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番薯是由誰引入中國的?史料記載有三個人,其中一位是吳川人

湛江人的飲食中,主食以米飯為主,但在物質貧乏、生活困難的年代,薯類是湛江人的重要主食。80後以上的湛江人,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吃過大量番薯,也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童年回憶。

先說一下番薯的來歷。一看到個“番”字,就知道就是外國引進的了。番薯原產美洲墨西哥、厄瓜多爾一帶,由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引進到菲律賓,後拓展到東南亞越南等地。

番薯是由誰引入中國的?史料記載有三個人,其中一位是吳川人

番薯至今是越南的特產

關於番薯的引進,有三個說法,也涉及到三個人物,兩個廣東人,一個福建人。

第一種說法是廣東虎門人陳益引進的。1582年,陳益將番薯由越南引種到東莞。《東莞縣誌·物產·薯》所引《鳳岡陳氏族譜》載:“萬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陳益)偕往,比至,酋長延禮賓館,每宴會,輒饗土產曰薯者,味甘美。公覬其種,賄於酋奴,獲之。……未幾伺間遁歸。……萬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種播天南。”

該史料是說陳益在越南朋友家做客,多次參加酋長的宴會,吃到當地的土特產薯,味道甘甜可口,吃了很飽腹。陳益於是想把番薯種帶回中國種植,便賄賂酋長的家奴,偷偷拿到一塊。當地法例,嚴禁薯種出境。陳益冒著生命危險,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不料還是被人發現了。正當開船之時,多艘越南官船載著酋卒前來緝捕他。剛好海上風急,陳益一行開船疾駛,成功逃脫了追捕。幾經周折,他花了兩年時間才到家,後來中國南方便遍種番薯了。

陳益家族墓位於虎門鎮金洲社區梁屋村南面小捷山半山坡上,一排四座,是明代的陳氏家族墓群,是東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群一直由北柵社區陳氏後人管理,每年清明時節以番薯作主要祭品供奉祖先。

番薯是由誰引入中國的?史料記載有三個人,其中一位是吳川人

東莞虎門陳益墓

第二個說法是福建長樂人陳振龍1593年從菲律賓引進的。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

該史料是說福建人陳振龍到呂宋(菲律賓)做生意,見到番薯產量高,又易種,又好吃,他就叫兒子向當地人學種植,並偷偷地放在船上夾帶回福建,並在長樂一帶種植。二三十年後,福建中部旱災鬧饑荒,陳振龍的兒子推廣種番薯,收穫很好,可以充當一半的米糧,從此後福建廣東一帶開始遍種番薯。

番薯是由誰引入中國的?史料記載有三個人,其中一位是吳川人

陳振龍的紀念亭

第三種說法,也是湛江人最熟悉的,番薯是由吳川梅菉人林懷蘭從越南引進的。據史料記載,他在萬曆年間將番薯從越南帶回中國。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 :“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兇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

《電白縣誌》記載 :“霞洞鄉有番薯林公廟,副榜崔騰雲率鄉人建立。相傳番薯出交趾,國人嚴禁以種入中國著罪死。吳川人林懷蘭善醫,薄遊交州, 醫其關將有效,因薦醫國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賜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懷半截而出,亟辭歸中國。過關為關將所詰。林以實對,且求私縱焉。關將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祿,縱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義。’遂赴水死。林乃歸,種遍於粵。今廟祀之,旁以關將配。”

《電白縣誌》記錄的這個故事相當感人,說越南產番薯,不準人將番薯種帶入中國,違者是死罪。吳川人林懷蘭擅長醫術,在越南行醫,曾經醫好過守關的關將。關將便將林懷蘭推薦給國王,於是林給國王的女兒也治好了病。有一天國王賞熟番薯給他吃,林懷蘭要求吃生番薯,吃了一半就藏了剩下的半截走了出去,急迫地辭官回中國。

過關回國的時候,關將發現了他私藏番薯的情況,就責怪他不該這樣做。林懷蘭向關將表達了自己想將番薯帶回國造福人民的想法,請求關將放他一馬。關將說:“今天這件事,我是為朝廷做事,放你走便是不忠。但我感激先生的恩情,違背您的意思就是不義。”說完他跳水而死。就這樣,林懷蘭揣著半截生番薯回到中國,將番薯種遍了全廣東。後來人們建廟來祭祀他,在他的神像旁邊,也總是配一個(越南)關將。

另外,《梅菉志》也記載了這一段歷史:“懷蘭積埇,周遭數里,斜亙中流,相傳明季林懷蘭作海客,採得番薯種,船返至此,遇風擊沉,日久積成沙埇。近有番薯,懷蘭之力也。”這裡的說法是,林懷蘭採到番薯種之後是坐船回到的中國,結果遇到颱風沉了,日積月累便成了懷蘭積埇(現在的圍蘭埇)。

電白有一座番薯林公廟,1956年被拆毀,老一輩的電白人都知道這個廟。林懷蘭墓原在梅菉麻坡(同德路),1964年因建梅菉盲老院,墳已被挖去,墓碑亦難以尋找。現在梅菉轄內的圍蘭埇(懷蘭積埇)便是當年林懷蘭生活過的地方,懷蘭埇原有上下兩村,村中住的多是林懷蘭後人,1951年住戶全部遷到上村,下村已被江水沖毀。

番薯是由誰引入中國的?史料記載有三個人,其中一位是吳川人

吳川林懷蘭的雕像

其實我認為,以上說的三個人的事蹟應該都是真實的,並不存在什麼衝突。因為那時菲律賓、越南一帶已有番薯,中國並未官方引進,民間幾個渠道帶進來都是有可能的。這三位古人冒著生命危險,歷盡千辛萬苦,引進了珍貴的番薯種,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值得後世人民永遠紀念他們。

由於番薯容易耕種,適應能力強,肥瘦土地都能種,水旱都能活,到了清朝初年,番薯被引種遍了大江南北,沿海內陸,普及到了全中國!據歷史學家考證,清朝中期的人口大爆炸,人口從清初的6000萬左右,增加到道光末年的4個億!主要原因就是成功引進並推廣了番薯,使得數量如此巨大的中國人不用餓肚子,在原有的土地上,成功養活了四億人!要知道,在之前的任何朝代,中國人口從來沒有超過1.2億人,所以,可以說番薯養活了中華民族,番薯不愧是是中國人的“救命薯”!

說起番薯,湛江人感情都很深。過去窮的時候,番薯是湛江人的傳統糧食,甚至是主食。由於番薯易種粗生,耐旱高產又能充飢,湛江農村種植十分普遍。有首民謠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種什麼不如種番薯,葉藤餵豬牛,薯條填肚皮,三歲孩童啼哭時,烤條番薯就了事。”

在形勢嚴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湛江沿海沙地多,農村人又有種番薯的習慣,所以湛江地區沒有餓死一個人。即便是人多地少的吳川,依靠沿海的沙地種番薯,也平穩渡過了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農村的圍牆上,經常有這個標語——“大番薯,湛江寶”!

番薯是由誰引入中國的?史料記載有三個人,其中一位是吳川人

湛江的沙地番薯

由於番薯在湛江比比皆是,經濟便宜,在湛江人眼中番薯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所以很多俗語都與番薯有關,爛賤的東西形容為“番薯”,意外獲得的便宜稱為“拾到大番薯”,吵架罵對方是“番薯頭”,恥笑別人傻是“大番薯”,諷刺裝模作樣的人為“番薯屎未屙淨”……

在湛江,關於番薯還發生過很多趣事,甚至兩條村還因為番薯發生了打架事件。關於在湛江發生的番薯趣事,我們下一篇文章會繼續講,記得關注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