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科大訊飛副總裁劉鵬:計算+數據驅動才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邏輯


科大訊飛副總裁劉鵬:計算+數據驅動才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邏輯

11月19日,在友盟+舉辦的“聚雲端·見不凡”為主題的2019UBDC全域大數據峰會上,《計算廣告》作者、科大訊飛副總裁劉鵬發表了以《移動廣告計算與產品趨勢》為主題的演講。以下是在不改變原義的基礎上整理編輯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數據,2019年1月份,Facebook廣告的賬戶數量達到了700萬,這是多麼恐怖的數據,雖然Facebook的收入還沒有超過谷歌,但客戶量卻超過谷歌,這對谷歌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徵兆。試想下,服務700萬企業客戶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模式,一定是自動運行的系統服務模式,數據是它的基礎,在龐大數據基上為客戶打造一種智能投放的體驗。

廣告平臺的核心資產是什麼?

Facebook或者BAT這類廣告平臺賣什麼?顯然這麼幾項是它們要賣的資產,金字塔的塔基是流量,有用戶來,自然就可以加帶付費內容,廣告就是付費內容。後來發現,流量並不是最根本的東西,除了人來,還要知道這個人在搜什麼詞,有什麼樣的購物偏好,然後再加上數字化媒體的定向投放。這時候,我們對每個人展示不同的廣告,就會大大提升付費內容的投放效益。

所以,“流量+數據”構成了今天任何一個互聯網廣告投放平臺的最核心價值。

科大訊飛副總裁劉鵬:計算+數據驅動才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邏輯

傳統廣告平臺如何服務客戶的?

我們必須把這個搞清楚才知道Facebook的700萬客戶數是怎麼來的。在線下廣告時代,服務客戶要籤合同,把電視廣告帶子送到電視臺,給他一個結案報告,這是非常複雜的商務過程,換句話說,商務成本極其高。

從谷歌開始,直接利用數據做服務,簡單來說,客戶和谷歌之間不再籤合同,客戶直接向谷歌賬戶充值,再挑選一些關鍵詞。谷歌做的很簡單,就是做排序,排序就是點擊率和點擊收益相乘,那麼廣告內容有更多人喜歡點擊率就高,如果出的價高那麼點擊的單價就高,相乘後誰高誰的媒體收益就高。這件事及其有歷史意義,關鍵在於降低了客戶的商務成本。但是在這裡客戶還要做很多的事情,客戶要的不是點擊,而是轉化,所以需要估計轉化率,優化自己的出價。這就是典型的按CPC結算,媒體來估算點擊率,廣告主估計點擊單價,完全改變了過去的商業模式,商務成本變的極低,客戶量一下就到了幾千,甚至上百萬級的規模。所以我們看到,互聯網廣告產品核心就是根據數據能力對計算進行分工。

而平臺數據怎麼用?平臺數據就是在算點擊率的時候用,同時媒體數據資產體現在計算的過程中,將行為數據變成畫像,指導eCPM預估。這是過去十幾年大家穩定下來的計算模式。

今天,不管是谷歌也好,還是Facebook、BAT也罷,大家都在做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呢?

首先,通過基礎流量不斷獲客,主要目標就是提高客戶數量。客戶數量提高了,由於是競價的環境,博弈性就增強了,RPM的收益自然就提高了,RPM收益提高了可以去外部買更多的流量,那麼流量增多了又可以引入更多的客戶。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大媒體平臺都有外部聯盟,這是正向循環的商業模式。核心是判斷一個互聯網媒體平臺的價值高低,我認為主要是看活躍客戶數。比如以一個月或者半年為週期,有多少客戶發生了消費,這件事情的價值遠遠超過預算和利潤。

預算其實比較簡單,你在面對500強企業大客戶的時候是沒有溢價權的,拿到預算只有一種可能,客情關係足夠好,客戶會願意把單子給你,沒有這種情況靠產品優勢從大方面掙到錢是不可能的。但面對小客戶的時候,小客戶對你是沒有溢價權的,換句話說你對小客戶來說是一個壟斷市場,通過供給短缺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所以一定要造成客戶過量,搶流量的狀態,這樣才是互聯網的媒體去獲利的根本手段。

所以個人認為活躍客戶數是評價媒體價值或廣告平臺價值的金標準,試想一下要把你的客戶數由一千提到一萬,無論數據能力、計算能力、商務能力和客服能力都要有質的變化,這件事不可能在一兩天內辦到,可是預算從一千萬到一個億也許就是一個單子的事,這兩件事情有非常本質的變化。

在當前市場谷歌比較開放,Facebook比較封閉,為什麼有這個區別呢?谷歌的開放開始為了幹什麼?臉書的封閉為了幹什麼?谷歌的開放是沿著第一個產品方向,剛才我們說了最原始、最傳統,也是最穩健的產品模式。點擊收益歸客戶算,點擊率是媒體上的數字,客戶想算也算不了,所以是最自然的一種分工。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兩種產品演進方向。

第一種產品演進方向A—程序化

科大訊飛副總裁劉鵬:計算+數據驅動才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邏輯

比如在面對擁有大量數據的京東、亞馬遜這類企業,媒體對於上過這類企業的用戶瞭解程度是跟不上的,所以乾脆如果這類企業對一部分用戶特別瞭解,就把點擊率和點擊單價都交給這類企業自己來算,因為這類企業知道這個用戶特別想買空調,對空調點擊率高。當用戶的影響大於媒體的影響,這個時候這類企業自己算就算的更準確,所以一種情況下,可以給這類企業開放計算權利,讓他們把點擊率和點擊單價都算出來,報一個估計的eCPM,還是可以排序,根據這類企業報的eCPM競價直接排序,這個本質就是解放計算的權利,把計算的權利交給客戶。市場本質就是要利用這類企業的一方數據,因為他們的數據很強大,將這類數據引入到市場分工計算中來,只要和市場最後分配有正向影響的,這個程序化就是成功的,當然也直接催生了數據交易市場。

大家瞭解實時競價的模式,就是要計算開放,媒體原來有一個自己的廣告庫,廣告庫是你設好了CPC投進來了,算完了點擊率大家排序,現在計算權利交給DSP自己算,算好了報給我,谷歌走的非常遠,併購了上下游公司而且擁有全套程序化體系。所以這種模式開放了產品思路市場意義和產品意義非常巨大,催生了第三方交易,催生了開放式計算。

第二種,產品演進方向B—oCPX/CPA

科大訊飛副總裁劉鵬:計算+數據驅動才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邏輯

Facebook的產品思路從第一天開始就非常清楚,服務的是中小型客戶,提升尾部流量的價值,競價環境好了,收入自然往上漲,但中小客戶和亞馬遜這類企業不一樣,中小客戶的困難在於,開了一個Facebook賬號後不知道怎麼優化,也不會出價,不會選人群,創意做的非常糟,這是大量中小客戶的痛點。

做產品的人都知道,oCPX不是把計算開放給客戶,而是都收回來,因為平臺算的更準,對於中小客戶來說只有一個全局的毛估值,對於特定用戶的轉化率真的沒有Facebook算的準。Facebook說你乾脆別算了,把轉化行為接給我,我給你優化,客戶只要把錢充值給Facebook,Facebook用自己的算法完全自動幫助中小客戶做優化投放。但最初Facebook也有擔心,擔心要真是客戶產品不好沒人買,做CPA會做賠了。因而換了一種方式,還是按照CPM結算,中小客戶可以把A接給Facebook,由Facebook累積一段時間數據,發現轉化率理想後再按照探討效果結算。原本情況是客戶僱一個優化師不斷的去盯優化。現在是和Facebook試投兩週,數據優化好,機器可以優化上來,後續的運營成本就變得非常低了。也就是說oCPX是結算按照展示結算,但是優化全照效果優化,這是一個思維盲點,在Facebook這麼做之前好像很難會有人想到這點,Facebook將轉化和結算的目標分開了,結果就帶來了大量願意試投的客戶,這件事也帶來了Facebook客戶量的井噴式增長。

所以,我們看到Facebook越來越封閉,封閉的目的是自動幫助中小客戶做優化,將計算過程回收,充分利用媒體數據優勢,這個策略及從後面來看是正確的。

創意部分能否自動化呢?

我個人是非常樂觀的,未來五年以內,通過機器合成一些指定腳本的視頻和圖像素材完全可期待,而且機器的好處是可以一次作出很多素材,直接上線優化就好,人是很難超過那10%頂尖設計師的,但是剩餘的90%我個人認為機器的勝算更高。

總結來講,互聯網廣告的核心邏輯是計算與數據驅動,正如我們看到今天友盟+在全域智能營銷方面提出的解決方案一樣,廣告絕對不是藝術,因為他有明確的商業目標,是一個商業活動。第二,從北美市場得到的經驗來看,移動廣告市場的主體是大量中小型客戶,我覺得一個有數據能力的平臺,產品設計主要向他們服務,而且是中小型的效果客戶。第三,智能投放幫助客戶優化效果,甚至製作創意,這件事情顯著降低客戶成本,大規模提升客戶數量,這是我們最需要考慮的點。最後,人類的能力微不足道,所以在數據和計算能力足夠的情況下,請忘記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