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梁山好漢108將為何之前沒有一人死亡,徵方臘卻死傷70人?

用戶67308932718


是什麼造成了打方臘的慘勝呢?

梁山好漢在之前的戰鬥中攻打史文恭和祝家莊,雖然是梁山是進攻方,但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來梁山的實力在二者之上,也就註定了勝利無傷亡的合理性。

之後對抗征討的官軍時,是守勢,佔據了地利。而且當時朝廷當時的軍隊要麼是能戰之人太少,比如當時的關勝和呼延灼,要麼就是指揮者無能如當時帶了大批將軍的高俅軍隊。當時梁山利用的地勢水泊,也採取了合適的戰術如鉤鐮槍破連環馬。總而言之是聰明的防守戰。

打田虎,王慶時二者實力也不足守城。更有甚者,田虎手下竟有投降之人。投降的人成了打王慶的炮灰,讓梁山獲得了情報。這樣梁山人馬完勝。

徵遼國是費了一番周折打的轟轟烈烈。其中更是有公孫勝施展道法的精彩演出,在對抗異族的戰鬥中,我們的宋先鋒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在困難時九天玄女賜予其天書,可見這是老天的庇護(還能說什麼😂😂),讓梁山進退有據。

然後就是攻打方臘了,我們都知道當時宋江龍盤于山東而方臘虎踞於華東地區,兩地氣候相比於之前的征戰地點對比更明顯,山東干而冷,華東溼而熱。宋軍攻打方臘勞師遠征,方臘以逸待勞。宋軍為北軍,很容易水土不服。就像赤壁之戰的曹軍一樣。

梁山泊軍為半腐朽官軍加上梁山原班人馬,方臘則是反抗意志堅決的起義軍,導致方臘軍特別頑強。梁山雖然108將不過出徵人數不足,比較嚴重的是沒有神醫安道全和入雲龍公孫勝的跟隨。傷者沒有有效的醫治,也沒有公孫半仙的火力支持。而且108將中並非人人都是真正的好漢其中確實有濫竽充數之人。反觀方臘,陣容齊整。方臘,水滸傳八大金剛 此八人為:兵部尚書王寅 鎮國大將厲天閏 龐萬春 呂師囊 方傑 鄧元覺 司行方 南離大將軍石寶。這幾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魯達對抗同為大和尚的鄧元覺不佔上風。同時方臘也有其他戰將。而且上天也沒有庇護宋江人等。方臘佔地勢,宋江不佔,謝珍謝寶就是斃命於此。但即便如此宋江實力也略優於方臘,在一城一池的攻打中,宋軍慘勝。奠定了梁山的悲慘結局。

有研究表明當時施耐庵寫作是在杭州的西溪溼地,水泊梁山地理是以溼地為基礎的。愛好水滸的人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圖片來自影視劇照,僅為描述和評論《水滸傳》作品)


泊圖泊途


梁山和方臘一戰中死了70人,具體點戰死59人,病死11人。病死屬於意外死亡,當然戰爭的目的只有輸贏。導致梁山失利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政治原因 梁山和方臘同屬於起義軍,因為朝廷奸臣當道,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造反。梁山打方臘的時候已經被招安了,原本同為階級弟兄,現在成了朝廷的走狗,名不正言不順,有點同室操戈,這樣子梁山失去了群眾基礎。而且當時朝廷忌憚梁山實力,想法設法削弱梁軍事力量,包括攻打田虎。遠征方臘也是非梁山所願,被動出擊。人家方臘是拼命保護家園,主動防禦。梁山在政治上就是“前有狼,後有虎”

  2. 戰爭環境 梁山攻打打方臘距離太遠,舟車勞頓,部隊後勤給養保障都跟不上,人困馬乏,人家是以逸待勞啊!朝廷巴不得打個倆敗俱傷,而且加上當地是江南水鄉,地形崎嶇,山嶺連綿,隘口眾多。而且去了人家地盤還水土不服,適應不了,喝口涼水你都鬧肚子。

  3. 大將實力 宋江集團和方臘集團的PK,倆個流氓集團其實實力相差不大。梁山的108所謂的好漢就不提了,濫竽充數的比比皆是。方臘收下有最強五虎王寅,龐萬春,方傑,石寶,鄧元覺。智囊團也有:婁敏中 祖士遠 呂師囊 高玉 沈壽 桓逸 馮喜 浦文英 杜微 方垕 金芝公主。方臘人力資源方面也是:文武雙全,猛將如雲所以梁山不死人才怪。



  4. 軍事實力 梁山在招安前號稱十萬大軍,招安後加上要出征肯定要加多兵力,因該超過十萬。方臘也不弱啊,攻佔六州五十二縣,地盤大,人多。倆個集團在爭鬥中,可謂是針尖對麥芒。


梁山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完全顛覆了以前順風順水的打架方式,以前是替天行道,淪為為政治打手。打方臘打的過已經是奇蹟了。死了70個人算啥?

村裡有個二桿子



梁山泊“招安”以前,面對朝廷大軍的圍剿,地方武裝的對抗,以及其他山頭勢力的火併,大大小小的戰役,著實不少;有時會折幾陣銳氣,有時會陷幾個弟兄,但經過幾番交鋒之後,他們總能找到突破口擊敗對方,大勝而歸,被捉的兄弟們也不曾折損一個;但是!在梁山泊“招安”以後,面對方臘軍團時,他們的主角光環彷彿不存在了,兄弟們死的死,傷的傷,損失慘重;108將幾乎死傷殆盡,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之前的梁山兄弟,之所以未曾折損一個,並不是說梁山好漢有多厲害,也不是說其他人殺不了他們,只有想殺與不想殺;如果朝廷也與方臘一樣,抓到人立馬殺掉,那麼!梁山好漢等不到招安那天,早就死傷殆盡了;黃信抓住宋江、花榮,直接殺掉,那麼?梁山泊會少了宋江、花榮、秦明、黃信、王英、燕順、鄭天壽;宋江已死,無法結識揭陽三霸、童威、童猛、石勇、呂方、郭勝,以及戴宗、李逵等等,包括後來慕宋江大名投靠梁山泊的人,都不會上梁山泊;他們至少損失一大半的實力,再被高廉、祝家莊、曾頭市、呼延灼、關勝、董平、張清、高俅、童貫,一路打過之後,梁山泊肯定早就不復存在了;



事實上,在“招安”之前,不讓108將折損,並不是為了表現出梁山兄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是劇情需要,一百單八將必須齊聚一堂,在他們完成聚首之前,任何人都不可以死;所以在梁山泊,只有王倫、晁蓋可以死,其他的108妖星必須聚首,這是故事情節需要;至於方臘、宋江之結局,更多的是遵循歷史原型,失敗是他們最好的歸屬;


愛尚文史


梁山好漢的命運掌握在《水滸傳》的作者手中,是作者有意安排他們徵方臘損兵折將,施耐庵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從歷史背景的角度來看,宋江被毒死一年半之後,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即將發生: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水滸傳》小說從明初流傳至今,主要有三個版本,70回、100回和120回版,下面引用的數據,全部來自於120回版。

《水滸傳》發生的背景年代是北宋徽宗時期,但小說前八十回並未交代具體年代,直到第82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夥受招安》,宿太尉和張叔夜上梁山宣讀招安詔書,詔書曰:

“制曰: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公賞罰以定干戈,……故茲詔敕,想宜悉知。

宣和四年春二月 日詔示”


詔書結尾第一次提到具體年代:宣和四年。宣和是宋徽宗在位的最後一個年號,元年到七年,對應的公元年份是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宣和四年就是公元1122年。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成戰略部署,南下侵宋,宋江接受朝廷招安的時候,距離金兵南侵,還有3年的時間。

宋江帶領梁山好漢,燒燬山寨後,到都城東京謝恩,然後被派去攻打遼國。


經過幾個月的作戰,擊敗遼國,遼國皇帝向宋朝上表請降。


宋徽宗派宿太尉赴遼國讀詔書(第89回《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詔書曰:

“大宋皇帝制曰:三皇立位,五帝禪宗,雖中華而有主,豈夷狄之無君?……爾其欽哉!

宣和四年冬月 日”


詔書落款的時間為:宣和四年冬月,也就是到了公元1122年的農曆十一月。


遼國投降後,宋江領軍先後消滅田虎和王慶,然後征討方臘。


“花和尚”魯智深生擒方臘,宋江得勝回朝,和盧俊義給宋徽宗上表(第119回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表曰:

“平南都總管正先鋒使臣宋江等謹上表:伏念臣江等愚拙庸才,孤陋俗吏,……謹錄存歿人數,隨表上進以聞。

……

宣和五年九月 日,先鋒使臣宋江 副先鋒臣盧俊義等謹上表。”


落款時間是宣和五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123年,此時距離金兵南侵還有2年。

宋江被朝廷加授武德大夫,並任命為楚州(今江蘇淮安)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宋江衣錦還鄉,“住了數月”,返回東京,再到楚州赴任,“將及半載,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朝廷御酒到來,宋江帶人迎接,首夏初旬即農曆四月上旬,此時已到了公元1124年四月。


御酒被蔡京等人投下慢性毒藥,宋江飲下毒酒後,“肚腹疼痛”,發覺被下毒後,派人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都統制李逵招來,把毒酒也給李逵喝了,二人分別後,宋江當夜而死,李逵回到潤州毒發身亡,兩人都被葬在楚州南郊蓼兒窪。


宋江和李逵被毒死的時間,大致在公元1124年4、5月份,此時,距離金兵南侵還有一年半左右。


如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學術上還有爭議)不安排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去征討方臘的話,那麼,1125年金兵南下侵宋,全員的梁山好漢們會怎麼做?


不外乎以下幾種選擇:

1,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2,背後捅刀,趁機擴大地盤,成為金兵“友軍”,夾攻宋朝;

3,以大局為重,接受朝廷招安,出師抗金。


選1和2的話,梁山好漢置民族大義於不顧,必定留下惡名,而施耐庵對梁山好漢是持褒揚態度的,絕不會讓他們身負惡名。


施耐庵會選3,這樣一來,梁山好漢會和朝廷一起抗擊外辱,如《詩經·小雅·常棣》所云“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梁山好漢會名垂青史。


不過,這樣選擇的話,梁山好漢VS金兵,會有三個結果:

1,大破金兵;

2,勢均力敵,宋金議和;

3,大敗虧輸。


前兩種結果,靖康之變不會發生,徽欽二帝不會被擄走,北宋王朝也不會滅亡,康王趙構沒機會稱帝,歷史上就不會有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小朝廷,岳飛、韓世忠、吳玠、吳麟等人也不會成為家喻戶曉的抗金名將……

靖康之變,二帝被擄


《水滸傳》是一部小說,古代文人創作小說,會對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進行虛構、甚至誇張,但很少對王朝興替等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虛構和演義!


比如小說《三國演義》,諸葛亮就被該書作者羅貫中過度神化,在書裡,諸葛亮即可以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又能夠借到東風、罵死王朗、七擒孟獲,幾乎是無所不能的,但是,羅貫中卻不敢寫諸葛亮北伐成功,滅曹魏、平東吳,完成統一,中興漢室,因為這與真實歷史上三國終結相悖。


大多數古代文人,都不會越過這條線,但是,總會有例外,比如小說《說岳全傳》,就描寫岳飛之子嶽雷統帥大軍,滅掉金國,一雪前恥;小說《楊家將演義》中,楊文廣大破遼國、平定西夏,這類胡亂演義的小說和今天的抗日神劇如出一轍,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成就極低,殊無可取之處!

如果施耐庵選擇了第3種結果呢,金兵攻破東京,擄走二帝,靖康之變發生,但是,梁山好漢敗於異族之手,英雄形象將大打折扣。


古代文人,漢人正統王朝的觀念很深,其實不僅古代,近、現代很多人也如此,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在曾在其作品序言(三聯版)中說: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即便到了今天,網絡上歧視少數民族的言論依然不少。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出生於元朝末年,眾所周知,元朝曾實行嚴重的民族壓迫政策:將人分為四等,將職業分為十等,讀書人排第九,甚至排在妓女之後,伯顏甚至提議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等等。


讀書人出身的施耐庵,對元朝的民族壓迫有深切的感受,還曾經加入張士誠的抗元義軍,對少數民族,從心理上應該比較排斥。


無論蒙古人還是女真人,在施耐庵心目中都屬於“蠻夷戎狄”之類,因此,他肯定不會在小說中讓漢人中的英雄梁山好漢敗給異族的女真人,但是,又不能在小說中公然改變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只好安排宋江在女真南侵之前,接受朝廷招安,出征方臘,損兵折將。


方臘也是漢人英雄,梁山好漢折損在他的手中,對英雄形象的影響遠遠低於敗給女真人!

倖存的梁山好漢被朝廷分散安置,宋江、盧俊義等首領又被奸臣毒死,這樣的話,一年之後,金兵南下,世上已無樑山好漢,北宋滅亡!


所以,迫於即將發生的靖康之變,施耐庵不得不安排梁山好漢與方臘火拼,兩敗俱傷,當然了,歷史上的宋江等人被張叔夜招降後,也很有可能去參加了平定方臘的戰鬥,是施耐庵這樣寫,也是尊重歷史!


指縫間的歷史


這個問題,最主要的根源,我覺得是施耐庵筆下的水泊梁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了,梁山好漢的結局早就是施耐庵構思好的,在收拾完最後威脅大宋江山的方臘以後,已經是沒有用武之地,應該走向滅亡了。


至於戰爭裡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幾點,

一,方臘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的方臘,已經佔據了江南,擁有了天下半壁,方臘本人也已經稱帝,其實力不亞於宋朝。而且南方各類地形交錯,在地理上方臘也是佔得了防守的位置,處於上風。至於方臘手下的大將,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連斬梁山數將的石寶,萬人敵的王傑,都不亞於梁山五虎將。

二,張清死的莫名其妙

宋江在討伐遼國時,其未有損傷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有張清。遼國本來的勇將也有很多,林沖甚至也戰之不下,但這些人都被張清一個一個石子給砸死了,死的估計也很憋屈。反觀宋江討伐方臘,張清一員猛將都沒有砸死,反而自己被莫名其妙給斬了。我記的沒錯的話,應該是衣服被樹杈掛住,導致被斬殺的。在喪失張清這個遠程輸出以後,真刀真槍難免會有損傷的。

三,作戰戰略一般

宋江在討伐方臘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戰略無非就是穩紮穩打,幾乎沒有奇兵和大戰略。面對實力強勁,依託地形的方臘,無疑會折損很多的人馬,梁山好漢折損過半符合戰爭實際。要知道,雖然梁山號稱108好漢,但大將之才的沒有多少,很多隻能充當步兵頭領,也就是個小軍官而已。吳用在此次戰爭中也就派柴進去當個臥底,作為最後減少損傷的一步棋,作用雖有,但也不算多出彩。所以,以均勢兵力穩步推進,能贏已是不易,損傷多一點十分正常的。


說到這裡,還是想回到開頭那句話,梁山好漢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了,不得不亡。


蜉蝣在塵埃


說到梁山好漢,這裡面很多都是小說的劇情,包括被朝廷派去征討方臘。那說到小說,這個前面沒死一個、後面一戰死去70人,顯然就是劇情發展的需要了。前面是個收攏人才的過程,如果前面費力去突出的許多好漢,突然死了一大批,那這本書也沒什麼看頭了。當然,如果細究的話,還是能找到其他原因的。


戰前士氣低靡

梁山好漢們說白了就是些山匪,為了能守住自己的地盤,他們做了許多的努力,甚至朝廷來了都沒討到便宜。這個時候的弟兄們都是一致對外的,大都認為朝廷太黑暗。但是後來他們卻要受到招降,要聽命於那些奸險的官員,這讓眾多逍遙慣了的弟兄們如何適應?更有很多人被朝廷害得妻離子散,這份大仇不能報,還要被派去征討別的勢力,很多人都是不願意的。武功好但是如果沒了鬥志,顯然也是要吃大虧的。


雙方底細一樣,很多人不想打

方臘是什麼人?其實就是一個平民,只不過聚攏了一眾草寇,佔領了一些城池而已。而梁山好漢雖說是朝廷派來的,但是說到底,大家之前也都是草寇。既然雙方都是受到朝廷逼迫而落草的山匪,何必要去打人家呢?所以很多人不想打,於是損失很大。

氣候不適應

梁山好漢來自各地,有很多是中原那邊的,而方臘在荊州,這裡空氣潮溼,氣候和北方完全不同。很多人來到這裡後,他們很難一下子適應這裡的氣候,所以好幾個兄弟都開始患病,甚至還有病死的。就算是那些沒病死的,也有很多人受氣候影響,戰力大損。

路途遙遠

梁山好漢在今天的山東一帶,這在中國的東北方向,而方臘呢?他在西南方向,兩地相距很遠,經過這麼遠的奔波,這就是一支疲憊之師。自己遠離故土,來到這裡作戰,本身就是一件很勞累的事情。而且他們到了當地後,朝廷幾乎沒什麼支援,而當地民眾更願意支持方臘勢力,所以他們打仗吃虧,兄弟折損也是很正常的。

地理問題

方臘勢力在南方盤踞,想攻打這裡很多時候就要進行水戰,但是梁山好漢裡面,水性很好的人,其實沒多少,很多人在陸地上是猛將,到了水裡很快就要被淹死。在攻打城池的時候,敵人據水守城,裡面又都是善於水戰的本地人,這樣的仗打起來本身雙方就不公平。


實力相當

梁山是山東那邊的勢力,在自己的地方算是一支很有規模的力量,而方臘則在南方一帶,是南邊的一支很強大的力量。在方臘手下,同樣也有眾多猛將,甚至有的能和玉麒麟一戰。敵人原本實力就很強,又是在人家的地盤上,需要經常進行水戰,打起來當然人家是佔盡了上風的。所以,梁山折損許多好漢在此,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這場戰鬥原本就不應該進行,但是他們這樣硬上,損失當然很大。


小鎮月明


其實如果你讀過或者看過《水滸傳》應該多少會明白一些!

被招安之前那可是相當於為自己創業,雖然宋江一直想要得到朝廷的認可,但好多時候並不能按他的意願行事。不管之間遭遇了多少場戰爭,都是靠他們自己的智勇雙全穩妥過關的!如果他們不努力,那方臘的下場就是他們自己的下場。


那麼他們被招安後就等於在為朝廷打工,已經失去了繼續奮鬥的勁頭,而且徵臘戰爭並非梁山軍所願,而是朝廷故意安排的,其目的無外乎是消耗梁山軍力。再看當時的方臘本來就是農民起義軍,在當地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而起義的原因就是想必大家都知道,當時朝廷橫徵暴斂,如果不造反就只能等死,朝廷不想如何安撫,偏偏要派出梁山軍進行剿匪,如果是你你難道不拼命?也可以說成是一個被參戰,一個主動迎戰,其結果自然會有所反差。


其實還有個原因就是,路途遙遠,舟車勞頓,部隊糧草保障不了,人困馬乏,而當地的氣候更是不能適應,瘴氣,水源,蟲蟻都無法解決,戰鬥力沒有怎麼去打仗?書中的描寫,電視劇中的鏡頭,都可以看出地勢複雜,機關眾多,方臘眾人也是智勇雙全,而宋江部動不動都是好漢探路,他們不死誰死?斥候的作用發揮在他們身上作用確實很大,但往往死的最快最慘的也是斥候!

如果還有其他原因,歡迎留言關注探討!


後邊緣文化


說到底還是梁山幹不過方臘。

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大到施耐庵老先生都不好意思把梁山寫成零死亡的傳奇。

我在上一篇回答里根據兩者實力做出了三方面對比:

1、勢力範圍;2、政權雛形;3、人員素質。

現在再簡略的說一說。

梁山最巔峰時僅有一州之地,並還保留著佔山為王的作風,草臺班子倉促已極,沒有明確的上下級關係——上下級的終點是君臣關係,梁山連這個雛形都不曾有;三十六天罡朝廷武官幾居其半,七十二地煞十九虛名。

方臘據有江南八郡之地,自稱天子,造宮闕內苑,設文武各職,三省六部一應俱全;麾下官員文武雙全,以兄弟方貌守蘇州,太子方天定守杭州,自據歙、睦二州(遣丞相守之),駐蹕清溪,其上陣將領無不弓馬嫻熟,鐵骨錚錚,除秀州段愷及常州副將金節投降外,盡皆戰死,無一人通敵變節。

可以說,無論哪一點,方臘方都對宋江方形成了碾壓。

方臘方既無神仙佑護,又沒用陰謀陽謀,甚至清溪敗亡時都不知道戰略撤退——施公不止不給方臘一方開金手指,在“兵者,詭道也”之上更將他們塑造成了白痴。然而就是這樣一群牽線木偶似的、被動等著玩家組團來殺的NPC們,形之於戰陣,仍能給予梁山一方高速有效的殺傷,只能說,梁山一方實在菜逼而方臘一方實在生猛。

是哪裡出了問題,竟使得上有作者狂開金手指、中有神仙山神道術護持、下有全書位面氣運眷顧的梁山主角們戰損率超過五成呢?

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人員素質尤其是個人武藝及作戰素質上出了問題。

1、梁山好漢品質不值一提:宋江上山,提出招安的終極目標,迅速為梁山高層所接受,但也變相的抽走了梁山眾人的精氣神,再不復先前虎虎生風之概。如林沖、秦明、關勝、索超、董平等五虎將八驃騎諸人,原為朝廷將官,一俟被捉,便即投降。我在這裡做個推測,他們既能降宋江,自也能降方臘。因何直至戰死也沒降?原因有二,一是方臘尚未席捲天下,一是不得其便而已。

可以說108位好漢的品質都極其一般,他們能被朝廷招安,倘若方臘能擊敗朝廷,他們當然也能投降方臘。

既然如此,恐怕除了宋江真心想立功之外,別的人大半都是來軍中掙資歷混日子的,他們不出計只出力,要死便死,得生便生。

2、個人武藝對戰陣的影響微乎其微:比如公認的梁山第一高手盧俊義,分兵後跌跌撞撞,反不如宋江推進順利;又如馬上林沖和馬下武松,在江南殺傷敵人也極其有限,林沖和另外四人圍攻尚書王寅便是他最後的絕唱。

3、黑三郎調度失措:方臘軍中有包道乙、鄭彪等異人,如武松之臂,被包道乙飛劍所斷,王她英夫婦,死在鄭彪術下。而宋江吳用和盧俊義等人顯然沒有絲毫反制措施,只能被動捱揍——梁山這樣的小草窠裡都有入雲龍及戴宗有道術,江南何其大,傻子也該防備南軍中有有此奇人異士啊!

4、及時雨有大招不放:水滸英雄排座次時他安排天降石碣,被逼得裝供桌時九天玄女授了他大招,徵遼時又曾與九天玄女謀面,張順殺方天定時也曾顯靈……我就奇了怪了,宋江裝神弄鬼一輩子,又在徵遼時驗證過了兵書戰策有用,在徵方臘進為何一次不用?

5、一個細思極恐的事實:宋江徵方臘種種反常表現,是白痴、還是故意為之?


王事情


從文學角度,這是作者安排的悲劇結局。從劇情角度,因為前期和後期作戰的對手態勢不同。

真實的答案其實很無聊,因為作者要這麼寫。

現在一般認為水滸傳可能是不同時代各種段子拼湊起來後改寫的。前期寫的是108人聚義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滾雪球擴大的過程,以70回梁山大聚義為高潮。這個過程中,梁山雖然也遭遇各種挫折,但挫折只是為了反襯勝利的喜悅。整體來說就是梁山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這中間如果死去了重要人物,那豈不煞風景?

當然,也不是一人不死。其實梁山好漢這一邊的人還是死了的,比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林沖的老婆林娘子。就算是山寨之人,也死了韓伯龍、晁蓋等人。

而聚義之後,到徵方臘,必須結局了。結局無非兩個,一是喜劇結局,108人全滅方臘,無一損傷,個個高官得做,軍馬任騎,喜氣洋洋。二是悲劇結局,108人損兵折將,雖滅方臘,自己也去了大半,然後回來的人又有被害死的,有自殺的,落得個悽悽慘慘的下場。顯然,後者比前者要震撼和深刻得多。作者選擇了後者。既然如此,就要讓梁山的人迅速在征討方臘這十餘回書中退場。於是我們看見,打了那麼多惡仗,被擒拿那麼多次的梁山好漢,開始被批量處死,甚至明明打了勝仗,都有人亂軍中被馬踩死。雖然這才是真實戰場可能發生的情況。

再說說劇情角度。梁山之前的各次戰鬥,大部分或者是山寨防禦戰,或者是在附近州郡的出擊。應對的敵軍整體來說,實力不算很強。比如祝家莊,三莊聯手也只有不到十個將領,幾千軍馬。大名府只有聞達、李成、索超幾個能打的,呼延灼、關勝等每一次討伐,也不過是三五個將領。童貫、高俅的討伐兵力很多,但將領每次也就十餘人。可以說,梁山在將力上佔據明顯優勢,而且每一次戰爭,背靠梁山,進可攻,退可守。即使暫時不敵,也可以退回山寨,本土作戰。

但征討方臘就不同了。方臘是割據江南的聖公,不但擁有數十萬大軍,百員良將,實力遠遠超過宋江之前面對的任何一路敵人,而且地域廣闊。梁山離開自己熟悉的北方,深入江南水鄉千里之地,不但水土不服,而且客場作戰,遭遇各種埋伏。即使受了死傷後,也無法後退,只能繼續強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張順在湧金門被射死,蟹珍蟹寶在烏龍嶺被打死……隨著不斷深入,宋江勝利的同時也不斷損兵折將,最後形成幾乎與方臘同歸於盡的格局。

而這,也正是蔡京高俅等人最初的意圖。


巴山夜雨涮鍋


娘子分析:娘子每一次想到“梁山好漢”,心裡都有一聲嘆息。大家是不是也覺得呢?這是一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這是把一群“鐵骨錚錚”的好漢當炮灰的悲歌!

大家知道,宋朝從成立,邊境一直受遼軍的侵犯,大宋的正規軍和遼軍鬥了幾十年了,這是梁山好漢被招安後,肯定捨不得用自己的正規軍打,於是,梁山的義軍出發了,這次大坡遼軍,佔領燕雲十六週的檀州、幽州、等等。

第二次,攻打田虎、王慶。要知道這兩個手底下根本沒有什麼能人,和梁山好漢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上的,打贏是碎碎的事。

方臘公司和宋江集團是棋逢對手的,大家都是苦命人,都是被宋王朝壓迫出來的可憐人。

心和:以前梁山是別人攻打,所以,大家都是同仇敵愾,有勁一塊使,眾志城誠一起攻打,可是,對“招安”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造成,至少大多數人心裡是極不舒服的。

地利:宋江集團的人以前佔據梁山是易守難攻,大家都是旱鴨子;方臘公司佔據南方,人家對地利,氣候,人文環境,都熟悉無比。例如:金毛犬段景柱在錢塘江事,來了一場風浪,小夥子就這麼去了;定德孫在過草叢時,被一條蛇咬了,就怎麼犧牲了。

這場戰爭中,再開戰前,大宋把神醫安道全和公孫勝給詔回去了,將士受傷了,沒人醫治,也沒有人給出謀劃策。你幫人家平了外患,現在內憂你兩廝殺,大宋當然希望兩邊殺個“乾乾淨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