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投资测算表中常见的问题总结

投资测算表中常见的问题总结

“一张测算表,无尽加班路”,“一入投资深似海”,是对房地产投资人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张小小的投资测算表,能充分反映出一块地最终是否可以去拿,以什么样的价格去拿。这,是一门大学问。

投资测算表,又分为“动态测算表”和“静态测算表”,由于“静态测算表”比较简单,这里主要讨论“动态测算表”。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投资人,如何才能将一张完整的投资测算表做好,中间又会遇到哪些问题?下面将为您解答:




一、规划指标拎不清型

规划指标是一张投资测算表的灵魂,如果规划指标都能出问题,不用看,这张表基本是废掉了。

所以仔细核对规划指标是重中之重的事情,除了投资人,同时也要借助于设计部门一起核对,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提示:此环节核对重点,建筑密度,地库面积,人防面积及单个车位的面积。




二、强加干预型

在项目开发排期假设中,有些集团公司会凭借多年开发经验,对各个子公司上报项目都会设置一些硬性指标,比如:“3个月开工”,“6个月开盘”,“开盘去化率达到70%”等等。

诚然,这些硬性指标对常年深耕某个地方的子公司具有一定的考核作用,但是对于新开拓的城市也一味的“拿来就用”,势必会造成测算结果与实际过程大相径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众多饿死”,于是在上报集团,甚至上会的时候,各个子公司你追我赶式的冒进,生怕分配不到集团有限的资金。

某集团同时几个子公司上会项目,第一个汇报的是8个月开盘,第二个汇报的是7个月开盘,第三个汇报的更激进,只要5个月就开盘。结果汇报结束,老板觉得不对劲,还打电话给第一个公司,说别人5个月就开盘,你为啥要8个月。还好,汇报五个月开盘的最终没获取项目,不然真是跳进了自己挖的坑。

提示:此环节重点,应该根据当地政策法规,市场容量,区域接受度,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项开发计划。




三、本末倒置型

有些投资人在做好完整的测算表并经过仔细核查无误后,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在给公司管理层汇报的时候,有的地块因为非常优质,测算出来的各项指标结果非常好看。比如集团要求项目净利率最低10%,那么这个时候营销部门就会跳出来,主动要求降低售价和月均去化量,以此而达到刚好满足各种条件的要求。

这样做的有利之处在于,可以提前满足该地块的各项考核指标,并且可以带来相当丰厚的超额利润奖励;不利之处在于,其他激进的子公司做出来的指标比你好看,结果集团有限的资金就倾向于其他公司。而你,最终饮恨,连报名资格都不给你。

提示:此环节重点,本来销售价格和周期就是营销部根据市场反应提供,既然已经提供了,就不允许更改,不管什么结果都要依照执行。




四、内讧型

投资人在做投资测算表的过程中,应该深有体会:成本总想尽可能的把成本测算往高了做,以便于后期可以节约优化成本;营销总想尽可能把售价及周期拉长,好给自己留足后路。

这两方博弈的结果就是利润(率)较低,IRR较低,往往结果会很难看,而投资人也只能望表兴叹!

提示:此环节重点,首先投资人至少要掌握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大概成本,出现较大偏差时可以据理力争;其次对项目周边竞品项目要充分了解,了解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及去化量,为本项目提供价格及周期充分依据。

投资测算表中常见的问题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