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列強環伺、陷入滅國亡種的舊中國需要獨立的教育,國家的振興,也需要獨立的教育。

日本的教育興國政策,使日本從一個彈丸小國,一躍成為東方強國,以色列民族對教育的巨大投入,使它從中東眾國脫穎而出,現今的科教興國戰略,也為今日的華夏民族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可見,教育不興,何以興國?

1840年,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用堅船利炮首先敲開了中國的封閉已久的大門。英國迫使懦弱的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讓其他列強分外眼紅,紛紛要求享受最惠國待遇。此後,各種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中國的主權一步步淪喪,這其中,也包括教育主權。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教育是民族之基,民族之魂,是改進和提升國民精神的利器。欲新政治,必新教育;欲新經濟,必新教育;欲新人心,必新教育;欲新民族,必新教育!教育是民族之魂。國家無其教育權,則不能有其國家主義。

列強為徹底征服中國這條沉睡的東方巨龍,決心從文化上抹除中華民族的專屬印記。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在華傳播取得了合法地位,並被載入國際約章,傳教士在華傳教擁有了百年難遇的好時機。各教會大學在列強的支持下和不平等條約的庇護下,紛紛入駐中國。

這些教會學校在中國擁有完全的獨立權,學校既沒有中國政府頒發的辦學許可證,而且教會學校內的所有事物也不受中國政府幹涉,儼然是列強在中國的"文化小租界"。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教會學校強制中國學生參與宗教教育,接受基督教洗禮,並制止關心時事的中國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籍此消弭中國人民的反抗,在中國實現完全的基督化。據有東北的日本更是企圖以教育為跳板,不允許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灌輸東北是滿人的,希望能徹底切斷東北與中國政府的聯繫,以達到其佔領東北的險惡用心。

教會學校在中國進展的大好形勢,一度讓傳教士感受到美夢即將實現。但中國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下對教育主權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無數仁人志士提出了自己對收回教育權的意見和方法指導。他們清晰的認識到教會教育的效果不利於國家和社會。收回教育權運動逐漸在中國展開是符合中國歷史潮流的。

歷史是連續的。自從中國喪失教育權的那一刻起,中國人民為它進行不懈努力的步伐就從未停止。即使是對外諂媚妥協的晚清政府,也從未放棄對教育權的維護。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因為內心的"權操自我"的觀念,他們一步步的與列強進行交涉。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但顯然,一個無力的政府,自然無法真正收回自己的教育主權。相反,晚清政府由於對教育經費投資的不足,教學技術的落後,科舉制廢除後,傳統國學衰落,近代科學興起後,各級官僚階級創辦的學校吸引力遠遠不及教會學校,學生紛紛進入教會學校深造,生源大減,這不得不說是晚清政府的悲哀。

晚清政府被推翻後,東北地區的軍閥張作霖獨樹一幟,在東北與日本帝國主義博弈,主持了奉天收回教育權的運動。

張作霖作為1911年至1928年叱吒東北政壇的風雲人物,他是在何種情況下不顧日本權威,公然從虎口拔牙,收回奉天的教育權的呢?

張作霖,瀋陽海城縣人。小時候,生活坎坷,父親是個賭徒,或者說是個土匪、浪子。但是幸運的是,張作霖十歲時,親生父親死了,母親改嫁,新父親家庭富裕,安守本分,給了少年張作霖很好的照顧。這個新家庭張作霖適應的還不錯。

但是,好景不長,二十歲時,也就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戰爭大半在奉天省南部進行。男兒志在四方,張作霖自然不會放棄這個能使他命運轉折的機會,混進軍隊成為一名士兵。但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主力部隊也潰散了。

張作霖也就在地方上組織了保衛團,頗有一些劫富濟貧的榮譽。時人是這樣評價張作霖的,"一個帶槍的好人,具有非凡的領導才能,既有大膽的創見又富於外交手腕。他懂得何時該去戰鬥,何時該去談判"。可見,張作霖的個人才能這時候已經充分顯現出來。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當時的張作霖在“外交”上,明顯扮演著兩面性的角色。面對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博弈,實力弱小的張作霖只能成為馬前卒,既幫助俄國人,同時也和日本軍人合作。但是他迷人般的個人魅力,竟然奇蹟的征服日本中尉井戶川辰三,保住這個被日本認為狡猾多變的張作霖。

此後,清廷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為張作霖步步高昇提供了跳板,張作霖通過溜鬚拍馬迅速得到清政府的提拔,張作霖就這樣完成從地方草根勢力到省長的逆襲。北洋政府時期,張作霖的勢力已經在東北深植紮根。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很快就在人民的罵聲中死去。群龍無首的北方大地,皖系、直系和奉系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張作霖作為奉系軍閥的頭領,與直係軍閥進行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勢力不能和積蓄許久的直係軍閥比肩,結局自然只能以慘敗收場。

外不能敵,只能內修政治。張作霖在全國獲得一席之地的企圖落空,但是在他的老本營東北還是有其發號施令的資本的。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張作霖深知,雖在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天下,他招攬教育家王永昌、謝蔭昌等文人,在東北開始了勵精圖治之路。

他主持創辦了在今天都響譽中國的綜合性的東北大學,任命王永江擔任校長,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東北培養了大量的實用人才。在東北教育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時,日本已經取代了沙俄成為了威脅東北的首號外部侵略勢力。

張作霖對於日本帝國主義起初有所保守,多次向日本示好,企圖以此妥協換取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東北只能有一個主人。日本進入中國東北後,小動作頻繁,竟以文化侵略的形式干擾中國人民的意志,在推行其教育政策時,以看起來合理卻暗藏欺騙性和隱蔽性的手段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日本侵略先鋒的滿鐵公司遍發招生之廣告,通過 "幫助就業"、"給予較優待遇"及"獎勵優異者"等具有迷惑性的手段,吸引我們東北的同胞一步步陷入殖民教育的漩渦,使東北人民心中只有日本帝國而無東北當局,這無疑戳中了張作霖的軟肋。

對日本妥協,可能使張作霖既沒有主宰中國,反而失去東北,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只要不傻的人都不會做,張作霖亦是如此。

張作霖表面上向日本妥協,暗地裡有支持當時的東北教育廳廳長謝蔭昌主持收復教育權的運動。

謝蔭昌可是張作霖的得力干將,其人很有謀略。他很善於利用社會輿論,他先後派員到省內各縣以及大連、旅順等租借地調查私下裡調查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罪惡行徑,並將調查結果以極煽動性的語言公佈於眾,"倘長此不設法補救,二十年後,東三省不亡而自亡。同人瞻視前途,不寒而慄!"社會輿論一片譁然。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東北人民為了救亡圖存,掀起了收回教育主權,辦自己的教育的運動。謝蔭昌還支持籌辦了收回教育權委員會,主管東北當局收回教育權運動。這個組織創辦並發表一些報刊,如《東報》等,大肆宣揚日本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實質。人民在輿論煽動下奮起,當政者自然不會放過好機會,趁熱打鐵的時機到了。

張作霖就要求謝蔭昌與日本談判,就此事達成共識。謝蔭昌也聽從了張作霖的命令,先後兩次與日本就收回教育權問題談判。

謝蔭昌的第一次談判很不順利,謝蔭昌正式向日本提出"希望將日本租界的中國國民教育交給中國政府,由中國人自行管理" 的要求,但日方並不買賬。南滿公司反對力度最大,他們竟狡辯說日本在中國的華人教育,決無文化侵略的思想,而是以中日兩國共同利益為宗旨。這種欺騙自然不能使中國東北人民滿意,第一次談判收回教育權的願景隨之破產。

不久,謝蔭昌與日本使團的第二次談判就開始了。謝蔭昌深知要想打動一個人,應該從對方的角度出發。

謝蔭昌的目的雖還是為收回自身的教育權,但是表面上站在日本的角度,分析日本已經著手干預中國的國民教育,俄羅斯亦會與日本在東北的進行教育競爭,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也會插身而入,以日本為例染指中國的國民教育。日方可能不會得到任何利益,既得利益也可能隨其他帝國主義遍佈東北而喪失。

因為涉及到自身利益,所以,日方對此說法頗感興趣,專門派事務員橫山健堂來奉與謝蔭昌交涉。但是,收回教育權就意味著損害日本在東北鞏固已久的利權,日本當局在談判中自然不會妥協。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一方想要收回教育權,維護東北的自主發展主權;另一方則是殫精竭慮希望以東北作為跳板,侵略整個中國。矛盾雙方是難以達成共識的,需要一個打破兩者矛盾的契機。

此時,恰逢張作霖為南下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估計自身實力後,張作霖希望與日本達成妥協,以換取日本在戰爭中對其的支持。日本也利用了這個有利時機,向以張作霖為首的東北當局,提出停止東北人民收回教育權運動,停刊一些侮辱日本帝國的報刊,罷免謝蔭昌等無理要求。有實力的就是大爺,張作霖對日本的要求不得不一一允諾,為了維護自己利益,而傷害了東北人民的利益,奉天收回教育權的轟轟烈烈的運動,就這樣在東北的土地上黯然落寞。

在這裡,我們就不能不提一下悲劇性的教育家謝蔭昌了,也是我們今天收回教育權運動的先驅。張作霖玩了一招卸磨殺驢的無恥行徑。他先是把握教育家對教育喪失的心痛的心理,為了維護自己在東北的統治,利用謝蔭昌上演一出收回教育利權的好戲。但是在收回教育權運動迫於日本的壓力失敗後,卻被張作霖作為了替罪羔羊,卸了他職位來平息日本當局的憤怒。張作霖的陰險狡詐在這件事上可謂顯露的淋漓盡致。

有人說,張作霖對日外交是典型的以"利益交換"為原則的實用外交,此話不假。他不是革命家,只是東北一個割據勢力,缺乏大一統的國家意識,少有挽救國家危亡的大志,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就是自身利益滿足與否,也就是他的大本營東北。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儘管張作霖有獨立發展的願望,希望擺脫外國控制而獨立,但形勢使之難以自拔。第二次直奉戰爭使其必須依賴日本才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以利益為上的張作霖自然就不能真正與日本帝國主義絕裂,當然也就不可能真正收回教育權。

張作霖的兒子也就是少帥張學良,也繼承父志,決意圖強,振興東北,驅逐日寇,親任東北大學校長,捐資助學。但日本在東北勢力彌堅,羽翼已豐,無力與之抗衡,所以雖有逐寇之志,卻無貫甲揮戈之舉,自然也無有從日本手中收回教育權之實效。東北收回教育權失敗的命運也是可以預見的。

假使張氏父子對日本人既不借助,亦不刺激,臥薪嚐膽,蓄精養銳;廣集愛國有為之士,"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仰仗全中國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汽,做好對日本人的防範,不但東北教育權可徐圖收回,東北領土主權也不至旁落。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

日本在1931年開始武力侵佔東北,扶持成立了偽滿洲國,曾經叱吒東北的張氏家族,沒有守住東北,張作霖榮耀了一輩子的土地被日本佔據。

張作霖在東北與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博弈,機關算盡,為何功敗垂成?

早在1928年,東北易幟,正式歸於南京國民政府管轄。統一的全國政府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收回教育權再次被提上日程。1931年教會學校向中國政府立案,外國進入中國所辦的學校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中。當然,也包括東北。

我相信九泉下的張作霖可能會有張學良不能統一全國的遺憾,更有東北落於日寇之手的痛心疾首,但對於全國教育權的收復,他絕對是樂見其成的。東北雖然是張作霖的故鄉,他的目光,畢竟也曾持久地停留於中華大地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