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李玫瑾:孩子要從小管,不想養出“熊孩子”,試試“漏斗式教育”

李玫瑾:孩子要從小管,不想養出“熊孩子”,試試“漏斗式教育”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老一輩會常說:“小樹不修不直溜”,話糙理不糙。這句話經常用來比比喻教育孩子,要及時改掉壞毛病。
的確如此,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孕育一顆小樹苗。若想要這顆樹苗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那必定要修剪掉多餘的、長歪的枝枝葉葉。

孩子也是如此,若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在他小時候,就要改掉哪些壞毛病,壞習慣。如若不讓孩子在這個時候承受小痛,那以後將會承受“大痛”。

孩子當街打罵媽媽,是誰給了他信心和力量?

這讓我想起以前看到過的事件,孩子街上對媽媽拳打腳踢。絲毫不手軟,僅僅是因為打遊戲輸了,碰巧媽媽又催他回家,他一股腦把怨氣撒下媽媽身上。

後來瞭解到,這個媽媽平時很放縱孩子,當天她竟然是陪著兒子去上網的。而且手上還留有上次被兒子打過的傷。

李玫瑾:孩子要從小管,不想養出“熊孩子”,試試“漏斗式教育”

孩子就得從小管教,嘗試“漏斗式教育”

正如李玫瑾教授講的,孩子就得從小管。大了真的就管不住了。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反抗能頂多是躺在地上打滾,撒潑耍賴大哭。或者是不吃飯。

等到長大就不一樣了。他們會離家出走,甚至會跟父母動手、更嚴重的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威脅家人。

在這裡要像大家說一種“漏斗式教育”。大家印象中的漏斗入口大,出口小,但是用在教育上可以把它反過來。遵循入口小,出口大的方式。

這是美國作家蓋瑞·艾卓曾提出的,他在這一理念中說道:

在早期給孩子很少的自由,因為那時他們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掌控那樣的自由。

隨著責任感的增強,父母逐漸地放寬自由,直到他們成為青年以至成年人。有了責任的平衡,孩子們才會懂得自律

李玫瑾:孩子要從小管,不想養出“熊孩子”,試試“漏斗式教育”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越來越“邪惡”

電影《告白》中說過——如果你是邪惡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個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大人常常會說,孩子小沒有惡意,只是淘氣、沒有壞心眼兒之類的話,幫助孩子一次次逃脫責任。

可是他們是否知道,這些話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害他。

可能最初孩子真的沒有惡意,但是慢慢的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即使錯了也不會有人懲罰自己,所以變得越來越放肆。

“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這正是因為在最初動了歪心思時,沒有被及時制止,得到懲罰。

當他嚐到了甜頭,便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讓罪惡的種子埋在孩子心理,“連根拔除”才是最好的方式。

李玫瑾:孩子要從小管,不想養出“熊孩子”,試試“漏斗式教育”

巧借“漏斗式教育”,給孩子嚴謹的起步,廣闊的未來

就像作家蓋瑞·艾卓說的那樣,在教育孩子的早期如果對他太放縱,那以後的人生將越走越窄。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讓我們感到很恐慌。導致孩子一步步走向“邪惡”的原因,是否是因為小時候自由過了頭?

1)不要輕易地妥協

和孩子年齡小,一旦被說兩句就會哭鬧,這是大部分家長“邁不過去的坎”。他們看不得孩子哭。會很心疼。

一旦孩子發現這種方式可以逃脫責任,那他只會慢慢變得肆無忌憚,無視所有管教和規則。

家長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被批評了可以哭,可以鬧,但是錯誤必須要改正。

2)年齡小不是犯錯的藉口,培養孩子的原則

當父母的一定要有原則,最起碼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必然是沒有這種能力的。

所以家長要在他在犯錯邊緣試探的時候,及時把他拉回來。培養孩子的原則性,讓他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該怎樣做。

李玫瑾:孩子要從小管,不想養出“熊孩子”,試試“漏斗式教育”

3)不能心軟,該罰就罰

懲罰孩子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很痛苦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小時候做錯了事家長不懲罰他,那步入社會再犯錯就將受到他人和社會的懲罰,那個時候再想改根本就是來不及了。

當然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方法,打罵必定不可取,父母可以讓孩子為自己制定處罰方式。

孩子自己定的,多半是在他承受範圍內,且記憶深刻的。一旦孩子犯規,家長決不要心軟。

4)先以規則服人,再用愛感化。做到“對事不對人”

不能只給孩子懲罰,做了正確同時也要有相應的獎勵。

孩子做錯事之後,不要他這個人做出否定,給他改正的機會,就事論事,我們只討論孩子得行為正確與否。

懲罰之後,告訴他父母依然是愛他的。給一鼓勵的抱抱,一個擊掌等簡單的動作,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相信他的,他才從心底願意改掉毛病。


——END——

我是@糰子媽育兒,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關注我,帶大家學習最實用的育兒、孕產知識。如果您在帶娃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有趣的、困難的、難忘的事,都可以發私信分享給我。

希望我會給大家帶來幫助,在帶娃路上給您最貼心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