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戰疫評論㉔|做好基礎防護,別信“速效偏方”

□ 李曉亮

防疫大戰深入期,關於殺毒治病新聞,有任何風吹草動,在大眾心理和社會行動方面,都會牽連甚廣。比如,昨夜“雙黃連”事件,就是明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悉,該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最初,就這麼個簡短消息,在部分媒體轉發後,“雙黃連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迅速網絡瘋傳,朋友圈裡更掀搶購熱潮。

睡得早的,今兒一覺醒來,還沒反應過來,雙黃連早已賣斷貨。各地線下排隊長龍,與此前搶口罩的比,也不遑多讓,甚至更勝一籌。畢竟,口罩最多預防,這個說是“抑制”。

但,只要有基本科學常識,都該知道,所謂“抑制”,絕非想象中的可臨床治療新型病毒的特效藥。事實上,在部分民眾,毫無獨立思考和判斷,聽風就是雨,無腦瘋搶同時,網上痛心疾首又苦口婆心的科普掃盲帖,也在同步更新中。科學抗疫,知識救國。任何時候,特別大災大難面前,海量蕪雜的信息流中,唯有保持理性思考,才能不盲動盲從,少交或不交“智商稅”。

雙黃連治病,和之前傳的滴香油防疫一樣荒誕。倒不是對中醫的成見,而是從科學角度看,面對一種新型病毒,甚至防疫都還在爬坡期時,任何宣稱能預防或治療的速效偏方、特效藥,幾乎都是渾水摸魚、只求名利的“騙子”。

比如,很快“闢謠”就來:根據世衛組織聲明,目前為止,還沒有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同時提醒,請遵醫囑,勿自行服用雙黃連。上海藥物所也心虛改口,“科學的事不想說太過”,承認沒有臨床數據。體外實驗,有專家用白話解釋所謂“抑制”實驗,就如點火可殺毒,但你不能把病人推進火爐來治病。

而互聯網又是有記憶的,雙黃連事一出,上海藥物所此前相關黑歷史都被挖出:從非典時期開始,十七年來,他們有過不少類似荒誕“神藥偏方”——且涉獵廣泛,專攻“絕”症,從SARS到新型冠狀病毒,再到阿爾茨海默症,宣稱用時短見效快。似不給個諾貝爾醫學獎都虧得慌。

如此不重專業聲譽,難怪被各種段子編排取笑。據說其他類似的也在路上——“藿香正氣口服液等成新版新型肺炎診療方案推薦中成藥”。於是也有應景的:“早上一管兒雙黃連、晚上一管兒藿香正氣,嚼著檳榔、掛著藏藥香囊上下班,辦公室泡杯加金銀花的綠茶”。

只是,防疫非兒戲。某些尋常藥此時爆紅,背後是否是利益輸送的商業營銷?正常逐利可以理解,但不能言過其實,過分誇大虛假宣傳。對某些沒有辨別力,又病急亂投醫的患者,誤信偏方,傷上加傷,就真是草菅人命,喪盡天良了。

新病毒不是不可治,但專用藥劑從前期研發、天量實驗、嚴格審批,最終量產到臨床治病,時間不會太短。而對一般民眾,其實不盲信盲從,不扎堆排隊冒感染風險買所謂特效藥,就是對抗疫最大貢獻。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少出門,做好基礎防護,比啥神藥都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