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沒有被廢太子真的是因為妻子和兒子的關係嗎?

猴格大人


明仁宗朱高熾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被冊封為燕世子。

由於體態肥碩,不善騎射,永樂皇帝不是很喜歡他,而是喜歡比較像自己,又在靖難之中立有軍功的朱高煦。

上圖明仁宗朱高熾,洪熙皇帝

立太子的過程中,朱棣有過猶豫,面對朱元璋立下的“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祖訓,內心很是掙扎。如果貿然立朱高煦為太子,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等於將自己高舉祖訓而搶奪朱允炆皇位的面目偽裝大白於天下,高舉祖訓,再破壞祖訓,如此大膽的陽奉陰違難以服眾啊!

上圖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

朱高熾被冊封為太子後,保護他太子地位的,大約有幾種因素:第一,他的爺爺洪武皇帝生前對他的肯定,以及他爺爺的“祖訓”;第二,嫡長子的天然優勢;第三,一眾文武大臣出於維護祖訓和正統觀念而對他的擁護;第四,“好聖孫”朱瞻基的崛起,朱瞻基“智識傑出、文武雙全”,深得永樂皇帝的喜愛;第五,太子妃張氏的政治才幹,張氏的精明周全、極盡孝道贏得了公婆的歡心,朱棣誇讚:“此佳婦,他日當承我家。”
上圖明獻陵,明仁宗與張皇后葬於此


更為重要的是太子地位的穩固與太子自身的謹慎、忍耐密不可分,還有一點是競爭者漢王朱高煦的出局。

永樂十三年(1415),永樂皇帝已經對朱高煦所警覺,發現朱高煦除了磨磨唧唧的不肯去青州就藩,還在軍事上有所異動。永樂十四年(1416),朱棣經過調查後獲知“漢王高煦於各衛選精壯軍士及有藝能者,以隨侍為名,教習武事,造作器械,心益疑之......”。

為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朱棣開始處置朱高煦,差點把他廢為庶人,經過太子求情才作罷。

朱高煦被逐出北京,徙封樂安州。對於太子來說,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潛在的威脅減弱了很多。


鄧海春


如果僅僅是因為女兒小孩而把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交給一個德不配位的人,那可真是小看朱棣了。

朱高熾形象雖不太好,可在與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他能順利保住太子之位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他是朱棣的嫡長子,是朱元璋親自確定的燕國世子

朱棣一生有三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朱高熾年紀最大,祖父朱元璋曾親口稱讚他有“君人之識”“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

作為朱元璋親自選擇的燕世子,又是家裡的長兄,朱高熾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除非他做事出格,昏庸無道,否則即使是朱棣也不敢隨便挑戰國家制度和封建社會數千年來的宗法制度。


第二:朱高熾在靖難時有守城之功,並且後面多次監國,勞苦功高

朱棣在靖難時期,一次和李景隆的大軍擦肩而過,直接導致了燕國都北平被圍,是朱高熾守衛有功,朱棣才不至於陷入前後夾攻的地步。“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

靖難成功後,朱高熾又多次鎮守北平帝都,確保朱棣在北征時能放手一搏,不用擔心後方安危。“成祖踐祚,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成祖數北伐,命之監國,裁決庶政”

至於說解縉的那句“好聖孫”,指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可朱棣真的會聽他的嗎?不會!

就在朱高熾被確立為太子之後,朱棣仍然讓他帶兵出征安南,這意欲何為?明眼人都看得出,要是朱高熾打了敗仗,就算不死在戰場,回國後朱棣還能給他好臉色看嗎?

朱棣此時心中的繼承人依舊是漢王朱高煦,他對解縉的“好聖孫”不置可否,更多地只不過是一種隨意附和一下這位當朝內閣首輔罷了!


那隻胖狐狸


明朝有一位太子,雖繼承太子之位,但卻不怎麼受自己的父親待見,但是每每在廢黜之際,都總能僥倖保住太子之位。這位就是明朝皇太子朱高熾,那個拯救他於危難之間的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妻子。

太子妃張氏不僅勤儉節約,而且治家有方,還有擁有一手好廚藝。朱棣雖貴為皇帝,但好吃美食,太子妃張氏的湯餅就深的他的喜愛。所以,在朱棣每每嫌棄朱高熾,並表示極其不滿時,甚至都想要罷黜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這時,張氏就親自做一手好湯餅獻給朱棣。於是常常使朱棣瞬間喜笑顏開,就改口道:太子多勉!這樣一位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又能夠為自己逢凶化吉的妻子,無疑是一個好幫手。

加上明仁宗在培養孩子的方面非常有一手,他的大兒子非常地優秀,一看就是未來可以登基做君主的人,因此皇帝才決定讓明仁宗登基,不為別的,就為了將來能夠把江山傳給他的大兒子,這也算是間接性把江山交付出去了。


Sylar弈


明成祖朱棣雖然冷血嗜殺,但不失之為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他做出的每一項決策都是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後的結果。立儲這件事在古代可謂是一件大事,正所謂“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次”,明仁宗朱高熾能夠力壓驍勇果敢的朱高煦登上皇位,自然並非單純的因為他是嫡長子,而是有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他賢良淑德的妻子以及聰慧勇武的兒子朱瞻基都成了他的加分項。

但凡父親,往往都更偏愛更像自己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次子朱高煦驍勇強橫,在靖難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相比之下,長子朱高熾簡直和英明神武的朱棣自己大相徑庭,朱高熾不僅生性仁柔,而且體弱多病,胖到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的地步,兩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自然高下立判,然而,在立儲這件事上,朱棣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文官集團大都支持立長子朱高熾,而武將們因為和朱高煦在戰場上同生共死並肩戰鬥過,普遍支持朱高煦。朱高煦為了謀得太子之位也一度用盡各種陰險毒辣的手段打壓朱高熾及其背後的支持者,朱高煦的太子之位曾一度岌岌可危。

當時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縉就是太子朱高熾堅定的支持者,他曾經在朱棣和群臣一同觀賞一副畫時,提筆在畫上寫了一首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當時的朱棣深受啟發,就打消了廢黜太子的想法,而當朱棣想另立朱高煦為太子徵求解縉意見時,解縉又果斷拋出“陛下有好聖孫”朱瞻基這個加分項,可以說解縉為朱高熾的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因此遭到朱高煦的嫉恨,最終被讒害。

除了解縉之外,楊士奇,楊榮等一干文臣也為朱高熾的順利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的是這位生性仁厚的明仁宗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


環球網


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熾當皇帝和太子朱瞻基確有一定關係,但這只是次要原因。他作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朱高熾是嫡長子,立他為皇帝符合那個年代的主流價值觀,不至於諸皇王在朱棣死後因爭奪皇位引發叛亂。退一萬步講,即使將來皇子有叛亂,天下人也大多會在站在朱高熾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