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種菜發“財”

近年來,天祝縣打柴溝鎮廟兒溝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經濟效益比較好的高原有機蔬菜,並試種大棚蔬菜,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種菜發“財”

廟兒溝是天祝縣打柴溝鎮最為偏僻的行政村,全村依山而居。前些年,除了靠天吃飯,村裡人基本沒啥來錢的路子。

“忽如一夜春風來” 。近兩年,村上一部分人的“腰包”突然就鼓了,村民張富祥就是先富了的那群人裡的一員。

山上沒礦,山下沒廠,他們如何擺脫了貧困的帽子?

踏著春天的腳步,記者一行來到這裡一探究竟。走進廟兒溝村,村道旁一排日光溫室裡,村民進進出出,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我們這裡已經沒有冬閒的概念,一年四季,種菜增收才是最重要的事。”張富祥笑著說。

“不改革不行了,外鄉的姑娘都不願意嫁到我們村來。”廟兒溝村黨支部書記徐紅偉說,這幾年村上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經濟效益比較好的高原有機蔬菜,並搭建日光溫室試種大棚蔬菜,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種大田難求利,天不下雨白種地。籽種墊本全白費,早出晚歸盡受累。”張富祥說,村民自編的順口溜道盡了莊稼人的艱辛。自己種了半輩子地,一年下來也沒掙上幾個錢,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2009年,廟兒溝村推廣種植高原有機蔬菜和日光溫室,張富祥學科技、用科技,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總是帶頭引進、應用。他種植的蔬菜生長旺盛,收穫期長、病害少、產量高、品質好,效益遠遠高於其他農戶。

“冬季正是蔬菜價格好的時候,今年我的一茬西葫蘆已經賣掉了,收入了8000元左右。再過十幾天,又有一棚蔬菜可以上市了。”張富祥說。

在廟兒溝村,像張富祥一樣種植大棚蔬菜的農戶陸陸續續都脫貧摘帽過上了好日子。

靠天吃飯,技術落後,效益低下,收入不高,這是傳統農業給人留下的印象。“張富祥以科技為先導,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夏天種植有機蔬菜,冬天種植大棚蔬菜,走上一條依靠蔬菜種植增收的脫貧致富路。”徐紅偉說。

如今,日光溫室產業的發展讓廟兒溝村的傳統農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村民林永祿說:“過去啥也沒有,缺吃少穿。現在,家裡有座棚,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和城裡人沒啥兩樣。”

以菜生財、以菜聚財。用廟兒溝村村民自己的話說,“我們錢包鼓了,種菜積極性高了,脫貧致富的勁頭更加高漲。”

暖陽下,大棚裡綠色蔬菜生機盎然,散發著清香,村民們辛勤勞作,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本報全媒體記者張尚梅 孫麗娟

見習記者張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