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描述江南四大名城(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的古诗词各有哪些?

明月随风


这四座城犹如四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各有不同,然天生丽质,腹有诗书却是相同的。

1 南京——金枝玉叶

又称金陵,厚重雍容,相对于苏杭扬,无疑是王者风范。

犹如王族贵胄,金枝玉叶。

想到南京,便是秦淮河。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两岸灯红酒绿,婉曲轻扬,至到今天,仍是南京最有风情之地。

最推崇的便是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苍劲有力,浑厚磅礡,慷慨激昂,沧桑正道,南京城旧貌换新颜。

2 杭州——大家闺秀

又叫余杭,江南最重要城市,天下粮仓,风景胜绝。

犹如大家闺秀般,清新脱俗,优雅端庄。

杭州有西湖,烟柳画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是杭州的眼睛,而这首诗是最好的注解。

还有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3 苏州——小家碧玉

又称姑苏,吴文化发祥地,2500多年的历史,园林奇秀,水乡古镇。

精美苏绣,吴侬软语,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苏州寒山寺,天下闻名。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唯一留世的诗作,便献给了苏州。4 扬州——邻家少女

又叫广陵,“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小而秀,近而亲,犹如一位少女初长成。

杜牧是最好的代言诗人。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还有,雨巷,石板路,总觉得能遇上撑油纸伞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修正:戴望舒雨巷写的是杭州,疏忽,见谅!


一绿浮芳


江南四大名城皆是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描写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的诗词实在是太多了,我从中选择了四首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一,关于南京的诗是南北朝谢脁的《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该诗前两句是描写南京最经典的句子,南京是我国最具悲情色彩的古都,六朝繁华如一梦,纸醉金迷,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绝色天下。南京有太多的故事,“秣陵凋敝不宜秋”。

二,关于扬州的诗是唐代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该诗后两句久负盛名,将扬州的月色写得妩媚多姿,温柔多情,令人神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在唐代是最繁华的地方。“烟花三月下扬州”,孟浩然、杜牧等大诗人曾在此地居住游玩。随着水运地位的下降,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三,关于苏州的诗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该诗是张继的一代名作,妇孺皆知,描写了作者落榜后的忧愁。该诗写了寒山寺的钟声,声声入耳,敲醒了愁眠之客。我曾经去过寒山寺,遗憾的是没有敲一下那口古钟。

四,关于杭州的诗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苏州最有名的是园林,那么杭州最有名的就是西湖了。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旖旎风光,生机勃勃,清新自然。用简单的字句描绘了迷人的风景,表现了诗人恬淡雅致的心情。

以上是本人所喜爱的四首诗,这四首诗大家也许都知道,它们所选取的都是城市的某个地点,远远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四个城市美轮美奂,远比诗词美丽的多。


层城鵷雏


扬州历代诗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000首,其中出现“江南扬州”字眼的诗词比比皆是,江南一词恰恰是扬州一手捧红的,大气的扬州人也不介意某些对江南没有丝毫贡献的强盗,因为扬州可打的文化牌很多。评论区个别非长江流域非江南省的某语区人可能因为文化水平问题,对此一窍不通。本着传承文化之精神,有义务为这些文盲科普,我就简单列几首意思意思,大家收好不谢,以后拿来就用。

《江南曲》(八首选二)

唐·刘希夷

舣舟乘潮去,风帆振草凉。

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

洄溯经千里,烟波接两乡。

云明江屿出,日照海流长。

此中逢岁晏,浦树落花芳。

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城临大江氾,回映洞浦清。

晴云曲金阁,珠楼碧烟里。

月明芳树群鸟飞,风过长林杂花落。

可怜离别谁家子,于此一至情何已。

《戏赠李主簿》

唐·施肩吾

官罢江南客恨遥,二年空被酒中消。

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城子》

宋·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送王禹锡》

宋·谢逸

江南山水只供愁,征雁来时正倚楼。

十里珠帘皆可意,西风吹梦到扬州。

《望江南》

宋·韩琦

维扬好,灵宇有琼花。千点真珠擎素蕊,一环明月破香葩。芳艳信难加。

如雪貌,绰约最堪夸。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摇曳上云车。来会列仙家。

《虞美人·广陵留别》

宋 ·晁补之

江南载酒平生事,游宦如萍寄。蓬山归路傍银台,还是扬州一梦却惊回。

年年后土春来早,不负金尊倒。明年珠履赏春时,应寄琼花一朵慰相思。

《梦扬州》

宋·秦观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小阑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梦江南》

清·纳兰性德

江南好,佳丽数维扬。

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

谁与话凄凉。

《江南杂诗》

清·纳兰性德

妙高云级试孤攀,一片长江去不还。

最是销魂难别处,扬州风月润州山。

《忘江南·岁暮杂忆》

清·陈维崧

江南忆,更忆是芜城。

兰叶寒塘盘马路,梨花微雨筑球声。

风景逼清明。

还有太多太多,恕不举例:

“无端一曲望江南,龙舟更向维扬市。”

“一片平芜接海天,江南山色堕楼前。”

“二月三月江南春,满城濛濛起香尘。”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维扬服制擅江南,小阁炉烟沉水含。”

………………

欢迎订阅本号“扬州梦”,为您解答更多扬州文化问题。


扬州梦


描述扬州的古诗词太多太多了,数不胜数,现略摘录几段。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扬州,欢迎您来扬州游玩体验。


剑过留香2


《马烈注意》

点燃汉字,升华文明,中国照亮宇宙。

神韵东方,导航人类,世界走向大同。

道可道,色即是空,天人合一。

非常道,空即是色,世界大同。

书山炼药,春秋入梦,

寒笔飞雪,焚星煅月,

洲郡卒伍,水仁大化,

天地唯尊,群山跪拜,

宗法道德,圣明全球,

宏班维中,宇宙永昌。

五星圆大梦,世界共中国。

天涯壹知己,友情满乾坤。

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因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使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致使就业难度增加导致的庞大失业形成的社会问题产生的综合难题。传统的经济理论解析的生产过剩是指物质,而科学技术的升级导致的生产过剩是人类本身。建立第二空间Ecm=0,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张成东专栏


没有度娘,仅仅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回答,可能会有词句错误。

南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舞文弄墨的驴


推荐一篇文章:《诗歌与一座城市——唐代诗人的扬州情节》。在帖子后面有附录。

——————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扬州就不再是“扬州省”,而是现在的扬州了。隋炀帝有诗为证: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从此之后,诗词里面歌咏扬州的,就是歌咏的现在的扬州!

书经禹贡篇里面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载,而当年的扬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诺大的地盘上,只有扬州有玉器中心!而且到今天扬州都是玉器中心!这说明当年扬州省的精华,都在今天的地理扬州!

扬州的辉煌在古代是苏杭比不了的,必竟在唐朝是扬一益二,所以扬州正好辉煌在诗词歌赋最富胜的那个年代,那时大量的诗人文人墨客都喜欢扬州!



杭州是到了南宋才起来的,苏州是明清!崇祯年间《吴县志》中描写苏州阊门的繁华:“千家灯火似扬州”。唐诗中,杭州主要有名的就是钱塘,苏州是姑苏,而扬州处处都有名,广陵,维扬,江都,雷塘,竹西,瓜州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出现!

我试着选一些名气大一些的发出来:

唐代诗人笔下的扬州,富有神奇的魅力:“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雨飞千棋霁。日在万家夕。”(刘长卿《登扬州栖灵寺塔》)。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李绅《宿扬州》)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

“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刘绮庄《扬州送人》)



“晚帆低荻叶,寒日下枫林。”(蒋涣《途次淮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扬州三首》)



“江蹙海门帆散去,地吞淮口树相依。”(罗隐《广陵开元寺阁上作》)

“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韦庄《过扬州》)

类似的诗句,类似的诗篇,不胜枚举。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扬州古城的诱人魅力和繁盛景况。

  唐代扬州诗坛,不但有杜牧写扬州的许多名章俊句,还有徐凝的《忆扬州》为之增辉,诗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虽仅七字,却足以为扬州的风姿传神。



扬州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一所人间乐园。在曲曲唐诗的赞美声中,扬州风光十足,风流一时。其时的扬州,如同一个端庄、丰腴、成熟的标准唐代仕女,雍容华贵,风流蕴藉,仪态万方。

  

  二、宋词中扬州的衰残美

  

  扬州自唐至宋,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可是,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至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的一百多年间,江北淮南的辽阔土地。成了保卫南宋政权的屏障,战争不断,而扬州已由商业枢纽变成了南宋的国防前线。多次成为金人争夺和占领的地方。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首当其冲,兵燹之酷,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荡然无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词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古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创作了《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今日成了一座“空城”,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反衬出今日的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词人设想:杜牧如果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也会感到惊心,即使像杜牧那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怕也“难赋深情”了。

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红芍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人以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写景抒情,悲叹今日的悲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抒发“黍离之悲”。视觉的萧瑟和听觉的凄清都是对金兵蹂躏名城的血泪控诉,此词成为扬州历史上的又一篇《芜城赋》。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扬州不可能恢复往日的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因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扬州已成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严肃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昔日扬州歌吹。今已不复可闻。所得闻者,唯羌管戍角薄暮哀吟而已。

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子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提到扬州,词人想到的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而宋代其他与扬州有关的词作,大多也都寄托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例如:“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秦观《满亭芳》)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张辑《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党斋《扬州慢・琼花》)

“欲上治安双阕远,空怅望,过维扬。”(李好古《江城子》)

“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周密《瑶花慢》)

这里有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有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有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有深忧时不我待、老大无成的志士之苦,有报国无门和壮志消磨的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也有怀念扬州悠悠旧事的春愁。总之。这些词始终笼罩在词人亡国之痛的情感中。

  前面的诗词,只是歌咏扬州诗词中的极少极小少的一部分。明清的更多了,就不罗列了......

————————

附录转发:

国学资讯 - 子川:诗歌与一座城市——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

10-06-18

  子川:诗歌与一座城市——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2010-02-02 子川 文学报

一个城市的知誉度与诗歌如此密切关连,这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大约非扬州莫属。自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传诵开来,烟花三月,有如扬州的节日。烟花三月好时光。在这日子里,人们常会想到扬州,似乎好时光就该与扬州联系在一起。

以中国之大,中华文明之悠久,应当说,比扬州更古老的城市多了去,为何唯独扬州受到诗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在以诗赋取士的年代,诗是主流文化样式,没有一个读书人不会写诗,没有一个官员不会写诗。也就是说,值得诗人去写的城市很多,有诗歌写作能力的人也很多,为何历史和诗人都选择了扬州而不是其它城市?当我回到这座城市,在街边徘徊,常会想到这个问题。

如果李白与杜牧生在三国时代,他们的笔下写的就不会是扬州了。整个三国时期,广陵(今扬州)为魏、吴两国的边境,彼此争战中,所设郡县已若有若无。史载:魏文帝曹丕黄初六年(225)又亲率舟师入准,十月抵广陵故城,临江阅兵,并写下《至广陵马上作》一诗。曹丕的诗写的是战场、战事,广陵只是一座故城,“抵广陵故城”是史载,“至广陵马上”是诗云,但都证实了彼时的广陵已是被战乱辗成的废墟。

这里,根据历史沿革把广陵作为今扬州的前身,来援引资料。事实上,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均各置扬州。魏国的扬州治所在寿春,辖地为准南、庐江二郡。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建业(今南京),辖有丹阳、会稽等十四郡。这两个扬州都不是今天的扬州,也没有管辖过今天的扬州。上古时期,扬州的涵盖更大。《尚书·禹贡》记载天下分九州,依次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里说到的扬州是一个广大地域的统称,把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的一部分都包容在内。

一个无大不大的“扬州”,还有魏、吴两国分置的两个异地的“扬州”,如何坐实到广陵故城,坐实到后来的江南名城、温柔富贵之乡、拥有江南第一名园、诗家争相吟诵、烟花三月的好去处,还有很长一段历史路程要走。

首先是城市名称的确定。自东晋以降,南北朝期间,广陵多次被易名改治,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北广州,北周改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直到此时,那个曾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治所曾分设于建业和寿春两地、与广陵没有丝毫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扬州”,这才与自“古邗”、“广陵国”传承至今的扬州,正式挂上钩。这也等于给历史划了一条分界线:隋唐之前的扬州与隋唐以后的扬州不是同一个扬州,而历史上扬州的最鼎盛时期,也在隋唐时期一步步走近。

再看扬州的复兴与繁荣。如果没有隋炀帝和他“轻用民力”开凿的大运河,历史会怎样发展?这不好说。但是,没有这样的前提,就没有扬州作为盛唐富甲天下的国中第一大城市,是确凿无疑的。

扬州的最大幸运是在它的兴盛时期,遇上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而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最优秀的诗人群,与扬州的邂逅,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契机。

据史料记载,有诗为证到过扬州的唐代诗人,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引起他“忆上西陵故驿楼”,似乎说他漫游吴越时经过扬州,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留下诗篇,故把他列在这个名单之外。

有道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越是才高八斗,越想在皇帝老儿面前卖个好价钱。诗人们竟纷纷下扬州,写下众多关于扬州的流传千古的诗篇,恐怕不能单纯从宦游、从城市富庶繁华的角度来理解。毕竟,盛唐时期的富庶繁华是一个整体现象,相比其它一些繁华大城市,为何扬州得天独厚,为众多诗人所青睐?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这里有几个因素,似乎缺一不可。太平盛世不用说,扬州地处交通枢纽、富庶繁荣也不用说,中国的近体诗在唐朝迅猛发展并抵达鼎盛时期,这也似乎不用多说,虽然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最根本一点,是唐朝那些最优秀的诗人,怎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扬州,似乎作为一个诗人,不来扬州看看,不写点关于扬州的诗,就够不上诗人这名号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想必还应当有另一些历史文化上的因由罢。

这里需要对诗人做一个说明的,因为唐朝的以诗赋取士的文化环境,读书人没有不会写诗的,读书才能做官,广义上所有官员都可以说是诗人。事实上也确有一些重要诗人同时做着大官。但整体而言,诗人尤其是优秀的诗人,大都仕途失意。李白、杜甫是典型的例子。孟浩然更是如此:“年四十,乃游京师,与张九龄、韩朝宗等达官显宦往还,亦与王维、李白、王昌龄相酬唱。因吟诗为唐玄宗不悦而放还,布衣而终。”

长江之滨,黄鹄矶上,李白写下著名的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以及“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句子,今天已无人不知,成了诗咏扬州中最经典的句子。而且诗题中“之广陵”与诗中“下扬州”是同位词,再不似“骑鹤上扬州”之“扬州”有歧义。

当年李太白写这首送别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今人都不会知道,甚至诗歌文本也不能完全传递出来,或者他已含蓄地说出,读诗人却没有太在意,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把整首诗遮蔽了。整首诗以平白的叙述,起,承,诗绪一转,“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近体诗很讲究起承转合的“转”。孤帆,渐行渐远,远远地,剩下一个影子,最后只剩下蓝天碧空。江水始终流淌,流向天水一色的遥远的天际。这里,诗艺且不说,单说这情绪,绵绵不尽的怅然与落寞,似乎远大于送友时的失落。这时的李白,也许联想起布衣孟浩然的仕途坎坷。李白也许还这么想,孟浩然的诗写这么好,怎么就不能让他去做点“兼济天下”的大事呢?在以诗赋取士的年代里,李白这么想大约也没想错。李白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这大约也是李白喜欢扳倒酒瓮猛喝酒的原因之一吧。酒醒的时候,李白常常会失落,有挫败感。诗在李白那里,与酒为伍,常被用来浇胸中的块垒。从这层意义上,李白的《蜀道难》写的岂止是蜀道,‘难于上青天’的路,通向的也许是帝王家,是他神往的仕途……

诗人生活在时间之中,也大都死于时间之中,只有极少的诗人活在了时间之外。能够活在时间之外的诗人,凤毛麟角。李白、杜甫,还有前面列举的唐诗名家,就是一些活在时间之外的诗人。时间之中的诗人与时间之外的诗人,不是人力可以做选择的,不仅是自己无法选择,别人也不能代替他去选择,多得不能再多的因素,构成他的宿命、他的未来。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诗人不在皇家应差,对国计民生也未必是坏事,毕竟诗人多不懂经世致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些安邦定国所需的学问,在诗人那里常常缺失。



就这样,一边是以诗赋取士的价值取向,一边是众多仕途无望的诗人,他们不得不离开令他们伤心的京师,寻找一个地方安置他们疲惫的身心。这时,扬州这个温柔富贵之乡,大约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去处吧。李白曾先后数次来扬州,他后来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固然反映李白的豪爽侠义,也说明扬州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还有一点,扬州这地方,落魄的公子委实不少。

遭贬长达23年之久的刘禹锡,从和州被征还京,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中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况,再加上“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样的首联,失意的心境展现无遗,只能“暂凭杯酒长精神”。

杜牧在扬州做过小吏,担任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之职,据唐人小说,“供职之外,惟以宴游为事”。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也是所有写扬州的诗中传播甚广的句子。杜牧两年后离开扬州在《赠别》一诗中写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留连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仅仅说这些仕途失意的诗人,乐于缠绵于温柔富贵之乡,似乎也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毕竟像苏州、杭州、南京这样一些南方的大城市很多。

那么,唐朝的诗人赶趟一样来扬州,还有没有其它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由呢?

我觉得,鲍照的《芜城赋》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千古伤心《芜城赋》。鲍照笔下,扬州的昔日之盛:“车挂轊,人架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孽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来自他的亲历亲见。鲍照曾作为临川王刘义庆的佐吏,在扬州生活过4年。15年后(459)鲍照再来扬州,刘宋孝武帝屠城的血迹尚在,到处是废墟,此时的扬州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两遭兵祸,成了一座空城:“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鲍照所处的年代距离隋唐不是很远,一个城市在不长的时间内,从极繁华到极破败,再从极破败到极繁华,本身就有吸引人之处。扬州城频遭浩劫,却于兵荒马乱之后顽强地恢复过来。与一些太平城市相比,扬州城的盛衰剧变,包含诸多时运的无奈与人世的沧桑,此乃文人墨客“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永恒母题,众多诗家来此歌咏、凭吊、追怀,原是很好理解的。

还有三下扬州、最后死于扬州的隋炀帝,应当也是吸引众诗家的一个文化因由。历史上怎样评价这个皇帝另当别论,但这是一个不平庸的皇帝,古今大约没有异议。登基前的杨广(隋炀帝)作为父王隋文帝的兵马大元帅,驻守江都(扬州的避讳之称)十年之久,灭掉陈后主,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登基之后,隋炀帝安定西疆、畅通丝路、开创科举、修通运河、营建东都,从历史的视角去看,这些业绩均堪称有作为的国君之所为。



隋朝距离今天时间久远了,而隋唐隋唐,从唐朝去看隋朝,可是近在咫尺的事儿。隋炀帝在扬州筑的离宫、迷楼,传说迷楼互相连属,回环四合,进入迷楼可能几天都绕不出来。还有那些传说中的靡费奢侈的宫廷生活:“院里的树叶冬天凋落后,就剪彩绢为花,点缀于枝条。池沼中的冰得赶快凿掉,用彩绸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上。”以及他死后葬于扬州雷塘的坟,都是值得后人慕名寻访、凭吊的情节与去处。

如果把初唐四杰视作初唐诗人的标志,把李杜视作盛唐诗人的标志,从年龄角度张若虚刚好是中间的一代。一个地方出了一个有名的诗人,很容易就吸引一批诗人过来,像高邮出了个秦观,就有苏轼、黄庭坚等一批当时的文豪到高邮来聚会。扬州的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会不会也是唐朝诗人来扬州寻访的一个文化方面的因由,故妄言之。



唐朝以降,宋元明清,直到今日,扬州不仅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名城,也是世界范围的旅游胜地,这里,唐诗所搭建的诗文化背景及其对扬州的历史人文的烘托,无疑是一个重要渊源。


李扬


讨论诗词歌赋本来是阳春白雪,被一帮喷子搞得乌烟瘴气。不得不给喷子上上课,隋朝隋文帝下令,铲除南京城,设置养马场,对于满嘴跑火车的喷子以示惩戒。其时,皇子杨广任扬州大都督九年,后登基称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三下扬州,最后驾崩在扬州城。


泰不囧1


杭州就勿跟江苏混了,3比1,脸红的


晓风明月694


南京又来蹭热度,江南有南京什么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