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東漢末年,一直是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時期。這個短暫的時代,上承兩漢之雄風,下啟三國之亂世,是個將星璀璨,群雄並起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無數傳奇故事的外表之下,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卻始終困擾著人們。比如,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為什麼能迅速私有化。

“諸代皆以弱亡,獨漢以強亡”。對比其他朝代,東漢的覆滅顯得十分突兀,畢竟在漢桓帝時期,漢朝還跟鮮卑雄主檀石槐打的有來有回,席捲天下的黃巾起義也被迅速平定,怎麼看也不像是要滅亡的樣子。

但是,就在黃巾起義結束幾年後,整個東漢王朝就像被人為撕裂一般,瞬間土崩瓦解了。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就的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一、東漢末年天下州郡迅速私有化的深層次背景是抑制豪強做大的陵邑制度的廢除,從此地方望族做大,給漢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私有化現象發生的原因如果深究起來,甚至能追溯到漢元帝時期。

在漢朝初立的時候,起義軍出生的漢高祖劉邦深刻地明白推翻秦朝的根本不是農民起義軍,而是化身為地方豪族的六國殘餘勢力。這也就因為這漢朝的統治者認識到了地方勢力對中央權力的威脅。於是,為了有效消弭這種潛在的威脅,劉邦頒佈了一項特殊的制度,陵邑制度。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陵邑制度算得上是西漢極有特色的一項制度,他的核心宗旨是消弭地方大戶,具體內容是以給皇帝守陵為理由,將地方豪門望族全部遷移到長安附近的皇帝陵墓周圍。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地方大族,避免他們裹脅民眾,反對中央。

這個政策十分有效,因為地方大族對中央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上面,一旦離開地方,他們就是無根之萍。而且在現實實行過程中,初來乍到的地方豪族往往會被關中的王公貴族瘋狂打壓,最終淪為末流小族。

這樣一來,地方對中央就已經完全不存在威脅可言。乃至於漢武帝時期,大興算緡和吿緡,將大商人壓榨到極致都沒看見什麼像樣的反抗。要知道幾十年後,王莽也曾效仿漢武帝,結果很快就身死族滅了。

只不過很可惜,這個制度在漢元帝時期被取消了。漢元帝在歷史上的評價一般,不是什麼英明神武之君,但也非昏庸無道之主。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分崇敬儒學。因為此事,漢宣帝曾數次動過廢太子的心思,只是由於他是許皇后所出,念及“故劍情深”

之誼,都放棄了。

但是,對於兒子過分寵信儒家的政治取向,漢宣帝憂心不已。時時對其勸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甚至在臨死之際還說道“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然而,對於漢宣帝的敦敦教誨,漢元帝一個字也沒聽進去。在他即位之後,立刻大興儒學,重用儒生,以儒家思想為政治綱領,以儒家學說為官方學說。為了表達他對儒學的熱愛,他還大肆加封孔子後人,在孔家家主離世後,甚至親自素服祭拜。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陵邑制度就是因為侵害到了地方大族的利益,被地方大族借儒家學士之口,說成“使民虛耗費用,破土離家”,最終被禁絕。

陵邑制度的禁絕,直接導致了地方大族的做大,併成為了影響漢朝存續的重要力量。

二、新莽王朝的覆滅已經顯示出了地方大族對中央政權的巨大威脅,所以東漢王朝對此深以為戒,陸續引入宦官外戚對地方大族進行壓制

世家豪強等地方勢力在兩漢期間的第一次發威是在新莽時期。

雖然王莽是通過篡位的手段當上皇帝的,但不可否認在他執政時期,很多政策都在致力於恢復民生,減輕底層百姓的壓力。然而,也正是由於這種堅持,新莽政權得罪了幾乎所有的既得利益團體,最終引來了滅頂之災。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對於新莽政權是誰覆滅的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漢光武帝劉秀。是劉秀在昆陽之戰中覆滅了新莽的大部分生力軍,才導致了新莽政權的覆滅。

但是,如果細品歷史就會發現,劉秀的身後,站著太多太多形形色色的利益團體。南陽劉氏宗族,以耿氏為代表的河北地方氏族,真定王劉楊一族等等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地方大族。可以說,東漢的江山,完全就是地方大族幫助劉秀打下來的。

劉秀本人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他登基之後,就嘗試著通過度田事件來削弱地方大族的影響力。

這個嘗試不算失敗,雖然因為度田事件導致了一部分地方大族的起義反抗,但在手段老辣的光武帝面前,這些都不值一提。在這次事件中,大量地方大族遭到清算,地方大族的勢力嚴重摺損,幾近消亡。

但同樣的,這個嘗試也不算成功,因為劉秀雖然成功實施了度田,但他沒有意識到,地方大族的來源已經不僅僅是地方,朝中大員也在不斷地轉化為地方大族。而他們為了表示自己和造反的普通地方大族劃清界限,給自己取了另一個名字,世家,那些普通的地方大族被他們稱為,豪強。

無論是世家還是豪強,在經歷了光武帝和漢明帝時期都選擇了蟄伏。這一度使得光武帝和明帝認為地方大族已經構不成威脅,所以放鬆了警戒。直到兩位皇帝先後去世,性格溫和的漢章帝即位,世家和豪強才開始慢慢發展。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當然,此後的時間裡,隨著世家豪強露出爪牙,東漢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也開始尋找別的勢力對其進行掣肘,宦官和外戚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分別走上歷史舞臺的。

因為宦官和外戚在皇帝和世家豪強之間形成了真空地帶,皇帝對世家豪強的打壓通過它們之手作用於世家豪強,但世家豪強的仇恨卻又被他們擋下,不會對皇帝造成威脅。即便是局面失控,也可以通過捨棄他們的放棄來平息世家豪強的怒火,保證皇室的安全。

必須承認,宦官和外戚的交替專政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世家豪強勢力的做大。但是,這兩個勢力本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宦官做大能左右朝政,荼毒百姓,外戚做大能蠶食皇權,甚至能廢殺皇帝。

整個東漢王朝,就是在宦官、外戚、世家豪強的相互鬥爭中漸漸走向了滅亡。

三、黨錮之禍和黃巾起義是導致東漢末年天下州郡迅速私有化的直接原因,因為這兩個因素不僅造成了皇帝和世家豪強的直接對立,也讓使得世家豪強有了擴張勢力的藉口

雖然到了東漢中後期,世家豪強的力量已經十分強大了。但是光武帝時期的血腥教訓還是餘威不減,讓每一個世家豪強對漢朝皇室保持著最基本的敬畏,從而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然而,這種平衡卻因為一個政策的出臺被完全打破,它就是著名的“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的官方解釋是士大夫集團對宦官專政現象不滿而聯合起來對宦官進行攻擊所導致的一次政治運動。但是細想一下,這次事件似乎也能看出是世家豪強集團藉著士大夫的名頭對皇權發起挑戰的一次嘗試。

因為漢桓、靈帝時期,宦官正是藉著皇權的名義作威作福。雖然他們在打壓世家豪強方面出力很大,但在為非作歹方面也影響不小。所以,反對宦官既能在道義上站住腳,也能借此窺探皇權的虛實,這才導致了這才規模空前的士大夫集團的大聯合。

順著這個思路想,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桓靈二帝為何反應如此激烈?外戚竇氏為何能贏得士大夫集團的一致擁護?是什麼支持著竇武進行政變?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就是世家豪強。

士大夫集團本來就是世家豪強的代言人,所以他們的政治主張完全受世家豪強的控制,支持竇武自然不算什麼問題。竇武雖然貴為外戚,但因為其前任梁冀的名聲實在太臭,所以一直鬱郁不得志,世家豪強的幫助讓他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所以敢鋌而走險。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聯合自然引發了皇帝的忌憚。為了守住皇帝的權威,桓靈二帝不得不親自下場,以黨錮的形勢幫助宦官集團贏得了勝利。

東漢末年天下州郡的迅速私有化

不過,黨錮之禍的發生雖然代表著世家豪強集團試探行動的失敗,但卻十分尷尬地將皇帝放在了底層百姓的對立面。

以前雖然底層百姓對焊管深惡痛絕,但基本牽扯不到皇帝。但此次皇帝親自下場,卻讓底層百姓直接將仇恨全部集中到了皇帝身上,因此,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不可阻擋地爆發了。

黃巾起義的爆發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極大地削弱了漢朝的國力,使得中樞權威一落千丈。二是地方勢力有了正大光明擴展力量的藉口(黃巾起義期間,漢靈帝為了自保,允許州郡掌控軍政大權)。

這兩個結果無論哪一個都意味一個結果,那就是皇室與世家豪強的勢力平衡徹底被打破,失去約束的世家豪強從此再無顧及,結合著自漢章帝一來發展的基礎,迅速將整個東漢帝國瓜分殆盡。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