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吳姓,王姓,趙姓,這三個大姓各自的緣起和發展

吳姓歷來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后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

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

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

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

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這便是吳姓的由來。

吳姓,王姓,趙姓,這三個大姓各自的緣起和發展

王姓是佔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複雜。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後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於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後代,這一支系出自於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後,出自於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後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於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後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

《廣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琅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為著名。

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於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

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後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執政者的後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佈廣泛,人丁旺盛的局面。

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

吳姓,王姓,趙姓,這三個大姓各自的緣起和發展

趙姓,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趙姓形成於西周,祖先為造父。

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奴車馬的能手。一次周穆王外出後有戰事必須很快趕回,這時造父駕車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時打敗了來犯之敵,於是周穆王賜趙地(今山西洪洞縣北)給造父,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戰國時趙姓主要在山西,河北等地發展,秦朝後,逐漸向甘肅、河南、陝西、山東等地發展。秦代時,趙佗任南海郡縣令,於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兩廣一帶。

漢以後,趙姓人向福建、四川、江蘇、江西等地遷移,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以及海外一些地區。

由於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趙氏遍佈江南、嶺南各地,加上南宋趙氏政權統治淮河、秦嶺以南的達150年,所以趙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

趙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宋代。五代末,河北人趙匡胤於960年發動兵變,國號宋,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北宋於1126年被金滅,1127年趙構在河北商丘稱帝,後遷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到1279被元所滅。

其他趙姓人物有:三國時的數學家趙爽和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唐代有經學家趙匡、著名琴家趙耶利;北宋有畫家趙昌;南宋有詩人趙師秀,畫家趙孟堅、趙伯駒;金有文學家趙秉文;宋元之際有理學家趙復;元代有書畫家趙孟,畫家趙雍、趙原;明代有政治家、文學家趙南星,畫家趙左,醫學家趙獻可;清有詩人趙執信,醫學家趙學敏,史學家趙翼,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趙亞曾;民國期間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趙世炎。

吳姓,王姓,趙姓,這三個大姓各自的緣起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