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友自臺灣來,指名要去北京的故宮。此正合吾意,因許久未瞻仰故宮之容,亦想感受那裡的皇家文化與厚重的歷史,薫一薰已略顯蒼白的大腦。

金秋的京城天空瓦藍,走在堂皇的漢白玉石臺上,竟然絲毫沒有莊嚴威武的感覺,人眾如葉,噪音似蛙。一群毫無顧忌的男男女女,旁若無人的嬉笑吵鬧聲驚飛了一群秋燕,“喳喳喳……”地叫著朝景山蔽天而飛。那叫聲有些怨忿,有些悽婉,亦有些無奈,不知道是擾了它們的秋夢,還是被各種人群的南嗲北吼驚嚇得成了驚弓之燕?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美好的感覺如燕而去,我黯然神傷地站在乾清宮外的角落,觸景生情,想起讀過的一段史料,當年闖王李自成在撤離紫禁城時,大火沖天,群燕亂飛,馬嘶人喊,其景甚悲。心中不免升上一種愁緒,回身向興致勃勃的臺灣朋友說道:“現在是2018年的秋天,再過一百天就是2019年了。”

臺灣朋友有些莫名,怔怔地回答道:“是呀,怎麼啦?”

“明年是甲申375年。”

說完這話我自己笑了,我是愚笨的,臺灣朋友怎會知道郭沫若是何許人也,又怎能知道70年前郭沫若曾寫下一篇讓國民黨人憤恨之極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呢。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臺灣朋友面對宏大的故宮,津津樂道地參觀、拍照、瀏覽,而我卻思緒萬千,腦海裡不斷地湧現出375年的甲申風雲中的四個人物影像……

古人曾經預言過,每逢甲申年必有大事發生。

公元1644年的甲申年,在紫禁城裡發生過一次震天動地的大變革,一個皇帝死了,兩個人先後入主了紫禁城。先者乃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後者則是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他們的故事已經傳唱了幾百年,在他們身邊的另外兩個人的故事同樣“精彩”:一個也是農民起義領袖、殺人不眨眼的張獻忠;另外一個是先侍明朝、後降大順,再反大順又降清,繼而又背叛大清的吳三桂。這就是甲申年間發生在紫禁城的故事,這些人、那些事,構成了甲申年的波瀾壯闊,同時也描繪了一張百年興亡人物圖。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與375年前的紫禁城相比,今日之故宮更加金碧輝煌。375年前的1644年3月,李自成被多爾袞率領的八旗鐵軍擊潰。在準備逃出北京城的那個夜晚,宰相牛金星向李自成進諫道:“咱們跑可以,但是還需做一件事兒。當年西楚霸王進入了咸陽城後,在他離開的時候,火燒了阿房宮。大火綿延三百里,何其壯哉?大王今不如效法西楚霸王,也燒掉紫禁城,一則樓臺亭閣不會遺留於他人;二則不失霸王風範。”

牛金星的話無疑將李自成推向了歷史的恥辱柱,可惜的是,李自成潛意識中的狹隘和仇富心態,讓他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宮殿悉皆燒盡,惟武英殿巋然獨存,內外禁川石橋亦宛然無缺。燒屋之燕,蔽天而飛。”李自成就這樣潰逃出了紫禁城,留下了恥辱的一燒。這或許是李自成不可能成為一個帝王的因素吧。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曰:“昔者天子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李自成沒有成功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缺少三諍臣,大順軍中只有李巖一人,李巖曾獻良計,但被牛金星獻讒言而阻,並在李自成的默許下殺害了李巖兄弟,李自成之為非成大業者所為也。這是其一,其二,有諍臣還要是個明君。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了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劉邦進入秦宮後,見宮殿高大雄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心中產生了羨慕之情,想全部據於己有。大將樊噲勸劉邦最好不要這樣,劉邦很不高興。謀士張良知道了此事對劉邦說:“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於他窮奢極欲。現在您剛入秦宮就想如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噲的話可是忠言呀!忠言往往逆耳但利於行,良藥苦口不好喝但利於病,您如果想成大事就聽樊噲的勸告吧。”劉邦不但接受了張良的批評,也採納了樊噲的意見,傳令三軍,並且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偷盜者抵罪。”劉邦不僅絲毫未動秦宮的財寶,而且撒守壩上,深得秦人擁護,這與後來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實與項羽同道,豈有不敗之理?

嗚呼,世人皆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而不曉李自成紫禁城之一炬,實乃遺憾,哀哉。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皓月懸空,夜深室靜。月亮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下觀看,它的顏色是不同的。今天的月亮有些陌生,往日晈白之色今天略顯發黃。這心境自然是因了370週年前的那段歷史,繚繞心裡的那段往事,恰如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說:……“明之滅亡,李闖王入京後在短短四十天內就兵敗而散,實乃腐敗所至。”

李自成的農民軍失敗的原因,有多種說法,一首詠《大順國》詩這樣寫道:

一生九死打江山,

大順硝煙眨眼間。

得勢當知尤謹慎,

亡國豈可怪紅顏。

多數人認為是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掠走了吳三桂的愛姬陳圓圓,導致了吳三桂降清後聯合滅了大順。是腐敗?還是奪姬之恨?……回溯歷史,當年的硝煙早已散盡,朗朗晴空下,留下的便是令人玩味和史實本真。

公元1644年的甲申年,是值得紀念和深思的一年。值得紀念,因腐敗的明王朝被農民起義者領導的大順朝推翻了;值得深思,這一年,打進北京的統帥有兩個人,一位是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另一位是大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一城不容二虎,李自成在四十餘天后逃出北京,兵敗身亡;多爾袞不但將清朝的順治皇帝從瀋陽接進了北京,且奠定了大清朝統治中國267年的繁榮偉業。李自成儘管兵敗身亡了,但絲毫抹殺不了他的功績:“……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若以公正的、歷史的、辯證的角度看,明朝的專制是導致其滅亡的必然。縱觀歷史,凡屬專制朝代均無“善良”下場。以朱元璋為例,朱皇帝應該屬於“最專制的王權統治”的祖師爺了。作為農民起義者的李自成,“進了北京以後,李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蒐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據史載,李自成在捉到吳襄後,命吳襄給兒子吳三桂寫信招降,而劉宗敏卻對吳襄綁票、抄家,還掠走了吳三桂的愛姬陳圓圓。幾十萬大軍屯養於京城之內,搶掠民財,盡情享樂,剛剛進入北京十幾天就這樣,如果大順農民軍果真成為統治階級,恐怕又是一個“最專制的王權統治”。

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中有一段文字分析得更為透徹:“李自成的大順朝即使成功了,他代表農民利益的運動遲早也會變質,而他必然也會做到漢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說是斷無例外。”

郭老分析得透徹之極,李自成若是成功了,也不過是一個腐敗皇帝換成了另一個腐敗的農民皇帝。朱由儉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是靠著農民起義上臺的,可貧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坐了江山以後,他又是怎麼樣的一副“德政”呢?還不是強化專制,重用特務,殺人如麻。就連朱元璋格外“垂恩”的家鄉鳳陽,當地農民也是不堪重負。有段鳳陽花鼓這樣唱道:“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到了明朝末年,儘管“年來蝗旱苦頻仍”、“米價升騰無數倍”,卻還是“官府徵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官僚和地主敲骨吸髓般地榨取農民血汗。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總結李自成的一生,從農民起義軍領袖到大順皇帝,再到九宮山被殺,他同所有的農民起義領袖一樣,根深蒂固的封建小農意識,令他缺少胸懷天下的大志,難於納諫良言、重用良臣,更為重要的是,他沒有把國家、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想著政權。當他進入北京後,軍隊缺少嚴明的紀律,姦淫擄掠、無惡不作,致使京師百姓傷透了心,對那些農民軍“恨入骨髓矣”。

李自成其實並沒有忘記李巖:“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要殺人,收天下心”的勸戒,他讓士兵到處張貼“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這種極端平均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只能進一步導致大順軍用拷掠追餉來籌集軍費,特別是進入北京後,大肆對明朝的政要、權貴、富商、紳士等嚴刑拷打,勒索錢財,造成社會混亂,人心動盪。當大清軍隊如潮水般湧來時,牆倒眾人推,拋棄李自成的農民軍,是百姓唯一能夠做的事。李自成由一個受壓迫者成為起義者,他真的明白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嗎?他開始是知道的,但後來膨脹了,頭腦發暈了,僅憑藉他失去民心這一點,他失敗的命運已經註定。

原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而他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對於明朝舊有的官吏特別是崇禎皇帝,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置及利用。《增廣賢文》中說:“愛人者,人恆愛;敬人者,人恆敬”,江山是大明朝的,漢族人都是明朝的子民,李自成如此“不愛”他們的皇帝和眾臣,終將有用之人及百姓推向了清朝一邊,皆為大清所用;其三,李自成身邊缺乏有遠見卓識的臣子,唯有李巖算是比較有頭腦的人物,他積極獻言獻策,勸說李自成“嚴肅軍紀,守寨出征,和用政略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但李巖不是農民,他屬富家子弟,李自成狹隘的農民意識讓他失去了理智,擔心那個“李”會代替他這個“李”。而牛金星恰恰利用了李自成心胸狹隘這一點,借李自成的刀殺害了唯一頭腦清醒且有大智慧的李巖,造成了文武失和起義軍的全面失敗,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在李自成和他的軍隊逃出北京城的時候,北京城裡的老百姓們是何反應呢,他們竟然各自搬出家中的床桌等物,阻止大順軍的出逃,用繩索將騎兵絆倒殺死,迎接紀律嚴明的清朝大軍,民心天地可鑑矣。

歷史無情,後人鐵面。一個人物的出現、一段歷史的興衰皆是歷史必然,但後人一定是鐵面無私的。李自成對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他身經百戰,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家。他不近酒色,不愛錢財,尤其值得稱讚的是,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逼死了昏庸無道的崇禎皇帝,推翻了朱家王朝,用自己的昏庸腐敗,換取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國泰民安、開疆擴土的盛世。(作者:趙晏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