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仁宗朱高熾之死,做了九個月皇帝,正值壯年為何突然駕崩?

呆呆牟子


朱棣一共4個兒子,大兒子就是朱高熾,是朱棣跟他青梅竹馬的徐皇后所生,老朱家有個不錯習慣,對自己的患難夫妻都是極好,這其實為朱高熾能當皇帝打下了基礎的。

作為從“靖難之役”起家的絕世梟雄,本身對於文治武功特別看中,朱棣又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比如他經常在聖旨中自從“我”,很少稱“朕”。其實從心裡上來講,朱棣是有些看不起他這個長子的。

為什麼呢?第一,他的長子體態肥胖,性格沉穩,做事情遵守傳統思維循規蹈矩。這是因為朱高熾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最為傳統的儒家教育思想,當了太子以後更是遵循老一輩的唯唯諾諾。朱高熾的肥胖應該不是因為飲食的原因,據史料記載他從小就很胖,所以應該是疾病引起的肥胖。

朱高熾可以說一輩子都生活在他父親的陰影之下,他父親每次見到他循規蹈矩之時,對他有一種說之不去的嫌棄,好幾次都想把他的太子之位給擼掉。之所以還在這個位置上,全看兩個人的面子,一個是髮妻徐皇后,還有一個就是他的孫子朱瞻基。朱棣對於朱瞻基非常喜愛,數次說他最像我。

如果不考慮朱瞻基的因素在裡面,朱棣最想冊封太子的其實是他的二兒子朱高煦。朱棣想要廢太子的想法肯定也被朱高煦有所察覺,所以一直留在南京想要謀取大事,但最終朱棣沒有更改儲君,朱高熾登基僅僅九個月就因為疾病,估計多半是心腦血管一類的病,暴斃。


春秋亂舞


你好,我是淵源歷史小課堂,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朱高熾從小身體比較肥胖,導致身體較弱,他繼位皇位一年不到就去世,應該是自身身體不好,生病去世。同時我要糾正一點,以朱高熾的身體狀況,他死的時候是47歲,用正值壯年來形容有點不合時宜。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但朱棣不太喜歡這個長子,因為他和老爹朱棣太不像了,朱高熾體型肥胖,腿又是瘸的,怎麼看都不像親生的(哈哈,開玩笑的)。朱棣比較喜歡二兒子朱高煦,無論是脾氣性格還是長相,一看就知道是父子,而且朱高煦遺傳朱棣打仗的天賦,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立太子的時候,朱棣確實考慮過朱高煦,但礙於立長立嫡的原則,最後還是立大兒子為太子。

也許有人會說,朱高熾是不是被他二弟朱高煦害死的,畢竟朱高煦是有動機,而且他還處處和太子過不去。朱棣在世的時候,朱高煦就很不服氣這個太子大哥,總是想方設法要取而代之,而且還付之行動過,只不過失敗了,這次會不會捲土重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朱高煦明顯準備不足,當他知道哥哥死了之後,帶著兵隊準備除掉太子之時。太子早就已經防備好了,而且還很快找到了應對措施,順利的登基了。這樣一看,朱高煦的嫌疑其實已經解除了,他若真的想要造反,不可能知道哥哥消息之後,表現得這麼意外。

還有一種說法是太子朱瞻基下的毒手,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朱瞻基又不傻,就憑朱高熾的身體情況,想長壽根本不可能。再說了他已經是太子了,皇位遲早是他的,沒有必要冒風險去害他的父皇。
明代翰林編修陸釴在《病逸漫記》中記載,他問過一位宮中的太監,太監說皇帝死於“陰症”(中醫上說的氣血溼熱之類的疾病)。
綜上所述:朱高熾應該是正常的自然生病死亡,只是因為他是皇帝,而且在位時間太短,所以才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淵源歷史小課堂


朱高熾雖然只做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但他卻是一位被後世公認的開明君主,而且他的行事作風還帶有十分強烈的儒家思想的印記,而至於他的死,同樣也被公認為是“暴疾而亡”,至於導致“暴疾”的原因卻是說法眾多。


關於朱高熾之死的第一種猜測——因嗜慾過度而暴死

明仁宗朱高熾是在洪熙二年,即公元1425年的五月突發暴疾而死的,而且在史料當中有記載,在他突然駕崩三天之前,他還在勤勤懇懇地處理國政,此後僅過了兩天的時間,他便突然去世了,不得不說他的這種“死法”實在是太過蹊蹺了。

而且,即便他是突發暴疾而死,那麼,總得會有導致這種“暴疾”的原因吧,但是,在所有的明朝史書當中,都沒有對朱高熾死因的記載。

眾所周知,一般隱秘之事或者是在暗地裡所做的那些有違倫理綱常的事情,都不太可能會被記錄到正史當中,正因如此,後世之人便對明仁宗朱高熾的死,產生了諸多的猜疑,當然,這些猜疑也並非都是空穴來風。

其中的第一種猜測便是,朱高熾嗜慾過度使得身體狀況變得越來越不好,而且當時朝中的大臣李時勉便曾在朱高熾剛即位不久時上過一份奏疏,勸誡朱高熾要謹慎對待嗜慾過度一事。

而且,當朱高熾看完了李時勉所呈上的那份奏疏之後,頓時就變得怒不可遏,喝令身邊的武士對李時勉施以仗刑,李時勉也差一點因此而喪命。

而通過朱高熾這樣的“表現”,我們便能知道,李時勉的這份奏疏恰恰是戳中了朱高熾的痛處,這也便能證明當時朱高熾的確是在行淫樂之事上也有些過度了。

此外,關於朱高熾的縱情淫樂,在後來明武宗正德年間由一位名叫陸釴的翰林編修所著的《病逸漫記》中便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

這裡其實說了三種對朱高熾之死的猜測,第一種是說朱高熾因為遭到了“雷擊”而暴斃,第二種是因為患了“陰症”而死,而且這種說法還是出自朱高熾身邊的一位太監之口,應當有一定可信度的。

最後一種便是宮中有人原本想要“毒害”朱高熾的結髮妻子“張皇后”,但沒想到那毒藥卻誤打誤撞地被朱高熾給服下了,朱高熾也因此而暴死。

關於“毒藥”之說,我們無法去做更加深入的追究,但是,這裡同樣也出現了朱高熾縱情淫樂的證據,那便是從當時伺候在朱高熾身邊的太監口中說出的“陰症”一詞。

而也正因朱高熾嗜慾過度,而且還不聽勸諫,那麼,久而久之,不僅他的身體狀況在不斷地變差,說不定早就已經得了某種不治之症,最後落得了一個暴死的下場。

另外,關於朱高熾所患的“陰症”,也有著一種更為具體的說法便是突發性的“心臟病”,而能夠支持這一說法的主要證據便是朱高熾原本就十分的肥胖,而在收到了李時勉的奏疏之後怒火攻心,再加上他長期毫無節制地淫樂已使得他的身體,尤其是心肺功能變得弱於常人。

而在同一種情況之下,這幾種因素恰好全都集中在了一起,便既極有可能會導致朱高熾死於突發性的“心臟病”。

朱瞻基和父親朱高熾的性格極不相合,為早日登基而對其父痛下殺手

除了熱衷於享樂之外,朱高熾的性格還十分的溫厚仁慈,完全沒有很好地繼承他的父親朱棣那種“殺伐果決”的性格,甚至因為朱高熾的性格,朱棣在位之時還曾經多次對未來繼承大統的朱高熾加以批駁。

然而,作為朱高熾的兒子,皇位未來的繼承人,朱瞻基的性格反而是與他的爺爺朱棣十分的相似,他從不熱衷享樂,而是善於騎射,深諳用兵之道,不僅對權力十分的熱衷,更是十分的工於心計。

而且,朱高熾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他的這個兒子是此等的性格,並且還曾經多次勸誡朱瞻基一定要懂得收斂,不可太過張揚,而朱瞻基卻全然沒有聽從,甚至很反感他的這位父親太過溫順。

所以,在朱高熾登基繼承皇位之後,朱瞻基便已經開始為他自己將來繼承大統籌劃和鋪路了,甚至能夠為了自己早日登基,而不會再顧及任何的“父子之情”。

於是,就在洪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425年的3月,當時朱高熾命朱瞻基到南方去祭奠當時位於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

朱瞻基領命於4月14日離開了京城,不過,朱瞻基雖然走了,卻完全不影響他的整體謀劃,因為當時隨侍在朱高熾身邊的宦官海濤,正是朱瞻基的親信,按照之前朱瞻基早就已經定好的秘密計劃,在5月13日這一天,這位宦官海濤便會動手謀害朱高熾。

與此同時,朱瞻基在離開京城之後,也沒有按既定的行程先去鳳陽,而是直接去了南京,而過了一段時間,就在朱瞻基準備要離開南京的時候,在南京城中他便聽到了有人在議論“皇上已經賓天”的消息了。

當然,如果按照之前已經籌謀好的計劃來講的話,朱瞻基離開南京的時間就應該是在5月13日之後了,而在聽到這一消息之後,他便知道海濤已經得手了。

最終,在等到海濤與他回合之後,他們便又急匆匆地趕赴京城,最終是在6月3日這一天才到達了京城,而剛剛到達北京,便有朝中的大臣向朱瞻基通風報信說“人心洶洶”。

然而,朱瞻基回答的一番話卻表示,如今京城當中的一切都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中了,因此,無需擔心因此而產生的一些狀況,當然,朱瞻基的這番話也流露出了他在成功地謀劃了“弒父”行動之後的興奮。

所以,在這種猜測當中,直接害死朱高熾的正是他身邊已經伺候了很長時間的貼身太監海濤,而且,就連朱高熾暴死的時間點也是能夠對應的上的。

但還是不得不說,即便有很多吻合之處,這仍然只是對朱高熾暴死的另外一種推斷,畢竟無論是在正史以及其他的民間雜記當中都沒有相關的記載,同時,在考古方面也並未發現十分直接的證據。


好啦,這個問題就跟列位聊到這裡,歡迎列位關注我的頭條號“冒牌東方朔”。


冒牌東方朔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胖胖的太子爺朱高熾也頗給人好感。他為人寬厚謙和,與父親朱棣和兩個弟弟性格截然不同。而也正是因為他身體肥胖,喜靜不喜動,無法上陣打仗,所以不得明成祖朱棣歡心,朱棣也曾數次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其實按照朱棣的想法,漢王朱高煦是最像自己的,且能征善戰,是未來儲君的最佳人選。但解縉、楊士奇等大臣卻力保朱高熾,且皇長孫朱瞻基又是個棟樑之才,所以朱棣最終才按下了換太子的念頭。

  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漢王朱高煦一直對皇位虎視眈眈,為了避免朱高煦發難,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並未將朱棣駕崩的消息外洩,而是將軍中的漆器熔成了一口棺材,把朱棣的遺體裝進了棺材中。與此同時,他們又像當年的趙高、李斯一般,假裝明成祖還活著,每日照例進餐、請安。只不過,馬車上的窗簾再未掀開。

  為了讓太子能有充分的準備繼位,張輔、楊榮暗中派人進宮密保此事。朱高熾聞訊,立刻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因為大臣們計劃周密,所以太子朱高熾有條不紊地繼位了,即明仁宗。明仁宗在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釋放了因反對明成祖出征蒙古而被關押的前戶部尚書夏原吉,之後又在夏原吉的建議下,取消了耗財耗力的鄭和下西洋,取消了邊境的茶、馬貿易,並停派去雲南和交趾開採黃金和珍珠的使團。

  在軍事上,他停止了明成祖時期的大規模對外用兵,只是修整武備,加強國防安全;在民生上,他注意發展生產,於民休息,輕徭薄賦;在政治上,他赦免了建文朝許多舊臣,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廢除了許多苛政;而在對待親兄弟的問題上,他並沒有像後世的雍正皇帝一樣,對曾經跟他爭奪皇位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痛下殺手,而是給了他們很多封賞,希望他們能放下仇恨。

  然而,就是這麼寬仁的一個皇帝,卻在47歲時突然暴斃身亡了。此時距他登基,僅僅九個月而已!那他為何正值壯年時突然駕崩呢?其中又有哪些內幕?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種說法:因身體肥胖導致心臟病發作。朱高熾的肥胖早在朱棣還當燕王時就為他發過愁。他自幼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有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也因為這一點,朱棣不喜歡他。朱棣當了皇帝后,也常常提醒朱高熾要減肥。而明成祖朱棣去世後,朱高熾做了皇帝,兩個弟弟又被封到外地就藩。他心中沒了擔憂,開始胡吃海喝,身體扛不住,自然就會引起心臟病發作。

  第二種說法:朱高熾縱慾過度,導致得了重病而亡。朱高熾在臨終前說了這樣一句話:“時勉廷辱我”。這“時勉”是誰?原來此人乃是明朝大臣李時勉,據說他在朱高熾即位初就上了一道奏摺,要朱高熾謹嗜慾。朱高熾看後怒不可遏,當場命武士拿金瓜錘了李時勉幾十下,肋骨都打斷好幾根。李時勉差點當場喪命。而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可見,朱高熾確實可能是因為縱慾過度,患上了“陰症”。

  第三種說法:明宣宗朱瞻基的毒害。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兒子,可以說,朱高熾能坐穩太子之位,朱瞻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父子倆施政理念卻不相同。朱瞻基自幼在爺爺朱棣身邊長大,所以最崇拜的人也是他的爺爺朱棣,而非父親朱高熾。在朱瞻基眼中,父親這個“老好人”,其實就是懦弱的代名詞。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但朱瞻基離京後,並沒有按照既定的行程走,而是直奔南京。在他離開南京時,南京城中便傳出了“仁宗上賓”的消息。當時朱高熾駕崩的消息還未傳出,南京城中的人是如何得知的?而且在朱高熾駕崩後,朱瞻基又彷彿事先知曉似的星夜兼程趕回京城繼位。傳召的太監還在半路上,就被他給“碰上”了。

  事情真有這麼巧?恐怕沒那麼簡單。而這父子倆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朱高熾決定從北京遷都回南京,這是朱瞻基無法忍受的。為了明朝千秋萬代的基業,朱瞻基提前對父親下手,也是可能的。當然,以上三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至於朱高熾到底為何會在47歲暴斃,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Boss爆史


明仁宗朱高熾,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 生於洪武十一年,於洪武二十八年被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被父親明成祖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在皇太子之位苦熬了二十年之後,終於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熬死了父親明成祖,榮登九五。但是,僅僅九個月之後,洪熙元年五月,明仁宗便去世了,年僅四十七歲。明仁宗究竟是怎麼死的,史籍記載很少,明朝公開的官方史料只記錄了明仁宗從患病到病重、死亡的過程,並沒有交代明確死因,這就讓明仁宗的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於是,各種猜測出現了。有說明仁宗是“馬上風”,死於縱慾過度的;有說明仁宗是被胞弟朱高煦派人暗殺的;更有甚者說明仁宗是被兒子明宣宗朱瞻基派人暗殺的;最離奇的居然還有說明仁宗是被雷劈死的!總之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被雷劈死之說太過無稽!的確有被雷劈死之人,但是從古至今被雷劈死的名人有幾個?被雷劈死的皇帝又有幾個?這種概率簡直比小概率事件還要低!幾乎不可能發生。那麼,暗殺說呢?這個乍一看可能性似乎還挺大的,但仔細琢磨琢磨,根本站不住腳。



自古以來,政治暗殺都是有訴求的。簡單說就是,殺了被暗殺者之後,買兇者或者執行者是會有下一步政治行動的。那麼,我們來看看朱高熾和明宣宗在明仁宗去世後的表現。明仁宗去世後,朱高煦並沒有身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封地樂安。而且,得到消息的朱高煦首先做的是派人在途中截殺從南京返回北京奔喪的明宣宗。因為事起倉促,朱高煦居然沒有截到明宣宗!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如果是朱高煦謀殺了明仁宗,那麼他必然是事先經過周密策劃的,讓明宣宗漏網這樣的低級錯誤居然會發生,似乎太不可思議了。更何況,如果朱高煦想弒兄篡位,自己提前進入北京、製造“兄終弟及”的既成事實難道不比單純派人半路截殺明宣宗要更加穩妥?可是,朱高煦並沒有。那隻能說明,朱高煦是在明仁宗去世後才得到消息的,只因為山東比江蘇更靠近北京,他才有機會在半路截殺明宣宗。可惜,事起倉促、準備不充分,居然讓明宣宗漏網了,這樣是不是更加合理一些呢?



至於明宣宗,他就更加不可能派人暗殺明仁宗了。首先,明宣宗彼時三十歲還不到,而且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後來只活了三十八歲。更何況,彼時明宣宗已經是皇太子了,名分早定,加之明仁宗身體並不好,他是很有期待的,並不需要急於搶班奪權。其次,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的一段時期內,明朝的皇帝和皇太子實際上是分居北京和南京的。如果明宣宗弒父篡位,他不太可能一直待在南京,直到明仁宗去世後才前往北京奔喪。且不說其他問題,光就他那位比自己離北京更近的叔叔朱高煦就是個大障礙!要想搶班奪權,就只能先朱高煦下手,即便明宣宗不在北京,起碼也得在現在的河北境內等著,這樣才能比朱高煦更快,不是嗎?可是,並沒有!否則也就沒有後來朱高煦派人截殺明宣宗的事情了。由此可見,暗殺說也站不住腳!



那麼,“馬上風”說呢?這個還真有可能。據史籍記載,明仁宗是個將近三百斤的大胖子,走路都要人扶,這樣的體型,到了四十多歲本就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妥妥的“三高人群”!作為皇帝,而且是勤政的皇帝,明仁宗的工作壓力肯定也小不了。這樣的身體狀況、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在加上床上的那點兒小愛好,興奮過度、突發“馬上風”死在女人肚皮上,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存在,但並不一定就是明仁宗的死因。個人更傾向於明仁宗是死於遺傳性疾病,至於是什麼病,幾百年過去了, 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明仁宗之後的明朝皇帝,除了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沒有一個活過四十歲的!有人說,那是因為明朝皇帝普遍縱慾,而且喜歡服食春藥、丹藥所致。但是,明朝那麼多沒有實權的小宗藩王們整日裡就是滾床單、生娃,服食春藥、丹藥的也不在少數,為什麼沒有如此大規模英年早逝呢?而且,明朝的皇帝並沒有被權臣、逆臣弒殺的,都是正常死亡。那麼,只能有一種解釋,他們患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否則,如此大規模地早逝根本無法用醫學常識來解釋。因此,個人認為,明成祖或者仁孝皇后徐氏很可能存在隱匿的遺傳性疾病,雖然在他們自己身上沒有表現出來(事實上,仁孝皇后徐氏也不長壽,只活了四十五歲,很可能病根在她一方),但是他們的後代就遭殃了!明仁宗活了四十七歲、明宣宗活了三十八歲、明英宗活了三十七歲、明代宗活了二十九歲、明憲宗活了四十歲、明孝宗活了三十五歲、明武宗活了三十歲……沒有一個活過四十歲的!即便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也沒能活過六十歲。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可活了七十多歲呢!



因此,個人認為,明仁宗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死於家族遺傳性疾病。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猜測,並沒有證據可以證實。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或許明仁宗只是死於急性發作的心腦血管疾病,也不是沒有可能。又或許他就是正常死亡,畢竟在那個年代,四十七歲也算不得太短命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六十五歲的明太宗(成祖)朱棣,第五次出塞,討伐韃靼。但是這一次成祖一改往日雷厲風行作風,剛剛出塞,行程不過半,便下令班師。七月,在返回京師路上,一個叫榆木川的地方,成祖駕崩。

這樣看來,也許當初出塞時,成祖已經發病,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立即返回,以安排後事,但是沒有能捱到回京,半道而崩。

隨駕文臣楊榮、金幼孜等,在事出突然之時,封鎖消息,照常向御帳進飲食,維持正常局面。暗中由楊榮親自帶隊,率親隨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命,奉太子登基,即明仁宗。

這個時候,覬覦皇位的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已經被趕到山東樂安就藩,三子趙王朱高燧因上一年謀逆事件,被成祖廢棄,誅殺黨羽多人,也閉門不出。由於楊榮動作迅速,即使漢王在京師之中耳目眾多,也沒有來的及反應。等到他知悉成祖已經去世時,太子大哥早已奉遺詔繼位,無可奈何了。

仁宗自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為太子,至今已二十年,由於身體肥胖,腿腳又不便,無法像成祖那樣躍馬上陣,馳騁沙場,所以一直不得成祖歡心。

而其二弟漢王朱高煦,簡直就是成祖的翻版,靖難時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立下汗馬功勞。成祖早就有易儲之心。如果不是朝中文臣死保,加上成祖確實喜歡太子長子,皇太孫朱瞻基,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幾乎不保。

成祖去世,使得仁宗徹底擺脫了朝不保夕的日子,終於一步登天,成為天下至尊。即位後的仁宗,在長出一口氣同時,也著手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改變永樂一朝大張大闔的政治態勢,安定朝局,消除對立,穩定生息為上。

對於兩個跟自己作對了二十年的弟弟,仁宗寬宏大度,不予追究,各加祿米二萬石,其他賞賜甚厚。以自己的舉動為表率,向天下人表示以和為貴。

政治上,仁宗將永樂年間為了保護自己而得罪成祖,被下獄治罪的諸文臣第一時間開釋,重用楊榮、楊士奇、楊溥,蹇義、夏元吉等,澄清吏治,減輕百姓負擔,使得天下從成祖時因頻繁用兵、大興土木而財政崩潰、人民困苦的局面中恢復過來,修養生息。

仁宗自己也厲行節儉,為天下表率。停止也宮中採辦珍寶、地方敬獻方物、並縮減皇宮日常開支,對於地方受災,也及時減免賦靚,並加以賑災。對於原有的軍事徵發物料,仁宗也下令戶部撥付錢物至市場購買,不再自民間無償收取。這些,都是為了保證民間能夠恢復元氣,休養髮展。

在位短短十個月的仁宗,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夠以百姓疾苦為出發點,去制定相應國策,已經是很難得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當了二十年太子才登上皇位的仁宗,不過僅僅在位十個月,就突然去世,年四十八。對於他的突然去世,後世諸多猜測,疑團種種。

倒底真相如何,目前沒有明確的結論,史學界還是傾向於仁宗是自然死亡,不過自身也有一定原因。

猜測一:年紀大了,身體肥胖,身患諸多疾病,成為皇帝后,政務繁忙,壓力巨大,最終因併發症誘發疾病而去世。

仁宗自幼就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成年後更加是“罹患足疾”、步路蹣跚。極有可能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加上因肥胖而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而他日常中,肯定不會有鍛鍊的機會,也沒有注意過飲食,日復一日的拖下去,等到了登基的時候,估計已經是病重難返。再加上日常政務繁瑣,更加影響病情,最終導致或是突發心臟病,或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導致駕崩。這也是正統觀念的結論。

猜測二:二十年太子,在嚴父苛責下,戰戰兢兢,不敢稍有差池,導致生活壓抑。父親去世後,終於登上天子之位,壓力驟然一空,鬆懈之下,難免荒唐了些。於後宮中“操勞過度”,導致身體虧虛。又因為年紀已步入老年,體質也不好。多病、放縱、年老之下,身體一下子垮掉,又急於治病,服用金石之藥,導致暴亡。--------“……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羅汝敬傳》

仁宗死前三天,還對輔臣忿忿不平地說:“李時勉侮辱我!”而李時勉,是當時的翰林侍讀,在仁宗得病時上疏,惹惱了仁宗,被仁宗讓衛士用金瓜打斷了三根肋骨,之後下獄。

能讓仁宗死前還念念不忘的羞辱,到底是什麼呢?據後來考證,李時勉奏疏中是諫言仁宗少近女色、保重身體,而且言辭尖銳。

被說中了短處的仁宗,再寬厚也不能忍,於是少有地大發脾氣,懲處了李時勉。這從另一方面來說,道出了仁宗因縱慾,而導致身體衰敗,最終去世的實情。這和二百年後,仁宗八世孫--明光宗朱常洛的死因如同一轍。

猜測三,也是最具陰暗理由的:是其子,時為皇太子的宣宗朱瞻基暗害而亡。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鳳陽祭祖,而後赴南京,巡視江南。在太子出京後,四月,仁宗還前往昌平祭拜成祖長陵,顯然此時皇帝尚無大礙。

而五月十二,仁宗病重,遣內官急忙往南京招太子返京。次日,仁宗駕崩。而六月初三,太子朱瞻基竟然就“有如神助”般返回京師(北京),同時奉遺詔,登基為帝,即明宣宗。

南北兩京相距近二千里,自京師來使到達南京,到太子得知消息立即返回,無論如何二十天都做不到。如果不是太子對於仁宗之死早有預料,早做準備,還有其他什麼理由可以解釋麼?

另外,對於仁宗去世,漢王朱高煦得報極快,立即派出騎兵往半道準備截擊太子。漢王藩地樂安位於兩京中間偏東,路程大大短於太子返京路途。而以他消息之快、動手之迅速、路程之短,居然連太子的影子也沒追上,更加說明了太子朱瞻基早有準備。

仁宗因這個兒子酷似成祖,全然不像自己,一直沒有太多的特別關愛。雖然兒子為穩固自己的太子位置,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這麼做同時也是維護朱瞻基自己的地位。

仁宗登基後,寬厚仁和,對於這個全不像自己、又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的兒子,一向較為疏遠。按照皇統立其為太子後,估計還曾經訓斥過他“不要擅權、安分守己”等言語。

而太子已經二十七,也早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對於老父的敲打,也許心生不滿。同時太子崇敬祖父成祖,對於仁宗將成祖諸多決策一一廢除,漸有不忿之心,所以不顧親情,乃至於此。

宣宗登基後,詔告天下的旨意中也有“……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的話,耐人回味。而在抵達北京時,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宣宗自信回答:“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對於自己的掌控之力,流露出極度的信心,如果不是早有安排,那又是什麼呢?

特別說明:猜測三的這個論斷,都是後人推測,沒有實據,譁眾而已,錄於此,以兼明,不代表同意此觀點。

以上,就是仁宗突然駕崩的三個猜測,至於幾種看法孰是孰非,誰真誰假,現在沒有確鑿的證據,本人傾向第一種。大家看看就好,不必推論於電視劇,而先入為主。謝謝!


伯虎42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大胖子朱高熾終於登上了皇位,這一刻他的內心一定是激動的。早年陪著自己父親朱棣冒著殺頭的風險發動靖難,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幫助自己的父親取得了皇位,而朱高熾本人對這個皇位不感興趣,不是真的不敢興趣,而是知道自己沒有戲。

朱高熾雖然有一個如狼似虎的父親,但是朱高熾卻遠不如其父,一來朱高熾是一個胖子,大家可以看一下古代畫像就知道他有多胖了,二來朱高熾是一個瘸子,甚至連馬都不能騎。相比於朱高熾,他的弟弟朱高煦就優秀的多,不僅在幫助朱棣奪取皇位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長得也是一表人才,深得朱棣的喜愛。

但是就像那句雞湯說的一樣,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朱高熾最大的優點就是仁厚,可能是長得比較胖所以性格也比較好,這也使得朱高熾在官員中的口碑很好,所以最後朱高熾也登上了皇位,但是這個皇位朱高熾只做了九個月便去世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古人的壽命並不是很長,一般人能活六七十歲已經是高壽了,而朱棣戎馬一生也活到了65歲,差點把他的兒子都給熬沒了,朱高熾當上皇帝時已經48歲,已經算不上壯年了。

朱高熾再沒有登上皇帝時過的也十分的鬱悶,因為會經常受到自己兄弟朱高煦的排擠,這就使得朱高熾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是不是就被朱棣叫去教育,所以在當上皇帝之後,再也沒有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了,朱高熾也開始放飛自我。服用丹藥,縱慾那是一點也不少,皇帝也是人,忍了這麼久氣被朱高熾一口氣撒出,但是朱高熾沒有想到自己並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所以哪經得住這樣的折騰。

所以朱高熾這樣折騰身體很快的就受不了了,加上自己肥胖,本就有一些關於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朱高熾的死也可以說是很正常。

但是朱高熾雖然只當了九個月的皇帝,但是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與自己的兒子朱瞻基一同開創了“仁宣之治”,並且位列明朝五大聖君之一,也稱得上是名垂千古。


七七談歷史


趣談答案:朱高熾之死即屬於意外的事情,也屬於常理的事情,簡而言之,朱高熾已經活夠本兒了。

沒有壯年之說

大家想到朱高熾的時候,總會瞅瞅他當了9個月的皇帝,卻沒有看到他已經活到了多少歲了。

明天曆史上朱高熾死的時候已經46歲了,46歲這個年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在那個年代46歲死亡似乎也屬於正常。

當然那個年代還有很多長壽的人,他們能夠一口氣活到80歲,一口氣活到90歲,但是那樣的人少之又少。

再加上朱高熾本來就比較肥胖,還不願意運動,純粹是三高的人類。

無論是高血糖,高血壓還是高血脂,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所以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活到46歲朱高熾真的是非常夠本,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很容易被史學家忽視,那就是心理因素問題。

朱高熾的壓力

整個明朝當皇子比較難當的朱高熾能夠排在第2位,而之所以排在第2位,是因為他得不到自己父親的喜愛。

明朝歷史上朱棣打下天下來的時候,就一個勁兒的想要更換皇子,所謂的更換皇子,就是把自己的二兒子搬上未來皇帝的位子,而不是自己的肥胖大兒子。

朱棣剛有這樣的一個小九九和小算盤的時候,就已經被滿明朝的大臣無情的戳破,甚至一再警告他,如果這樣做後果非常嚴重。

朱棣非常不甘心,有事沒事就找自己大兒子的毛病。

朱棣這個人的脾氣秉性大家也都曉得,手腕狠辣之極,而且為人有的時候非常不講情理,有事沒事就嚇唬自己的大兒子,後來形成了習慣,幾乎把嚇唬自己的兒子當成了一個日常的鍛鍊。

倒了八輩子黴的大兒子在父親的摧殘之下,在滿朝文武的壓迫之下,估計心態早已經崩了,心態崩了之後還能夠活到46歲,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都別搶,我來答。

其實原因是非常簡單的,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繼位時已經多少歲了呢?46歲,很驚訝吧,而46歲恐怕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壯年吧。畢竟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40歲以後男人的精力就會慢慢的下降。

而朱高熾繼位時已經46歲,精力早已大打折扣,不能和二十幾歲的精神小夥相提並論了。46歲似乎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年紀,但是放在平均壽命只有六十歲左右的明代,46歲足以是一個坎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必須得考慮到朱高熾作為一個皇族的生活方式,朱高熾是有名的大胖子皇帝,而且還是那種不喜歡動,喜歡靜的宅男級胖子。當然,按照他的體重,想要迎風奔跑也很困難,朱高熾身體肥胖到需要兩個侍衛攙扶才能行動,即便如此也是步履蹣跚。

為此朱高熾還出過洋相,《明史·朱高煦傳》就記載了朱高熾有一回和朱高煦一起去拜謁孝陵時不慎跌倒的情景:

祖嘗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

我估計他的體重應該在300斤以上,一個人的體重能夠達到這個量級,一般很少是因為胡吃海喝造成的,而是身體出現了問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肥胖症”,由於身體的代謝出現了問題,所以攝入的熱量無法有效被消耗掉,因此堆積下來成為脂肪。

瘦子之所以吃不胖,是因為代謝過快,攝入的熱量又無法轉化成為脂肪。所以說不管是過瘦,過胖都是一種疾病。朱高熾如此龐大的肥胖體型,顯然增大了容易患上“三高”的風險,以及其它潛在病因。

所以最後朱高熾是怎麼死的呢?就是猝死的,對於他的死因猜測還有點多,無非就是縱慾、過於操勞之類的,其實總和起來就是他的身體不堪重荷,最終導致猝死。雖然朱高熾是一個行動不便的大胖子。

但他卻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子女遍地開花的皇帝,他生育了10個兒子7個女兒,繁殖能力算是很強的了。都說生命在於運動,而朱高熾作為一個大胖子,連活動都有所困難,自然不必奢望他有什麼健身運動。

過於肥胖的身體,以及縱慾過度的生活,都為他以後的猝死埋下了隱患。也因為身體肥胖,朱高熾並不討朱棣的喜歡,至少早年朱棣還沒有奪得大明江山時,崇尚武力的朱棣對朱高熾並不是十分欣賞。

尤其在發動靖難之變時,朱棣的內心更加希望自己的兒子更加隨著自己上陣殺敵,但因為朱高熾的身體條件不允許而作罷。這也導致後來朱高煦參與到奪嫡之爭中,早年朱棣也曾激勵朱高煦說: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適高煦引兵至,王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鑑·卷十三》

話外之音自然是讓朱高煦好好表現,朱高熾的身體不好,萬一出現個什麼情況,世子的位置就是你的。但是朱高煦這個人沒有掌控好,犯了很多錯誤,最後導致朱棣奪得天下,心想打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性格仁厚的朱高熾為太子,而朱高熾確實也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如果不是因為身體原因,相信永樂之後明朝在他的治理下還會更加強大。但他登基為帝時確實年紀已經很大,46歲對於這個大胖子來說是一道坎,身體裡的隱疾最終在他當上皇帝不久便爆發。

不能不說是一種湊巧。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明朝有個皇帝在位,僅僅九個月就駕崩於寢宮之內,死因頗受爭議。但他在位的九個月中受到的讚譽,比在位超過40年的萬曆皇帝和嘉靖皇帝都要高,他就是朱棣的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嫡長子,根據當時規矩,他在17歲的時候就被朱棣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沉重端莊、喜好讀書,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正統的儒家教育。

朱元璋出生貧苦,沒有念過多少書,所以對這個喜好讀書的孫子頗為喜愛。但是對於馬上皇帝朱棣來說,他對這個兒子並沒有多少好感。

朱高熾不喜歡運動,最終導致他肥胖不堪,最胖的時候要兩個人攙扶才能行動。由於朱高志身材原因,不適合帶兵打仗,於是就被朱棣安排到後方監國。

朱高熾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但是他和父親不同。他尊重人才,重視儒家教育,將整個國家的治理路線,調整到了儒家的軌道之上。不但如此,他還平反朱棣生前所製造的一些冤案,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士大夫的擁護。還有,他為了節省國家的開支,不再對外宣戰,同時也叫停了鄭和下西洋,這一系列舉措,讓明朝政治逐步的進入正軌。

但就是這樣一位明君,在登基的九個月後,48歲的他闔然長逝。直到去世前三天,他還在深夜裡處理公務,皇帝如此暴斃,奇怪的是,史書上對他的死因卻之字不提。

有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是死於縱慾過度。

因為他剛登基不久,就有大臣上奏摺。內容中有提到:現在的國家正處於先帝駕崩的國喪期間,希望皇帝懂得節制。朱高熾看到這個奏摺怒不可言,不知道是被戳到了痛處後惱羞成怒,還是被大臣管制太多而惱怒不已。他當即命令錦衣衛,狠狠地處罰了上奏的大臣。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其實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朱瞻基害死的。

比起朱高熾深性溫厚寬容,但他的長子朱瞻基和他恰恰相反。朱瞻基善騎射喜歡武力,工於心計,善於謀略。朱高熾早就察覺他非等閒之輩,曾經對他也有勸誡之語。

朱瞻基在父親登位之後,便迫不及待地為自己上位早做打算。他買通了朱高熾身邊的親信,在5月13日那一天,謀害了自己的父親。

兩種觀點,各有擁護者,但是都難以拿出確鑿的證據,關於朱高志駕崩的真正原因,也就淹沒在歷史之中了。

其實我倒覺得挺正常,他那麼胖又不運動,都四十多歲了,肯定什麼高血壓、糖尿病都找上門來了。更何況古代皇帝本來就都不高壽,他能活48歲已經算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