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車市17連跌中,吉利衝上前三強,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儘管根據剛剛公佈的11月產銷數據,中國車市遭遇著“17連跌”,但從某些細分板塊的表現情況來看,市場正在發生著一些變化,依然讓人對明年的車市走勢充滿期待。

據中汽協發佈的產銷數據顯示,11月中國車市產銷量分別完成259.3萬輛和245.7萬輛,環比分別增長13%和7.6%。雖然同比的數據仍在持續下滑,但銷量同比降幅已比上月收窄0.5個百分點。

車市17連跌中,吉利衝上前三強,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乘聯會方面也認為,相對歷年的11月市場特徵,今年的11月比6-10月的增速相對持平,好於18年下半年的走勢,這也是市場企穩的特徵現象。

這一趨勢同時也反映到今天的股市中。今天開盤後,汽車整車板塊“一片飄紅”。截至中午收盤,長安汽車漲停,北汽藍谷漲超7%,亞星客車漲超5%,而廣汽集團、長城汽車、江淮汽車、東風汽車等跟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11個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銷量已然佔到汽車總銷量的90.3%,高於上年同期的1.3%。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的背後,無疑也是市場競汰賽加劇的一大信號。

與此同時,如何儘快提振目前市場上低迷的消費信心,仍是行業要思考和解決的一大難題。

車市17連跌中,吉利衝上前三強,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前三格局”被吉利打破,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在本次公佈的11月車企銷量排行榜中,前三名的變化讓人眼前一亮。

以往一直被南北大眾以及上汽通用牢牢把控的前三強格局,終於首度被吉利打破。事實上,上個月吉利和上汽通用的差距只不過數百輛,但到了11月,吉利以反超上汽通用13000多輛的優勢將其從季軍的位置上擠下。

如今,排在第四的上汽通用只與身後的東風日產相差不到2000輛。12月的排位情況會否發生著什麼戲劇性的變化,讓人關注。

車市17連跌中,吉利衝上前三強,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不過,相對於吉利11月僅取得的同比1.1%增長,長安汽車有著同比20.8%的增長顯然更加鼓舞士氣。

11月長安CS系列大賣成為了其銷量增長的關鍵。其中CS75與CS35 PLUS的銷量都有著同比三位數的增長,同時轎車方面,逸動系列當月銷量達1.0102萬輛,環比增長10.7%,同比增長8.1%。

在銷量大增的推動下,長安汽車的股價今天也創下了半年以來的新高,為其在“寒冬”中重拾了信心。

車市17連跌中,吉利衝上前三強,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儘管吉利和長安在11月的表現鼓舞人心,但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仍在不斷被合資蠶食,要走出困境仍需加大向上的力度。

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8.9%,同比下降了3%。同時在其以往最具優勢的SUV細分市場上,市場份額下滑的速度達到了5.7%;而在轎車市場上,中國品牌的話語權正在日漸流失。轎車銷量前十的榜單中,已然較難覓得中國品牌的身影。

為此,中國品牌如今必須要努力奪回SUV市場流失的份額同時,更要加大在轎車市場的投放力度,不能偏科,才是確保企業能穩健發展的關鍵。

今年的“百萬俱樂部”會有幾家得意,幾家失意?

根據目前各大車企陸續披露的11月銷量數據,我們基本可以看到今年“百萬俱樂部”的成員名單並不會發生什麼太大變化。

首先,大眾在華兩家合資企業,今年前11個月的競爭情況仍相當激烈。

數據顯示,上汽大眾1-11月累計銷量為176.7萬,而一汽大眾1-11月累計銷量則為184.39萬。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兩家車企今年的年度總銷量將與去年差不多,維持在200萬輛左右的水平。

排在第三的上汽通用,今年的表現則較為失意。前11個月的總銷量為147.6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了17.94%。不過,就其年度總銷量目前看來,這個月趕超了它的吉利,還是比較難以撼動其位置。

今年前11個月,吉利累計銷量為123.2萬輛,完成度在中國品牌看來還是相當不錯,也是目前連續四年能穩穩邁入“百萬俱樂部”的中國品牌。

車市17連跌中,吉利衝上前三強,背後代表著中國品牌的回暖嗎?

另一方面,雖然長城汽車11月的銷量數據還未出來,但根據乘聯會預估的其11月銷量數據顯示,長城今年繼續留在“百萬俱樂部”的幾率還是比較大。

為此,再加上上汽通用五菱,目前車企銷量榜單前十中能進入“百萬俱樂部”的只有7家。不過,基於本田和豐田兩家合資企業今年的表現,它們都是這一俱樂部今後強有力的候選人之一。尤其是廣汽本田在早前發佈了其戰略車型——皓影之後,明年能否拿到這一俱樂部的“入場票”,值得關注。

功夫拍案

11月的銷量公佈以後,今年全年負增長的態勢基本已定。粗略算一下,今年車市的總體銷量或回落至2500萬輛左右的水平。

相較去年的2800多萬輛,今年丟失的300萬輛銷量,已足夠讓車企和行業好好反思之餘,更加深入制定明年的應對策略。

可以預見,車市汰弱留強的進程將持續加速,在車市新舊十年的交接之際,如何憑藉對市場、對用戶更前瞻的洞察,以及對企業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將是打贏這場“存量之戰”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