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 人物身份 』

寧波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

象山芳記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家禮


中國食文化歷史悠久長遠,傳統糕點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曆史,起源於商周時期,先秦古籍《周禮.天官》記載“籩人羞籩食,糗餌粉粢”;屈原在《楚辭·招魂》曾說:“粔籹蜜餌有餦餭”;漢代許慎在《說文》中記載:“餅以粉及面為薄餌也”等等歷史的文獻記載說明糕點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和我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


傳統中式點心留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年齡稍大的人們總在不斷回憶著糕點帶給我們的甜蜜時光和美妙味道。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在寧波,有一家老字號:“芳記”!相信不少寧波人都吃過他們的糕點。而提起它的故事,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知曉呢?今天我們通過傳承者陳家禮來聽聽“芳記”的故事。


- 1 -


童年


別人的童年是與玩具、小人書相伴,而出生在“糕餅世家”的陳家禮則是與各式各樣的糕點接觸。用他的話說就是:與糕點相伴的好處就是我打小比別人壯實一點。


那時陳家禮剛上小學,母親在一旁做豆酥糖,他走過去主動將豆酥糖裝進袋子。還有做廣式月餅的時候,母親負責包餡料,陳家禮就在案板邊印模。陳家禮稍長大一些後,每逢寒假,他堅持早上四點鐘起床,跟著父親或者姑父去趕集。


“那時,家人並沒有要求我做些什麼,但每天看著父母製作餡料到晚上12點左右,睡了三、四個小時,又得開始和麵粉、做皮、捏糕點……我便想著為他們分擔一點。”


趕集這門活,最怕天氣冷,每到臨近過年,“芳記”的生意便是紅火的不得了,凍米糖、桃酥、骰子糕等各種糕點供不應求。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凌晨四點,天還是暗的,陳家禮推著裝了鐵皮箱的手推車,而叔叔則在前面用力拉著。深更半夜,只聽見車軲轆的轉動聲和兩人不停的喘息聲。後來,手推車升級成了三輪車,那時就輪到陳家禮蹬車,叔叔在後面推車,一旦遇到下坡,一個不小心,碰到結冰的地面,翻車也是常有的事情。“每到冬天,手和腳長出凍瘡是經常的事情!”陳家禮回憶道。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陳家禮的童年與糕點息息相關,而他聽到的第一個故事也是“芳記”的故事。


- 2 -


“芳記”的誕生


據陳家禮分享,很小的時候,母親就給他講述了“芳記”的由來。


“芳記”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光緒26年(1900),那時“西周宏興南貨店”創立,老闆陳吉順不僅要照顧商行,家中還有田畝照看,於是找了個叫伊蘭極的幫手,同時還聘請了糕點師傅阿清,經營著印糕、月餅等傳統糕點。


阿清師傅作為“芳記”這一脈糕點手藝的引領者,常將“人不欺糕餅,糕餅才不欺人”掛在嘴邊,將“貨真價實”這一規矩代代相傳。


1943年,“宏興南貨店”改名為“錦和南北貨店”,由陳家禮的外祖叔叔接手。那時國外的各種食品充斥市場,民族食品加工業受到巨大沖擊,糕點糖果業陷入困境,“錦和”的經營也陷入低谷。


20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重振家業,陳家禮的外公伊宗權離開象山到上海學習先進糕點的製作技藝,將“錦和”交於弟弟伊三春打理,由阿清師傅的徒弟張春年負責各類糕點製作。


1955年,伊宗權學成回到西周,為幫弟弟成家立業,“錦和”店蛻變,改名為“元和南北貨店”,全權負責從製作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


而那一年恰逢陳家禮的母親出生,外公伊宗權歡欣之餘專為女兒慶生做了一批苔菜餅,並在每個餅上印上“芳記”二字,免費分發給鄰里好友和路人,沒想到這批融合新技藝的苔菜餅廣受好評,“芳記餅”從此名聲大震,甚至一度成為了“元和”店的代名詞。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改革開放後,伊宗權和女兒伊梅芳開辦“西周芳記糕餅店”,取其名中一個“芳”字,寓意美好的聲名,一直延續到現在……


從“宏興”到“錦和”,從“錦和”到“元和”,又從“元和”到“芳記”,代代相傳,真正成為象山的“糕餅世家”。


而“芳記”現在傳到了陳家禮的手中。


- 3 -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如果我當時做了另一個選擇,可能接力棒會就此斷掉。”陳家禮回憶著說道。當時大學畢業後,他面臨一個選擇題:留在大城市打拼or回到老家傳承手藝。


然而陳家禮面對大城市的誘惑和祖傳手藝承繼的選擇,卻沒有過多的猶豫。“我很想繼承母親的全套傳統糕點製作手藝,也堅信自己可以帶領“芳記”糕點走向新的未來。”


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陳家禮深知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要保持傳統,又要創新傳承,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2009年,陳家禮回到象山逐步接手“芳記”業務,他一回來就搞了個大動靜:將門店開到了縣中心城區。當時麵包、蛋糕開始盛行,陳家禮甚至還將門店的一半面積用於放置外國糕點,這樣中西結合的方式讓人眼前一亮,“芳記”幾乎每天排起小長隊。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產品供不應求,但為了保證糕點口味,人手不夠用。不少人都對陳家禮提議,不如稍微減點料,還可以多做些!陳家禮一聽,斬釘截鐵地說道:“必須貨真價實,不可以偷工減料,這是芳記一脈傳承的規矩!”


可供不應求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陳家禮先是擴大生產車間,設生產,倉庫,化驗,包裝,銷售等科室。在引進機器,設備,先進工藝的同時,努力保持傳統手工技藝,使二者結合。糕點的核心工藝如餡料這種由母親帶領的老師傅們進行製作,而簡單的糕點原料製作則交由設備完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


並且通過電商,陳家禮還實現了“芳記”的線上銷售。“我這隻手機的300多個微信好友,都是芳記的忠實粉絲,我和他們雖未曾見過面,但芳記將我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近年來,陳家禮深知糕點是一個區域的文化,於是他更加註重文化發掘,整理家族糕餅生產傳承歷史和生產技藝,2018年申報“芳記象山糕餅生產技藝”非遺文化,致力於傳承企業老字號文化。


除此之外,陳家禮積極參加社會組織。2015年以來,陳家禮先後加入象山縣網絡界人士聯合會、象山縣黨外知識分子聯合會,努力為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2019年12月26日,他成為寧波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新理事,他說:“作為大時代的建設者,我們的芳華青春不能太享受安逸,不要忘記去拼搏,去盡力承擔社會責任!”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 4 -

“芳記”未來


“芳記”之傳承,不僅是傳承“芳記”糕點製作的手藝,更重要的是傳承“芳記”的百年精神。這百年精神,包含了實事求是、貨真價實,杜絕弄虛作假的誠信精神!而陳家禮這麼多年來也一直秉承著這一誠信原則。


通起這幾年的守業、創新、開拓,陳家禮有一個感想:不管遇到什麼坎坷,認定了就要一直走下去,要敢拼敢闖,要有用雙手挖掘、憑本事傳承的實幹精神和善於觀察生活、發現機會、把握機遇的敏銳眼光,不怕失敗,而不是安於現狀縮頭縮尾。


“芳記”的過去是象山糕餅史上的一抹濃墨重彩,對於“芳記”的未來,陳家禮堅信,也必定不會是輕描淡寫的一筆。


這一寧波老字號的糕點,你是否品嚐過?


“芳記”現在的規模只是影響到了寧波、象山及其周邊地區,而真正要把西周“芳記”做出名堂,還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止步於目前的“網紅”糕點。


陳家禮一直有一個心願,那就是把西周“芳記”品牌發揚成像嘉興“五芳齋”那樣的大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