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梁山好汉108将为何之前没有一人死亡,征方腊却死伤70人?

用户67308932718


是什么造成了打方腊的惨胜呢?

梁山好汉在之前的战斗中攻打史文恭和祝家庄,虽然是梁山是进攻方,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梁山的实力在二者之上,也就注定了胜利无伤亡的合理性。

之后对抗征讨的官军时,是守势,占据了地利。而且当时朝廷当时的军队要么是能战之人太少,比如当时的关胜和呼延灼,要么就是指挥者无能如当时带了大批将军的高俅军队。当时梁山利用的地势水泊,也采取了合适的战术如钩镰枪破连环马。总而言之是聪明的防守战。

打田虎,王庆时二者实力也不足守城。更有甚者,田虎手下竟有投降之人。投降的人成了打王庆的炮灰,让梁山获得了情报。这样梁山人马完胜。

征辽国是费了一番周折打的轰轰烈烈。其中更是有公孙胜施展道法的精彩演出,在对抗异族的战斗中,我们的宋先锋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在困难时九天玄女赐予其天书,可见这是老天的庇护(还能说什么😂😂),让梁山进退有据。

然后就是攻打方腊了,我们都知道当时宋江龙盘于山东而方腊虎踞于华东地区,两地气候相比于之前的征战地点对比更明显,山东干而冷,华东湿而热。宋军攻打方腊劳师远征,方腊以逸待劳。宋军为北军,很容易水土不服。就像赤壁之战的曹军一样。

梁山泊军为半腐朽官军加上梁山原班人马,方腊则是反抗意志坚决的起义军,导致方腊军特别顽强。梁山虽然108将不过出征人数不足,比较严重的是没有神医安道全和入云龙公孙胜的跟随。伤者没有有效的医治,也没有公孙半仙的火力支持。而且108将中并非人人都是真正的好汉其中确实有滥竽充数之人。反观方腊,阵容齐整。方腊,水浒传八大金刚 此八人为:兵部尚书王寅 镇国大将厉天闰 庞万春 吕师囊 方杰 邓元觉 司行方 南离大将军石宝。这几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鲁达对抗同为大和尚的邓元觉不占上风。同时方腊也有其他战将。而且上天也没有庇护宋江人等。方腊占地势,宋江不占,谢珍谢宝就是毙命于此。但即便如此宋江实力也略优于方腊,在一城一池的攻打中,宋军惨胜。奠定了梁山的悲惨结局。

有研究表明当时施耐庵写作是在杭州的西溪湿地,水泊梁山地理是以湿地为基础的。爱好水浒的人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图片来自影视剧照,仅为描述和评论《水浒传》作品)


泊图泊途


梁山和方腊一战中死了70人,具体点战死59人,病死11人。病死属于意外死亡,当然战争的目的只有输赢。导致梁山失利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政治原因 梁山和方腊同属于起义军,因为朝廷奸臣当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造反。梁山打方腊的时候已经被招安了,原本同为阶级弟兄,现在成了朝廷的走狗,名不正言不顺,有点同室操戈,这样子梁山失去了群众基础。而且当时朝廷忌惮梁山实力,想法设法削弱梁军事力量,包括攻打田虎。远征方腊也是非梁山所愿,被动出击。人家方腊是拼命保护家园,主动防御。梁山在政治上就是“前有狼,后有虎”

  2. 战争环境 梁山攻打打方腊距离太远,舟车劳顿,部队后勤给养保障都跟不上,人困马乏,人家是以逸待劳啊!朝廷巴不得打个俩败俱伤,而且加上当地是江南水乡,地形崎岖,山岭连绵,隘口众多。而且去了人家地盘还水土不服,适应不了,喝口凉水你都闹肚子。

  3. 大将实力 宋江集团和方腊集团的PK,俩个流氓集团其实实力相差不大。梁山的108所谓的好汉就不提了,滥竽充数的比比皆是。方腊收下有最强五虎王寅,庞万春,方杰,石宝,邓元觉。智囊团也有:娄敏中 祖士远 吕师囊 高玉 沈寿 桓逸 冯喜 浦文英 杜微 方垕 金芝公主。方腊人力资源方面也是:文武双全,猛将如云所以梁山不死人才怪。



  4. 军事实力 梁山在招安前号称十万大军,招安后加上要出征肯定要加多兵力,因该超过十万。方腊也不弱啊,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地盘大,人多。俩个集团在争斗中,可谓是针尖对麦芒。


梁山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完全颠覆了以前顺风顺水的打架方式,以前是替天行道,沦为为政治打手。打方腊打的过已经是奇迹了。死了70个人算啥?

村里有个二杆子



梁山泊“招安”以前,面对朝廷大军的围剿,地方武装的对抗,以及其他山头势力的火并,大大小小的战役,着实不少;有时会折几阵锐气,有时会陷几个弟兄,但经过几番交锋之后,他们总能找到突破口击败对方,大胜而归,被捉的兄弟们也不曾折损一个;但是!在梁山泊“招安”以后,面对方腊军团时,他们的主角光环仿佛不存在了,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损失惨重;108将几乎死伤殆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之前的梁山兄弟,之所以未曾折损一个,并不是说梁山好汉有多厉害,也不是说其他人杀不了他们,只有想杀与不想杀;如果朝廷也与方腊一样,抓到人立马杀掉,那么!梁山好汉等不到招安那天,早就死伤殆尽了;黄信抓住宋江、花荣,直接杀掉,那么?梁山泊会少了宋江、花荣、秦明、黄信、王英、燕顺、郑天寿;宋江已死,无法结识揭阳三霸、童威、童猛、石勇、吕方、郭胜,以及戴宗、李逵等等,包括后来慕宋江大名投靠梁山泊的人,都不会上梁山泊;他们至少损失一大半的实力,再被高廉、祝家庄、曾头市、呼延灼、关胜、董平、张清、高俅、童贯,一路打过之后,梁山泊肯定早就不复存在了;



事实上,在“招安”之前,不让108将折损,并不是为了表现出梁山兄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是剧情需要,一百单八将必须齐聚一堂,在他们完成聚首之前,任何人都不可以死;所以在梁山泊,只有王伦、晁盖可以死,其他的108妖星必须聚首,这是故事情节需要;至于方腊、宋江之结局,更多的是遵循历史原型,失败是他们最好的归属;


爱尚文史


梁山好汉的命运掌握在《水浒传》的作者手中,是作者有意安排他们征方腊损兵折将,施耐庵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宋江被毒死一年半之后,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即将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水浒传》小说从明初流传至今,主要有三个版本,70回、100回和120回版,下面引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120回版。

《水浒传》发生的背景年代是北宋徽宗时期,但小说前八十回并未交代具体年代,直到第82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夥受招安》,宿太尉和张叔夜上梁山宣读招安诏书,诏书曰:

“制曰:朕自即位以来,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故兹诏敕,想宜悉知。

宣和四年春二月 日诏示”


诏书结尾第一次提到具体年代:宣和四年。宣和是宋徽宗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号,元年到七年,对应的公元年份是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宣和四年就是公元1122年。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成战略部署,南下侵宋,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时候,距离金兵南侵,还有3年的时间。

宋江带领梁山好汉,烧毁山寨后,到都城东京谢恩,然后被派去攻打辽国。


经过几个月的作战,击败辽国,辽国皇帝向宋朝上表请降。


宋徽宗派宿太尉赴辽国读诏书(第89回《宋公明破阵成功 宿太尉颁恩降诏》),诏书曰:

“大宋皇帝制曰:三皇立位,五帝禅宗,虽中华而有主,岂夷狄之无君?……尔其钦哉!

宣和四年冬月 日”


诏书落款的时间为:宣和四年冬月,也就是到了公元1122年的农历十一月。


辽国投降后,宋江领军先后消灭田虎和王庆,然后征讨方腊。


“花和尚”鲁智深生擒方腊,宋江得胜回朝,和卢俊义给宋徽宗上表(第119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表曰:

“平南都总管正先锋使臣宋江等谨上表:伏念臣江等愚拙庸才,孤陋俗吏,……谨录存殁人数,随表上进以闻。

……

宣和五年九月 日,先锋使臣宋江 副先锋臣卢俊义等谨上表。”


落款时间是宣和五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123年,此时距离金兵南侵还有2年。

宋江被朝廷加授武德大夫,并任命为楚州(今江苏淮安)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宋江衣锦还乡,“住了数月”,返回东京,再到楚州赴任,“将及半载,时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朝廷御酒到来,宋江带人迎接,首夏初旬即农历四月上旬,此时已到了公元1124年四月。


御酒被蔡京等人投下慢性毒药,宋江饮下毒酒后,“肚腹疼痛”,发觉被下毒后,派人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将都统制李逵招来,把毒酒也给李逵喝了,二人分别后,宋江当夜而死,李逵回到润州毒发身亡,两人都被葬在楚州南郊蓼儿洼。


宋江和李逵被毒死的时间,大致在公元1124年4、5月份,此时,距离金兵南侵还有一年半左右。


如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学术上还有争议)不安排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去征讨方腊的话,那么,1125年金兵南下侵宋,全员的梁山好汉们会怎么做?


不外乎以下几种选择:

1,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2,背后捅刀,趁机扩大地盘,成为金兵“友军”,夹攻宋朝;

3,以大局为重,接受朝廷招安,出师抗金。


选1和2的话,梁山好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必定留下恶名,而施耐庵对梁山好汉是持褒扬态度的,绝不会让他们身负恶名。


施耐庵会选3,这样一来,梁山好汉会和朝廷一起抗击外辱,如《诗经·小雅·常棣》所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梁山好汉会名垂青史。


不过,这样选择的话,梁山好汉VS金兵,会有三个结果:

1,大破金兵;

2,势均力敌,宋金议和;

3,大败亏输。


前两种结果,靖康之变不会发生,徽钦二帝不会被掳走,北宋王朝也不会灭亡,康王赵构没机会称帝,历史上就不会有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小朝廷,岳飞、韩世忠、吴玠、吴麟等人也不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抗金名将……

靖康之变,二帝被掳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古代文人创作小说,会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虚构、甚至夸张,但很少对王朝兴替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虚构和演义!


比如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就被该书作者罗贯中过度神化,在书里,诸葛亮即可以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又能够借到东风、骂死王朗、七擒孟获,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但是,罗贯中却不敢写诸葛亮北伐成功,灭曹魏、平东吴,完成统一,中兴汉室,因为这与真实历史上三国终结相悖。


大多数古代文人,都不会越过这条线,但是,总会有例外,比如小说《说岳全传》,就描写岳飞之子岳雷统帅大军,灭掉金国,一雪前耻;小说《杨家将演义》中,杨文广大破辽国、平定西夏,这类胡乱演义的小说和今天的抗日神剧如出一辙,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就极低,殊无可取之处!

如果施耐庵选择了第3种结果呢,金兵攻破东京,掳走二帝,靖康之变发生,但是,梁山好汉败于异族之手,英雄形象将大打折扣。


古代文人,汉人正统王朝的观念很深,其实不仅古代,近、现代很多人也如此,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在曾在其作品序言(三联版)中说: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


即便到了今天,网络上歧视少数民族的言论依然不少。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出生于元朝末年,众所周知,元朝曾实行严重的民族压迫政策:将人分为四等,将职业分为十等,读书人排第九,甚至排在妓女之后,伯颜甚至提议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等等。


读书人出身的施耐庵,对元朝的民族压迫有深切的感受,还曾经加入张士诚的抗元义军,对少数民族,从心理上应该比较排斥。


无论蒙古人还是女真人,在施耐庵心目中都属于“蛮夷戎狄”之类,因此,他肯定不会在小说中让汉人中的英雄梁山好汉败给异族的女真人,但是,又不能在小说中公然改变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只好安排宋江在女真南侵之前,接受朝廷招安,出征方腊,损兵折将。


方腊也是汉人英雄,梁山好汉折损在他的手中,对英雄形象的影响远远低于败给女真人!

幸存的梁山好汉被朝廷分散安置,宋江、卢俊义等首领又被奸臣毒死,这样的话,一年之后,金兵南下,世上已无梁山好汉,北宋灭亡!


所以,迫于即将发生的靖康之变,施耐庵不得不安排梁山好汉与方腊火拼,两败俱伤,当然了,历史上的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降后,也很有可能去参加了平定方腊的战斗,是施耐庵这样写,也是尊重历史!


指缝间的历史


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根源,我觉得是施耐庵笔下的水泊梁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梁山好汉的结局早就是施耐庵构思好的,在收拾完最后威胁大宋江山的方腊以后,已经是没有用武之地,应该走向灭亡了。


至于战争里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几点,

一,方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的方腊,已经占据了江南,拥有了天下半壁,方腊本人也已经称帝,其实力不亚于宋朝。而且南方各类地形交错,在地理上方腊也是占得了防守的位置,处于上风。至于方腊手下的大将,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连斩梁山数将的石宝,万人敌的王杰,都不亚于梁山五虎将。

二,张清死的莫名其妙

宋江在讨伐辽国时,其未有损伤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有张清。辽国本来的勇将也有很多,林冲甚至也战之不下,但这些人都被张清一个一个石子给砸死了,死的估计也很憋屈。反观宋江讨伐方腊,张清一员猛将都没有砸死,反而自己被莫名其妙给斩了。我记的没错的话,应该是衣服被树杈挂住,导致被斩杀的。在丧失张清这个远程输出以后,真刀真枪难免会有损伤的。

三,作战战略一般

宋江在讨伐方腊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战略无非就是稳扎稳打,几乎没有奇兵和大战略。面对实力强劲,依托地形的方腊,无疑会折损很多的人马,梁山好汉折损过半符合战争实际。要知道,虽然梁山号称108好汉,但大将之才的没有多少,很多只能充当步兵头领,也就是个小军官而已。吴用在此次战争中也就派柴进去当个卧底,作为最后减少损伤的一步棋,作用虽有,但也不算多出彩。所以,以均势兵力稳步推进,能赢已是不易,损伤多一点十分正常的。


说到这里,还是想回到开头那句话,梁山好汉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不得不亡。


蜉蝣在尘埃


说到梁山好汉,这里面很多都是小说的剧情,包括被朝廷派去征讨方腊。那说到小说,这个前面没死一个、后面一战死去70人,显然就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了。前面是个收拢人才的过程,如果前面费力去突出的许多好汉,突然死了一大批,那这本书也没什么看头了。当然,如果细究的话,还是能找到其他原因的。


战前士气低靡

梁山好汉们说白了就是些山匪,为了能守住自己的地盘,他们做了许多的努力,甚至朝廷来了都没讨到便宜。这个时候的弟兄们都是一致对外的,大都认为朝廷太黑暗。但是后来他们却要受到招降,要听命于那些奸险的官员,这让众多逍遥惯了的弟兄们如何适应?更有很多人被朝廷害得妻离子散,这份大仇不能报,还要被派去征讨别的势力,很多人都是不愿意的。武功好但是如果没了斗志,显然也是要吃大亏的。


双方底细一样,很多人不想打

方腊是什么人?其实就是一个平民,只不过聚拢了一众草寇,占领了一些城池而已。而梁山好汉虽说是朝廷派来的,但是说到底,大家之前也都是草寇。既然双方都是受到朝廷逼迫而落草的山匪,何必要去打人家呢?所以很多人不想打,于是损失很大。

气候不适应

梁山好汉来自各地,有很多是中原那边的,而方腊在荆州,这里空气潮湿,气候和北方完全不同。很多人来到这里后,他们很难一下子适应这里的气候,所以好几个兄弟都开始患病,甚至还有病死的。就算是那些没病死的,也有很多人受气候影响,战力大损。

路途遥远

梁山好汉在今天的山东一带,这在中国的东北方向,而方腊呢?他在西南方向,两地相距很远,经过这么远的奔波,这就是一支疲惫之师。自己远离故土,来到这里作战,本身就是一件很劳累的事情。而且他们到了当地后,朝廷几乎没什么支援,而当地民众更愿意支持方腊势力,所以他们打仗吃亏,兄弟折损也是很正常的。

地理问题

方腊势力在南方盘踞,想攻打这里很多时候就要进行水战,但是梁山好汉里面,水性很好的人,其实没多少,很多人在陆地上是猛将,到了水里很快就要被淹死。在攻打城池的时候,敌人据水守城,里面又都是善于水战的本地人,这样的仗打起来本身双方就不公平。


实力相当

梁山是山东那边的势力,在自己的地方算是一支很有规模的力量,而方腊则在南方一带,是南边的一支很强大的力量。在方腊手下,同样也有众多猛将,甚至有的能和玉麒麟一战。敌人原本实力就很强,又是在人家的地盘上,需要经常进行水战,打起来当然人家是占尽了上风的。所以,梁山折损许多好汉在此,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这场战斗原本就不应该进行,但是他们这样硬上,损失当然很大。


小镇月明


其实如果你读过或者看过《水浒传》应该多少会明白一些!

被招安之前那可是相当于为自己创业,虽然宋江一直想要得到朝廷的认可,但好多时候并不能按他的意愿行事。不管之间遭遇了多少场战争,都是靠他们自己的智勇双全稳妥过关的!如果他们不努力,那方腊的下场就是他们自己的下场。


那么他们被招安后就等于在为朝廷打工,已经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劲头,而且征腊战争并非梁山军所愿,而是朝廷故意安排的,其目的无外乎是消耗梁山军力。再看当时的方腊本来就是农民起义军,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起义的原因就是想必大家都知道,当时朝廷横征暴敛,如果不造反就只能等死,朝廷不想如何安抚,偏偏要派出梁山军进行剿匪,如果是你你难道不拼命?也可以说成是一个被参战,一个主动迎战,其结果自然会有所反差。


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部队粮草保障不了,人困马乏,而当地的气候更是不能适应,瘴气,水源,虫蚁都无法解决,战斗力没有怎么去打仗?书中的描写,电视剧中的镜头,都可以看出地势复杂,机关众多,方腊众人也是智勇双全,而宋江部动不动都是好汉探路,他们不死谁死?斥候的作用发挥在他们身上作用确实很大,但往往死的最快最惨的也是斥候!

如果还有其他原因,欢迎留言关注探讨!


后边缘文化


说到底还是梁山干不过方腊。

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大到施耐庵老先生都不好意思把梁山写成零死亡的传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根据两者实力做出了三方面对比:

1、势力范围;2、政权雏形;3、人员素质。

现在再简略的说一说。

梁山最巅峰时仅有一州之地,并还保留着占山为王的作风,草台班子仓促已极,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上下级的终点是君臣关系,梁山连这个雏形都不曾有;三十六天罡朝廷武官几居其半,七十二地煞十九虚名。

方腊据有江南八郡之地,自称天子,造宫阙内苑,设文武各职,三省六部一应俱全;麾下官员文武双全,以兄弟方貌守苏州,太子方天定守杭州,自据歙、睦二州(遣丞相守之),驻跸清溪,其上阵将领无不弓马娴熟,铁骨铮铮,除秀州段恺及常州副将金节投降外,尽皆战死,无一人通敌变节。

可以说,无论哪一点,方腊方都对宋江方形成了碾压。

方腊方既无神仙佑护,又没用阴谋阳谋,甚至清溪败亡时都不知道战略撤退——施公不止不给方腊一方开金手指,在“兵者,诡道也”之上更将他们塑造成了白痴。然而就是这样一群牵线木偶似的、被动等着玩家组团来杀的NPC们,形之于战阵,仍能给予梁山一方高速有效的杀伤,只能说,梁山一方实在菜逼而方腊一方实在生猛。

是哪里出了问题,竟使得上有作者狂开金手指、中有神仙山神道术护持、下有全书位面气运眷顾的梁山主角们战损率超过五成呢?

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人员素质尤其是个人武艺及作战素质上出了问题。

1、梁山好汉品质不值一提:宋江上山,提出招安的终极目标,迅速为梁山高层所接受,但也变相的抽走了梁山众人的精气神,再不复先前虎虎生风之概。如林冲、秦明、关胜、索超、董平等五虎将八骠骑诸人,原为朝廷将官,一俟被捉,便即投降。我在这里做个推测,他们既能降宋江,自也能降方腊。因何直至战死也没降?原因有二,一是方腊尚未席卷天下,一是不得其便而已。

可以说108位好汉的品质都极其一般,他们能被朝廷招安,倘若方腊能击败朝廷,他们当然也能投降方腊。

既然如此,恐怕除了宋江真心想立功之外,别的人大半都是来军中挣资历混日子的,他们不出计只出力,要死便死,得生便生。

2、个人武艺对战阵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公认的梁山第一高手卢俊义,分兵后跌跌撞撞,反不如宋江推进顺利;又如马上林冲和马下武松,在江南杀伤敌人也极其有限,林冲和另外四人围攻尚书王寅便是他最后的绝唱。

3、黑三郎调度失措:方腊军中有包道乙、郑彪等异人,如武松之臂,被包道乙飞剑所断,王她英夫妇,死在郑彪术下。而宋江吴用和卢俊义等人显然没有丝毫反制措施,只能被动挨揍——梁山这样的小草窠里都有入云龙及戴宗有道术,江南何其大,傻子也该防备南军中有有此奇人异士啊!

4、及时雨有大招不放:水浒英雄排座次时他安排天降石碣,被逼得装供桌时九天玄女授了他大招,征辽时又曾与九天玄女谋面,张顺杀方天定时也曾显灵……我就奇了怪了,宋江装神弄鬼一辈子,又在征辽时验证过了兵书战策有用,在征方腊进为何一次不用?

5、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宋江征方腊种种反常表现,是白痴、还是故意为之?


王事情


从文学角度,这是作者安排的悲剧结局。从剧情角度,因为前期和后期作战的对手态势不同。

真实的答案其实很无聊,因为作者要这么写。

现在一般认为水浒传可能是不同时代各种段子拼凑起来后改写的。前期写的是108人聚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滚雪球扩大的过程,以70回梁山大聚义为高潮。这个过程中,梁山虽然也遭遇各种挫折,但挫折只是为了反衬胜利的喜悦。整体来说就是梁山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这中间如果死去了重要人物,那岂不煞风景?

当然,也不是一人不死。其实梁山好汉这一边的人还是死了的,比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林冲的老婆林娘子。就算是山寨之人,也死了韩伯龙、晁盖等人。

而聚义之后,到征方腊,必须结局了。结局无非两个,一是喜剧结局,108人全灭方腊,无一损伤,个个高官得做,军马任骑,喜气洋洋。二是悲剧结局,108人损兵折将,虽灭方腊,自己也去了大半,然后回来的人又有被害死的,有自杀的,落得个凄凄惨惨的下场。显然,后者比前者要震撼和深刻得多。作者选择了后者。既然如此,就要让梁山的人迅速在征讨方腊这十余回书中退场。于是我们看见,打了那么多恶仗,被擒拿那么多次的梁山好汉,开始被批量处死,甚至明明打了胜仗,都有人乱军中被马踩死。虽然这才是真实战场可能发生的情况。

再说说剧情角度。梁山之前的各次战斗,大部分或者是山寨防御战,或者是在附近州郡的出击。应对的敌军整体来说,实力不算很强。比如祝家庄,三庄联手也只有不到十个将领,几千军马。大名府只有闻达、李成、索超几个能打的,呼延灼、关胜等每一次讨伐,也不过是三五个将领。童贯、高俅的讨伐兵力很多,但将领每次也就十余人。可以说,梁山在将力上占据明显优势,而且每一次战争,背靠梁山,进可攻,退可守。即使暂时不敌,也可以退回山寨,本土作战。

但征讨方腊就不同了。方腊是割据江南的圣公,不但拥有数十万大军,百员良将,实力远远超过宋江之前面对的任何一路敌人,而且地域广阔。梁山离开自己熟悉的北方,深入江南水乡千里之地,不但水土不服,而且客场作战,遭遇各种埋伏。即使受了死伤后,也无法后退,只能继续强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张顺在涌金门被射死,蟹珍蟹宝在乌龙岭被打死……随着不断深入,宋江胜利的同时也不断损兵折将,最后形成几乎与方腊同归于尽的格局。

而这,也正是蔡京高俅等人最初的意图。


巴山夜雨涮锅


娘子分析:娘子每一次想到“梁山好汉”,心里都有一声叹息。大家是不是也觉得呢?这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这是把一群“铁骨铮铮”的好汉当炮灰的悲歌!

大家知道,宋朝从成立,边境一直受辽军的侵犯,大宋的正规军和辽军斗了几十年了,这是梁山好汉被招安后,肯定舍不得用自己的正规军打,于是,梁山的义军出发了,这次大坡辽军,占领燕云十六周的檀州、幽州、等等。

第二次,攻打田虎、王庆。要知道这两个手底下根本没有什么能人,和梁山好汉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的,打赢是碎碎的事。

方腊公司和宋江集团是棋逢对手的,大家都是苦命人,都是被宋王朝压迫出来的可怜人。

心和:以前梁山是别人攻打,所以,大家都是同仇敌忾,有劲一块使,众志城诚一起攻打,可是,对“招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造成,至少大多数人心里是极不舒服的。

地利:宋江集团的人以前占据梁山是易守难攻,大家都是旱鸭子;方腊公司占据南方,人家对地利,气候,人文环境,都熟悉无比。例如:金毛犬段景柱在钱塘江事,来了一场风浪,小伙子就这么去了;定德孙在过草丛时,被一条蛇咬了,就怎么牺牲了。

这场战争中,再开战前,大宋把神医安道全和公孙胜给诏回去了,将士受伤了,没人医治,也没有人给出谋划策。你帮人家平了外患,现在内忧你两厮杀,大宋当然希望两边杀个“干干净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