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往往南方人能聽懂北方人的方言,而北方人聽不明白南方人的方言?

嶺南人士葉生


其實這很好理解,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大多數北方話與普通話的發音類似,而且北方話的語速不是很快,雖然有的地方的方言也比較難懂 ,但是,與南方話相比,就太容易了,中國最難懂的方言都是南方的,以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為甚,這還不包括少數民族的土語,上海,浙江的語速太快,與普通話的發音很多字完全不同,因此,北方人根本就聽不懂,就是廣東省一個省內都有好幾種方言,有廣州話,有潮州話,有客家話,他們相互之間講話也聽不懂,更不用說外省人了。好在現在普及普通話了,否則到了外省,什麼話也聽不懂,就像出了國一樣,那就好玩了。


鄞粵強


其實問題還是有點錯誤,北方人不止說不止有漢語,還有少數民族語言,滿語蒙古語朝鮮語基本沒多少南方人聽得懂。另外聽不懂普通話的南方人大有人在(我之前真不怎麼相信,畢竟我老家很多人都沒怎麼上學,可看電視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在外地工作後,接觸到年紀比較大的南方人,真有聽不懂普通話的),聽得懂北方話,只是聽得懂普通話而已,山東山西陝西等等方言還是有障礙。北方方言看上去比較少的原因很簡單,有華北平原,交流多。南方有些地區確實山地多,方言特別多。


清風知水


南方人能聽懂北方方言,而北方人聽不明白南方方言。這是漢語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原因並不複雜。它是與普通話有關。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漢語的語言,也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語言。兩個地方離的遠了,交流就會出障礙。中國地大物博,為了能夠實行交流上的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對文字進行了規範。這樣,不同地方的人就可以用文字進行交流了。

語言和文字要做到表情達意,要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語音,二是詞彙,三是語法。因為各地方言不同,古代漢語形成了兩套獨立平行的系列,一是書面語。二是口語。書面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它有全國統一的發音標準,用詞規範,和語法規則。因此,書面語的運用,可以實現全國範圍的無障礙交流。把書面語的規範,應用在日常交流中,就形成了所謂的官話,今天稱之為普通話。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人員的流動性很少。只有官員的流動性大。所以,他們要說官話。對於安於鄉土的人來說,交流僅限於當地,說方言就可以了。

方言的地域特點很明顯,離家百里,大概就會有語言的差異。南北都一樣。只不過有的地方差異大些,有的地方差異少些,如此而已。根據地方的不同而形成語言的發音,用詞以及語法的差異,就形成方言。差異較少的方言合在一起又組成語系。漢語大概有七至八個語系,其中包含人數最多的是北方話,長江以北及南方的雲貴川三省大多屬於北方話的範疇。南方的語言就比較複雜了,分成很多系列,比如吳語、粵語、湘語、閩語等等。這些語言無論是語音、語法、詞彙的差異都比較大。很難互相聽明白。

北方話是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方言。所以,現代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語言,以北京的發音為標準音,以現代白話文的經典作品為語法規範的。這樣,原來使用北方話的人,他們的語言習慣與普通話的差異是最小的。這就是南方人容易聽懂北方話,北方人很難聽懂南方話的原因。

當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人之間交流的時候,大家都會盡量往普通話上靠。否則的話,是很難交流的。筆者是山東萊西人,從小的方言也屬於北方話的範疇。但無論發音詞彙和語法上,都與普通話有很大差別。如果與外地人用方言交流,也是很不容易懂的。先說發音,比如“葛”這個字,普通話讀ge,我們萊西話讀ga,筆者現在生活的昆明,讀為guo。

再說詞彙,方言和普通話的差別就更大了。少孩子相互打鬧,我們那兒叫“興”,玩兒叫“耍”;地上跑的螞蟻,我們叫蟣蠅;蚯蚓我們叫曲蟮;蛇叫長蟲;壁虎叫蠍虎;地上跑的蜥蜴,我們叫麻信子等等。關於語法上的不同,也說一個,普通話說“洗個澡”我們那兒說“澡洗澡洗”。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真的用這些方言表達,就很難交流了。

普通話的推廣,為我們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表現。但是他也有負面影響,我們豐富多彩的方言中,包含著豐厚的文化信息,現在,這些方言正在慢慢消失。比如我上面所舉的那些詞彙,九零後的人群有許多已經聽不懂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國的方言比較多,在南方一些偏僻的地方,甚至有百里都不通語言的情況。但是,還是有一些適用範圍比較大的方言,比如,在現代漢語中,就有七大方言之說,它們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湘方言和贛方言。

方言一詞最早出自楊雄所著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在我國,人們口中的方言,指的是區別於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這裡所說的標準語,其實就是歷朝歷代所使用的“官話”。所謂官話,就是各個朝代所選擇的漢語官方標準語。而每個朝代“官話”的選擇,基本上都是以某種方言的流行地域來決定的。歷史階段不同,標準語的稱呼也不同。周朝稱作“雅言”,明朝叫“官話”,民國時期叫做“國語”,我國在1956年確定,叫做“普通話”,而臺灣則繼續叫“國語”。

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的基本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從上面的基本定義我們可以瞭解到構成“普通話”的基本要素一共有三個,首先就是標準語音,然後是支撐“普通話”推廣的方言,最後還有語法規範。

其實,任何一種官話,說白了都是選定了一種方言,然後人為的進行規範和提高。而我國古代朝代眾多,也不可能只選擇一種方言來做官話。但是,我國的比方方言區比較大,而北方方言是古漢語經過了長時間的融合和推廣才發展起來的。北方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區的北方古漢語,現在的方言,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形成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北方方言是歷史上使用比較廣泛的方言,而且它作為官話的基礎,也被使用了很長時間。特別是建國以來,自從確立了“普通話”之後,國家就大力推廣。下大力氣推廣普通話的結果,就是我們現今的,受過基本教育的人群,都能夠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這也就回答了提問者的問題,因為北方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所以只要能聽懂“普通話”,聽懂北方方言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當然,這只是在普通的層面上,我想問問南方的朋友,你們知道什麼叫“嘎拉哈”?什麼叫“哈拉巴”麼?誰能回答一下?


抱香樓主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南北之間語言的確有差異,有人說普通話來自北方,這根本就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假如普通話來自南方,那北方人依然聽不懂南方話,這個根本不是根本原因,,,準確的說,根本不存在南方話這個概念,北方話其實很多地方都差不多,只是調調不同,可能一聲改成了四聲就這麼簡單,,,而且北方存在省話,基本一個省或者地區內的話都是差不多的,比如河南話,山東話,東北話,,而南方根本不存在省話,甚至市話縣話都不存在,我們這邊,垮了鎮甚至村都有區別,垮了縣基本聽不懂,垮了市基本就跟聽日語差不多,,假如普通話以南方某個地區方言為準,那你覺得你聽得懂南方別的地方的話??根本聽不懂,毫不誇張,跨縣就根本聽不懂,,,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種差異呢,北方語言相對統一,而南方各自為家,,,我覺得樓上很多人還是說的挺有道理的,,第一,北方開發的比較早,人口流動較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文化就交流很頻繁,而要交流必須要統一文字語言,第二就是北方可能的確受了少數民族影響改變了他們很多習慣,北方人後期都是流動較大,而根本很少存在男耕女織這一說,,而南方不同,從古至今,小橋流水人家,一直是南方的真實寫照,南方小農經濟更發達,相對比較獨立,,,第三就是地形原因了,北方不管是華北還是黃土高原東北平原,都是比較平坦,,人們要出行很方便,,而南方都是丘陵山地,古代交通不便,一個山疙瘩的人只能跟這個山疙瘩的人交流,很少能翻過大山到達他出,,,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很多山裡人都以走出大山來勉勵自己,誒,令人唏噓


孤獨的微積分677


因為北方方言更接近普通話,並且,北方人語速慢而已。

1、目前來說,無論東西南北的人,要想順利溝通,就是普通話和醋溜普通話,基本上無其他選擇。

2、就方言來說,一是北方的方言區塊大,方言之間相差也相對小的多。北方人互相溝通,如果純用方言,可達到9O以上的溝通結果。二是南方的方言區塊小,方言之間相差也相對大的多。南方人互相溝通,如果純用方言,大多無法溝通。三是北方有不少少數民族,如蒙、回、滿、維吾爾、朝鮮、哈薩克等。南方的少數民族更多,壯族、藏族、苗族等等。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隨著現代化進程,隨著市場化的經貿和文化往來,更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普通話的普及速度會更快。許多方言,無論你是東西南北的什麼方言,都將退出互相交往,及至日常生活。華人之間的溝通障礙會越來越小。

4、講幾個方言溝通的笑話:一是川人往往將龜兒子當口頭禪,在陝西叫你小夥或你這個傢伙,在河北河南叫你小子,在東北叫你這銀(人)。可是,八十年代初我的一個四川同學被兩個東北同學罵了一頓,一個河北同學被一個陝西同學罵了一頓。那是剛進大學的事,以後都將此當笑話。二是八十年代初,我在火車上人很擠,早起都擠著洗臉。我急於喝開水便遞杯子讓前面的乘客把杯子用水衝一下,可是,說陝西關中的shuan說慣了,用醋溜普通話讓前面的人把杯子shuan一下,把那人難住了,我還反應不過來衝一下的換說,於是用手錶演了一下,那人笑著懂了,周圍幾人也覺可笑。

這種笑話不少,改開初期更多。因為,在哪之前人們流動的太可憐了,可以說8o%的人沒出過縣,9O%以上的人沒出過地區,能出省的人極少極少。現在的人們流動性大了,大多見多識廣,不說見各省的人,見外國人都不稀奇了。所以,笑話就少了。


魚磊衛靜


問題錯了。中華文化由很多亞文化組成,很多亞文化都擁有自己的方言,大體來說,中國有八大方言體系,整個北方就只有一個方言體系,叫做北方話,而其他七個方言體系都在南方,分別是:湘語、贛語、吳語、閩南、閩北、粵語、客家語。作為例外,西南地區的雲貴川都還是歸屬於北方話體系。

南北方這種差異,主要地跟交通便利程度有關。南方多山多水,山脈縱橫,水網密集,在古代給交通帶來很大的麻煩,人口流動受到限制,地方之間交流少,方言體系處於相對封閉和穩定的環境中,尤其是閩南、閩北地區,各自還有大量的小亞種,山區往往一村一語,隔山語言就不通。

相反,北方大部分地區處於平原地勢,交通相對便利,人口交流也很多,尤其是從古到今中國的政治中心,經歷了從處於北方的西北向華北的由西向東發展的路線,政治中心所代表的中央強勢文化方言從西向東發展的路線上,北方話也一路從西向東不斷演變,一路上融合了路線上的各地方的地方特色方言,同時又反過來影響了一路上的各地方的方言,使得整個北方從西向東各種方言慢慢地趨同,形成相對統一的北方話。

所謂的普通話,其實只能算是對於北方話的現代政治中心的方言進行規範化以後的官方標準語言,也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普通”二字,在學術上的意思,就是general,大概有“通用”的意思。


自強不息真君子-永遠前行大中華


能這樣還是現今普通話是以北方話作為標準吧。人一生最重要的語言組織模塊,在小時候是最發達的,學什麼都快。學校只會教普通話,有些學校甚至課間交流都只能說普通話。所以南方人一般上過學就會普通話。但北方人從一開始就只學習了北方話和北方話標準的普通話,所以不會其他地方方言。但北方因為地勢平坦,加上古時候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方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較頻繁,所以大家說話差別不大。但南方很多地方山地丘陵,加上南方以前經濟文化也不是太行,所以各地各地說話都不一樣。才出現了十里不同音。哪怕是在同一個市不同縣方言都不一樣。雙方之間交流都只能依靠第三方語言--普通話。所以啊,北方人之間說話,南方人一般都能聽出來。但南方人說話,別說北方人聽不明白了,南方人都不一定能聽明白


街角回憶29316330


如果以廣東話,或上海話,或四川話,或福建話為普通話,北方人也聽不懂。中國剛好東西南北四個文化語言區,東就是吳越,即上海,江蘇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少部,江西少部,都是江南水鄉風格。南就是和東南亞國家相近的臺灣,福建大部,廣東大部,廣西大部,海南,語言,飲食,文化,風俗相似。西就是重慶,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陝西南部,廣西北部等,語言和生活習慣接近,都喜歡吃辣。剩下的就是所謂北方了,北方包括華北,西北,東北,以魯菜為代表,麵食較多的飲食習慣。由於北方人數量最多,所以定以北京話和東北話為基礎的普通話,而不是以重慶,或上海,或廣州為代表的普通話。淮河以北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語言接近,和普通話差別也不大,所以南方也容易聽懂。


水處理技術


在中國到一個陌生地方,基本上是以普通話的音來揣摩別人說什麼,北方話基本上接近普通話,字也是按普通話的發音來唸。華北東北尤其如此,西北的話變調很大,但總還能聽懂幾分。但南方話就不是以普通話來定音。同一個漢字,但念法不同普通話,比如:街字念該,鞋字念孩,夜字念亞,四十不分,王黃不分,這都是南方普遍的發音。更不要說幾大語系了。所以,按普通話來唸字的方言更好懂,不按普通話念字的南方話就更難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