远当地,石达开的手下大肆追杀当地的少数民族,拆毁百姓的房屋烧火做饭,见百姓剃发者尽皆杀之。这一连串的举措使得太平军民心大失,得不到当地人们的支持和拥戴。加之“团练厚结围堵,坚壁清野,随在截杀”,石达开部“所掳粮米不足供应”,使得大军入楚不敢,入黔不能。

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石达开决定放弃庆远南下广西。1860年6月8日,石达开部在平阳、河里、里兰一代筹措粮饷失败,被当地团练重创。石达开手下彭大顺、朱依点等率数万人投降清军。到石达开进入宾州(宾阳)时,手下已经只有一万多人。

石达开塑像

第三次是1861年初,曾广依部由黔入桂之战的失败。

石镇吉部失败后,有一支队伍突围而出,转战到了贵州。在贵州兴义、贞丰一代转战数月,后又与当地的农民起义联合放弃贵州独山,转入广西三江。但是这一万余人到了融水后,又发生了余成义、张顺等的叛变,队伍再次溃散,最后全部归顺清军。

由此是,石达开的十余万大军损失惨重,各路战斗都几乎以失败而告终。石达开不得不重新整顿力量,率领剩下的几万人向贵州进发,借道贵州入四川。

石达开进入贵州后,依然没能集中力量依次击破的方针,将队伍分成三支从不同方向进军。

三支队伍不能协同作战,各自为阵,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最终石达开部孤军挺入四川,最终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而石达开部覆灭时,尚有一支太平军还在贵州征战。

石达开被俘

石达开为何后期屡战屡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离开天京后,石达开心绪一直低落,没能立刻重振旗鼓,制定好战略方针,以至于在湖南、江西吃了亏导致了部下离心。

二是进入广西之后,没能利用好大成国的力量,反而损失了精锐大将,部队三次失败、三次涣散。

三是太平军后期军纪已然涣散,流寇主义作风出现,民心大失,失去了群众基础。

四是石达开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兵力过于分散和入蜀作战的失误。

这就是石达开离开天京后无法立足,再开根据地的原因所在。


稗史候说


对比一下石达开与后来开辟新根据地的成功者,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原因。

很多朋友说,石达开出走未带走精兵强将,因此失败。我认为,这个事实是对的,石达开确实没带走多少精兵良将,但是,即使当时石达开带走的人依然是西征时期的亲密战友:罗大纲(已死)、林启容、陈玉成、韦俊等,他依然难以避免失败。


石达开身边缺少良将,确实算是一个原因。但是,即使带了李秀成、陈玉成,恐怕也难成功。

最高领导拆台,导致被迫远征

石达开出走之初,曾希望在闽浙建立根据地。当时,这样的计划是与天王做过汇报的。可见,石达开初期创建根据地的难度看起来难度相对较低,不算是纯粹的无后方作战。

在石达开久攻衢州不克,而石镇吉已经在浙江顺风顺水发展,杨辅清在福建也获得了一定胜利的情况下,石达开已经开始入福建,继续经营闽浙。

此时,洪秀全不断“挖”杨辅清,不断做出承诺,“勾引”杨辅清回到洪秀全阵营。

最终,杨辅清未等石达开到达,就放弃苦战得来的据点,开始撤退。石达开进退失据,被迫放弃经略闽浙的想法,退回江西,并被迫开始进行“入川”计划。

要知道,石达开出走后,仍与洪秀全保持着联系。他的作战计划也都向天王呈报,而攻略闽浙的计划是获得洪秀全同意的。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仍然一意“勾引”杨辅清,对石达开经营闽浙的策略釜底抽薪!

反观解放战争,当时,为了支持刘邓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毛泽东通盘考虑,华东野战军等部队,甚至牺牲了一些局部利益,也全力配合。

两相比较,石达开的难以成功,也就不难理解了。而石达开最终不惜彻底远离主战场,孤军远征,也不愿意再与洪秀全部配合,其中的苦衷,也堪称悲剧!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洪秀全宁可让给清军,也不放心留给石达开,其心胸格局,令人遗憾。

顿兵宝庆,放弃机动灵活的优势,导致取道湖南入川计划失败

在开始远征之初,因为进入的是广大无堡垒区域,敌军防御十分薄弱,石达开的进展十分顺利。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试图攻取宝庆。坦率地说,这种想法不算错误。无后方远征的部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下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进行休整、补给,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石达开在宝庆之战中,却没有抓紧时间立即部署攻城,而是慢吞吞地部署围城、外围战,使得清军各路援军迅速赶来,战场形势逆转。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仍然执意与清军进行战斗,最终大败而归,元气大伤。

这与机动灵活的我共产党部队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党长期的作战中,都秉承着务实的态度。在土城之战中,当我军得知川军兵力实际情况后,果断放弃直接直接入川计划,继续实施机动。

同样,在红军长征中,也曾经多次根据实情修改作战计划,甚至修改建立根据地的打算,始终保持机动灵活,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在东北野战军三战四平时,尽管我军已经攻下四平大部分区域,但在得知敌军援军靠近时,依然主动放弃攻城。

我军始终坚持机动灵活战术风格。竭力避免陷入“攻城受挫,打援不利”的被动局面。

石达开作为一位帅才,在宝庆之战中,在军事指挥上犯有失误。致使精锐损失惨重,早期的有利局面迅速转为不利。

遭遇挫折后石达开本人心灰意冷,是最致命的错误

石达开在出走之初,雄心壮志 ,但进入广西后,又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有归隐山林的打算。

事实上,长时间无后方作战总是非常困难的。

不管是红军时期湘江之战的惨败,还是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严重减员。在敌人严密防御,拼力围剿的情况下进行无后方作战需要克服的困难始终是巨大的。

领导人是军队的魂,领导人意志坚强,对前景充满信心,即使军队损失惨重了,也依然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实上,石达开时期最严重的分裂,也并非发生在严重的军事失败之后。宝庆之战后,主要将领并未大面积离开。这些追随他的将领,是在广西期间,石达开本人意志消沉期间,感觉到对前景的失望,才决意离开。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革命最为苦难的时刻,领导人以这样充满诗意的乐观情怀,鼓舞着所有指战员的信心!

石达开指挥作战能力不错,但在军事系统建设上却存在严重问题

在湖南作战期间,何名标和赖裕新不合,这种将领之间的合作其实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可是,石达开在协调彼此关系上出了问题,导致何明标认为石达开偏袒赖,决定出走。而赖裕新居然直接追击何部,一直追到广西境内才返回。

可见,此时,石达开对各部队的管控存在严重的问题。

同时,石达开军似乎在部队训练上也出现了下滑。后来,甚至在对付战斗力较弱的黔军时,他的部队也屡战屡败。

而军纪问题则尤其严重。尤其在扩军以后,扰民、掠夺,层出不穷。石镇吉甚至就因为处理了一个抢取清军老婆的士兵,引起了军中哗变,可见,此时骄兵们的纪律观点淡泊到何种地步了!

事实上,在石达开出走前的军事斗争中,他主要以指挥为能。太平军严格的纪律制度和维持,多是由杨秀清主持。而西征作战时,杨秀清也负责了军队训练,通过这种系统化的训练体系,太平军新兵迅速掌握了较强的战斗能力,使得石达开在进行作战时,拥有良好的兵源素质作为基础。

因此,他出走后战绩严重下降,关键点在于,他本就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但却不是一个卓越的组织建设者。脱离了杨秀清这种优秀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他的战绩自然就严重下降了。


始终不放松军队纪律和训练,是我军得以克服困难,不断取胜的重要因素。

石达开本人的军政能力不需质疑,因为他要做的事情,非一将之才所能为

很多朋友以太平天国早期从金田到南京的转战来和石达开出走作比较,得出石达开不行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太平天国起事之初,大清承平日久,战备松弛,内部极其空虚,即使是长沙、武昌、安庆(当时安徽省会),甚至六朝古都的南京,防守者在尽力动员组织后,兵力都从未过万。

而在石达开远征时期,起义已经进行了8年以上,8年,抗战都打完了!大清的动员能力与当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石达开入湖南,骆秉章、左宗棠迅速动员,就招募4、5万军队。石达开攻宝庆时,不就就遭遇各地动员、调来的清军合计6、7万人的反击。

因此,用这种对比来否定石达开的军政才能并不客观。

事实上,即使石达开后期表现不佳,无论是陈玉成、李秀成,还是清朝方面的曾国藩、胡林翼,都对石达开的评价非常高。

比如曾国藩,他一方面提到石达开军出走后部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另外一方面也承认石逆賊中最彪悍。

再如李秀成,尽管他认为石达开出走“此误至大”,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石达开军政才能的钦佩。

这是因为:类似的远征和根据地建设,难度都是极大的。南昌起义后 ,起义军远征潮汕。当时军队中可说是名将云集,后来的表现卓越的元帅、将军很多都在这里。可结果依然遭遇了严重的挫折!除此之外,当时各地的起义,也都遭遇严重失败!

并非这些起义领导人的能力不足!他们在后来的革命事业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在敌人尚十分强大时,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要有对中国历史、形势深度洞察的思想来领导,才能取胜。毛泽东根据当时的中国经济、政治环境,提出的“党指挥枪”、“农村包围城市”等一系列正确指导思想。

在这正确的总体思想领导下,革命形势才逐渐得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此,一个事业的成败,并非靠一个将领,甚至一群将领杰出的军政才能就可以。他们要有所发挥,需要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个实事求是的、目光远大的领导人!


即使比起对面的大清,太平天国的领导班子素质、指导思想科学性,都差距明显。

石达开,他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但是:他自己不是,也不曾拥有一个实事求是、目光远大的领导人,拜上帝教也不是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是他的不幸。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石达开学识和眼界达不到开壃拓土的应有水平。原因如下:

1:天京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已死,石达开是实力最强的王,手握军队,身居王位。洪秀全因忌惮他,而有意不重用他,他就负气出走。离开天平天国拜上地教有信众基础的地区去闯一片陌生、经济基础差的贵州、四川,相当于从头再创业。这是丢西瓜捡芝麻的傻事。以翼王当时的实力,守住自己在天国的领地江西,发展自己的实为,盯着天京的动向,坐着天国老二的位置瞄着老大的位置,这样与天王熬着,多惬意。离开根据地当流寇不必要。

2:选的路线有问题,贵州、四川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当地人也不知道什么拜上帝拜,难以筹饷和补充兵员,自己带带出的队伍越走越穷,人越来越少。

3:太平天国的人才少,不重用知识分子,注定石达开的队伍格调低。石达开被骆秉章追到安顺场,被大渡河挡住去路就来手无策,说明当时石达开队伍中没有熟悉当地地形,地理的人,找不到其他突围路线。80年后的红军就不一样,人才多,能一天一夜奔袭160里飞夺泸定桥。红军年代突破泸定桥的难度比石达开年代难不知多少倍,首先红军时代已有无线电,国民党调动军队围追堵截命令下达快捷,其次泸定桥守军有机枪大炮,强火力武器守桥,难以突破。如果石达开部队能想到且实施飞夺泸定桥(泸定桥是康熙时建的,当时已存在),守军只有冷兵器,最多有部分士兵有火药枪,那石达开夺桥是不是容易很多。可是石达开就是呆在河边等死。

以上几点均是因学识、见识不足造成的,所以石达开的学识局限注定他失败。


平淡44816


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已经病入膏肓但是对于全国的掌控力还是有的,翼王想建立根据地只能在各省交界处,在山区等易守难攻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农村包围城市,这些想法都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做出的结论。当年的翼王,既没有发动群众的想法,也没有长远的政治规划,再加上小农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没有根据地。从这方面也看出了主席的伟大,农村包围城市,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军dui,放手发动群众,同时灵活的运用统一战线策略,打击首要敌人等等伟大的思想,还有主席也读了很多的书,比如翼王就没有认真读或者根本就没有读过《读史方舆纪要》,不然也不会功败垂成!


Ferrari律师


成了流寇了。


于无声处34


没那么容易的!


布谷鸟305


主要是石达开离开之后,没了太平天国作为依靠,加上他本身运气不够好。


用户97823049744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太平天国都有部分平天下的能力,但治国就差远了!石达开的眼界和胸怀都不具备开辟根据地的能力。正确的信仰-实力判断-运气+不断做正确的大事,这个是做大事成功的基础,太平天国和石达开都部分缺失!注定要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