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

覺明妙行菩薩,明朝崇禎十六年,降乩壇在吳門,直到清朝順治四年,因往昔的因緣,應機說法,開闡淨土法門。首先說偈語:“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生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又說:“如來開示的淨土法門,真是諸佛的心宗,人天的捷徑。現今你們雖然求往生,如果發願不真切,就像入大海而沒有得到寶珠,徒勞無益啊。我昔日在晉明帝時,受報是個窮人,因為貧窮,就發大願說:‘我因為夙業,受這樣的苦報。如果我今天起,不能見到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縱然喪失身命,也始終不退息。’發誓後,七天七夜,專精憶念佛,便得到心意開解,見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充滿十方世界。我在佛前,親蒙佛的授記,後來壽命七十五歲時坐化,終於生到極樂世界。然後因為度眾生的願重,再來這個世界,隨緣顯現各種身份度化。有時是比丘,有時是居士,有時是國王,有時是官員,有時是女人,有時是屠戶乞丐,或在暗中或在明處,或者隨順或者逆向,都是隨機說法,引導眾生。如今又為你們說明邪正,闡揚淨土,你們應當一意一心,堅持修行這個法門必定不會耽誤。如果心志堅定,又不用等到來生再世,現前也能見到佛。有偈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有人問:“唸佛不能一心,應當怎麼辦?”菩薩說:“你只要息止妄想定住思慮,一句接一句地念下去,要使聲音合乎心,心隨著聲,念久了,自然一切妄念澄清,心境空明,證入唸佛三昧。但是平日必須多念,從千到萬,心沒有間斷,那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強要一心,終究不能一心啊。”又說:“心行處就寂滅,是諸佛的常住真心;心行處就實有,是眾生的生死業心。兩者之間容不得絲毫差別,如果你們能夠綿密的用功,使這個心沒有一點空隙,才能有幾分相應。不要大概做個半年十月,便認為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道這正是障礙修道的地方,千萬要慎重。又雖然用功努力,如果沒有到銅牆鐵壁,推不倒移不動的境界,還不是打成一片,千萬不要見到有一點效應,就停下來,結果半途而廢,必定前功盡棄,毫無益處。這又是學道人的一大通病,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如大海,越入越深,絕不是小小的知見就能夠窮盡的。應該是盡一生來修習,以登峰造極為目標,千萬不要以為很容易!”顧定成求教,菩薩開示:“善男子,心本來沒有念,念是隨妄想生的,這妄想虛妄不實,所以輪迴生死。你應當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從妄想生,不是因念頭而有,不住內心與外境,沒有形狀相貌,就是這樣斷盡一切妄想。與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的真實法身,不是一致也不是不一致,不可分別同與不同。這樣的念,煩惱塵勞,沒有什麼斷絕也沒有什麼纏縛,只是一心而已。必定要一心,才能叫做執持名號,才能叫做一心不亂。淨業的功夫成就,直接就是上品。如今你應當發大願,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至誠懇切,稱念阿彌陀佛。必須使聲音從心裡發起,心念隨著聲音,聲心相互依從,如貓抓老鼠,久久不會失掉,就入正憶念三昧了。想要更上進,應當廣泛的參訪善知識,廣博的參詢高明大德,領悟到即心是佛的妙諦。”開示無朽說:“一般修淨業的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都應該向著西方,這樣就容易感應,根境容易成熟;室中只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桌,一床一椅就可以了,不必放多餘物件;庭院中也掃除潔淨,使得經行繞佛無礙。要使這個心一絲不掛,萬種思慮都忘掉,空洞洞的,不知有身體,不知有外面的世界,並且不知道我今天正在作的是修行的事,這樣就與佛道越來越親近,與塵世越來越疏遠,可以趨向淨業了。那麼你在生時撇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點牽掛,臨終的時候,灑灑脫脫,不作出兒女情長顧戀身家子孫的情態,豈不是大丈夫的舉動?所以要你一心一意修行,沒有別的沾連,正是為了這一大關鍵啊。至於修淨土法門,超不出專勤二字。專就是不為別的事,勤就是不虛耗一時一刻。你從今晨起,就誦讀《阿彌陀經》一卷,持念阿彌陀佛佛號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因為這篇文字言詞簡潔而意思俱全啊。這是一個課時的課程。如果是剛開始修,或者身心沒有安定,一天就四個課時;稍有安定,增加到六個課時;然後漸漸增加到十二個課時,總共誦經十二卷,佛號一萬二千聲。更在迴向時禮佛百拜,也可以分作四個課時,這是每天的常課。其它工夫不必計數,或默唸或出聲,只是專心致志的念而已。再有持名的方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互依從,不夾雜分毫的世俗妄念。久久成熟,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坐上寶蓮華,登上不退菩薩地,努力吧努力吧。”菩薩說法,總共二十四會(章),弟子常攝等人,彙集菩薩的話取名為《西方確指》,刊印流傳世間。(《西方確指》)

評論:“《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因為大乘菩薩,莫不是以菩提心為根本的,也就莫不是以淨土為莊嚴的,因為不是這樣,就沒有辦法圓滿普賢菩薩的行願。《入法界品》說:‘一切大聲聞弟子,本來不讚嘆十方佛土的清淨功德,本來不稱頌諸佛世尊的種種神變,本來不能得到嚴淨佛剎的一切神通智,所以在講解華藏世界的華嚴會上,聽不到看不見。所以知道普通博地凡夫,只要能發清淨心,迴向一切佛,就勝過那聲聞弟子的所有功德,百千萬億倍,決定能疾速達到華嚴不可思議的境界。至於文殊師利菩薩,要善財童子參訪所有善知識,最先在德雲比丘處,聽聞唸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念圓融,頓時周遍微塵般的佛土,修行的路徑,沒有勝過淨土法門的了。那些只證到偏空境界,高談沒有佛的人,他們的智慧果真超出文殊普賢二大菩薩之上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