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作诗的时候,找不到可以表达你真实意境的押韵的字怎么办?

飞龙在天9783


看立体电影的时候,找不到3D眼镜怎么办?

算了,虽然模模糊糊,但是花花绿绿挺好看,咱们将就着看吧?

你一定认为我有病。

写诗不押韵,也是同理。

为什么我看立体电影不带眼镜我就是有病?因为这是必须的、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不戴3D眼镜就根本无法欣赏画面,更加不可能领会电影的内容,进而被电影的情节感动,或激动、或开心、或悲伤。

诗是什么?诗是韵文。不押韵的东西不叫作诗。不押韵,没有规则,读者就像没有眼镜的观众,根本无法知道作品是要表达什么,无法领会诗人充沛的感情,如何能被作者感动,和作者一起鼓与呼?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规则。找不到韵脚,那就不要写诗。可以用其它短小精悍的文体来抒发感情。我们可以离开诗歌这个立体电影剧场,去旁边看一场2D电影,不需要眼镜,也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散文,写段子,写金句一样可以抒发人生感悟,不浪费自己偶然得到的好句子。

不是一定要写诗的。

我们有写诗的执念,那就是对韵文有执念,喜欢在诵读自己的句子的时候那种抑扬顿挫、同韵收尾的感觉。既然喜欢这种感觉、喜欢写诗,为什么不去学习使用韵脚以及平仄关系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呢?

我们觉得什么东西很难,其实都是自己学得不够好而已。

顺便说一下题主的这首“诗”:

《东湖晨景》轻烟欲冷画桥东, 池畔落花逐水流。 远岸千树倒丽影, 清音婉转绕不足。

除了第一句可以成诗,其他的既没有音韵美感,也没有内容美感。

诗是韵文,没有。诗以言志,没有。诗是优美的,没有。

不要小看诗,诗的结构是精巧的,音韵是有节奏感的,内容是完整的。

所以,还是从押韵的规则开始从头学起吧。

至少题主有想写诗的心,值得共勉,一起进步。


梧桐树边羽


问题:作诗的时候,找不到可以表达你真实意境的押韵的字怎么办?

有时候得到了很好的句子,但是却发现韵脚不统一,如果为了追求韵脚的统一,反而觉的丧失了真,例如:

《东湖晨景》

轻烟欲冷画桥东,池畔落花逐水流。远岸千树倒丽影,清音婉转绕不足。


前言

题主的问题可以简化为,作诗押韵太难怎么办?

押韵是作诗最基本的要求,在押韵还做不到的情况下,先不要考虑关于“意境、起承转合”等等问题。好比加减法还不会,就不要想高等数学的问题。

有几个办法可以尝试一下,请参考。

一、先确定韵脚

首先这位题主作品的三个韵脚分析一下:东、流、足。其中东、流是平声韵,足是入声,是仄韵。

用新韵的话,足是平声韵。

绝句是不可以平仄韵混用的,要么仄韵、要么平韵。

另外,要么用新韵,要么用古韵,也不要把新韵和古韵混用。

所以,作诗第一是要确定用新韵还是古韵,第二,要确定用哪个韵部,第三,在确定的韵部中选择要押的韵脚。

二、先把同韵部的字罗列出来

确定了韵部以后,可以把相关韵部中的字,列举出来,选择适合的字。

假如使用平水韵东韵:

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中间]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崧]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蒙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原诗:

轻烟欲冷画桥东,池畔落花逐水流。远岸千树倒丽影,清音婉转绕不足。

可以改为一首平起平收的七绝,押东韵:

轻烟欲冷画桥东,池畔落花流水中。树影千重横远岸,一声玉笛(莺啭)入春风。

三、换其他韵部

假如在【东】韵部中,找不到合适的韵脚,可以换其他韵部,或者使用“流”,即【尤】韵部:

尤邮优忧流旒留骝榴刘由油游猷悠攸牛修羞秋周州洲舟酬雠柔俦畴筹稠丘邱抽瘳遒收鸠搜驺愁休囚求裘仇浮谋牟眸侔矛侯喉猴讴鸥楼陬偷头投钩沟幽纠啾楸蚯踌绸惆勾娄琉疣犹邹兜呦咻貅球蜉蝣辀帱阄瘤硫浏庥湫泅酋瓯啁飕鍪篌抠篝诌骰偻沤.....

原诗:

轻烟欲冷画桥东,池畔落花逐水流。远岸千树倒丽影,清音婉转绕不足。

可以改为平起平声的七言绝句,押【尤】韵:

轻烟欲冷绕春洲,池畔飞花逐水流。树影千重横远岸,一声莺啭自悠悠。

结束语

押韵是作旧体诗最基础的技能,仅仅能够押韵还远远谈不上“带着聊靠跳舞”。

能押韵,还能符合格律是第二重基本功。需要多读古人作品,还要多加练习。

至于意境、寄托等等,暂时不要去考虑,先把基本功练好再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根据题主的题目和描述中所举例的“诗”。我给你两个建议,一是改写散文,二是把成见全部放下,从零开始,扎扎实实地学习诗词创作技法。



诗和散文是有区别的。散文讲究辞情,而诗则讲究声情,声情者,是通过声律去表达感情,是诗这种文体的创作手法之一。

“真实意境”这个词我未听过,也不知何意?所以不敢说些什么。但诗词的意境,则是一种传统美学的概念,其实际之上是指艺术作品,所能赋予读者的一种触感,是抽象的,读者能触及则有,触不及则无。

意境是创作目的,并非创作手法,所以并不是说作者注重就可注重的,更不是作者说有意境就有意境。一首诗词是否有意境,必须由读者去感受。而作者只能通过如声律运用、意象运用等系列创作手法去触动读者。

在唐诗宋词中,真正能让读者感触到意境之作也并不多。而能让读者感触到意境的作品,无一不是有着极成熟的创作手法。

所以,我建议诗词初学者不要将“意境”整天挂在嘴边,更不要说一些如:写诗我只看重意境,从不管韵律这些话。只要结果,不要手段,这并不符合创作规律。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写诗。把写诗当作一种消闲娱乐,对自己不设要求也无不可。但既然在此提出自己的困惑,则证明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模有样的。那还是学习下声律吧,这是非常真实的创作手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夫妻吵架,大家都自然会选择一些升调的句子,对一些较平的句子也会刻意提调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因为大家都明白,如句句都是降调,这不叫炒架,叫叹气。这便可看作声律的一种原始应用。

一首诗词,其表达的情感要比吵架复杂得多,也细腻得多,所以我们要借助声律去表达情感的节奏和律动。而韵是声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无韵不成诗之说。



最后,说说描述中的例诗。恕我直言,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触不到此诗的任何意境,也感受不到作者的任何情绪律动,甚至读不出作者在诗中寄托了些什么情感。


诗词书院


首先,作诗最忌讳用生僻字和险韵,一则害意,二则有卖弄之嫌疑,三则险韵难押容易凑字,反而失其本真。

在中国文学里,历来不太推崇险韵。只有当人们觉得诗人所用韵律险峻却能避免凑韵,才会惊觉和欣赏。唐宋诗人中一般都是用险韵来炫技,用以展示自己高超的艺术水平,但绝非诗词大道。据笔者所知,也就韩愈和苏轼诗作中有不少险韵了。

如果楼主作诗并未使用险韵,但仍旧感觉搜索枯肠而不得,那这时候就要停下笔好好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的文学积累、诗词感悟、创作灵感等还没有达到一个厚积薄发的程度?是不是该静下心来,好好再读一读古人诗,然后用心去感受周围大山大河,世间百态,最后再有感而发,一气呵成?

毕竟,做格律诗,不同于现代诗,要讲究积累,讲究经验,讲究功力啊。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了作诗准绳一说。

作诗有准绳一说,也就是古人制定的作诗标准了,分别从九个方面来说如何作诗,笔者认为非常之有理,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曰立音:要高古浑厚,有气慨,要沉着。忌卑弱浅陋。

二曰炼句:要雄伟清健,有金石声。

三曰琢对:要宁粗勿弱,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忌俗野。

四曰写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巧。

五曰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

六曰书事:大而国事,小而家事、身事、心事。

七曰用事:陈古讽今,因彼证此,不可著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用。

八曰押韵:押韵稳健,则一句有一精神,如柱磉欲其坚牢也。

九曰下字:或在腰,或在膝、在足,最要精思,宜的当。

总而言之,格律诗是需要有诗心,然后慢慢积累,才能下笔如有神。

最后,送大家两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诸君共勉!



原道诗心


池畔落花逐水流,轻烟欲冷画桥幽。远岸千树倒丽影,清音婉转绕不休。

其实,你的诗最缺少的不是韵律,而且情感,你想表达什么情感。现在,你写的诗,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为了写景而写景。而真正的诗,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写景。比如这首诗,韵律稍微修改一下就好了,方法很多,可以改字,改词,改句子,前后翻转等等都好弄,但是你到底想写什么感情??不会就是好美吧,把你的心情加进去。

比如表达忧思之情,这样写会好一些,池畔落花逐水流,轻烟欲冷画桥幽。远岸千树倒残影,清音依旧绕不休。

比如表达喜悦之情,可以这样写,池畔落花逐水流,轻烟不冷画桥游。远岸千树倒丽影,清音婉转绕不休。

等等,写的不好,但诗,文为皮肉,律为妆,情是筋骨,境是魂。只有文词,那是假人,但只有意境那不成女鬼了。。。。。。


诗是情之极


从提问结合其例"诗",可以看出提问人完全在诗门之外。其所谓几个好句子,没一句称得上。两者一对比,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完全不奇怪了。

写诗先要读诗,熟读精思,厚积薄发。

音韵先通,才可作诗。音韵不通,绕道而行,此门莫入。

作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初学者,即使大家如杜甫、贾岛都不吝推敲,所谓"性癖耽佳句,两句三年成"。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是换了二十二字,最后才定稿。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好文好诗都是改出来的。

兴来有时先有意,有时先有句。但这都不是诗,需要孕育平仄、韵脚,并根据平仄、韵脚,遣词、造句,选典、取象,修辞、润色,斟酌、推敲,不断变换、调整字词结构,甚至重新选韵。反复进行以上过程,好诗才能出炉。不炼二十句,不写二十字。

附上本人最近的几首格律诗,供大家参考。

七 律

答谢庆生群楼上诸诗客

华诞屠苏未入筵,

诗乡诸子已蹁跹。

金风玉露催杯杓,

皓月长空遣籁篇。

两句三年轻贾岛,

一躬五斗笑陶潜。

可怜浪迹秋多事,

直教宾朋费点圈。

五 律

秦淮春晌

搁笔眼勤搓,

何如去看河?

故城围翡翠,

新岸展绫羅。

犬鸟声相协,

天人意共和。

金尊吟月夜,

莫忘边事多!

七 律

同学米仓国庆小聚

大景无雕在米仓,

同窗几路汇秋凉。

平芜曲水分村野,

吠犬寒鸦接梓桑。

故老欣逢夸父绩,

青春乐忆品醇香。

蟹肥虾美民天事,

有兴无时聚故乡!

五 律

重三翌日过秦淮玩市(南艺后街)

玩市春方好,

河清向夹江。

琳琅寻古意,

彳亍赏含章。

李墨凝烟翠,

兰亭饮润芳。

秦淮徒楚楚,

我孰与流觞?

五 律

防城港探房并游白浪滩

胡志邦

冬来寻暖处,南国候如春。

江映金花晚,渚浮红树晨。

天涯倾落日,海角立孤身。

明问渔家女,弄潮可带人?


万念一锋



对于诗歌的认识,每个人的看法会各有不同,在我看来,诗歌的本质是“言志”或“言情”而不该过于拘束于章法尺度。人的想法、感情、领悟、阅历等都是随时随境而变化着的,那么,作为主体的人,若有所思所感所悟,挥笔而就,也不失为其佳作也!

对于诗词的平仄押韵等章法规矩是有讲究的,这点毋庸置疑!但俗话说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因为规矩而憋死了人,试问:这个规矩还有何意义?
阳春白雪,我们欢迎并鼓掌点赞;难道下里巴人就不值一提而嗤之以鼻?其实,我一直觉得规矩是用来参考和学习的,但不应该作为紧箍咒来制约人的真性情与思考的!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

诗词歌赋讲求格律和韵味,这个最大的好处是便于传诵与记忆,读或唱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很快就记住了。这个确实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但,我想问问:诗歌创作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传诵和记忆吗?是为了曲高和寡吗?还是为了告诉别人诗歌就该我这样作?
“诗言志”“诗言情”,自古以来都是充分的予以肯定和支持的。这个才是创作诗歌的初衷和出发点所在!而不是因为章法或韵味而去创作!章法尺度都是在创作过程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来的沉淀物(规矩),但它不是诗歌的起点或归宿!若有心生活处处皆为诗,若无意合了规矩也白费心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所有文艺创作都该因人因物因境而作,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炼――反思――提高的过程,只要能写出真性、真情、真心,何拘于规矩?

当然,我必须肯定的是诗歌创作有其规矩的,但这个规矩适合职业人士去遵循、研究、探讨和评论,而不适合广大诗歌爱好者们随心随性而发。平台的长久与深远不在于曲高和寡,更多的在于海纳百川!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该如此!
诗歌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财产和语言发展的一种需要,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格律和韵致,更主要的是其灵魂(真高雅而不失简单,真性情而不失通俗)。孟子讲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既然国人有此爱好基因存在,何必困于规矩中而无从下手呢?

高山流水少知音,管他押韵不押韵!阳春白雪曲和寡,下里巴人更亲民!

本人不才,斗胆作如上说,若觉不妥,还望指教!


指间行走



说句不客气的话:阁下掌握到的字词意境还是太有限,需要加强学习了。

我们其实可以经常听到类似的问话,生怕因为一个字、一组词应用不够妥帖不够恰当,造成韵脚与意境的流失或偏离,以文害意,没达到理想的律诗要素和表达需要。

自问不是一个诗词作者,勉强可以算一个爱好者,也曾尝试过试着写一点儿个人眼中所谓的诗词,也不过是借用古人韵脚词意,翻新或嫁接而已,后来干脆就此罢手,任何尝试都不做了,俺也真的不是那块料。

但对那些意境浓郁、组合精当的诗词依旧爱不释手,难免会忍不住击节叫好,赞叹几句。

有人认为写诗或作词意境比韵脚重要,重要的是表达出完整的境界,营造出合理的氛围,为了诗词意境的表露,哪怕稍有伤韵或者直接背弃,也无关紧要,毫不介意,更不在乎文句之间的映代与勾兑,就是为了追求其中的意境美。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首诗或一阙词,意境固然重要,但韵律同样不可偏废。如果一首诗写得精彩迭出,却在韵律上却出现悖离,诵读起来磕磕绊绊结结巴巴,真的就是没有表现出韵律美,算不得一首成功的作品。

我在想——如果有可能,可以尝试着通过改辙易韵来实现目的,不会揪住一个韵律问题不放手,更不会钻那个牛角尖。

古人之所以创造出那么多的汉字,甚至有很多生僻的、怪异的解读,就是说明字词的意境其实很难采用既定的字词一键搞定,而是要反复锤炼和琢磨,就像贾岛所说的那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诗是为古代诗歌的锻字最高境界。老杜晚年,其诗作已经到了千金不易一字的境地,可以说是字词组合的最佳典范,我们不妨从老杜身上学得一些锻字押韵的奥妙,也可尝试通假、借用的规则,写出脍炙人口、两相完备的诗作。

上述仅止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如果可行,不妨一试,如果不靠谱,权当我没说,还需要虚心向诸君讨教🙏🙏🙏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沒遇见过这种情況,我写词时一般都己确立好警句词眼,也就是词的中心思想,己经定好韵了,篇幅围绕警句展开,只要不背离中心思想,其他的不重耍,铺垫的句子不压韵,那就换个句子让他压韵好了。

修饰铺垫的文字手法千变万化,遵从格律决不会造成障碍。在我看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反对格律者只因二个字……畏难!他们不是畏格律之难,是畏琢磨诗句之难,畏学习之难,嘿,人人都是李太白,写诗一挥而就,不带思考,不带修改的。

如果真找不到,那就用其它字表达,我认为那境界更高,但这不是多数人能理解的,不过只要有一个人理解,作诗的人就应该心里满意了。

要知道画家的画要想叫人理解是很难的,因为他的处境思想要用画表达出来是决非一般人能看懂的。诗词还可有个小说明但字画是没有说明小介的。所以我们是更应该得安慰了。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小茗文化


看你写哪一类型的诗。现代诗,无须顾忌韵的问题,顺口就行。写古风,在用韵方面十分宽容,也好调整。主要是格律诗,对用韵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遵守规则。好在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可以根据自已要表达的景、物、情,尽量选择适合的韵部来组词。这就要求语言文字知识和词汇积累十分丰富。同时,写诗词有很多词语可以借代,例如月亮为了押韵,可以用蟾宫来借代,以适应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写格律诗,多用意象,多用借代,变通一下以后,既可以适合平仄要求,又便于选择韵部。请君不妨一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