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提起西部高校人才,即使了解不甚深入的人也会露出尴尬或者同情的表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字,随即跳出的都是"流失""严重外流""孔雀东南飞"等相关词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如何?西部高校人才现状如何?本期,小编通过对2019年国家杰青、优青,以及院士增选名单的整理,与大家一同聚焦这个方面。

西部地区高校

首先明确西部地区的含义。

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

西部地区 ≠ 西北地区 + 西南地区

2017年,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40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8所。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西部地区高校占据28个名额,是总数的1/5。这个比例,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国家分配给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份额。也就是说,若有5位人才,西部至少应该占1位。这个思路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情况。

1/5这个数据,会在后文的人才是否均衡判断中继续用到。

其中包括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6所为A类,3所为B类)、19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四川省数量最多,分别有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名单。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西部地区重点高校数量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仅北京市就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全国 70%的领土面积占据的高等教育体量,还不及一个北京市的庞大。再看上海市,4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相当于半个西部了。

地理上有一条"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爱辉—腾冲一线"。而很多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分布同样存在一条隐形的"胡焕庸线"。

而这是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所造就的。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萌芽主要在京津沪等地。据第一次教育统计,1931年全国共有103所高校,其中上海22所、北京15所,江苏、广东、河北各8所,陕西、贵州、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等西部省份均无一所大学,60%的在校大学生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

抗战期间,高校大量内迁,教育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调配部署下,西部地区新增了很多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等。1957年全国共有229所高校,其中四川21所、湖北18所、陕西11所、新疆5所、甘肃和内蒙各4所,而上海、广东、福建等地高校明显减少。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化加剧、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人才流失、办学资源匮乏、教育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胡焕庸线"更为凸显。

撇开现实情况下的高校数量和体量去谈人才是否平衡,都是耍流氓。因此,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前提,就是目前的西部高等教育体量,本就相对其他地区小上很多。

西部高校人才现状

小编从各高校官网搬运,整理出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人才现状(下图)。当然,还有很多高校实力也很雄厚,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但由于精力有限,本期只关注"双一流"阵营。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注:表格中空白的人才项目并不代表该校没有,只是没有公开数字;表格中省略了一部分团队项目工程,如国家级教学团队。

拥有超10人院士团队的高校有四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其中西安交大、西工大虽然给出的都是含双聘名单,但数量肯定是以"十"为单位的。这个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即使放在985高校群中对比,也是能排上前列的。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可以算作院士之下的人才台阶。这几项上,西安交大、川大最为突出。

国家优青,国家"四青"人才之一,平均年龄比杰青要年轻好几岁,也是每一个科研单位必争的人才。在这一项上,兰州大学、川大较为突出。

因为人才项目繁多,限于篇幅,小编不在此一一对比,大家可自行关注。接下来,我们就通过2019年度最新公布的人才项目名单,来看西部高校的发展情况。

2019年国家杰青

8月份公布的2019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人名单共300位,近日最终评定结果尘埃落定,4人未通过,其中2人来自高校。在小编的统计结果中,共有218人来自大陆地区高校。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其中,西部地区8所高校共15位学者入选,约占大陆高校总人数的7%,与1/5相比,远远的小了。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那么,大部分的2019国家杰青都分布在哪里呢?小编统计出全国七地区的人数比例,如上图。

华东地区以 38%的杰青占比领先,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人数最少,仅占2%,其中西安交通大学2位学者入选,算是挽回一些尊严,此外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各有1人入选。

2019年国家优青

同样,8月份公布的2019年国家优青名单是建议资助人,最终名单于近日公布,全国共625项。在小编的统计结果中,共有477人来自大陆地区高校。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其中,西部地区20所高校共58位学者入选,约占大陆高校总人数的12%,与1/5相比,也小了。

西安交大当仁不让,以13位优青数量名列西部高校第一,也是西部唯一一所超10人入选的高校;其次是四川"双子星",川大和电子科大。和杰青名单结合来看,今年度的人才项目中,第三军医大学可以说是收获颇丰,表现得较为惊艳。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同样列出的分地区比例中,华东地区仍旧稳居榜首,华北地区其次。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均以 5%落后。

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

当下,"院士"被普遍认为是最高的学术头衔,他们都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对高校来说是象征着"核弹"实力的存在。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官网分别公布了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最终名单,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7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9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在小编的统计结果中,不含外籍院士,共有74人来自大陆地区高校,其中36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遗憾的是,来自西部地区高校的科学家仅有3位,分别是长安大学彭建兵(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总占比约为4%,远远不及1/5。这样看来,仅就顶尖人才的分布和脱颖而出的概率,西部地区仍是贫瘠的。

其实,这个结果在此前的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名单中已隐约可见。

2019年两院院士第二轮候选名单

6月6日,中国工程院的第二轮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共222位科学家入选;8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共181位科学家入选。

虽然这并不是最终名单,但能够成为院士候选人的学者们,不说以后入选的概率更大,其本身已经是在各自领域相当有话语权的"大牛"。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在小编的统计结果中,共有235位科学家来自大陆地区高校,其中113位为科学院院士候选人,122位为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其中,西部地区共18所高校共26人成为院士增选候选人,约占总人数的11%,和1/5相比,仍旧是小了。

西安交大扛起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大旗,以5人稳居榜首,其次是国防强校西工大,3人成为院士候选;西北大学、西南交大表现突出,领跑西部地区211高校。

聚焦西部高校人才现状:从2019杰青、优青、院士增选最终名单看!

一番盘点之后,小编内心还是对西部高校的人才现状产生了一丝担忧。无论是从优青、杰青等中青年学者数量,还是从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的脱颖率来看,西部地区高校诚然算不上一块丰饶的土壤。更何况,这还没有讨论到人才流动问题。

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就格外感慨"人难留"的问题:"西部地区高校的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向东单向流动的态势一段时期内难以逆转。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入选者等)的教师,几乎都成为东部高校'高薪绣球'的吸引对象。"

尽管有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股肱之臣在支撑,但总体来看,在养人才、留人才等方面,西部高校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如教育部长陈宝生说的,"西部人才队伍建设,要先'止血',然后也要'输血''造血'",这注定是个急不来的过程,"我们一步一步做工作。"

注:本文信息主要来自网络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新鲜资讯和原创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