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在他筆下,痴迷文學的人結局都很悲慘

不出意外的話,波拉尼奧應該是馬爾克斯之後,獲得讀者最多的拉美作家。《地球上最後的夜晚》是其很有代表性的短篇集。

《聖西尼》是短篇集的第一篇,寫的是一個流亡西班牙的阿根廷作家聖西尼的故事,一個被人逐漸遺忘的作家,一個文學金字塔下層的人。也許波拉尼奧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處境,或者想到了之前他認識的那些痴迷文學的人,因此他的敘述的語調中帶著淡淡的悲涼,以及回憶往事時常有的那種溫暖又褪了色的懷舊色彩。

失意的作家,對文學的信念,對文壇的諷刺,拉美殘酷的現實,幾種因素緊密相連,在小說中完美融合,這是波拉尼奧小說中恆定的主題,也是他對自身所處的世界的凜冽的展示。

撰文 | 張進

今天要為你推薦的,是波拉尼奧的短篇集《地球上最後的夜晚》中的《聖西尼》。

波拉尼奧是近幾年來最受國內讀者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長篇小說《荒野偵探》和《2666》雖然篇幅很長,閱讀難度不亞於《百年孤獨》,卻引起了新一波拉美文學閱讀熱潮。不出意外的話,波拉尼奧應該是馬爾克斯之後,獲得讀者最多的拉美作家。

關於波拉尼奧的生平,之前已有大量文章做過介紹,在這裡我們簡單概括一下,以便和他的小說內容進行比照。

波拉尼奧1953年出生於智利聖地亞哥,1968年隨父母搬至墨西哥城,在那裡度過青春期。波拉尼奧從青春期開始就痴迷於書籍,去書店偷書,後來還和好友馬里奧·聖地亞哥發起“現實以下主義”詩歌運動。那時,波拉尼奧很年輕,抱著“反對一切”的態度生活,或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寫作但像詩人一樣生活”。

在他笔下,痴迷文学的人结局都很悲惨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智利)羅貝託·波拉尼奧 著,趙德明 譯,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波拉尼奧在墨西哥經歷了“骯髒戰爭”,1973年又返回智利參加反抗皮諾切特政變的革命運動,隨後在拉美和歐洲四處遊蕩,做各種苦工,同時沉迷於閱讀。當他四十歲,有了兒女,他為了養家寫起小說。這一行為像極了他筆下的人物,即便不得不養家,依然通過文學,而不去做其他更有利可圖的工作。

寫起小說的波拉尼奧驚人的高產,而小說帶來的榮譽,也許不在波拉尼奧本人的意料之中。《荒野偵探》獲得拉美最高文學獎羅慕洛·加列哥斯獎,《2666》在其去世後出版,獲得了堪比《百年孤獨》的讚譽。

和大部分小說家一樣,波拉尼奧寫的是自己最熟悉的事,而他最熟悉的,正是和他一樣痴迷文學的人,那些不得不流亡的人,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閱讀或者說書籍本身。這些是他生活其中的世界,也是他寫下的世界。

冷靜卻又帶有獨特詩意的文字、精巧的形式和結構、對現實的反思是波拉尼奧理應獲得喜歡和尊重的原因,但他之所以如此迷人,還源於他對閱讀和寫作的信念。

“寫詩是任何一個人,在這個被上帝遺棄的世界上,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


“我相信文學:也就是說,

我不相信那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者,

也不相信那些急功近利者,

更不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竊竊私語。

我相信無用的舉動,相信命運。”

這些帶有強烈浪漫氣息的話,和真正熱愛閱讀的讀者以及寫作者的內心契合。波拉尼奧還把這種信念分發給了他筆下的人物,讓那些虛構人物也帶上了浪漫色彩。這些虛構人物的命運大都坎坷、結局悲慘,過的是幾經挫折之後的失意人生,最終悄悄消失,或者走向死亡。

因為阿根廷獨裁的政治環境,聖西尼被迫流亡到西班牙,住在馬德里的一間小公寓裡。他已經出了不少書,而且其中有一本為他贏得了少量的熱情讀者,但他的生活依然相當窘迫。為了生存,他只能靠編輯工作和參加各個省級文學比賽獲得的獎金生存。敘述者“我”就是在一次比賽中和聖西尼相識的。

在他笔下,痴迷文学的人结局都很悲惨

波拉尼奧

在兩人不斷的通信中,“我”瞭解到聖西尼的處境,他不僅生活窘迫,而且在尋找下落不明的兒子。兒子為什麼失蹤小說裡沒有明確交代,但我們隱約可以推測,和拉美的動盪有關。後來,聖西尼得到消息說,一處新發現的亂葬坑中的一具屍體可能是他兒子,但聖西尼沒有接受這個事實,而是繼續尋找;當阿根廷恢復民主後,他回到阿根廷還是在尋找,直到去世。

校對:薛京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