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往往南方人能听懂北方人的方言,而北方人听不明白南方人的方言?

岭南人士叶生


其实这很好理解,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大多数北方话与普通话的发音类似,而且北方话的语速不是很快,虽然有的地方的方言也比较难懂 ,但是,与南方话相比,就太容易了,中国最难懂的方言都是南方的,以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为甚,这还不包括少数民族的土语,上海,浙江的语速太快,与普通话的发音很多字完全不同,因此,北方人根本就听不懂,就是广东省一个省内都有好几种方言,有广州话,有潮州话,有客家话,他们相互之间讲话也听不懂,更不用说外省人了。好在现在普及普通话了,否则到了外省,什么话也听不懂,就像出了国一样,那就好玩了。


鄞粤强


其实问题还是有点错误,北方人不止说不止有汉语,还有少数民族语言,满语蒙古语朝鲜语基本没多少南方人听得懂。另外听不懂普通话的南方人大有人在(我之前真不怎么相信,毕竟我老家很多人都没怎么上学,可看电视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在外地工作后,接触到年纪比较大的南方人,真有听不懂普通话的),听得懂北方话,只是听得懂普通话而已,山东山西陕西等等方言还是有障碍。北方方言看上去比较少的原因很简单,有华北平原,交流多。南方有些地区确实山地多,方言特别多。


清风知水


南方人能听懂北方方言,而北方人听不明白南方方言。这是汉语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原因并不复杂。它是与普通话有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汉语的语言,也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语言。两个地方离的远了,交流就会出障碍。中国地大物博,为了能够实行交流上的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进行了规范。这样,不同地方的人就可以用文字进行交流了。

语言和文字要做到表情达意,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语音,二是词汇,三是语法。因为各地方言不同,古代汉语形成了两套独立平行的系列,一是书面语。二是口语。书面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它有全国统一的发音标准,用词规范,和语法规则。因此,书面语的运用,可以实现全国范围的无障碍交流。把书面语的规范,应用在日常交流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官话,今天称之为普通话。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很少。只有官员的流动性大。所以,他们要说官话。对于安于乡土的人来说,交流仅限于当地,说方言就可以了。

方言的地域特点很明显,离家百里,大概就会有语言的差异。南北都一样。只不过有的地方差异大些,有的地方差异少些,如此而已。根据地方的不同而形成语言的发音,用词以及语法的差异,就形成方言。差异较少的方言合在一起又组成语系。汉语大概有七至八个语系,其中包含人数最多的是北方话,长江以北及南方的云贵川三省大多属于北方话的范畴。南方的语言就比较复杂了,分成很多系列,比如吴语、粵语、湘语、闽语等等。这些语言无论是语音、语法、词汇的差异都比较大。很难互相听明白。

北方话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方言。所以,现代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语言,以北京的发音为标准音,以现代白话文的经典作品为语法规范的。这样,原来使用北方话的人,他们的语言习惯与普通话的差异是最小的。这就是南方人容易听懂北方话,北方人很难听懂南方话的原因。

当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人之间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会尽量往普通话上靠。否则的话,是很难交流的。笔者是山东莱西人,从小的方言也属于北方话的范畴。但无论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如果与外地人用方言交流,也是很不容易懂的。先说发音,比如“葛”这个字,普通话读ge,我们莱西话读ga,笔者现在生活的昆明,读为guo。

再说词汇,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就更大了。少孩子相互打闹,我们那儿叫“兴”,玩儿叫“耍”;地上跑的蚂蚁,我们叫虮蝇;蚯蚓我们叫曲蟮;蛇叫长虫;壁虎叫蝎虎;地上跑的蜥蜴,我们叫麻信子等等。关于语法上的不同,也说一个,普通话说“洗个澡”我们那儿说“澡洗澡洗”。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真的用这些方言表达,就很难交流了。

普通话的推广,为我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但是他也有负面影响,我们丰富多彩的方言中,包含着丰厚的文化信息,现在,这些方言正在慢慢消失。比如我上面所举的那些词汇,九零后的人群有许多已经听不懂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国的方言比较多,在南方一些偏僻的地方,甚至有百里都不通语言的情况。但是,还是有一些适用范围比较大的方言,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就有七大方言之说,它们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

方言一词最早出自杨雄所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在我国,人们口中的方言,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里所说的标准语,其实就是历朝历代所使用的“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各个朝代所选择的汉语官方标准语。而每个朝代“官话”的选择,基本上都是以某种方言的流行地域来决定的。历史阶段不同,标准语的称呼也不同。周朝称作“雅言”,明朝叫“官话”,民国时期叫做“国语”,我国在1956年确定,叫做“普通话”,而台湾则继续叫“国语”。

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的基本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从上面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构成“普通话”的基本要素一共有三个,首先就是标准语音,然后是支撑“普通话”推广的方言,最后还有语法规范。

其实,任何一种官话,说白了都是选定了一种方言,然后人为的进行规范和提高。而我国古代朝代众多,也不可能只选择一种方言来做官话。但是,我国的比方方言区比较大,而北方方言是古汉语经过了长时间的融合和推广才发展起来的。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区的北方古汉语,现在的方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方言是历史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方言,而且它作为官话的基础,也被使用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建国以来,自从确立了“普通话”之后,国家就大力推广。下大力气推广普通话的结果,就是我们现今的,受过基本教育的人群,都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也就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因为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所以只要能听懂“普通话”,听懂北方方言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当然,这只是在普通的层面上,我想问问南方的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嘎拉哈”?什么叫“哈拉巴”么?谁能回答一下?


抱香楼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南北之间语言的确有差异,有人说普通话来自北方,这根本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假如普通话来自南方,那北方人依然听不懂南方话,这个根本不是根本原因,,,准确的说,根本不存在南方话这个概念,北方话其实很多地方都差不多,只是调调不同,可能一声改成了四声就这么简单,,,而且北方存在省话,基本一个省或者地区内的话都是差不多的,比如河南话,山东话,东北话,,而南方根本不存在省话,甚至市话县话都不存在,我们这边,垮了镇甚至村都有区别,垮了县基本听不懂,垮了市基本就跟听日语差不多,,假如普通话以南方某个地区方言为准,那你觉得你听得懂南方别的地方的话??根本听不懂,毫不夸张,跨县就根本听不懂,,,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北方语言相对统一,而南方各自为家,,,我觉得楼上很多人还是说的挺有道理的,,第一,北方开发的比较早,人口流动较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就交流很频繁,而要交流必须要统一文字语言,第二就是北方可能的确受了少数民族影响改变了他们很多习惯,北方人后期都是流动较大,而根本很少存在男耕女织这一说,,而南方不同,从古至今,小桥流水人家,一直是南方的真实写照,南方小农经济更发达,相对比较独立,,,第三就是地形原因了,北方不管是华北还是黄土高原东北平原,都是比较平坦,,人们要出行很方便,,而南方都是丘陵山地,古代交通不便,一个山疙瘩的人只能跟这个山疙瘩的人交流,很少能翻过大山到达他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很多山里人都以走出大山来勉励自己,诶,令人唏嘘


孤独的微积分677


因为北方方言更接近普通话,并且,北方人语速慢而已。

1、目前来说,无论东西南北的人,要想顺利沟通,就是普通话和醋溜普通话,基本上无其他选择。

2、就方言来说,一是北方的方言区块大,方言之间相差也相对小的多。北方人互相沟通,如果纯用方言,可达到9O以上的沟通结果。二是南方的方言区块小,方言之间相差也相对大的多。南方人互相沟通,如果纯用方言,大多无法沟通。三是北方有不少少数民族,如蒙、回、满、维吾尔、朝鲜、哈萨克等。南方的少数民族更多,壮族、藏族、苗族等等。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随着现代化进程,随着市场化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普通话的普及速度会更快。许多方言,无论你是东西南北的什么方言,都将退出互相交往,及至日常生活。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会越来越小。

4、讲几个方言沟通的笑话:一是川人往往将龟儿子当口头禅,在陕西叫你小伙或你这个家伙,在河北河南叫你小子,在东北叫你这银(人)。可是,八十年代初我的一个四川同学被两个东北同学骂了一顿,一个河北同学被一个陕西同学骂了一顿。那是刚进大学的事,以后都将此当笑话。二是八十年代初,我在火车上人很挤,早起都挤着洗脸。我急于喝开水便递杯子让前面的乘客把杯子用水冲一下,可是,说陕西关中的shuan说惯了,用醋溜普通话让前面的人把杯子shuan一下,把那人难住了,我还反应不过来冲一下的换说,于是用手表演了一下,那人笑着懂了,周围几人也觉可笑。

这种笑话不少,改开初期更多。因为,在哪之前人们流动的太可怜了,可以说8o%的人没出过县,9O%以上的人没出过地区,能出省的人极少极少。现在的人们流动性大了,大多见多识广,不说见各省的人,见外国人都不稀奇了。所以,笑话就少了。


鱼磊卫静


问题错了。中华文化由很多亚文化组成,很多亚文化都拥有自己的方言,大体来说,中国有八大方言体系,整个北方就只有一个方言体系,叫做北方话,而其他七个方言体系都在南方,分别是:湘语、赣语、吴语、闽南、闽北、粤语、客家语。作为例外,西南地区的云贵川都还是归属于北方话体系。

南北方这种差异,主要地跟交通便利程度有关。南方多山多水,山脉纵横,水网密集,在古代给交通带来很大的麻烦,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地方之间交流少,方言体系处于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环境中,尤其是闽南、闽北地区,各自还有大量的小亚种,山区往往一村一语,隔山语言就不通。

相反,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平原地势,交通相对便利,人口交流也很多,尤其是从古到今中国的政治中心,经历了从处于北方的西北向华北的由西向东发展的路线,政治中心所代表的中央强势文化方言从西向东发展的路线上,北方话也一路从西向东不断演变,一路上融合了路线上的各地方的地方特色方言,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了一路上的各地方的方言,使得整个北方从西向东各种方言慢慢地趋同,形成相对统一的北方话。

所谓的普通话,其实只能算是对于北方话的现代政治中心的方言进行规范化以后的官方标准语言,也就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普通”二字,在学术上的意思,就是general,大概有“通用”的意思。


自强不息真君子-永远前行大中华


能这样还是现今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作为标准吧。人一生最重要的语言组织模块,在小时候是最发达的,学什么都快。学校只会教普通话,有些学校甚至课间交流都只能说普通话。所以南方人一般上过学就会普通话。但北方人从一开始就只学习了北方话和北方话标准的普通话,所以不会其他地方方言。但北方因为地势平坦,加上古时候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所以大家说话差别不大。但南方很多地方山地丘陵,加上南方以前经济文化也不是太行,所以各地各地说话都不一样。才出现了十里不同音。哪怕是在同一个市不同县方言都不一样。双方之间交流都只能依靠第三方语言--普通话。所以啊,北方人之间说话,南方人一般都能听出来。但南方人说话,别说北方人听不明白了,南方人都不一定能听明白


街角回憶29316330


如果以广东话,或上海话,或四川话,或福建话为普通话,北方人也听不懂。中国刚好东西南北四个文化语言区,东就是吴越,即上海,江苏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少部,江西少部,都是江南水乡风格。南就是和东南亚国家相近的台湾,福建大部,广东大部,广西大部,海南,语言,饮食,文化,风俗相似。西就是重庆,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广西北部等,语言和生活习惯接近,都喜欢吃辣。剩下的就是所谓北方了,北方包括华北,西北,东北,以鲁菜为代表,面食较多的饮食习惯。由于北方人数量最多,所以定以北京话和东北话为基础的普通话,而不是以重庆,或上海,或广州为代表的普通话。淮河以北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语言接近,和普通话差别也不大,所以南方也容易听懂。


水处理技术


在中国到一个陌生地方,基本上是以普通话的音来揣摩别人说什么,北方话基本上接近普通话,字也是按普通话的发音来念。华北东北尤其如此,西北的话变调很大,但总还能听懂几分。但南方话就不是以普通话来定音。同一个汉字,但念法不同普通话,比如:街字念该,鞋字念孩,夜字念亚,四十不分,王黄不分,这都是南方普遍的发音。更不要说几大语系了。所以,按普通话来念字的方言更好懂,不按普通话念字的南方话就更难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