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一年,為何能成為罕有的英明君主?

囍嘉楽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是明朝歷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基,次年改年號為洪熙,史稱洪熙皇帝。



他執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卻有20年的歷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蹟都被歷史湮滅了,以致於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鐵血雄主的父親聯繫起來。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仁政治國,才為明朝的後世之君守成豐業準備了條件,因此可以說他是位承前啟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

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幼年即讀儒家經書,生性仁厚儒雅,沉靜好文,言行識度,很早就知道儒家治國之道,以聰慧仁德著稱,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喜愛。

據說,朱元璋曾讓秦王、晉王、燕王的嫡子同時進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讓他們檢閱部隊,只有朱高熾回來晚了。朱元璋問他原因,朱高熾說,天氣很寒冷,我想等軍士們吃完飯再檢閱,所以回來遲了。朱元璋聽了很高興,誇獎說,“小子知道恤下了!”又一次,朱元璋問他堯舜的時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麼辦?朱高熾說,要“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興,說“小子異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這個兒子並不討他喜歡,相比之下朱棣更喜歡他的次子朱高煦,所以雖身為太子,朱高熾也備受父親冷落。朱棣起兵靖難時,因為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


雖然朱高熾生性仁厚,卻並不懦弱。奉命守居北平期間,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雖然當時上有母親徐氏,下有姚廣孝、顧成等人相助,但僅以萬人堅守孤城,也確實不易,可見其絕非庸懦之輩。

十餘年的監國經歷,使朱高熾認識到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提高了治國能力,為登基後穩定統治秩序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於北征歸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熾,當時已經47歲,在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人的支持下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洪熙。



仁政改革

朱高熾登上皇位後,順應時代潮流,針對朝政的弊病,採取了一系列減輕民困、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措施,開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明太祖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這位近於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實施“仁政”,但卻被燕王朱棣發動的奪位戰爭所替代。



當朱棣從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之後,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們遭到了空前殘酷的迫害,恐怖統治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於洪武十一年的朱高熾,幾乎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坎坷的經歷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貴,因而執政後便從多方面進行改革:

(1)首先,在政治上 ,選用賢臣, 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楊”輔政。修明綱紀,廢除古代的官刑,對於就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安置的做法。

(2)其次,在經濟上,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下令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寶採辦,以減輕百姓負擔。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愉獵。

(3)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並善於納諫。他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十分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在科舉制度上,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規定了取中比例為“南六北四”,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朝。

朱高熾即位後所推行的仁政,實質上就是一種寬鬆政治,這也正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嗯利益與追求。因此,短短八個月裡,朱高熾的撥亂反正很受朝野擁戴。連滿清乾隆皇帝都說,如果朱高熾多活幾年的話,明朝不會中衰的那麼快!

儘管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但後人卻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稱其“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姑蘇城南


自古以來,在我們的認識中評價明君的標準為文治武功,心性能力。

明仁宗雖然他在位不到一年,其儒家理想主義的影響在明王朝以後的歲月中仍能體現。

在文治上,仁政愛民,任用賢明,削汰冗官,改組內閣,任用三楊等賢臣。救濟百姓,減免賦稅,派專人調查江南地區納稅負擔,其生前未看到調查報告,但它成了宣德帝實施的減稅計劃的基礎,極大的減少永樂晚期農民無力付稅和應付各種徵用引起的頻繁逃亡,緩和了社會的劇烈矛盾。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糾正永樂時期司法的弊病,赦免建文帝時期的奸黨族屬。改革科舉制度,規定進士名額‘南六北四’,這政策一直貫徹明清兩朝。調整了對外政策,取消了鄭和下西洋等花銷巨大的計劃,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

武功上,基本上是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結束了明初帝國強有力的軍事擴張,滿足於讓精幹的軍事將領守衛北方諸前哨以防東蒙古人的入侵,和繼續保持與中亞和南洋各國的納貢關係。在安南問題上繼續執行永樂誘降黎利的政策,加上其用人不當,軍事力量部署不足,不利的局面讓後面的明宣宗事實上承認安南獨立,意味著中國在安南的失敗。

心性上,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寬厚仁愛,愛護兄弟,對和其爭奪皇位的弟弟也為懷恨在心,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葬禮極為簡略,十三陵中,獻陵的修建也是最儉樸的。但他堅持后妃殉葬制度,也顯示出他殘忍的一面。

能力上,在成祖起兵靖難時,仁宗在50萬朝廷軍隊的進攻下,以萬餘老弱兵力守住北京,可見其在危難時刻意志堅定,手段能力高超。監國理政時期,能在成祖不喜歡他的情況下,處理政務的能力基本能得到成祖和大臣的認可,隱忍薄發。在處理與臣屬關係上也能遊刃有餘,堅持原則,獎罰分明。

另外,明仁宗從小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其繼位也是儒家文官集團與成祖長期鬥爭的結果。仁宗崇尚儒學,褒獎忠孝,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和儒家的認識,施政的具體措施,維持文官政府方面,都符合文官集團的政治理念和根本利益。聲名都掌握在筆桿子手裡,在儒家文官的認識中,明仁宗是一位開明的儒家君主。

綜上,最後用明史對其評價作為總結,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阿馳2585


朱高熾,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出生的時候,朱棣還只是燕王。他少年時候,性格沉穩,書讀的很好。所以當時還是皇帝的朱元璋也很是喜歡他。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是得益於朱高熾的幫助,當時朱棣去南京攻打建文帝,派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這個大後方, 也為靖難之役的成功做出了出色的貢獻。再後來,朱棣登基後,經常出征,總是派朱高熾留在朝中,治理朝政,朱高熾也是打理的井井有條。所以說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管理國家政務的時間不短,經常治理朝政也為他日後登基打了基礎。其實當時朱棣對立誰為太子也是猶豫不定,朱高熾雖然各方面都不錯,但是和朱棣不像,朱棣尚武,朱高熾確實個大胖子,自己行動都不便,更別說練武了。

朱高熾登基後,開始實行仁政,平凡了很多冤案。朱高熾還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休養生息,對法律的要求也比較嚴格,包括死刑要嚴格審查,避免冤案發生。朱高熾愛民如子,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明君。就連自己去世時,都要一切從簡,明朝帝陵十三陵中,獻陵的修建是最簡約的。所以後世都稱朱高熾為一代仁君。


徐彩瞬間


這麼說吧,明君是有條件的,他爹都不能算明君,只能說永樂大帝,而不能說明君。我個人特喜歡明史,我來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吧。

明君要會用人,這裡的用人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對自己好的方面。朱老大做到了,老二老三都白搭。比如我們說大帝朱棣是個武將大於明君。衝鋒在前斷後在尾,雖不能一句匹夫之勇來概括但白龍魚服的危險可謂一直存在。朱老大在某些方面可是連他爹都用上了。這可以算是用人到了極致吧。反正比明朝敗家子崇禎爺至少強了好幾個朱允炆吧。

明君要懂愛民,朱家老大知道,在經過開國和靖難以後的顛簸以後整個國家都在等待復甦,如果這種環境下讓朱家老二上位。恐怕軍隊體系會出現專權。窮兵黷武自然就會出現。然後歷史就開始變了。

明君要懂繼承人培養,你看人家朱家老大的兒子還是比較長出息的。起碼比他同輩人強多了。至於其他人那就別提了。總不能還給朱允炆不是麼?

明君還要有好多條件。比如找個合適的不拖後腿的媳婦兒,人家媳婦張氏還是比較清明的後宮娘娘。然後再比如明君要懂收攏人心,你看,方孝孺都能被原諒,文人們是不是應該忠心耿耿呢?再有就是要頭腦清醒,你看人老爹留下了最強大的監察體系。這位根本沒機會被下面群臣去蒙著玩,這一點比崇禎又強了好多個朱允炆。再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爺們兒早點死,別當皇帝當久了幹混事兒。

你看,明君有好多條件,這位全攤上了,至於內政什麼的別作死就是明君了,還有什麼監國之類的就太多了。。。沒啥講頭,就不聊了,這位明君是拿命換來的這個稱號。還不錯了。


曾是騎士的遊俠


首先,朱高熾當太子時,每每朱棣外出征戰,都讓這個太子監國,治理政務的能力非常卓越了。

第二,朱高熾寬宏待人,深得文臣的喜愛,朱棣每每想廢掉這個行動不便的兒子的時候,都有大臣挺身而出保護他

第三,清醒,在繼位之後,立馬宣佈朱允炆的近臣方孝孺(殺十族的那個)無罪。平反了一批被冤判的人。


雲往千年


在他老爹朱棣攻城略地的時候,無論朱棣是在靖難之役還是後來攻打元朝餘臣,都是他在大後方負責,與其說做了一年皇帝,其實是一直都在做皇帝的工作


史曉生


沒有吧,毛主席說他看明史最生氣,只有前兩個皇帝有能力,其他的都不行。


東江宴翁


行仁政,為仁事。雖在位短暫,不愧仁宗之英明!


ELIYA


那是因為明成祖朱棣長期在外征戰,很多時間的國家管理事務都是時任太子的朱高熾在做,而且管理井井有條,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