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鉅鹿之戰中項羽根本沒有打敗章邯,佔據優勢的章邯為何主動投降?

大岔姐


投降項羽,是章邯能活下來的唯一選擇。而且,後來證明項羽確實足夠仗義,對投降的秦軍不咋地,但是對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這三個人確實不錯,都給封了王。

01.鉅鹿之戰中的力量對比

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

所以,按照這個數據而論,項羽的楚國軍團應該在5萬左右,但不排除還有一路北上、沿途招募的士兵。

乃遺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

項羽軍團先鋒出擊,派出了英布和蒲將軍了兩員大將及兩萬楚軍戰士。根據這個數據判斷,項羽軍團有5萬大軍是不假的。如果低於五萬,之後的全軍渡河、破釜沉舟,就沒啥意義了。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

鉅鹿之戰中,項羽軍團是第一主力;陳餘的常山兵,就得算第二主力。原因這裡是趙國,本地人趙軍再不努力作戰,還能指望誰。所以,陳餘之兵,加上鉅鹿城中的張耳,保守估計,肯定會超過五萬。

另外,燕王韓廣派燕將臧荼帶兵援趙,後來臧荼在項羽分封之後,帶兵回燕國打敗燕王韓廣、全定燕國。所以,此時的燕將韓廣至少帶來了燕國一半的士兵,保守估計在5萬上下。

然後,就是齊國。田榮開出了出兵的價碼,即“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但是,楚趙都不答應,所以,齊國拒絕出兵。然而,背不住有心懷天下大義者。田榮的副將田都以及齊王建(齊戰國最後一個王)的孫子田安,帶著軍隊、參加鉅鹿之戰。對於齊國援兵,項羽一氣封了兩個王,足見鉅鹿來援齊軍的重要性。所以,保守估計齊軍數量也在5萬左右。原因有二,一是項羽分封天下,田都、田安都被封王;二是齊國地大、少遭戰火,出得起大軍。

另外,還有魏王豹,但是他哥哥魏王咎剛被章邯揍得自焚,所以這時候魏國出不了多少兵。韓國,韓王成之所以被項羽給弄死了,就是因為這傢伙要麼沒出力,要麼給劉邦出力了。所以,韓國、魏國就別指望了。主要指望的還是趙國,趙國不支持項羽,鉅鹿之戰就沒法打。所以,除了張耳和陳餘之外,趙國的其他將領,肯定也召集了軍隊,至少可以給鉅鹿楚軍充當輜重隊,否則楚軍的糧食問題沒法解決。

所以,全部保守統計,楚軍五萬、趙軍五萬、燕軍五萬、齊軍五萬,總共20萬諸侯軍是不差的。

諸侯軍的統計比較複雜,就是因為隸屬太多,不好統計。秦軍就好統計了,主要看四十萬有多大水分。

這裡面確實有水分:章邯手中20萬是不回假的,但是王離軍團不見得有20萬。因為長城軍團是秦帝國的正規軍,不是臨時組建的,長期保有一支龐大的正規部隊,花錢太多。再一個原因就是真有這麼一支龐大武裝,秦人也不會組建什麼刑徒軍。所以,王離所部應該在5萬到10萬之間,到不了20萬。如果真有20萬,王離完全可以10萬揍鉅鹿、以10萬揍作壁上觀的諸侯軍,不會給這些人與項羽見面的機會。

02.章邯的武功彪悍止於前208年10月

據載,李斯被要腰斬於前208年7月。之後經歷了章邯殺項梁、平邯鄲、圍鉅鹿,經歷了八月和兩個九月(當有閏月),到了前208年10月。

到此為止,章邯自此之後就開始不好好打仗了。

此前,章邯在得到關中卒補充後,重新恢復了秦軍銳士的往日榮光,掃蕩楚地、掃蕩趙國,把邯鄲直接給夷平了。但是,之後就死死地釘在了鉅鹿城下,愛咋咋地、就是攻不下來。

如果王離的長城軍打不下來,那麼章邯的20萬關中秦卒可以直接上啊。但是,這夥人只是做運輸隊,就是不打仗。王離攻鉅鹿的時候,他們運糧食;王離被項羽乾的時候,他們連糧食都不用運了,因為甬道被項羽斷了。然後,王離的長城軍被滅了,章邯就是與諸侯軍相持,一直相持了8個月。兩支都是20萬+規模的大軍,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就有幾次小規模接戰,其他時間就是互相瞅著。

這個時候,大家在幹什麼?就是在吃糧食、熬日子,這個真得沒啥可說的。呆時間久了,諸侯軍和秦軍都處成朋友了。而章邯呢?與項羽書信往來日久,也就日久生情了,大家自然要商量一寫打仗以外的事情。

這是秦軍前線,秦軍後方呢?一直在發生劇烈的變化。

有李斯在,章邯所向披靡。因為丞相李斯就代表政府,政府支持、政府軍才能把仗打好。但是,李斯被殺之後,秦國就相當於換了政府,章邯就得考慮怎麼跟新政府合作。司馬欣跑了一趟咸陽,回來報告的結果就是趙高這個王八蛋就沒法合作。

這個時候,章邯就徹底陷入了兩難境地。向前幹,幹掉諸侯軍,然後秦朝堂把自己玩死;向後退,被諸侯軍幹掉,然後跟秦朝堂一起死。前也不是、退也不是,反正章邯就是一個死地。

章邯說是派司馬欣到咸陽求援兵,實際上是去試探咸陽趙高政府對章邯軍團的態度。

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秦始皇本紀》有兩點更能佐證的地方,就是時間點:一個時間點是“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也就是前208年10月,李斯被殺;另一個時間點是王離兵敗的時間,是在章邯與趙高政府徹底破裂之後。

所以,可以證實的就是:李斯被殺、趙高不睦,然後章邯坐視王離兵敗、然後坐擁二十萬大軍不戰,再然後就是直接舉兵投降。

章邯要投降,項羽不同意。有兩點原因支持項羽不同意:一個是天下諸侯仇秦,而且是發自肺腑地仇恨;另一是章邯打遍了天下諸侯,國仇家恨、裡子面子全不行,必須得幹掉章邯。但是,項羽實在沒法不同意,因為章邯不投降,項羽不僅吃不掉這支最後的大秦兵團,而且可能被幹掉。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殷虛上。

諸侯軍是因為沒糧食了,所以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實際上,諸侯軍不僅缺糧食,而且也缺戰心,他們熬不住。

章邯的主力秦軍,能扛得住,因為他們是一個建制;項羽的諸侯軍,可能熬不住,因為他們是聯軍,以利聚、以義聚,都不是牢靠。順境之中,諸侯軍可以精誠合作;一旦遭遇逆境,諸侯軍馬上面臨分裂。

所以,項羽好像很不情願,但實際卻開心得不得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力證,就是項羽不僅沒殺章邯而且對章邯很不錯。但是,項羽卻有理由殺掉章邯,因為章邯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可以放著殺叔之仇不報,而且還能做到仇將恩報,給仇人封王。只有一個原因能讓項羽這麼做,那就是:章邯的投降太重要,不亞於滅國之功。

03.章邯還有投降以外的其他選擇

宰割天下山河,項羽一共封了十九個諸侯王。

這些諸侯王主要有四個來源:第一個是楚國將軍,如項羽和劉邦;第二個是故諸侯王,如燕王韓廣、魏王魏豹、齊王田巿;第三個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國將軍,如張耳、臧荼、申陽等;第四個就是三名秦朝降將。

項羽分封,肯定有私心,比如欺負劉邦,欺負田榮等。

但是,總的來說,能封王的人,對鉅鹿之戰、對項羽本人,都是出力極大的。所以,被封王的三名秦朝降將,發揮了作用。這個作用不次於故諸侯王與入關的山東將軍。

否則,項羽真得沒必要那麼大方,一氣把三名降將全給封了王。

然使秦無趙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則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趙高以亂其中,復生項羽以撓其外,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安得不亡!

章邯是大秦最後的名將,章邯兵團更是大秦最後的兵團。自周文入關之後,秦二世以及丞相李斯的全部心血全都注入到了章邯軍團身上。所以,章邯軍團,初為刑徒軍,但在幾番補血之後,已經脫胎成了正規秦軍。所以,章邯軍團有力量為秦平滅起義軍。

公元前208年10月之前,章邯南掃楚地,楚國將軍要麼殺頭、要麼逃跑;而後章邯北上趙地,夷平邯鄲、包圍鉅鹿。但是,到此之後,章邯真得就是出工不出力了。原因就是那個二難選擇,打敗則死於諸侯、打勝則死於朝廷。所以,章邯選擇了他投降項羽。但是,在投降之外,章邯還有別的選擇嗎?

答案是沒有!

別的選擇只能是自立為王。但是,章邯自立,秦朝堂不支持、諸侯王不答應,秦軍二十萬也不理解。人心和力量,章邯有力量,但這個力量是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之上;諸侯王有力量,這個力量是建立在天下反秦之心上。章邯呢?徒有力量,卻無人心。

所以,章邯投降項羽,就是最好的選擇。除此之外,他別無他路。


減水書生


鉅鹿之戰,王離統帥的秦軍精銳長城軍團被全殲,章邯軍震恐。雖則如此,正如問題中所說的那樣,章邯軍實際上並沒有被打垮,章邯手中仍然握著二十萬秦軍,戰局還沒有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

事實上,北部長城軍團被殲滅後,章邯軍開始退守漳河一帶,以河內郡為基地,西以河東郡為依託,南以三川郡為靠背,利用黃河漕運,從敖倉補給糧草輜重。同時,章邯軍一部沿河內一線漳河南岸設防,利用漳河天險,做堅守河內的準備。章邯認為,只要保住河內,戰局就有逆轉的希望。

真正擊垮章邯的心理防線,最終決定投降的根本因素不在外部的軍事壓力,而是秦帝國內部政局的變化——李斯被殺,趙高全面接管秦帝國軍政大權。

章邯是李斯信賴的先帝舊臣,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其麾下的周文軍曾一度攻入關中,威脅京師安全,在李斯的全力支持下,章邯取得了秦軍的指揮權,成功擊退周文軍。之後,章邯又受命組建秦帝國中部軍,出關平叛,成為秦軍主力。出關以後的章邯,源源不斷地得到帝國政府的後勤支援,軍事進展順利,先後擊敗各路起義軍,包括項梁統帥的楚軍,項梁本人也戰敗身亡。

章邯的政治崛起和軍事勝利,其背後的支柱是李斯。此時的章邯和李斯,是將相兩翼,內外一體。將相和,天下安,李斯與章邯之間的信賴合作,是秦軍順利平定叛亂的政治基礎和安定條件。

然而,恰在章邯順利進入關東,逐一平定各地叛亂的時候,二世政權內部陷入激烈的權力鬥爭,最終結局是李斯戰敗被殺,趙高全面掌權。

這一重大的政治變化,對章邯的影響非常大,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以李斯為首的老臣政府被趙高新人政府取代,章邯在朝廷內部失去了依靠和後援。其二,章邯是先帝的老臣,李斯的親信,趙高肯定是不信任的。當叛亂尚未平息,只要軍事進展順利,趙高尚不會發難。一旦軍事失利,必定會受到趙高方面的督促和責難。

事實確實如此,鉅鹿戰敗,王離軍被殲滅,身為秦軍總帥的章邯受到了朝廷方面的嚴厲責問。之後在聯軍的步步進逼之下,又連連退守,朝廷方面的責難使者,接連二三的抵達軍中,使章邯陷於內外交困的苦境。

章邯在極度困境之下,曾一度派遣心腹部將司馬欣到咸陽請求援助,趙高非但不予以支援,反而派人追捕司馬欣,司馬欣不得已抄小路才得以安全返回章邯大營。在沒有內部支援的困境下,章邯軍逐步敗退。最後,趙國將軍申陽,統領趙軍別部由孟津強行渡過黃河進入三川郡,攻佔了洛陽和新安之間的河南縣,切斷了章邯軍往來黃河走山陽東海道連接關中的唯一通道,完成了對章邯軍的戰略包圍。

形勢急轉直下,章邯已經沒有猶豫迴旋的餘地,於是決定投降。章邯面見項羽痛哭流涕,既有往日對戰廝殺的恩怨,也有當今趙高逼迫的無奈,更有愧對先帝故國的恥辱。


積翠古亭


鉅鹿之戰中項羽是沒有徹底打敗章邯,但也已經把秦朝最精銳的王離部長城軍全部殲滅。,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打出了起義軍的士氣,讓秦軍為之膽寒!章邯投降是因為趙高專權,他戰勝會因功高而死,戰敗自然也不會有好果子吃。章邯唯一的出路,只有投降項羽了!


鉅鹿之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上將軍章邯在打敗殺死項梁後,就覺得楚國不足為慮了!率領前來增援的王離部二十萬長城軍和自己所部二十萬軍隊合計四十萬大年攻打趙國。此時趙王趙歇,相國張耳死守鉅鹿城。趙將除餘率幾萬人年駐紮在鉅鹿城北,謂之河北軍。章邯命王離軍圍攻鉅鹿城,自己率部駐紮在鉅鹿南邊,並修建兩條甬道給王離軍運送糧草!趙王歇於是向楚懷王等諸侯起義軍求救。楚懷王派宋義和劉邦兵分兩路。宋義救趙,劉邦向關中進軍。並約定,誰先入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宋義領著項羽等楚軍卻遲遲不發兵,項羽殺死宋義後,領楚軍破釜沉舟。每個士兵只帶三天口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打王離軍送糧甬道,斷了王離軍糧草。最後,作壁上觀的各路諸侯軍也加入戰鬥全殲王離二十萬大軍,解除鉅鹿之圍。各路諸侯也從此開始聽命於項羽!



章邯投降,受封雍王。

王離軍敗後,章邯駐年棘原,項羽駐軍漳河南,兩軍相持未戰。秦二世這時派人來責問章邯退卻。章邯派手下長史司馬欣到咸陽請示。可是司馬欣到了咸陽三天也未能進宮受趙高接見。司馬欣害怕趙高要加害,就逃回棘原。並對章邯說:“趙高專權,我們打勝了趙高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也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考慮這個情況。”既然打勝也可能是個死,打不勝也是個死!章邯為自己計,索性就投降了項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


章邯秦之最後名將,率囚徒,敗陳勝,掃六國。也是當世之豪傑,只是趙高專權,使他空有一身才能,最後也只能投降項羽。最終也敗給了韓信,兵敗身死!


古月笑看風雲


秦末起義叛亂硝煙四起,章邯可以說是帝國的救火隊隊長,率兵幹掉楚地陳勝、項梁,齊地田儋,魏王魏咎等,匯合王離的長城軍團,準備以攻滅趙國為引,消滅天下反秦武裝,挽狂瀾於既倒,延續秦國統治。一時諸侯聯軍皆懼,作壁上觀,不敢交戰。只有項羽率領的楚軍破釜沉舟,援救趙國。

鉅鹿之戰時,項羽交鋒上小勝章邯,形勢上大勝章邯。限於種種原因,章邯向項羽投降。

一、戰略失當。雖然經過章邯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天下反秦勢力遭受重創,但反秦武裝力量聯合起來還是有一戰之力的,而且還冒出項羽這“意外驚喜”。最合適的方法是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擊破。

或許迫於政治壓力,或許厭倦多年的南征北戰,或許判斷可以一戰定乾坤,章邯軍團、王離軍團聯合滅趙,並想一舉蕩平天下反秦勢力。有些豪賭帝國命運的意思,最終卻兵敗國滅。

二、章邯軍團的不作為,失去有力友軍。先被楚軍小勝,後丟失為王離軍團運輸糧草的甬道,隨後沒有拼命反攻甬道或支援王離。導致王離軍團缺糧潰亂,諸侯聯軍見有機可乘,自發和項羽圍毆王離。

或是輕視敵軍,或是兩將不和,或是帝國高層陰謀,最終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殺,耀極一時的長城軍團退出歷史舞臺,帝國的支柱傾倒一根,對外的重要友軍也減少一支。章邯變得有些孤立無援了。

三、來自項羽的巨大軍事壓力。項羽九戰九捷,團滅王離後,諸侯軍已打破畏秦心理,諸侯將面見項羽,“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已征服諸侯軍,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

鉅鹿之圍解除後,進入持續半年的對峙階段。項羽軍駐紮在漳水南岸,諸侯軍駐紮在鉅鹿城外,對章邯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給章邯軍以巨大的軍事壓力。

公元前207年6月,項羽分兵兩路攻秦,親率主力大軍北渡漳水正面進攻,蒲將軍率軍渡漳水截斷秦軍歸路,策應主力,再次大敗秦軍。

這時,一方是失去友軍,士氣受損的章邯軍團;一方是氣勢如虹,以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原本的諸侯軍各自為政,現在整合在項羽手下,戰力大增。此消彼長之下,章邯軍團毫無優勢可言。

四、章邯漸被猜忌。章邯屢次受挫兵敗,秦二世多次派人斥責。章邯害怕,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彙報軍情。這時的趙高玩完“指鹿為馬”,獨攬大權。司馬欣等了多日,不得見秦二世或趙高,見機不妙,又躲過追殺,逃的一命,回來勸章邯早做打算。

五、陳餘恰到好處的勸降信。當章邯進退兩難時,陳餘適時的給他寫了封信,大意是白起、蒙恬豐功偉績,要多猛有多猛,卻都被殘害了,章邯你打仗功勞越多,作死越快;而二世昏庸,朝局混亂,你“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你老大在作死,你連和你老大嘮嗑的機會都沒有,若還跟著,只能加速死亡;那為什麼不和反秦大軍聯手攻秦,不光能活,還能裂土封王,豈不美滋滋。

無情的現實,加上這封信,極大的摧毀了章邯為秦而戰的信念,大秦帝國最後一根軍事支柱倒坍。

公元前207年7月,缺糧的項羽權衡之後,在殷墟(今河南安陽)接受了章邯軍團的投降。


雲跡樂談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1]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2])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鉅鹿之戰項羽雖然打贏了,但是他只是消滅了秦朝的部分軍隊,但並沒有與秦軍的主力正面交鋒,也就是章邯所帶領的軍隊,但章邯率領的接近30萬的軍隊卻向項羽投降了。鉅鹿之戰時,章邯在軍隊數量和地理位置上佔了絕對的優勢,項羽雖然戰功顯赫,但其實不對章邯構成威脅,如果章邯與項羽真的在決戰,其勝負是說不準的。項羽是孤軍奮戰,糧草成為了他很大的問題,章邯也知道自己討不到什麼好處,項羽便開始派人和他談判,這些話說到了章邯心裡,他便兩次求和。項羽也因為糧草不夠答應了談判。


範麗麗


秦朝末年,起義者無數,但是能威脅到秦朝底蘊的勢力卻是極其稀少。如果沒有項羽,沒有鉅鹿之戰,秦朝是否會二世而亡還未可知。

也正是因為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消滅了秦朝的大部分主力,才使得起義軍能夠勢如破竹的入主關中。然而事實上,鉅鹿之戰中,項羽並沒有打敗章邯,是章邯自己投降的。此時章邯的兵力二十萬,項羽兵力才數萬,是什麼原因使得佔據巨大優勢的章邯甘心投降呢?

胡亥登基,趙高掌權,整個秦國被籠罩在陰影之中

秦朝二世而亡,有制度的原因,有歷史的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卻是趙高篡改遺詔,讓胡亥登上了帝位。

胡亥本人不學無術,只圖享受,這正好給趙高鑽了空子。趙高替胡亥打點好了一切,使得胡亥整天只需要遊山玩水就好了。胡亥自然很高心,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權利正在慢慢被架空。

趙高成為了秦朝名義上的主人,而他掌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殘害忠良。蒙恬、蒙毅兩兄弟被他害死,秦始皇的皇室血脈被其株連,朝堂上的忠臣被他用一招指鹿為馬相繼除去。至此,秦朝朝廷上無能人,沙場上無能將,這才使得身居少府之位的章邯都只得領軍出征,而少府僅僅只是一個負責徵稅和宮廷所有衣食起居的文官罷了。

鉅鹿之戰,項羽大敗王離軍

臨危受命的章邯只得負擔起守衛大秦的責任,好在起義軍大都都是烏合之眾,這讓章邯勉強打起了一絲信心。隨後,章邯誅殺了楚國名將項梁,這更是給了他一劑強心針。他認為起義軍不足為慮,於是發兵伐趙,圍困鉅鹿。

此時的鉅鹿,王離領軍二十萬,章邯領軍二十萬,可以說是實力雄厚,萬無一失。於是,章邯便駐紮在王離軍不遠處,邊為王離軍護送糧草,邊虎視眈眈的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可以說,章邯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一來,起義軍的軍隊肯定不能和秦朝的虎狼之師相提並論,二來,章邯也不相信起義軍能夠阻擋住王離的二十萬秦軍。

可是,項羽終究不是凡人。項羽知道其所率領的起義軍不過數萬,不用其他方法想要打敗秦軍可謂難上加難。於是,項羽便命人砸壞鍋碗,燒燬帳篷,只帶三天口糧,以示必死的決心。

真別說,這樣做的效果十分不錯,項羽軍深知沒有退路,作戰十分勇猛,一舉斷絕了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最後,王離軍因斷糧被項羽擊敗,王離本人也被俘虜。

然而事情進展到這一步,秦軍還有獲勝希望。因為章邯手下依舊有二十萬秦軍,反觀項羽已經彈盡糧絕。結果,胡亥、趙高來了一個神助攻。

胡亥先是派人責罵章邯作戰不力,章邯驚恐,派使者前往溫哥明白,卻遭到趙高的追殺。章邯無奈,只得投靠項羽,項羽為防秦軍有變,連夜坑殺。

至此,秦朝大勢已去,滅亡只剩下時間問題。

章邯為何投降?

章邯投降,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趙高此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大肆誅殺朝臣,這些章邯都看在眼裡。章邯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活下來,本身已十分不易。這次鉅鹿之戰,本就打得十分吃力,胡亥不僅不理解,還派人斥責。這樣就算了,趙高還追殺章邯派去的使者,章邯料想自己就算勝了項羽最後也難逃一死,還不如帶士兵投誠,還能落得一個榮華富貴。

另一方面,項羽強勢打敗王離軍的陣仗嚇住了章邯。王離乃是王翦之孫,名將出身,尚且如此,他章邯原來只是個文官,哪裡頂得住。於是,章邯便想到了投降。

結束語

章邯的投降,有項羽的原因,也有胡亥、趙高的原因,總結來說,這就是天要亡秦。


小云軒談史


鉅鹿之戰項羽並沒有記錄直接擊敗了章邯,但是項羽及諸侯聯軍全殲了王離軍團,秦軍於鉅鹿之戰中損失慘重。而且在鉅鹿之戰前,章邯軍團的部分精兵應該抽調給了王離,因為據史書記載:“章邯軍鉅鹿南棘原 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章邯軍團從之前的主力兵團轉為了後勤輔助兵團,所以章邯軍團的精銳程度已經大大降低,並且受鉅鹿之戰王離戰敗的影響,士氣十分低落。


儘管章邯軍團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並沒有在戰場上完全處於劣勢,在鉅鹿之戰後,諸侯聯軍的幾次進攻都沒有徹底擊敗章邯軍團。章邯軍團雖然數敗於諸侯聯軍,但是敗而不潰,仍然可以在諸侯聯軍的攻擊下組織起效防禦。所以章邯並沒有佔據優勢,也沒有處於完全的劣勢,那麼章邯選擇投降項羽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

對於章邯來說,最大的危險不在於諸侯聯軍的攻擊,而是來自秦王朝朝堂內部的壓力,這股壓力是迫使章邯投降的直接原因。在鉅鹿之戰前後,秦王朝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政治鬥爭。

隨著趙高在秦國統治集團中權力的越來越大,以李斯為首的群臣對趙國發起來彈劾。在秦二世的信任和趙高高超的政治陰謀優勢下,李斯等人與趙高的鬥爭中最終落敗,趙高如願以償擔任丞相,李斯被滅族。


由於章邯的數次敗退,引來了秦二世的不滿,秦二世在章邯每次退卻後都派人來責備章邯。秦二世的指責使得章邯感到十分恐懼,於是派手下長史司馬欣去咸陽和新的丞相趙高商議一下。但是司馬欣在咸陽並沒有見到趙高,詭異的是司馬欣居然逃亡了,這使得章邯認為趙高不信任他,在他的恐懼感越來越嚴重,有了有像投降的念頭。

司馬欣的作用

司馬欣回到章邯軍營後,如實向章邯說了趙高的態度,並且認為章邯的未來及其不樂觀,戰勝戰敗都難逃一死。在司馬欣的這一番經過和交談後,章邯最終決定向諸侯聯軍投降,在章邯率軍投降起到了推動作用。另外,而司馬欣在之前就和項羽的叔父項梁有過交情,項梁曾經在櫟陽被逮捕,通過曹咎的書信使得項梁獲救,所以有司馬欣在也使章邯更加堅定了投降的想法。


浮沉的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鉅鹿一戰項羽雖然取得大勝,但確實沒有給章邯部隊造成巨大損失,也不至於讓章邯毫無還手之力,因為這個時候章邯手裡依然還有20萬的部隊,章邯足以和項羽抵抗一段時間,因為當時項羽擊敗的是王離的部隊,既然章邯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那麼在尚有力量的情況下,章邯為何卻投降了項羽呢?

  • 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實際上當時“鉅鹿之戰”章邯雖然損失二十餘萬秦軍,但是在他手裡還有二十萬左右的軍隊,如此龐大的軍隊完全足以和項羽繼續對抗(這一點後面闡述)。真正促成章邯投降項羽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顯而易見,這就是“宦官干政”帶來的政治惡果。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受到秦二世的責罰,這個時候秦國政治上也發生了鉅變,丞相李斯已經被趙高冤殺,指鹿為馬以後的趙高儼然成為凌駕於秦二世之上的“太上皇”。

當時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因為受到秦二世的責罵,連忙派遣自己的長史司馬欣前往咸陽,司馬欣帶著一個什麼使命呢?就是通過趙高希望得到秦二世的寬恕。但是到了咸陽以後司馬欣面對的卻是趙高的閉門不見。

趙高這個人,你說他不聰明,他也不能爬到這個位置上。但你說他聰明,但是面對秦國即將分崩離析的局面,他依然大玩權術,最終導致引火自焚。他當時的心思很奇怪,不僅不見司馬欣,還派人去追殺司馬欣,實在沒有看懂他這是什麼操作,倘若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也大可不必這樣做,總之這一昏招徹底逼反了章邯。

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

逃回去以後的司馬欣於是勸說章邯投降項羽。

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史記·項羽本紀》

同時間,陳餘也給章邯送來一封書信勸說他投降項羽:

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史記·項羽本紀》

正由於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最終促成了章邯決定投降項羽以自保。而章邯的倒戈震動秦國朝野,加快了秦國垮臺的速度,直接促成秦國政治上的鉅變。當時章邯倒戈的消息傳回咸陽後,趙高連忙將這件事壓了下去,不讓秦二世知道,又怕這件事連累到自己,於是稱病不朝。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但這件事最終還是被秦二世知道,於是秦二世派人去責備趙高,“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高懼”,這讓神經過敏的趙高決定發動政變,最終殺死秦二世。可以說,章邯的投降標誌著秦朝的徹底終結。

  • 鉅鹿之戰後的章邯實力

即便是鉅鹿之戰以後,章邯依然還有實力和項羽一爭高下,在鉅鹿之戰前,秦軍總兵力擁有40萬,分別由王離和章邯率領。當時的佈防情況是:

  1. 王離率領二十萬邊防軍從北方南下進攻趙國,幷包圍了鉅鹿,按照歷史記載,當時進攻趙國的主力是王離部隊(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2. 而章邯剛剛在南方擊敗了楚軍將領項梁,於是北上和王離一起夾攻趙國,形成南北合圍之勢(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那麼當時項羽擊敗的是誰呢?就是王離,而不是章邯,這從當時項羽的攻擊對象就可以看出來。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史記·項羽本紀》

王離的部隊被項羽擊敗後,章邯的部隊實際上損失並不大,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和項羽交戰,“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可以說自己的實力基本上沒有受到大的損失,除了失去王離這支重要的部隊。

可見當時的章邯是完全有實力可以繼續和項羽對抗的,雖然後來他們又打了一仗,項羽憑著之情的勝利士氣正旺,因此擊敗了章邯,但都沒有對章邯造成大的損失,而且當時項羽自己也陷入了糧草不濟的處境。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史記·項羽本紀》

而從後面項羽坑殺秦軍20萬的事情來看,足以證明當時章邯的部隊並沒有遭受大的損失,如果不是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實際上歷史又是另外一個走向了,可見這才是章邯真正投降項羽的原因。


圍爐談史


我是小學究,我來回答。

第一,鉅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為秦二世。不料剛剛即位沒 多久的胡亥便遇上了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大起義。由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執行弱民政策,所以將正規軍都派去邊境地區,由此導致了中原內陸地區的防守薄弱。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賈誼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振臂一呼便聚集了幾十萬農民軍,一時間除了關中地區能保持穩定外,其他地區都發生叛亂。 陳勝吳廣率軍叩關而西,關中地區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胡亥命令少府章邯率領驪山囚徒出關平定叛亂。 出關後的章邯軍隊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很快陳勝部將周巿擊敗,得到司馬欣、董翳的增援後又將齊王田儋殺死在臨濟城下,魏王咎自殺,陳勝之後事實上的義軍領袖項梁也被章邯率軍夜銜枚擊敗身死。

在張楚(陳勝)、魏、齊、楚(項梁)等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群龍無首的同時,黃河以北的趙成為一股保存完好而具有威脅的勢力,於是章邯率軍渡過黃河攻打趙國,此時王離也率領北方抵禦匈奴的正規軍趕到。 趙王歇、丞相張耳逃到鉅鹿城,被王離大軍包圍,燕國(臧荼)、齊國(田都、田巿)、趙國陳餘、張敖(張耳子)奉等紛紛派軍前來救援,但懼於王離軍團的強大而不敢上前攻擊(陳餘曾經派五千人試探,結果全軍覆沒),趙國陷入危險的境地。

項梁戰死後,楚懷王收回屬於項家的軍權,任命宋義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率領項羽、范增等人也前去救援趙國,宋義採取了於其他諸侯同樣的做法,那就是坐山觀虎鬥。

不料項羽在帳中將宋義擊殺,奪取兵權,而後北渡漳河與秦軍展開戰鬥,九戰九捷,章邯引兵而去。諸侯軍見形勢逆轉,配合項羽擊敗鉅鹿城外的秦軍,解除了圍困中的趙王。 攜勝利之威,項羽傳喚鉅鹿周邊的各諸侯將領,自任上將軍控制了諸侯軍隊。



第二,項羽有沒有打敗章邯?章邯是否佔據優勢?

當時圍困鉅鹿城的有四十萬秦軍,其中王離二十萬,章邯二十萬。而項羽擊敗的正是王離軍隊,那麼章邯軍怎麼樣呢?

據《漢書.張耳陳餘傳》記載:項羽悉引兵渡河,破章邯軍,而《史記》中又詳細加了一句“章邯引兵解”。這裡用的是“解”,並不是大敗而去,或者戰敗而逃,而是主動離去的意思,從而說明章邯的實力並未受損。所以項羽並沒有打敗章邯。

那麼章邯此時是否如題中所說的那樣佔據優勢呢?

先來看項羽這邊的軍隊構成,鉅鹿之戰後項羽收編了眾諸侯兵,但是沒有明確記載當時總計有多少兵力,但是從之後的記載中可見端倪,

漢元年,羽將諸侯兵三十餘萬,行略至河南地,遂西到新安——《史記.項羽本紀》

可見,諸侯軍當時也大概有三十萬左右,其中以戰鬥力最強悍的楚軍為中堅力量。

而章邯率領的主力為司馬欣、董翳增援部隊外加先前的驪山囚徒,總計二十萬左右。 司馬欣、董翳率領的應該是關中各縣守備部隊。因為章邯出關前曾有這樣一句話:

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所以司馬欣董翳增援的部隊應該就是章邯出關前來不及組織的各縣部隊,戰鬥力不如正規軍。

那為什麼之前諸侯軍不敢攻打秦軍呢?因為秦軍當時的主力根本就不是章邯,而是王離。因為他的軍隊來自於赫赫有名的長城軍團,也就是蒙恬帶領北擊匈奴的那隻正規軍。

蒙恬被賜死後,副將王離接收了這支軍隊,這支正規軍經過蒙恬訓練並與匈奴的戰鬥多年,無論從素質還是裝備,都遠強於諸侯軍與章邯臨時組建的囚徒大軍,但是王離軍已經被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 所以此時的章邯軍隊面對項羽是不佔據優勢的,因此在鉅鹿之戰以後的幾次小規模戰役中,章邯數次主動退卻,沒有取得戰果。

章邯軍棘原,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漢書.項籍傳》

第三,章邯為什麼會投降呢?

從秦二世和當權的趙高眼中,當初派章邯率軍出關完全是死馬當活馬醫,權當為大軍回師拖延時間,但是他們都沒有料到章邯竟然如下山猛虎一般幾乎毫不費力就將反叛給平息了,就是在秦一敗塗地的鉅鹿之戰中,戰敗的也是王離,所以章邯給秦二世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路高歌猛進,未逢敵手。

但是這位被二世皇帝嚴重依賴的將軍如今卻駐軍不動,即便項羽率軍前來攻打,也是不斷退卻。這樣的表現由不得朝廷內部對他開始猜疑,章邯心裡是不是有什麼想法,是邀功請賞還是與叛軍私下了談判,所以秦二世派人前去責備他。

而章邯派回請示工作的司馬欣,在咸陽呆了三天也沒有趙高受到召見,司馬欣回來後勸章邯細細考慮:“今戰而勝,(趙)高嫉吾功;不勝,不免於死。”同時趙國陳餘也以白起功高震主來勸說章邯投降。

站到章邯的角度來看,投降卻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作為全軍統帥,章邯對自己的軍隊無比了解,他看得出僅憑自己一支部隊是不可能打敗所有的叛軍。

即便自己主動出擊,打敗了眼前的項羽,自己損傷絕對很大。 那麼他面臨的只有兩條路,繼續出兵攻打有叛亂的地區,如此時不在戰場的田榮等人,或者帶著慘勝返回關中,那時等待他的必定是二世皇帝和趙高的懲罰。

即便如此,章邯仍然選擇進行試探性的反擊,因為如果能夠以最小的損失打敗項羽,那麼他無論是面對秦廷還是諸侯都將有更大的選擇餘地。但是

羽使蒲將軍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漢書.項籍傳》

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章邯不可能打敗項羽,秦廷必定更加降罪於他,所以他只得向項羽投降。

項羽也因為軍糧短缺而接受了章邯的投降,但是章邯麾下二十萬秦軍卻被項羽下令坑殺。入關之後,章邯被封在秦地為雍王,後來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打敗,城破自殺。


小學究


章邯的選擇是對的,我們來看看章邯當時的處境,對內不能除去趙高,以達到向皇帝陳述厲害的作用,對外不能戰勝項羽克敵制勝,雖有20萬眾,那不過是烏合之眾,王離20萬長城兵團,大秦精銳之師,被項羽以一當十給擊敗,主將被俘,部將被殺。章邯和王離,本來就準備在鉅鹿挖個坑,吸引楚軍來攻,結果項羽太厲害了,從容入坑,全殲王離兵團,擺在章邯面前的就剩投降,才能保命,章邯 司馬欣等人除了投降,沒有別的可選,繼續打,只能是死,比王離還死得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