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是为你好"家长苦口婆心孩子却不听?"霍布森效应"在作祟

在家长的教育信念里面,有一条便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为了孩子能够成长为家长想要的"方圆",不少家长便会给孩子树立各种各样的"规矩"。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懂得一些教育理念、教育道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自以为很懂,而后错误运用这些道理,去管教孩子。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是为你好"家长苦口婆心孩子却不听?"霍布森效应"在作祟

在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句话,真的是绝大多数家长都说过,那就是:"我是为你好!"

一句"我是为你好",道出了多少家长的心酸?在这句话背后,每一个家长都为孩子付出了许多,不计回报。但是,这句话之后,很大程度上却是孩子的"不以为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叛逆"、"争执"等等。

※ 案例:孩子刚有点阅读兴趣,就被妈妈的"我是为你好"浇灭

小浩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和很多男生一样,小浩也是一个坐不住的男生,为了培养他的阅读习惯,锻炼其专注力,妈妈花费了好大力气,只是却没啥效果。

有一次,小浩从同桌那里借来了一本小说书,作者是杨红樱,自此,小浩便喜欢上了这位作家的各种书。同学那里的两本很快就看完了,小浩便央求妈妈再给自己买几本回来。

儿子忽然变得爱看书,妈妈自然是高兴的。兴高采烈地去书店买,而后妈妈的目光却锁定了经典区。这个区域的书籍,都是世界经典,比如《论语》、《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妈妈思前想后,觉得小说书终究不入流,于是便买了十多本经典书籍回家了。

等待了大半天的小浩,在看到妈妈买回来的书后,瞬间垮掉:"妈妈,这不是我想要的书啊!"

妈妈见自己挑选了大半天的书,孩子不领情,便生气地说:"你看的那些书有什么用?妈妈给你买了,可都是经典,绝不会错!妈妈也是为你好,你可不能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啊!"

母子俩谁也说不通谁,最终,小浩也不指望妈妈给自己买了。而那些所谓的"经典",便随便扔在书柜的一角,等着吃灰。

※ 案例分析

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讲,小浩想要的,不过是杨红樱的小说,他爱看。但是给到自己的,却是别的书籍,无论那些书有多棒,都无法满足小浩内心的需求。

阅读习惯培养角度来讲,阅读书籍并没有规定说,经典书目必读,其他书不能读。是否能读得进,还是要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为妈妈,可以辅助挑选,却不该武断决定。因为妈妈的否定、决定,孩子好不容易养成的那么点阅读兴趣,很有可能就此被掐灭。

教育方式的角度来说,妈妈直接锁定了孩子的成长空间,丝毫没有给予孩子选择权。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没有任何探索的空间。因此,这不是"为孩子"好,而是家长陷入了"霍布森效应"。

※ 霍布森效应

在英国,有一位商人叫做"霍布森",他主要从事贩马的生意。在卖马的时候,他会拉出所有的马匹供别人挑选,但是却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只能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这个条件,其实就是一个"别无选择"的标准,后来,就有人讥讽这种选择为

"霍布森选择效应"。

结合上述的案例,小浩的妈妈想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是,却已经为孩子选定了书的范围,孩子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孩子妈妈自以为"为孩子好",但对孩子而言,这其实就是一种"霍布森效应"。

"霍布森"式教育下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模样?

1、孩子失去真正的"自我"

之前读过一本书,是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正常孩子的模样,他们不会一味地顺从,有着自己的幻想,不迷恋玩具,没有恐惧,也不说谎等等。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使宝宝,但也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模样。

想要孩子拥有"自我",那么家长的教育将变得格外重要。如果家长采用"霍布森选择",那么孩子便是被家长"封印"在自己想要的条条框框里。有一类孩子,便会完全顺从父母,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只是,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真正找到自我呢?

2、孩子失去做"选择题"的能力

在社会上,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有"选择纠结症"。小到买哪一款发卡,大到和谁结婚。在无数个选择中,孩子不知道该如何选,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选择。这一类孩子,大多是因为"没主见"。

人生来就是没有主见的吗?显然不是。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若是父母为孩子选择好了一切,又或者,孩子在选择的时候,被家长的"我是为你好"所否定,那么孩子便会怀疑:"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没有做过选择题,又或者总是被人说,你选错了,然后被强行选择对方想要的答案,长此以往,孩子便真的不会做选择题了,人生,也逐渐变得没有主见,随波逐流。

3、孩子走上"叛逆之路"

妈妈:"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妈妈没收你手机,是为你好!"

孩子心理想法:"那你为什么能玩?为了你自己好,你不也应该放下手机吗?你就是处处管着我,我非不让你管!"

孩子逐渐变得叛逆,一定是有原因的,而"霍布森选择"便是原因之一。

孩子的叛逆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朝朝夕夕。家长为孩子设定好了条条框框,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就替孩子做好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孩子是不服气的!不值得信服,那么孩子便开始叛逆。

或许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忍耐,但是一旦到达了某个极限,孩子就会爆发。等到这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但家长在孩子心中,亦然也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

如何让孩子学会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需做到这三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有理。"霍布森效应"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看得见的。家长该如何均衡这其中的教育?对此,开心果妈妈整理了三点,或者家长可以参考。

1、将"选择"深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关于孩子的"选择",不该任其选择,家长也不能让孩子没有选择。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最恰当的时机,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孩子起床穿衣服,家长可以问孩子想要搭配什么颜色,可以给孩子建议,但一定不能因为孩子搭配的颜色你不喜欢,从而强迫孩子选你想要的。

再比如,该给孩子上兴趣班了,那么多兴趣班,可以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选,家长可以给出建议,或者用身边的案例进行引导。但不能因为觉得女孩子该学跳舞,就不让孩子去学跆拳道。

开心果妈妈建议,家长将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权,还给孩子,这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意识。

2、管教孩子,重在大方向,而非细枝末节

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时,需要父母的搀扶。但如果父母一直搀扶,不愿意放手,舍不得宝宝摔跤,那么宝宝可能要过很久才能独立走路。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也是,孩子还不懂事时,家长或许可以多给点意见。但是,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那么家长便不该随时随地地去关注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哪里该指点一下。连细枝末节家长都给考虑完善了,那么孩子对家长,会越来越依赖,时间久了,"路"都不会走了。

开心果妈妈建议,管教孩子,家长重在大方向,大方向不出错,小细节错一点也无妨。如果家长非要拘泥于小细节,那么提醒一次便足够。

3、建议无需太多,重在让孩子自行"体验"

最后一点,便是让父母们"收一收"。孩子得到建议,是一件好事,这能让孩子多了一种选择。但是,多了一种选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孩子少了一份体验。

开心果妈妈建议,在不涉及孩子三观、安全等比较严重的事情上,家长可以逐渐放手,让孩子先去体验,再去分析。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收获的东西,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大的财富。

开心果妈妈寄语: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家长们就不必再说了。如果非得说,那么可以换一种说法:"我建议……"一个是令人窒息的爱,一个是给予包容的爱,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却是两个模样。一个好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真正成为你想要的模样,只是过程可能不如人意,家长好好调整,耐心等待就好。

今日话题讨论:你有对孩子说过"我是为你好"这样的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