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父母對孩子的心情諮詢是否有知情權?怎麼做合適?

山高在腳下851


父母要有知情權,我們可以隨時瞭解孩子成長中所遇到的煩惱的事,可以幫他一起解決,開心的事,可以一起分享,生活中給他正確的指引,更加有力的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獨新秀


我這個真的沒什麼經驗,因為父母一般只有和子女做了這朋友,他才會告訴你他的事情,我的寶寶還小,話還說不清,所以沒有什麼話語權,但是我覺得,先從朋友開始,如果他不想說都不要強迫他,讓他感受到你是愛他的,那麼他自己也會說出來,強迫不來的。


杉姐說理財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心情,絕對應有知情權。

首先,我們知道,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很多言語、行為、心理最初都是在模仿父母,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懷疑。就是我們說的那個“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這個時期,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引導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做出極端行為,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傷害。叛逆期,也是孩子形成良好三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就是正常成長期。

這三個階段,父母一定要隨時掌握和了解孩子的情況,行為、心理、言語。究竟怎麼做比較合適?我個人認為,有幾個要點。

一是,多和孩子溝通。以朋友平等相待的態度,多交談。儘量讓孩子能夠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

二,適當顧及孩子的個人隱私權。不能粗暴干涉。有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一切都要粗暴干涉,不經孩子同意,看孩子的日記,檢查孩子的私人物品。要知道,他儘管小,但也有個人人格尊嚴,這是要注意的。

三,和學校老師經常聯繫,適時掌握孩子的點點滴滴情況。

四,父母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樣,在言語、行為、家庭氛圍上給孩子一個和諧的環境。

五,尊重孩子正常選擇權,覺得不對,可以慢慢了解,給孩子一個建議,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他該怎麼做。

六,適時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該投入就投入。但要注意,不給孩子壓力。

如果我們做到了上述幾條,孩子的正常成長應該不會出現大問題,對孩子將來融入社會有好處,做一個對家庭和社會有益的人。


止水如心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諮詢必須有知情權,但這種知情權應該有選擇性,應該保護孩子的隱私權。就這個問題,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父母愛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這件事可以被稱之為藝術。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教育理念都可以成為孩子走上不同的人生的原因。在專制的家庭中,孩子毫無尊嚴可言,父母以愛的名義將孩子的自尊踏於腳下,很多孩子也因此出現了很多心理上的問題。家長對孩子的不尊重,對孩子的專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因為選擇了不正確的方法恰恰傷害了孩子,如果父母真的愛自己的孩子,想讓孩子健康的發展,就要尊重孩子。

二、父母愛孩子,就要保護孩子的“隱私權”。

隱私權是人權的一種,我們一出生就擁有了人權和尊嚴,所以無論年齡大小、職業高低,都不能剝奪其人權,未成年人亦是如此。給孩子隱私權,是父母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孩子的秘密是他一輩子最珍貴的財富。很多父母常常為了偷窺孩子的隱私,而突破邊界,分不清什麼是孩子的,什麼是自己的,什麼事情必須管,什麼事情不該管。保護孩子隱私,孩子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父母愛孩子,必須適度使用對孩子的知情權。

家長作為對孩子成長負有監督、保護、教育責任的法定監護人,在法律上,應當對孩子享有知情權,就是說,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學習成績、孩子身體狀況等方面都有權知道。但,對孩子的心理諮詢的知情權要適可而止,一定要注意“度”。不少父母認為,看孩子的日記能夠準確、及時地瞭解孩子的思想,便於發現問題,有助於父母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不少中國家庭,為了及時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出於對未成年人的教育需要,父母查看孩子的日記、短信、聊天記錄等信息,確有其正當性,但要適度。

三、父母愛孩子,就應該在家長的知情權和孩子的隱私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如果只講保護孩子的“隱私權”,忽視家長的“知情權”,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反之,一味的強調知情權,忽視了孩子的隱私權,又會傷害孩子。當孩子的“隱私權”和家長的“知情權”發生衝突的時候,找到這個平衡點尤其重要。

有法律專家表示,當未成年人隱私權與監護人的知情權衝突時,應首先適用利益比較原則進行衡量,體現利益小的權利應當讓位於體現利益大的權利。

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既是權利又是義務、責任,關係著未成年人的培養教育、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維繫著未成年人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而未成年人隱私權則與其尊嚴、自由相聯繫,這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心理感受,在利益上顯然與前者不能比擬。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說到孩子,你的第一想法是什麼?不懂事、還小、幼稚、懵懂無知、不成熟……相信不少家長在腦海裡都會蹦出這樣的詞。也正是因為家長如此的認知,所以在家庭中,發生某些事或者做某些決定的時候,都並不會去知會孩子。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太小,還不懂事,無需知情權和發言權。

而開心果媽媽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便是家庭中的知情權和發言權,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這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嗎?家長千萬不要不以為意,因為這關乎孩子一生的成長。

01。家長擅自給孩子報"興趣班",金錢、親情都打水漂

親戚家有一個小孩兒叫洋洋,馬上要上一年級了。本該是一個開心的暑假,但是洋洋卻因為和家裡大吵一架,這兩天搬到開心果媽媽家來小住幾天。

洋洋的媽媽見其他很多寶媽都給孩子報了英語班,覺得自己夫婦二人英語不咋地,所以便也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英語興趣班。媽媽興高采烈的告訴洋洋,但是孩子卻耷拉著小臉,委屈地問媽媽:"說好的給我報繪畫班的呢?為什麼沒經過我的同意,又報英語班啦?"

媽媽說:"畫畫兒對你學習沒用,英語才是有用的,別這麼不懂事好嗎?"

洋洋說:"既然是你自己報的,那你就自己去學吧。"

為此,媽媽在家裡狠狠訓斥了洋洋好幾天,孩子表示,自己在這個家也沒什麼存在的意義,所以便逃到開心果媽媽家來了。

後來,洋洋對開心果媽媽說:"其實上英語興趣班也沒什麼,好多小朋友都上。但是媽媽都不和說,擅自給我報,還刻意忽略我想報的繪畫班,所以我是真生氣了。"

報興趣班,看似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家長要明白,上興趣班的是孩子,交報名費是的是家長,所以報興趣班這件事情,並不是家長一個人的事情,而需要孩子和家長同時同意。如果家長不經孩子允許,就報興趣班,孩子對此又非常牴觸,那麼家長等來的可能就是金錢和親情都打了水漂。

無論父母給孩子做的決定,是否是孩子原本內心所需要的,只是,一旦這個決定沒有經過孩子同意,那麼孩子可能就會不喜歡。孩子不喜歡的,並不一定是結果,而是父母的做法,這一切,都是由於家長沒有給到孩子"知情權"和"發言權"。

在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很多父母本著為孩子好,或者自己是一家之主的想法,在一些事情上,並不會去知會孩子,或者給孩子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

02。家庭中的"知情權"和"發言權",對孩子很重要嗎?父母別不在意

1、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尊重,不僅是成年人需要的,孩子更需要。如果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就給足孩子尊重,那麼孩子在未來成長的路途中,自信心會更強。

但是尊重也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對自己的事情,對家庭的事情,如果都沒有知情權和發言權,那麼又何來尊重可言呢?

2、孩子沒有"家庭感"

開心果媽媽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媽媽正在討論,家裡到底是先換個彩色電視,還是先買輛電動車。爸爸覺得,每晚回來太無聊,想先把舊電視給換了。但是媽媽覺得,有了電動車,上班會更方便。

開心果媽媽當時在一旁覺得很委屈,為什麼沒有人問我的意見呢?我就不屬於這個家庭嘛?於是我便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有點意外,但還是問了我的意見。我說:"先買電動車吧,媽媽每天送我上學也方便些。"最後,還是先買了一輛電動車。在自己的意見得到了採納時,開心果媽媽當時覺得特別開心,心裡更愛這個家了。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份子,如果家裡任何的商議,任何的事情,都不讓孩子知曉,不讓孩子發言,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這些都和我無關。孩子這樣的想法也是將自己從家庭中剔除,至此便沒有家庭感。而那些,能夠積極參與家庭的孩子,家庭感更足,會更愛自己的家。

3、親子關係"隔"一層

假想一下,A經常和你聊天,說著心裡話,在有事情的時候也會諮詢你的意見;B雖然看著對你很好,但是他總是自以為對你好,卻從不問你需要什麼。A和B,你會選擇誰做朋友?

無論是做朋友還是親子之間的相處,有時候還是有些共同點的。如果家長總是武斷地決定著孩子的一切,不給孩子知情權和發言權,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心裡不快。這樣也會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隔了一層,無法那麼親近。

03。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讓孩子有知情權和發言權呢?在此,開心果媽媽簡單羅列了5種情況。在出現這5種情況的時候,開心果媽媽建議家長給足孩子知情權和發言權。

1、家裡人員的增減

有些家庭因為生活需要,所以便會聘請保姆,或者為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又或者家裡想養寵物等等。人員、動物的增減,都會對孩子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作為家長應該要提前告知孩子,並和孩子進行商量,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家長一味地包辦,只會讓孩子牴觸,或者無法適應。

2、孩子學業、興趣班等的選擇

開心果媽媽在初中升高中的時候,本想去讀師範,讀出來就直接是一個大專。但是爸爸不允許,他希望我去讀高中。在這個選擇過程中,爸爸沒有強迫我,而是給了我很多案例,為我分析了利弊。最終,我聽從了爸爸的選擇。

孩子的學業、興趣班貫穿著孩子整個學習生涯。家長在為孩子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給足孩子知情權和發言權。可以給建議,可以引導,但是不要強制,不要包辦,否則只會引發孩子對學習、興趣、家長的牴觸。

3、家庭的危機

說到家庭危機,可能面臨的方面會很多。比如,父母的婚姻危機,家人的健康危機,家庭的經濟危機等等。對於這些會嚴重影響到家庭孩子生活的危機,作為家長也要給到孩子知情權和發言權。

有些家長或許不忍心,怕傷害孩子,總是遮掩著。雖然孩子還小,但是,他也會有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忍受能力,甚至有時候,孩子會比家長更冷靜,作為家長,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此外,家長也不妨將此看做一個機會,一個讓孩子變得成熟、變得更能忍耐的機會。

4、家庭"採購"問題

採購,是每個家庭都會經歷的事情。小到去超市買點生活用品,中到購買一些電器,比如手機,電腦等等,大到買房買車,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

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順便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以及認識一個家庭對財務的需求,這樣會讓孩子在花費的時候更加理性。

5、孩子詢問的時候

有時候,家長之間在進行交流,或者家長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孩子會問東問西,其中也會問到家裡的一些事情。其實,這時候孩子就表現出對家庭事務"知情"的慾望。只是很可惜,孩子這樣的狀態,很多時候都被家長給忽略了。

前面所有的事項,都是出於家長主動和孩子說的狀態。另外,在孩子自己想要知道某些事情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告知孩子,讓孩子有"知情權"。

04。給孩子"知情權"和"發言權",這幾個"度"需要把控

1、不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需要有知情權和發言權

在上述的五點中,介紹了孩子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有知情權,總的歸類下來,便是這些事情,對孩子的生活、心情等有比較大的影響時,家長需要對其告知,聽其意見。

但如果是鄰居家的八卦、親戚家的瑣事、夫妻間的相處細節、生活照無關緊要的小事等等,這些和孩子絲毫沒有關係的事情,不一定需要和孩子做過多的溝通。有時候說得太多,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煩。

2、家長別把"溺愛"錯當"尊重"

小叔家有個7歲的男孩兒六六,對於家庭的事情,他倒是有知情權和發言權,然而,小叔卻將這個權限給得過頭了。六六家裡的事情,幾乎都是由六六決定的,如果不依著六六,他便會在家大發雷霆,最終,家人都會向他妥協。

尊重,是孩子和家長處於平等的地位。而溺愛,是家長將孩子捧到高於自己的地位。家長要分清,什麼是知情權和發言權,什麼是指手畫腳,什麼是尊重,什麼是溺愛。

無論是出於好奇心,還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感、參與感等等,孩子在家庭中的參與,都非常重要。作為父母,一定要記住三點:

1、孩子,比你想象得更懂事;

2、孩子,很想參與到家庭中,像個小大人一樣;

3、孩子從小在家庭中的參與程度,決定著他未來家庭的模樣!








經常用了


有一定的知情權,但不是全部的知情權。一切要建立在對來訪者的治療有益的方式上。

如果孩子是未成年人,由父母帶領去找心理諮詢師諮詢的話,出於職業要求的保密原則,諮詢師要首先告知孩子與監護人,心理諮詢需要保密的。但具體操作上會根據年齡和發展水平會有一些差異。如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諮詢,諮詢師可以反饋給家長必要知道的一些信息,不能是具體諮詢內容。而對於小學階段的諮詢,則與青春期給監護人的反饋又有差別。

所以一般在對青春期的孩子諮詢前,我都會當著孩子與家長的面,首先提出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 至於哪些能告訴家長,則由孩子自己主張。家長需要知道的情況溝通,也是建立在對求助者康復有利的基礎上。



職業心理專家師至潔


自然之道回覆:

知情權是什麼意思,怎麼還和權力、義務扯上了。權力是可以行使的,有點壓迫和強制的意思。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應為孩子不具備養活自己的能力,需要依靠父母,所以如果父母強勢的話,孩子一般都會妥協,因為大部分孩子不想餓肚子,沒地方睡覺,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在孩子心中卻埋下了抱怨的種子,生根發芽,影響孩子的一生。

高明的父母要學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包容孩子,引導孩子,而不是強制孩子,或者把你得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其實現實中有很多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為孩子安全的名義,為孩子規劃設計一切,不讓孩子幹這個,也不允許孩子做那個。其實父母應該陪著孩子去體驗,去嘗試挑戰冒險,這樣和孩子建立了信任,他會和你分享他的心情的。或者在你們一起行動的過程中你也更深刻的懂了你的孩子,他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99自然之道99


十條建議:

一、儘量表揚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會肯去學習。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進步,哪怕是改正一個缺點。

二、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內容和實際進步程度。家長要多詢問孩子最近學習了什麼,掌握得如何等。

三、經常給孩子制訂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感覺到能夠做到,孩子有自信心,從而有利於孩子發揮出潛能。

四、刺激孩子的學習慾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練習。

五、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鋪、用具,盡到自己的那份責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七、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教師。

八、定下家庭學習規矩,並且自始至終執行,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息習慣。

九、引導孩子善於提出問題。要培養孩子多問為什麼。

十、要使孩子重視上學,儘量避免孩子缺課的情況發生。

如何培養一個有靈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讓優等生”成了“問題生”有這樣一個女孩子,讀小學時,老師在上面講課,她在下面玩,為了這個,不知道被老師轟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師把她轟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螞蟻打仗。

別人問她為什麼不聽講,她說:“咳,老師講的那點東西,有的我一看書就會了,有的上課聽聽就會了,可老師呢?反反覆覆地講呀,反反覆覆地練呀,煩著呢!”她當時被老師認為是問題學生

可就是這個問題學生,從北京八中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後,遠赴美國讀本科,一年後又因突出的成績脫穎而出。在全美的一個化學競賽中名列前茅。大學畢業,有7、8所知名大學發來邀請函。最後,她選擇了麻省理工學院讀研究生。

這個事例反映了當前學校傳統教育的弊端。傳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模式教育,他們忽視孩子們的個性差異,對學生制定統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教材,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用同樣的試卷。這樣就必然導致優等生吃不飽。硬逼著孩子反反覆覆地講,反反覆覆地練,只讓孩子覺得彆扭而厭學,使孩子的求知慾、學習的主動性消失殆盡,失去孩子原有的靈性,能夠培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都算是不錯的了。

這個女孩很幸運地進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該學校以善於培養智力超常的兒童著稱,學習環境寬鬆,能發揮孩子們的個性優勢,使這個問題學生成為了優等生。

二、寬鬆環境,發揮孩子個性優勢

北京八中還有一個男孩,讀小學時不愛做作業,他的道理是:“作業不就是讓我們練習嘛,我懂了,為什麼還要做?” 她媽媽先去找老師商量,孩子都會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師沒有同意。後來媽媽就模仿兒子的字體天天幫著他做作業。媽媽認為:重複勞動會把孩子的創造性磨滅了。據說就是這個孩子讓少兒班的老師定了條“規矩”:通過老師測試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業。

更有意味的是:這個男孩有個小表哥,小時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倆曾比過看誰爬牆的辦法多,結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業時常因為錯寫了一個字就被罰寫100遍。到後來,他的精力被這種懲罰罰沒了。

練習並不是越多越好的,題海戰術也許短期內會使孩子得到高分,卻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孩子作業的量以應以掌握知識為目的,適當地複習以加深印象。由於學校佈置的作業是以大多數同學為標準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識的前提下,可充許孩子不做作業。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簡單重複的題目,那樣會將孩子的學習優勢當成缺陷而磨掉,導致孩子的厭學情緒。少做點題目可讓孩子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習能力上,孩子的後勁將是很大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平和的心態,不要把分數看著唯一。

三、期望過高,讓孩子苦不堪言

揚揚成績很一般,但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便想法讓孩子進了名牌中學。這個學校都是各個小學的尖子,每年升入重點高中的學生都在95%以上。初中三年,揚揚承包了所有的全校倒數第一名,最終還是沒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又留下來複讀。

像揚揚這種情況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學校的處境。進入重點學校或重點班能享受到優質教學資源,固然有它的好處,但如果長期讓孩子處於那種的差距很大的學習環境中,容易讓孩子喪失信心。像揚揚這樣的孩子如果到的是普通中學,就不會有這種煩惱了。

有一位網名叫苦心的人,他說:“孩子進入中學後,每天做作業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週末的時間也全用上了,可還是完不成作業。經常出現前課的單詞未記完、以前的數學內容未掌握的情況。每晚搞得太晚,疲憊不堪,又影響了新的課程的消化。”我說:“如果他實在完不成作業,就暫時和老師聯繫一下,少做幾題,集中精力把題目真正弄懂。”還有人勸他離開這個學校。可他覺得,這就說明他失敗了,心裡難於接受。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願正視自己孩子的差距,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憊不堪。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目標,要讓孩子跳起來能摘到桃子。像這位網友的孩子,應該把學習目標定在掌握基本概念上,讓孩子先做相對簡單點的題目,如練習冊上的A類題目,在數量上也可少一點,把題目真正弄懂。其實基本概念就在A類題目中反映出來,做題目關鍵在於弄懂而不在於多,考試時基本概念題佔有相當的份量。惟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前進。

四、因勢利導,讓孩子享受學習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因為成長環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參差不齊,學習風格也會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有靈活的教育機智,因勢利導。這樣,孩子才會處於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把學習作為一種享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要充許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有的學生喜歡通過討論強化自己知識,也有的學生喜歡靜靜地獨自思考。對前者我們應儘量營造一個討論的氛圍,而對後者,我們就應給他們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還有的孩子喜歡通過構詞法來幫助記憶英語單詞,而有的同學則善於通過閱讀來增加詞彙量。對前者我們可給孩子提供有關構詞法的書籍,對後者則須提供一些水平相當而又有趣味的英文閱讀材料。有的孩子喜歡做摘抄,而有的孩子卻習慣反覆閱讀所喜愛的文章,這都能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對後者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做摘抄,提供一些相應的課外書籍讓孩子讀同樣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找準切入點,引導孩子。如有的喜歡追星,可通過給他們講解明星們是如何成功的,以激發孩子積極上進之心;如對個性強,自制力也相應強點的孩子,可讓他們自己制定相關規定,這樣,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就比較能自覺地遵守了;而對於自控能力相應較弱,卻喜歡“戴高帽”子,也相對比較聽話的孩子,則可用表揚與懲罰相結合的方式,給予適度的監督,以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

五、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能成材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剛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道路。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奧托?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於是,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興趣,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敏銳,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得到的評語是:“非常遺憾: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所表現的素質令人失望,將來恐怕難有造詣。”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家都認為他成材無望時,化學老師卻發現他做事一絲不苟、耐性專一,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應有素質,因此建議他改學化學。瓦拉赫改學化學後,潛能被激活了,最終獲得了化學諾貝爾獎。

成功專家羅賓曾說:“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家長,要有認清自己的孩子,瞭解孩子的長處和短處,挖掘孩子的潛能,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每個孩子都能成材。

一個好的父母想造就一個孩子的好前程,春天提醒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孩子視為家庭的平等成員,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讓孩子獨立思考,自由選擇。讓孩子自由選擇並不是說父母就無所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可以幫助分析,最終的選擇權在孩子手裡。如果孩子選擇錯了,她自己將承擔責任,一旦意識錯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幫她做的選擇,即使對了,她也不一定會做的很好;要是錯了,她會怨恨你,因為責任在你。

二:認真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意見,要與孩子做朋友,家裡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長說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關的事情,家長一定要與孩子商議,聽取孩子的意見,對的意見要接受,不對的意見要做出解釋。當家長就家裡的某件事做出決定時,也應徵求孩子的意見,這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家裡平等的一員,在以後會積極為家庭著想,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事情本事的完成。

三:爭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的願望,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同時也要向孩子敞開自己的胸懷,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樂,爭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這不僅能幫助家長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於家長更好的引導孩子成長。

四:對孩子成長的過成中要用擺實事、講道理的方法。不要輕易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發指令,要儘量引導孩子去思考。要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對於問題,應通過談話、協商,取得相互間的溝通和理解,最後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五:做孩子的朋友,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原則,遷就孩子的錯誤。我們強調給孩子發展興趣愛好的自由,但並非自由放任。應該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確是錯了,就不能任何遷就,一定要嚴肅指出,並做出相應的解釋,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錯了就敢於向孩子承認。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風給孩子做出表率,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六:主動和孩子交流心裡想法。與孩子溝通,目的是要增進彼此的瞭解將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向孩子說清楚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溝通。其實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因為那只是單向性的,目的只是讓孩子瞭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這些父母是否想過:你們要求孩子聽話和了解你們的意思,但你們有沒有了解過孩子的想法?溝通,要求父母主動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孩子表達,同時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互相傾聽,互相瞭解。這樣,才能瞭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後“對症下藥”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孩子健康成長。

最好不要對孩子說下面十句話:

1. 你為什麼就不能夠象-----

孩子被對比,很可能增加他們本能的敵對情緒,甚至耿耿於懷.

應該向孩子講清楚你的具體要求.重點放在你希望他改變的不良行為上.

2.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被話刺傷的孩子只會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顏悅色,耐心講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3. 你簡直笨到家了

這話只能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極大傷害.有的因此產生自卑感,不求上進.

家長正面積極的鼓勵和卓有成效的幫助,才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和掌握生活本領的根本方法.

4. 走開,能不能讓我安靜一會兒

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產生無以名狀的孤獨感.

倘若你的確想獨自呆一會兒,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釋:我很樂意與你在一起,只不過現在太忙,請原諒.

5. 少羅嗦,閉嘴

孩子會認為父母對我的意見一點也不重視.長此下去,孩子會變得毫無主見,依賴性極強,把自己看 成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6. 老老實實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脅最終將損害家長的威信.孩子反而會繼續自己的不良行為.瞧你怎麼辦.

最好辦法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償罰手段.

7. 媽媽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現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軟硬不吃,但千萬別說媽媽求你了.說這話就意味著父母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心裡更加篾視你

8. 我沒本事

和孩子談話時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無遺.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的.

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9. 揍死你

當你說這話時,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這是一句根本無法兌現的大話.孩子並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動.

10. 你滾吧,想去哪裡去哪裡

最後通牒式的話讓孩子沒法應對,他雖然不想離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頭.任性的孩子可能會逞一回英雄,真的離家出走了.

應明確指出孩子的錯,即使在批評的時候,也應讓他感到父母的慈愛和關切 .

你的孩子,你不管誰管?

你的孩子,你不愛誰愛?

請你別忘了每天把這份禮物送給孩子們:

1.讓孩子無拘無束

2.教孩子關心別人

3.發自內心地大笑

4.表揚得有技巧,鼓勵孩子自信心

5.讓藝術走進孩子心靈

6.微笑,讓孩子懂禮貌

7.適時地讓步

8.給孩子展現自己的機會

9.教孩子鑑賞他擁有的東西

10.讓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11.教他控制自己的行為

12.教孩子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海南海口鐘樓之聲


您好,我是彤麟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心情諮詢有絕對的知情權。

現在的孩子多愁善感,攀比嫉妒,早戀追星,沉迷網絡,經不起挫折,甚至輕視生命等等各種問題,

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呵護孩子,瞭解並理解孩子是每個父母的使命,也是責任。

①和孩子做朋友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流思想。經常與孩子談心,不僅可以了接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還能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想法,體諒父母的難處,增進父母和孩子彼此的感情。

②父母要耐心的傾聽,在聽孩子說的同時觀察孩子,在孩子的一些細微動作或是眼神中對孩子的話加以判斷,和引導。

③給孩子一個平等開放的家,給孩子營造一個暢所欲言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敢說,即使說錯了也沒關係,只有這樣,大家才能真正的敞開心扉,心意相通,達到一種默契,彼此瞭解,輕鬆相處。

④讓孩子丟掉“心理柺杖”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多對孩子笑而不是吵鬧。對孩子敏感的性情感同身受,有什麼事情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情緒免疫力”。

家長的責任是除了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走進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

希望我的回

答對你有所幫助!


彤麟媽育兒日常記錄


父母對孩子的心情諮詢原則上是有知情權的。因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導師,是孩子的養育人和監護人,當然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知情權。但是,如果孩子到達了一定的年齡以後,尤其青春期,孩子可能會對心儀的異性產生朦朧的想法,這就是孩子自己的小秘密,如果他(她)願意跟家長說,當然作父母就可以作正確的引導。如果不願意告訴父母,作父母的也不必去刨根問底,給孩子留下一個情感的角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