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当代父母,谈“机”色变。

手机在成人的世界中是沟通、智能设备。

它既实现了通讯、购物、拍照等功能还可以随时随地帮助你进入工作状态,不会一不小心就丢掉一个亿。

在孩子的世界中手机却成了毒药,只要孩子的小手伸向手机。

家长就大惊失色,直呼“放下”。

一旦孩子哇哇大哭,又手足无措。

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

在2017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罗振宇讲了一个让他非常震撼的瞬间。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他说: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的孩子,正在做作业。

做作业,这对我的少年时代,那是多么神圣的事情。

但是那个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放着电影,一边跟同学在聊天。

手机、电脑、iPad,三头开火。

你说我怎么看得惯呢?我说这能行吗?

他爸跟我说,你甭管他,这孩子是学霸,学习成绩好着呢。

他们这一代人就这样,他们就能做到。

他们这代人,大脑接收信息的带宽,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的父母那一代人,看你天天在微信的各种群里跳来跳去,同时处理那么多信息,你父母也不理解。

对,你父母那代人,跟我们这代人处理信息的带宽是不一样的,我们跟下一代人,它也不一样。”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下一代孩子就是可以接收这种高强度、强刺激,多通道的信息技术。

这就是我们即将要面对的一代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会无原因的去毁掉一个人

20年前,人们惊呼电视会毁掉下一代。

10年前,人们惊呼计算机会毁掉下一代。

现在,人们惊呼手机会毁掉下一代。

但是人类发展证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毁掉下一代。

除了上一代。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带来的诱惑,主要来自于家长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行为差异,家长这边在强制孩子不要玩手机,自己却很诚实,手机不离手。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孩子一边祈求“手机,能不能把我爸爸还给我?”一边想去探寻手机里的世界。

手机为什么能让我的父母深陷其中,而不愿意陪我看一会儿书,玩一会儿玩具呢?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适当地接触,不仅能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还能训练孩子的手脑配合能力,刺激大脑发育。

英国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对2-3岁的宝宝做过一个测试。

3名技术使用者宝宝和3名非技术使用者宝宝,让他们分别走直线、画直线和搭积木。

在走直线的测试里,6位宝宝都做的非常好。

在画直线和搭积木的测试里。技术使用者宝宝明显做得更好。

认知心理学家蒂姆史密斯博士说,那些会使用平板电脑的孩子,有着更好的精细运动能力。

他们不仅仅是在看视频,他们还会去控制、滑动电子屏。这都能更好的帮助他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这样说来,我们就要任由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玩手机吗?



当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家长是让孩子有效、合理的去接触电子产品。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堵”不如“疏”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好奇心是人的原始欲望,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产生好奇心,会探索世界,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热情。

当孩子发现,在生活中有一个叫手机的产品,能吸引每一个人的眼球,他当然也不会错失与手机亲密接触的机会。

这个时候家长开始禁止,反而勾起他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现象也被称为“禁果效应”。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机的正常需求,但是不能沉溺其中,电子产品是工具,不能让他们“绑架”我们的生活,使用者才应该掌握主动权。

家长可与孩子签署“手机使用协议”,规定使用手机的场合和时间。

好的规矩离不开严格的执行,家长陪孩子一起遵守约定,从小就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培养他合理规划使用手机的能力。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也是他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楷模

武亦姝在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并夺冠之后家喻户晓,又以613分的成绩考入清华。

但在武亦姝的背后也有一位“别人家的爸爸”。

武亦姝的父亲每天下午四点半就关掉手机,意志非常坚定,只为了陪伴孩子。

教育家马尔库沙说过,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一样,一直在注视着你。

你抱着手机,聊天、购物、打游戏、刷抖音,却要求孩子去看书、写作业。

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孩子点灯,是许多亲子问题的根源。

家长只有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才能正面去影响孩子。

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畅游书海,孩子也会体会到父母的用心,愿意跟上父母的脚步,齐头并进一同成长。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用心陪伴

方能放下手机

闺蜜的娃上高中了,但几乎很少见他玩手机,和他畅聊了一次才知道,原来是他的父母为他创造了一个没有手机也趣味横生的家庭环境。

高中生活很紧张,你不要打打游戏放松一下吗?

没有时间啊,回家做完作业,我会和父母一起看书,聊天、下棋、运动。周末

就去踏青、看电影。当然啦,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app我也会用到的。

在饭店曾注意到一对吃饭的母女,饭菜已经端上来了,母女两人各抱着一个手机,一手拿手机,一手拿筷子,全程无交流。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玩手机,不是手机有多好玩,而是只有手机和他“做伴”。

我想如果这位妈妈,愿意收起手机与孩子边吃饭边聊聊一天中的趣事,孩子也会心甘情愿放下手机的。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且在这个陪伴的过程里,用心投入,倾情融入。

在陪伴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去发现新的爱好和兴趣,找到更健康、更有益的学习和放松方式。

孩子不仅不会沉迷于手机游戏带来的虚拟快乐,还能与父母的距离拉的更近。

当孩子和父母一起走遍大好河山、阅尽书籍万卷、感受自然风光、体会生活真谛。

孩子又怎会迷恋那几寸屏幕。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我们无法拒绝科技的进步,也不能放弃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强行放弃现代文明,是文明后退的表现。

电子产品这把双刃剑终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它不该被妖魔化,应该是以类似字典、百科全书、知识手册等工具书一样的形式所存在。

堵住孩子接收快速掌握信息的渠道,不是改变他们对电子产品依赖的最佳方式。

如何掌握好这个度,需要家长运用好自己的智慧,正确引导,给孩子充足的爱与理解。

孩子沉迷玩手机,身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多“疏”少“堵”

作者简介:紫梦,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80后,教师,女儿奴。爱生活,爱平凡中生长出的幸福美好。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jr

注: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