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就在今天早上倒蝦籠的時候,我還在想,現在的馬頭魚怎麼這麼少了?倒了10個籠,前面7個一條都沒有,跟往年比,反常得很。往年這種底層的“小雜魚”,因為繁殖季節即將到來,進食慾望高漲,活性強,很容易通過蝦籠、延繩釣,刺網等各種捕魚工具捕獲,特別是用蚯蚓垂釣,往年都可以排在麥穗魚的後面。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今天的倒蝦籠的地方,下小雨,光線一般

今天也只有在第八個籠和第九個籠分別捕獲雄性馬頭魚和雌性馬頭魚各一尾。馬頭魚是我們本地的叫法,雖然看魚的樣子,跟馬是真沾不上邊,但叫著還算順口,也就不去計較了。它的真實學名叫棒花魚,也算是南方水系中比較知名的經濟魚種。其實對我們漁民來說,連湖裡的螺螄都有經濟價值,就更別說這種漂亮又好吃的小魚了。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今天抓到的一條肥壯的雄性棒花魚(已放流)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今天抓到的雌魚,肚子更加圓潤(也已放流)

作為湖裡的底層魚類,它們的進食策略就是可以吃的都吃,也就是典型的雜食性魚類。作為嘴巴朝下的魚,沒事兒就在沙地上拱,在泥地裡拱,各類水藻和水體裡的昆蟲幼蟲都是它們的菜。用蚯蚓做釣的釣魚人肯定對它不會陌生。它們對水質的要求也是中等偏上,水質不好的小河裡現在已經很難再見到它們了。

為什麼叫它棒花魚?看它們的外形就知道了。雖然從形狀上和嘴型上看感覺像泥鰍,但它比泥鰍可好看多了。一身斑點麻灰,走的是時尚復古路線,如果如果開發一下,作為觀賞魚進行飼養,應該也會有市場。唯一的不確定因素就是作為野生魚類的應激反應。據我的經驗看,馬頭魚也就比餐條好一點,很難養過夜。

棒花魚的肉質也不用過多細說了,就衝它圓滾滾的身體,又沒有肌間刺,絕對跟泥鰍有的一拼。

它的鱗片跟麥穗魚一樣,非常軟,所以不用處理,煎、炸、烹、煮樣樣都行,絕不會令你失望。只是現在這個時間抓到的棒花魚,我們一般會選擇放生,因為,它們的繁殖季節就在眼前。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沙塘鱧亂入

今天抓的第一條是雄魚,個頭長得非常好,基本就是最大個尺寸了,身體滾圓,滿身是肉,而且活力十足,抓都抓不牢,更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作為一條雄性棒花魚,頭部的追星已經非常明顯了。所謂追星,其實是某些鯉科魚類在繁殖期身體發生的特殊變化,也就是繁殖期的性特徵。

說到追星,其實我們熟悉的四大家魚在繁殖期間,雄魚都會在胸鰭位置出現一些白色堅硬的錐狀體,這是魚鰭部位表皮細胞角質化的結果,只是四大家魚的繁殖要求極高,一般情況下很少能見到,我長這麼大,就沒在湖裡見到過四大家魚的追星。而棒花魚的追星,卻是經常看到。

棒花魚在平時,雄魚和雌魚是很難分辨的,雖然一般雌魚的個頭要比雄魚大,可這基本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唯獨在繁殖期,是雄魚還是雌魚,一眼便知,靠的就是追星。棒花魚的追星比四大家魚的分佈範圍更大,遍佈雄魚魚頭位置,從嘴唇邊,到腮蓋,最顯著的還是在胸鰭位置,用手一摸,非常扎手,胸鰭處還會分出尖刺,一不小會有劃傷的危險,相反雌魚卻沒有這些特徵,光滑依舊。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雄性棒花魚的追星遍佈頭部和胸鰭


“馬頭魚”平時雌雄難辨,但最近一摸就知道

油菜花季快到了

今天抓到的這條雌魚也非常健康,感覺個頭跟雄魚差不多,肚子較雄魚更加圓潤,頭部確沒有雄魚的粗糙凸起,和尖銳的胸鰭。這兩條棒花魚都被我放歸湖裡,希望他們能夠順利完成繁殖大業。

每年,在油菜花盛開的初春時節,當我們在欣賞美景的時候,湖裡的棒花魚正在或已經為自己的下一代,拼儘自己的全身力氣,這生命的傳承和時光的流轉大底就是如此這般,有的,如油菜花般燦爛,有的,就如同這小小的棒花魚,默默無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